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76章

相应部经-第76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
  
    坐于一面之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向世尊曰:“大德!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所新建未久之集会堂,尚无沙门婆罗门或其他人等进住者。大德!世尊请先住用。世尊先用之后,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始当住用。住此迦毗罗卫之释迦族,乃为长时之利益安乐。”世尊默然承诺。 
  
  五
  
    时,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知世尊已承诺,乃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赴新集会堂。于集会堂之一面展敷铺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然后来诣世尊住处,如是白言:“大德!集合堂之一面已展敷铺具,设座席,备水瓮,挑油灯,今正是时,请受住用。”
  
  六
  
    于是,世尊着内衣,持衣、钵,与比丘众同赴新集会堂。洗两足已,入集会堂,皆依中央立柱,面东而坐。比丘众亦洗两足,入集会堂,背依西壁,唯以世尊在前,面东而坐。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亦洗两足,入集舍堂,依东壁,唯以世尊在前,面西而坐。
  
  七
  
    其时,世尊当夜以大部分时间,对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以法语鼓励、激励之,使之悦喜归去。曰:“瞿昙等!夜将更晓,汝等当思今正其时。”
  “唯然,大德!”住迦毗罗卫之释迦族等应诺世尊,然后起座,礼拜世尊行右绕礼而去。
  
  八
  
    时,世尊于住毗罗卫之释迦族等离去不久,言尊者大目犍连曰:“目犍连!比丘众离却惛沉睡,目犍连!当由汝为比丘众说法,余因背部感痛,余欲伸舒背部。”“唯然,大德!”尊者大目犍连应诺世尊。
  
  九
  
    于是,世尊将僧伽梨衣折为四层,右胁在下,作狮子卧,左足置于右足上,正念正智,胸怀起床之想。
  
  十
  
    于此,尊者大目犍连言比丘众曰:“友,诸比丘!”彼比丘众应诺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说示如下曰:“诸友!我为汝等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于此且谛听,当善思惟,我此当说。”彼比丘等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唯然,友!”尊者大目犍连如次宣说曰:
  
  十一
  
    “诸友!如何为漏泄耶?诸友!此处有比丘1,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倾心,于不爱之色心相背离。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对可爱之法,心予倾向,对不爱之法,心相背离,不得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彼不能对所起之恶不善诸法无余灭尽。 
  
  十二
  
    诸友!此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称之为漏泄。诸友!如是而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为眼而接近者,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魔波旬若为耳……为鼻……为舌……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十三
  
    诸友!恰如芦葺之家,或草葺之家,干燥无湿气,经年古旧,执点火草炬之人,若从东方来者,则得烧其家之机会,得对境。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无论由任何之方位,执火草炬之人,若来,则得火烧其家之机会,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魔波旬若为眼……为耳……为鼻……为舌……为身……为意而接近,则魔波旬得机会、得对境。
  
  十四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诸色为胜,而比丘不胜于诸色。诸声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声。诸香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香。诸味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味。诸触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触。诸法胜于比丘,比丘不胜于诸法。诸友!此比丘为色所胜、为声所胜、为香所胜、为味所胜、为触所胜、为法所胜,谓不胜彼等。于染污之性而来再生,则随有怖畏之苦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之诸法胜于彼。诸友!漏泄即如是。
  
  
  十五
  
    诸友!如何为不漏泄耶?诸友!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于可爱之色心不倾,于不爱之色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亦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于可爱之法心不倾,于不爱之法心不背离,正念现前,思虑无色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于彼如所起恶不善之法,无余灭尽。诸友!比丘于眼所识之色不漏泄,于耳所识之声……于鼻所识之香……于舌所识之味……于身所识之触……于意所识之法,谓不漏泄。诸友!如是住之此比丘,魔波旬若以眼接近者,则魔波旬不得机会、不得对境。魔波旬若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者,魔波旬则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十六
  
    诸友!或以坚硬之粘土造尖顶阁,或尖顶阁堂,以湿土涂抹。虽有执点火草炬人,由东方来,人亦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由西方来……由北方……由南方……由上方……由下方……由任何方位虽有执火草炬人来,火则不能烧其阁之机会与得对境。同于此理,诸友!如是住之比丘,魔波旬虽以眼……以耳……以鼻……以舌……以身……以意而接近,魔亦不得机会,不得对境。
  
  十七
  
    诸友!如是而住之比丘胜于诸色,诸色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声,诸声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香,诸香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味,诸味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触,诸触不胜于比丘。比丘胜于诸法,诸法不胜于比丘。诸友!此比丘胜于色、胜于声、胜于香、胜于味、胜于触、胜于法,而非谓不胜。彼胜再来生染污之性,胜随伴有怖畏之苦果,胜当必至于未来生老死、恶不善法者。诸友!不漏泄即如是。”
  
  十八
  
    是时,世尊起而行出,言尊者大目犍连曰:“善哉!善哉!目犍连!汝为诸比丘说漏泄之教法与不漏泄之教法。”
  
  十九
  
    尊者大目犍连此说已,世尊对此予以认证,欢悦之诸比丘,欣受尊者大目犍连之所说。
  
  注1 同一三二经之一O节。
    2 cakkhuto于注释cakkhubhavena“依眼”,为“眼”。
    3 同一三二经之一八节下。
  
  '二O三' 第七 苦法
  
  ※ 三
  
    “诸比丘!比丘因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彼见诸欲,彼见诸欲者,则凡于诸欲彼不止住1欲贪、欲爱、欲迷、欲恼,彼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止住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之法。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以如实知一切法之起与灭尽耶?“色乃如是,色之生起乃如是,色之灭尽乃如是。受乃如是……想乃如是……行乃如是……识乃如是,识之生起乃如是,识之灭尽乃如是。”诸比丘!如是之比丘,如实知一切苦法之生起与灭尽。
  
  五
  
    诸比丘!如何而比丘见诸欲?彼若见诸欲,则不止住于诸欲之欲贪、欲爱、欲迷、欲恼。诸比丘!譬如人于甚深之炭火坑,无焰、无烟而充满炭火,于此有愿生不愿死,愿乐而厌苦之人来,此人被二人之强有力者,拉其手拖至炭火坑,彼将身届之,此何故耶?诸比丘!此人知:“我堕此炭火坑者,则以此为因或至死,或逢等于死之苦。”诸比丘!以炭火坑为譬喻,比丘见诸欲,见彼诸欲者,则于一切诸欲彼则不存止于欲贪、欲爱、欲迷、欲恼。
  
  六
  
    诸比丘!如何悟知行与住,如行者、住者不存止于贪欲、忧恼、邪恶不善法?诸比丘!譬如有人入棘多之园,彼之前有棘,后亦有棘,北亦棘,南亦棘,下亦棘,上亦棘。彼以:“棘勿刺我!”该由何处进或退耶?同于此理,诸比丘!凡世间有可爱之相貌,快意之相貌,此于圣者之教,即为棘。
  
  七
  
    如是知者,当知摄护不摄护。
  
  八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向于可爱之色,心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彼心解脱,不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 
  
  九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此有比丘3,以眼见色,心不倾向于可爱之色,心不背离于不爱之色,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如实知慧解脱,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不倾向于可爱之法,心不背离于不爱之法,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恶不善之法,以此无余灭尽。诸比丘!摄护者,当即如是。
  
  十
  
    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4不善而有志望之怀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薄弱,而彼则速舍此,排之、坏之、令归灭无。诸比丘!譬如于日中炽热之铁器上,滴落二、三滴水,其滴若迟落,即消耗迨尽。如是,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比丘,少时丧失正念,起邪恶不善而有志望之忆念,为结缚之法。诸比丘!正念之薄弱者,而彼速将舍此、排之、毁之、归于灭无,令归于无。
  
  十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埋。
  
  十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恒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十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长时向远离、趣远离、专注远离者,其转向于卑,无有如是之道理。”
  
  注1 anuseti;anusayati随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节终anusavati;anusayati之意。
    2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0~一七节。
    3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八~二四节。
    4 参照九六经之四节。
  
  '二O四' 第八 紧叔迦
  
  ※ 二
  
    时,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处。此比丘问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
  
  三
  
    时,彼比丘对比丘之释答,因不得满足,而赴一比丘住处,问此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五取蕴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为清净。”
  
  四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释答,而赴一比丘处,问此比丘言:“友!比丘!为如实知四大有生起之灭尽故,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五
  
    “友!比丘凡如实知生起之法,皆是灭法故,友!此比丘之见为清净。”
  
  六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之释答,而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在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余不满足于彼比丘之释答而至 另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如实知五取蕴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为灭之法。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大德!余不满足彼比丘之释答,乃来至世尊处。大德!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七
  
    “比丘!譬如有人从未曾见紧叔迦者,彼或到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乃为黑者,宛如烧杭。”比丘!其时紧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见。于是,比丘不满足其男之释答,或到另一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其男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为赤者,宛然如肉片。诸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见然。于是……“紧叔迦以皮剥、 荚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紧叔迦乃枝叶密茂,荫浓如尼拘律树。”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所见然。比丘!依彼等之信凭,此等善人照纯清之所见,此等善人为释答者。
  
  八
  
    比丘!譬如国王之边土都城基础坚牢,城壁有六座坚牢之门,于其处有贤明有能、有智之门卫,以遮上不知者,令知者通过。时由东方急来二使者,对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主于何处耶?”彼门卫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使者,向城主如实将使命传达,即顺来路归去。由西方……由北方急来二使者,向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于何处耶?”彼门卫对彼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之使者,如实向城主以使命传达之,即顺来路归去。
  
  九
  
    比丘!余作此譬喻,为令知其意义,其意义则如是。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即此身之喻语。
    比丘!六门者,此六内处之喻语。
    比丘!门卫者,此正念之喻语。
    比丘!急来之二使者,此止观之喻语。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此四大有之喻语。
    比丘!城主者,即此识喻语。
    比丘!如实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语。
    比丘!顺来路者,即此八支贤圣道之喻语,亦即正见……正定等是。” 注1 kimsuka甄(坚)叔迦、紧祝迦、紧兽(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何”之意,花树名。
    2 panhavyakarana“质问释答”之意,以应质问之反答。在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记说”。
  
  '二O五' 第九 琵琶
  
  ※ 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