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25章

相应部经-第25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五

  “须尸摩!汝见:“缘取而有有”耶?”“大德,诚然。”

四六

  “须尸摩!汝见:“缘爱而有取”耶?”“大德,诚然。”

四七

  “须尸摩!汝见:“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耶?”“大德,诚然。”

四八

  “须尸摩!汝见:“缘生灭而有老死灭”耶?”“大德,诚然。”

四九

  “须尸摩!汝见:“缘有灭而有生灭”耶?”“大德,诚然。”

五十

  “须尸摩!汝见:“缘取之灭,而有有灭,缘爱之灭,而有取灭,缘受之灭,而有爱灭,缘触之灭,而有受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行之灭,而有识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灭”耶?”“大德,诚然”。

五一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隐没、超墙、超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虚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触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二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闻人天之两音、 远音、近音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三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如以心把握他之众生,他人等之心耶?对非解脱心知是非解脱心,对解脱心知是解脱心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四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详细忆念种种之宿住耶?”“大德,并无此事。”

五五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如众生之殁……众生之如业行耶?”“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六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以身触而住耶?”“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七

  “须尸摩!今此未能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须尸摩!我等实行于此。” 
  

五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于我。我如是,对善说之法、律,如是法之盗人而出家,愚而无知、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对其罪知是罪,78愿予与领受,而于未来无再犯。”

五九

  “须尸摩!汝为罪所克服,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如为法之盗人而出家为愚而无智,是不善者。

六十

  须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盗贼,遂于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来矣。对彼应课以王所欲之刑罚。”王对彼者如是曰:“汝等将此者,去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将彼人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六一

  须尸摩!汝对其如何思惟耶?彼人为此经验苦、忧耶?”“大德!诚然。”

六二


  “须尸摩!彼人为此虽受苦、忧,但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为法之盗人出家者,对此将受过苦之报与剧报,乃至堕地狱。”

六三

  “须尸摩!汝见罪为罪,如法悔过。我等将摄受领纳。须尸摩!于圣律,对见罪为罪如法悔过者,增长功德,于未来入于律仪。”

  此颂曰: 
  所谓二无闻
  及子肉有贪
  城邑触芦束
  憍赏弥膨胀
  第十须尸摩。


第八 沙门婆罗门品

'七一' 第一 沙门婆罗门义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灭,不知
趣老死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是沙门,于婆罗门非是
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实证入而住。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老死……知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
婆罗门,于沙门为沙门,于婆罗门为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 
之义,于现法自知、实证入而住。

'七二~八0' 第二~第十 不知(之一)

  ……舍卫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爱……
  ……不知受……
  ……不知触……
  ……不知六处……
  ……不知名色……
  ……不知识……

'八一' 第十一 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自知,实证入而住。
  此颂曰:
  所谓由十一  四谛之分别
  沙门婆罗门  第八乃为因
  本篇之颂曰:
  佛陀食十力  乃至迦拉罗
  第五于家主  树品与大品
  最后之第八  沙门婆罗门

第九 中略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八二' 第一 师



  世尊曰:‘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
求师。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不
能如实知老死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老死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
老死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老死灭道迹如实智,不能不求师。’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生,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有,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取,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爱,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受,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触,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六处,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名色,是不见者……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识,是不见者……

十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行,是不见者,为于行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
实知行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行集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灭,是
不见者,为于行之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行灭之道迹,是不见者, 
为于趣行灭之道迹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
凡对四谛亦应如是。

'八三' 第二 学

  一~十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不能不学。对
四谛亦复如是,而中略之。

'八四' 第三 瑜伽

  一~十一  ……不能不为瑜伽行。

'八五' 第四 欲

  一~十一  ……不能不为欲。

'八六' 第五 努力

  一~十一  ……不能不为努力。

'八七' 第六 不退转。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退转。

'八八' 第七 热诚

  一~十一  ……不能不为热诚。

'八九' 第八 精进

  一~十一  ……不能不为精进。

'九O' 第十 不拔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拔。

'九一' 第十一 正念

  一~十一  ……不能不为正念。

'九二' 第十二 正心

  一~十一  ……不能不为正心。

'九三' 第十三 不放逸

  一~十一  ……不能不为不放逸。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努不退转
  热诚与精进   不拔与正念
  正心不放逸   十二中略经
  另有十二经   分百三十二
  称之为中略   就四谛而言
  于此中略之要目终。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第五努力
  不退转热诚   谓精进不拔
  正念与正心   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经终   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经   所谓中略者
  则对于四谛   中略纲目终

第一 因缘相应 注


1 参照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以下如次略出。'
2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a)。
3 邪道迹(micchapatipada)不导涅槃之道迹(aniyyanika…patipada)谓缘起法之顺观。(SA。P19)对此之正道迹(sammapatipada)谓缘起法之还观,SA。P19)。
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一、一O一a)。
5 五~九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b)。
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经最初有‘一一尔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一文略而直入本文开始’‘二 诸比丘!云云’。
7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c)。
8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二a)。
9 十三、十四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
1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11 方便(upaya)于方便有爱见之二。爱与见则由我,我所等之相,以囚于三界之法。谓之方便。(SA。II。P。33)。
12 ‘我之我云云’于原文“attamam eti“应读为“atta na me ti“.
1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OOc)。
14 法随顺法(dammanudamma)者,谓含括大小之法。
15 若云云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a)。
1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a)及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大正一四,七六八)。
1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六b)。
18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三c)。
19 身者‘自己之有识身’外之名,色者‘他外之有识身。’。 
2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b)。
21 杂阿含四六(大正藏二、七七六a)。
22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a)。
23 说随顺说(vadanunvada)原文虽有vadanupata此段之意是vadanuvada?‘然无难结者耶?’
24 触云云,即谓‘缘触为经验’是无如此道理之意。
25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三b)。
26 佛陀品第一,再出第二经‘分别’者。
27 见(ditthi)见道之意,(SA II。P。59)次之见(dassana)亦然。
28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29 二九、三O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a…b)。
30 原文‘以知老死’重复。
31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五b)。
32 波罗延那'经'于原文有parayana为parayana。parayanavagga是含于经集(sutta…nipata)。
33 ‘于此’者‘于此教’之意(SA。P。60)。
34 威仪(iriya)者,谓‘达善行住’之意(SA。II。P。60)。
35 此原文之idanti读为idami ti。
36 不生者(bhuta)谓五蕴,(SA。II。p。61)。
37 舍利弗云云此重复可不要。
38 中阿含卷第五智经(大正藏一、四五一a)。
39 于'因'尽云云,重复可略。
40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1 ‘见’者,以智眼见,‘知’者,以慧知之。‘没入’者,依慧而入(SA。II。P。67)。
42 法者,谓四谛法,或道智法(magga…hana…dhamma),四谛法或导智法不能导过未之道。更要观察智(pacca…vekkhana…hana)(SA。II。P。67)。
43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c)。
44 三五、三六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00a)。
45 杂乱等皆与邪见同义语(SA。II。P。69)
4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四a)。
47 三八、三九、四O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一00a…b)。
48 系着(nati)为渴爱。(SA。II。P。72)。
49 圣法(artya naya)naya谓八正道及缘起法。
50 饮酒(Sura…maraya…majja…pamadatthayi)sura(窣罗)‘酿酒以饮’(俱舍论一四)meraya(迷丽耶)谓酦酵酒。
51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五c)。
52 顺世派(Lokayatika)谓巧诡辩法之Lokayata。诡辩法之师(Vltandasatta)(SA。II。P。76)。
53 世间之领域(lokayata)是loka+ayata(关于世间者)愚凡世间之领域,认为大也深也所行有见。(SA。II。P。76)。
54 四九、五O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b)。
55 杂阿合一二(大正藏二、八二c)。
56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b)。
5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a)。
58 杂阿合一二(大正藏二、七九c)
59 五五、五六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b)。
60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七九a)。
61 住味观者,原文虽有adinavanupassino是assadanupassino之误。
62 一~四 D;N;XV;1(南传藏长部经典二)之始同。
63 六一,六二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c…八二a)。
64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二b)。
65 肉片干(vallura)取坚肉部份干之,多液汁之肉片(sondika)取骨或腱之部份为酒肉。(SA。II P。104)。
66 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一O二c)。
67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0b)增一阿含卷三十八(大正二、七一八a)。
68 老死云云 原文重复可不要。
69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二a)。
70 取耶?否?原文(sammasatha no)但注为(sammasatna nu)。
71 亿波提(upadhi)注为五蕴。(SA。II。P。119)。
72 ‘我’于原文Atthato,但英译“as good“此应为之attato。
73 杂阿含一二(大正藏二、八一a)。
74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八c)。
75 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六b)。
76 完全智(anna)是阿罗汉果。(SA。II.P.126)。
77 ‘行耶?’原文“vasam vattethati,应为va samvattethati。
78 领受(samvarayati)原文误为samparayati。
79 七一、八一、杂阿含一四(大正藏二、九九b)。
80 八三、八四、杂阿含一五(大正藏二、一O一b)。







第二 现观相应

第二 现观相应

'一' 第一 爪尖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其时,世尊为令取爪尖之小垢,谓诸比丘曰:“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我此所收爪尖之小垢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



  “大德!此大地土为多,世尊所收爪尖之小垢为少。世尊所收爪尖之少垢,与大地土相比,实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于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此则,灭尽前者之苦蕴而终者,与极七返生相比,此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二' 第二 莲池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长五十由旬,宽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之莲池,其水盈满至岸。有人以草端掬水,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何者较多耶?”



  “大德,莲池之水较多,以草端所掬之水为少。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以此前者之苦蕴灭尽,苦蕴终者,与极七返生者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三' 第三 合流水(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醯,此等诸大河之合流,于汇合处,欲掬二、三滴水,诸比丘!汝等对其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