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13章

104瑜伽论问答-第13章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氐诹窡o間一時頓漏九品。答。拢咂鸫蠹有小1緸槁⿶揽嘧C得寂靜涅槃。根性雖鈍。非轉迴因。於證涅槃不為其障。故任本意先斷煩惱。前五無間未斷根障。至第六時樂欲忽發。轉鈍為利。故於此時兼斷根障。問。爾何論文云。若預流者修練根時。既得練根。亦證一來果乎。又泰法師記云。初果欲轉根時。作意求利根。復求一來果者。斷六品惑時。得一來果。復達見至乎。見此等文。可云本意求利根。傍兼求一來果。然則前五無間先應斷根障。第六無間道始斷果障。何前五無間不先斷根障。答。論文及記文。並約第六品假作前後言。謂至第六品無間道之時。欲轉鈍為利。樂欲忽發起。本所求解脫大事故非急。新所樂利根希奇故早速。故先修練根。練根一無間斷極障九品及果障一品。由有此次第。論云既得練根二證一來果。記云作意求利根復求一來果問。論文與記文不可有相摺U撛萍鹊镁毟嘧C一來。見先得利根後證一來果。記文云得一來果復達見至。見先證一來果後得利根。何故如此前後相摺4稹H魟e斷者。二障別斷。根果別得。若雙斷者。二障頓斷。根果頓得。論·記奄含俱表二類。論根前果後。記果前根後。論·記互影略顯根果一時及前後不同問。論云若預流者修練根時。記云初果欲轉根時。住果勝進二人俱在此中乎。為當云何。答。修練根者亙二人有。證後果者唯在勝進。故具舍頌云。捨果勝果道。唯得果道故論曰。夫轉根者。容有捨果及勝果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光師疏云。若住果轉根。即捨果得果。若勝果道轉根。捨果及向。所得唯果。由斯不定故說容言意云。住果練根。捨鈍預流得利預流。勝進練根。捨預流及一來果。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十五日)。
    問。於種姓等菩薩地位。分別建立三無漏根。何位立未知欲知根。乃至何位立具知根答。瑜伽論云。於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於如來地立第三根意云。地前三十心位未知欲知根。於初歡喜地等位已知根。於第十一佛地之具知根問。未知欲知根是見道無漏根。初歡喜地可立之。何地前勝解行地立。言淨增上意樂。是歡喜地異名。彼地可立未知欲知何立已知根。已知根是修道根。初歡喜地是見道位。何此見道位立已知根乎。答。記有三釋。一云。總約初僧祇位立未知欲知根。是故但言勝解行地建立初根。據理合入。初地及地前總立此根二云。十信等四十心名勝解行地。未知初地遍滿真如。欲知彼真修習。心前方便解行立未知根。初地正知遍滿真如。名已知根。即例九地應知亦爾三云。地前解行·及以約地未知真觀已來。皆是未知根位。今此論文舉前方便故。地前立未知根約地出觀已後屬第二根。故於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第二根問。且付第三釋。如小乘見道。但在十五心。至第十六心即屬修道也。彼屬修道故立已知也。今大乘可爾。初地出觀已。即屬第二地。屬二地故。可云離垢地立已知根等。何云淨增上意樂地等立。答。雖小乘見道但薩婆多一部許十六心修道。餘經部等不爾。況於大乘中。初地出觀已後。未必即離垢地或初地出觀已。命終作閻浮四天王。未證第二地間。有此等受生等事。豈必出觀無間即證第二地等。故於初歡喜地。若正觀真如。立未知欲知根。若出觀已後。立已知根。雖立已知根。然非離垢地。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十七日)。
    問。於學無學拢叩脻M名。有學有三滿。謂根滿·定滿·果滿。無學有二滿。謂根滿·定滿。且付有學方。何等定滿立定滿名。何等果滿立果滿名。答。得滅盡定。名為定滿。證不還果立果滿名。問。不還是第三果。未得第四果。其未滿足。何□果滿。於有心定中。非想定是滿。何彼不名滿。必於滅盡定獨立定滿名。答。記文釋云。得不還果永不退失故。有學中此名果滿。有心定中非想雖滿。無始來得還復退失。以不定故不說滿名問。於非想定不立滿名。道理可然。云不還果不退失故為滿不然。論諸拢咄斯涣x。退後三果不退初果。尚退第四果。不退不還果。何記文云得還果永不退故名為果滿。答。是實叵思。今私謂。言不退失。謂不退道。受欲界生。著五欲等非謂退果不至下位。又是一師釋。不可必依懀粲须y可捨。但慈恩釋云。定中無心定為重故。果障見道障為重故此釋可依懀枴8洞榷麽尅6ǚ轿囊饪梢姟9x未明。何云事乎。答。超越第三果見道後心證。至干第三果見道障難離。然於果障中。見道障為重。此障究竟盡。唯在第三果。故云第三果有學中果滿。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十八日)。
    問。立九遍知。瑜伽論云。略由二緣而得建立。二通達諦斷故。二度界斷故且由初緣立幾通知乎。答。即其論文云。由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二遍知。相不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故。立四遍知是則通達諦斷故立六遍知也。問。爾其文云相同分·界不同分及同分。云相不同界不同分及同分之意何。答。記文釋云。欲界苦集一物故。名相同分。不與上界合立故。名界不同分。是初遍知也。以其上二界苦一物。名相同分。二界合立一遍知故。名界同分。論主略語云及同分。是第二遍知也又云。欲界滅道其體有異。名相不同分。即於欲界滅道二諦惑盡各立遍知。名界不同分。言及同分。此言略也。具足應言相不同分及界同分。謂上二界滅道體殊。名相不同分。二界合立。名界同分。即於滅道各立遍知。故立云四問。付初二遍知。由相同分·界不同分立初遍知。文意可見。第二遍知其意不明。論云及同分。記釋界同分。論與記忽摺H绾慰芍獣8洞嗡谋橹N南嗯錁雍巍4稹A⒌诙橹T萍巴终摺R庠啤O嗤帧そ缤止柿㈨氃葡嗤旨敖缤止省6萍巴帧J钦撝髟~略。於界有二分。不同分·同分。今取其同分。界字流至下。故云及同分。合取相同分及界同分。故立第二遍知。次四遍智中。滅與道相異。云相不同分。欲界異上界。云界不同分。是即第三欲界見滅斷遍遍知·及第五欲界見道斷遍知也。云及同分下。有第四·第六。滅與道相異。云相不同分。上二界義同。可云界同分。論文詞略。但云及同分。是相不同分及界同分。故立第四·第六。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五十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十日)。
    問。食有四種。段食·樱场に际场ぷR食。此中付名樱澈酢4稹hべさ谖迨咴啤S|能攝受。若喜若樂若捨一分。由此後能攝益諸識是其樱场枴柎宋囊姾螢橛|食。若樱乃麨橛|食。若樱耐趺麨橛|食。答。唯識論云。此樱m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樱躏@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准彼論文。可云樱鼣禐橛|食也。問。若爾。何故慈恩釋宣。樱晨扇×R為體。此識俱樱茨軘z受喜樂二受及捨一分答。人釋叵思。何輒信用。唯識論文明白心所中樱|。慈恩何由私云六識。問。非但慈恩私六識為樱场z大乘論說樱硨倭R。雖遮人師釋。可捨論文耶。答。未見彼論文。但案記所引。非殊摺ㄗR。何者。唯識云。此樱m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今攝論云樱硨倭R者。屬六識之樱蔀橛|食如此案時。不摺ㄗR。問。若爾。慈恩豈失攝論。又備法師云。依真實理門。六識為樱橙绾慰烧诤酢H恕VT師異計不須和會。且案唯識論。并依景師釋。樱鼣禐橛|食。道理極成耳。問。唯識論文如前。景師釋云何。答。景法師云。唯取有漏喜樂捨樱橛|食攝。三受展轉資識。識復長養根大。名為樱场3裏o漏樱省9恃砸环帧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問。食有四種。段食·樱场に际场ぷR食。此中且何名思食乎。答。瑜伽論云。意思為欲證得可愛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於識是其思食。問。凡思食普緣苦樂善惡三世境者也。何但云希望喜根。亦但云緣未來境乎。答。上文既云為證得可愛境界。然則此思食道理。不緣不可愛境。故不云緣苦境。不緣苦境故。亦不緣惡事。又思食道理。希望未得境。云緣未來境。不云緣過現。問。於可愛境有喜有樂有捨一分。何但云希望喜根。不云樂捨乎。又若云思食希望未得境。何次下文云由體增減及緣現在未來生故。答。記文云。此意俱愛亦通喜樂。然喜相□所以偏說。或可唯舉欲界多分。然於上界亦通有樂。捨雖在下。小故不論又云。樱乘际惩ň壩淳场H谎运际尘壩磥砭痴摺壢吹镁彻省C壩磥怼R砸庠啤H粽搫w體唯緣未來。若兼傍義可緣現在。全未得境體住未來。希望彼故。名緣未來。可得之境體未現前。將現前者半住現前者半住現在。願速現前。名緣現在。上文舉前義。下文舉後義。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十一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月二十二日)。
    問。於段等四食。簡食非食中云。眠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如此云意何。答。次上文作問云。何故眠夢梵行等至。皆能長養諸根大種。而文立食即答文云。有二種長養。一攝受別義長。二令無損害長養如此云已。即指次云。眠夢等法於後長養。雖能長養。於前即非。是故不立今問會即此結文也。意云。眠夢等法無攝受別義長養。故不為食問。何名攝受別義長養。何名令無損害長養。今眠夢等法無攝受別義長養故。不立為食乎。答。記文云。於果報諸根大種。令無損害者。名令無損害長養。攝受別生長養根大者。名攝受別長養眠夢等法雖於根大令無損害。不能攝受別生長養根大。故不為食問。列不為食有三種。一眠夢。二梵行。三等至也。其中等至有可為食。何者如天眼從等至所發。然等至攝受別生義。何不立為食。答。記文遍此疑云。天眼雖從等至所發。乃是定中樱际成9适衬苌L養根大。非食不能(云云)意云。等至定中樱际沉δ苌煅邸iL養根大。等至非食。不能生眼(言也)。
    伽第五十七。遁倫記第十六。第三百六十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問。就五受根。有論文作問云。諸根是苦者。一切苦相合耶。設苦相合者。一切是若耶此問意何。答問。進云。勞釋文云。問意。諸根皆是苦諦。一切皆是苦受相耶。設苦受相皆是苦諦耶即答論文云。或諸根是苦而非苦相合。謂樂樂根喜根。或有是苦亦苦相合。謂苦根憂根。或有是苦非苦樂相。謂捨根也今且就初句。云苦云苦相合。有何差別。喜喜根苦非相合乎。答。凡雖五受根是有漏果報。一切無非苦。然喜樂二根非三惡道等極重逼迫等。名非苦相合。問。欲界人天一分傍生鬼界等中。有小分樂。彼小分樂與苦相合。何一向云喜樂二根非若相合。答。彼小分樂人天等中。非三惡趣極重逼迫。故非苦相。

瑜伽論問答卷第六
瑜伽論問答卷第七(論第五十。六十。六十一)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月六日)。
    問。有大乘論文作問云。貪等十煩惱幾能發業即答文云。一切能發其云一切能發之意何。答。景法師云。或據苦下十煩惱。或據四諦下十煩惱。或通據見修十根本。或由見修一切皆發故。言一切能發問。且付初二釋。云苦下十煩惱。云四諦下十煩惱。有何證據乎。答。初義依對法論。彼論云。依世欲愚故造不善業。依勝義愚故造福不動業此文即說迷苦無明發業也。次義依緣起經。彼經說。不共無明能發諸業此文即通四諦下不共無明皆能發業也。問。依對法文。何見苦下十煩惱發業。依緣起經。何見通四諦下煩惱發業。答。對法文意。不善業所感苦苦。名世俗苦。愚世俗苦故造不善業。善業所感樂受捨受。名勝義苦。愚勝義苦故造福不動業。既世俗苦。變愚勝義苦。俱迷苦發業。故能煩惱是苦下煩惱緣起經文。但云不苦無明能發諸業其不共無明通四諦下具。故云通四諦下煩惱發業也。問。於十煩惱中。無明是一種。論云一切能發。見十種皆發業。何二處證文皆唯云無明。答無明是一切煩惱所依本。舉根本無明。顯餘一切惑。故二處證文舉無明。非無餘煩惱。問。既云一切能發。餘則十煩惱俱造善惡業。俱生善惡趣。答。雖一切能發。然中有差別。故次下文云。若諸煩惱猛利現行。方能發起往惡趣業。非諸失念而現行苦問。猛利現行方能發起往惡趣業者。為是分別。為是俱生。答。應是分別。故次下文云。又分別起能發此業。非任邌枴:喂史謩e起必可猛利現行。答。記文云。又分別起多是上品發惡趣業。任咚l多是中下人無中受。
    伽第五十九。遁化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月七日)。
    問。有大乘論中作問云。貪等十煩惱幾能發業即答文云。一切能發此答。意何。答。貪等十煩惱幾能發業問。答一切能發。即言彼十惑皆能可發業。問。於此十煩惱。有見惑俱可能發業。答。若小乘論。說修惑發業。若大乘宗。說見惑發業。然此文意云見修具發業。問。既是大乘論。可見惑業。何云俱發業。答。修惑業由見惑力。若無見惑。修不得發。有見惑時。修發業故。言具發業。非謂無見惑修惑獨發業。故記文云。由見惑力。修亦發業。故此論云一切能發問。若大乘說見惑發業。何佛性論云。由思惟故諸業得生。由見惑故諸行得熟。答。記文不通。後更思之。問。何故大乘必說見惑發業。答。凡發業者。要先於內推度構畫。然後發業。推度是見。故見能發。修惑不爾。故云見發。問。舊攝論云。若無苦下無明。諸行不生。若修無修·道無明。諸行不熟若准彼文見。唯無明可能發業。何此論云貪等惑一切能發。答。彼攝論意云。若無見為無明。諸行不生言苦下者。見苦斷十隨眠中不共明。但舉無明。以惑本故。雖云無明。非無餘惑。問。若云修惑不能發業。如初果位或耕墾地。或加棬人。是豈非業。答。前據牽引業。云修惑不發。若論圓滿業。修惑亦發業。修惑亦發業。故記文云。見道煩惱發引滿業。修惑唯得發圓滿業。如預流等加捲等業問。若云修惑不發引業。何說欲界九品修惑潤七生義。答。彼據凡位。造欲界業。入拢厌帷櫰呱x。若前不造業。雖有九品惑。尚不潤一生。況能潤七生。故可云修惑不引業也。問。若云修惑亦造滿業發惡趣業。答。可有爾事。故慈恩云。其修道中何妨亦有發惡趣中別報業者。今據引業。不據滿業意云。修惑亦發惡趣滿業。然大乘修惑不發。是據引業。不據滿業。
    伽第五十九。遁倫記第十七。第三百八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九月九日)。
    問。於煩惱有有異熟果·無異熟果。何等煩惱有異熟果。何等煩惱無異熟果。答。瑜伽論第五十九云。欲界一分不善煩惱有異熟果。應知所餘無異熟果以欲界言簡上二界惑。以一分言簡拢恢胁簧茻⿶馈R圆簧蒲院啛o記惑。但是欲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