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7章

104瑜伽论问答-第7章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斞韵鄳獑枴O鄳S眠具是心染污因。諸煩惱纏於二種因可言俱攝。何但相應非隨眠耶。答凡令心染污。是諸煩惱纏。其諸煩惱纏是現行煩惱。此現行煩惱能令心染污。此名為相應故。記文釋云。言相應者。本隨二惑。但是現起。皆名為纏問。隨眠是惑本。應令染污。何諸煩惱不言隨眠攝。答。云纏云隨眠。其大差別。纏義如前言。隨眠義何者。論次文云。諸煩惱品所有□重不安穩性記文釋云。此說惑種。名為粗重不安穩性。以彼惑種能令身心無所堪有以此等文見。隨眠是惑種。雖能令身心無堪能。然非令身心纏俊鞇簶I。故纏俊星椤.斞允窍鄳枴M摰谑辉啤J篱g靜懀У軡u捨彼品□重不拔種子付彼文見。□重種子其體各別。何記文云此說惑種名為□重。答。彼十一卷。云捨□重不拔種子。□重據外不安穩相。種子在內不安穩性。相屬□重。性屬種子。世間靜懀巍踔叵嗖话纹鋬确N子自性。故彼卷云但捨粗重不拔種子。此五十五卷。云諸煩惱品所有□重不安穩相名不隨眠。令不安穩種子自性據內不顯。名為隨眠既有性字。是據內義。前十一卷既無性字。故以種子望□重不安穩。其體各別。云捨□重不拔種子。此卷有性字。為□重不安穩之性故二文無摺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二百九十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二月七日)。
    問。說別境心所中樱乃鶚I云。樱鼮楹螛I。謂受想思所依為業為受所依是例道理。何更亦云想思所依。答。記文釋云。此據通論通論。皆依於樱S|次作意然後生故意云。作意為先起受想思。樱巫饕鉃橄胨级魉馈W饕饧韧ㄆ鹑乃S|亦為而作所依。由此通說為三所依。問。爾何對法云唯是受所依。不云想思依。答。彼據相隨轉。說唯受所依。意云。緣起等中。樱ň壥堋姆怯|緣。受不能生。由此義邊。對法論中說唯受所依。想思二種雖樱鼮橐馈6请S轉。受唯樱鼮橐罏橐馈R嚯S樱D。故唯說受依。二論望別。不可一概。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二百九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二月八日)。
    問。有大乘論中作問云。諸名所攝心相應法。當言率爾起耶。尋求耶。決定耶答文云。若依彼類心。當言即彼類先此問中。何但問前三。不問後二心。答。記文釋云。前三心性唯是無記。扁行別境及不定四皆通三性。餘善煩惱等若起善惡心。必與此法俱。其遍行等類非唯一性。故此中唯問此故。故唯問前三。不得問後二問。此記釋意何。答。記意云。前三心唯無記。遍行等非唯無記。此等心所當言何類。故於前三問其類攝。其後二心非唯無記。此等心所可知類攝。故不問彼問。記釋當論文。但見云心所法望前三心當何等心。隨其答文。云若依彼類心當言即彼類此答意云。若依率爾心之諸心所當云率爾類。若依尋求心之諸心所。當言尋求類。若依決定之諸心所。當言決定類然則以答文還案問意。云諸心所法於前三心當何等心而今記釋。遍行別境及不定四不唯一性。故唯問前三。不問後二心。不見所以也。答。記釋非無所以。問意云。諸心所法或善或惡或無記也。率爾等三心是無記也。以此諸心所望彼前三心。其性不相關。當言何等心類答意云。諸心所中。以其無記邊。當言率爾尋求決定無記心類。以其善性惡性。當言染淨心等依心類故答意寬以五心類攝。問意狹付前三起疑。問。若樂。問答相摺柕肚叭鹨伞4鹞椅逍尼尅:巍跸噙‘乎。答。各有所以。見諸心所。非唯無記。見前三心。唯是無記。非唯無記。望唯無記。不相關預。故問當何。是镇瀱枴4鹨庠啤R辣吮诵念愃鹬T心所。當隨彼彼類。或攝率爾心。乃至或攝等流心是問少答多。處處有如此問答。非相摺畣柎稹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二百九十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二月十日)。
    問。有論文作問云。何故不苦不樂受望彼無明說互相對答此問云。由與諸受一切煩惱皆為助伴。互相對故見問意何也。如何答乎。答問。進云。記文釋云。謂與諸受為助伴者。是捨受也。與一切煩惱為助伴者。是無明也。受於受為助伴。煩惱於煩惱為助。故云互相對。今付此記釋。論意直云不苦不樂受望無明論相對也。而何記文云。受於受為助伴。煩惱於煩惱為助伴。而受受相對。煩惱煩惱相對乎。答問詞雖實似不苦不樂受與無明相對。然見此答文。猶受受相對。煩惱相對。答文既云。由與諸受一切煩惱皆為助伴。互相對故記師見此答。作如此釋也故可以答文案得問意耳。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二月十一日)。
  問。煩惱與煩惱。或互相應。或不相應。差別不同。云貪瞋互相無此或與慢見此顯何煩惱與何煩惱或互相應或不相應。如此云乎。答。此文意云。貪瞋二惑不相互相應。然此貪瞋或與慢見相應問。對法論云。瞋不與貪慢見相應意云。貪瞋二惑互不相應。又瞋不與慢見相應准彼論文。貪與慢見相應可爾。何云瞋與慢見相應。答。記文會云。此論據真實理門。彼論據隨順理門意云。此瑜伽論據真實理。說貪瞋二惑與慢見相應。對法論據隨順理。說瞋不與慢見相應問何從真實理說瞋與慢見相應。從隨順理可說瞋不與慢見相應乎。答。記文云。若慢彼時。推求彼時。容起憎恚。故得相應此述此論據真實理說瞋與慢見相應也。又記文引彼論云。若於此事起憎恚時。即不於此生高舉及推求。故不得相應此述彼論據隨順理門說瞋與慢見等相應其文中曰。謂瞋不為慢見相應。即見瞋不與慢見相應。但云如貪瞋亦爾之文意。云如貪與慢見相應。瞋亦與慢見相應何此一文中□有相摺酢4稹S浳臅啤H鐚嵷澮酄栒摺7侵^如其遍與慢見相應。但言瞋不與貪相應。如貪瞋相應問。此記會釋不如法也。此論次下云。謂染愛時。或高舉。或推求。如染愛。憎恚亦爾意云。如貪起時高舉推求慢見相應。恚起亦爾。高舉推求慢見相應准此見彼論如貪瞋亦爾之文。謂如貪與慢見相應。瞋亦與慢見相應而何記會云。如貪不與瞋相應。瞋亦不與貪相應乎。答。是猶記一師釋也。非定依此。亦不可必捨此會釋。若捨此釋。上來所論對法論云瞋不與慢見相應之義。不可成立。何勞和會彼對法論據隨順理說瞋不與慢見相應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一條。第四遍造。
    問。於損減邪見。其有四種謗。一謗因。二謗果。三謗作用。四諦善事。此中且何名謗作用乎。答。記文云。謗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是其謗作用之義。問。何等法名作用乎。答。記文次下云。謗無此世間彼世間。謗異世往來作用。謗無父無母。謗任持種子作用。謗無化生有情。謗無後有業用故說此等法。名謗作用。問。且除餘謗。謗無化生有情。名謗彼業作業意何。答。記文云。謗後有業用。謂無中有化生有情意云。中有有情令彼有相續。若諦無中有。即謗後有業用。故謗無中有有情。名謗後有業用也。問。中有元無別報業所引。是業所引自非業用。何此中有名後有業用。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問。有大乘論中說隨煩惱假實云。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之。記文云。彼論據相依而起故。在假有中。此論據別有種義故。云實物有如此云意何。答。言彼論者。對法論也。言此論者。瑜伽論也。彼對法論忿等諸隨惑皆名假實。此瑜伽論隨煩惱中無慚等四實物有也。會此兩論意如此云也。意云。據相依本惑而起故。對法論云一切隨惑皆假也。據別有種子名實之道理。瑜伽論云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是實物有也問。此四隨惑中。無慚·無愧二遍一切不善。名實有。不信·懈怠二不遍諸不善。并並翻善來。凡翻他性起。無其實體也。何不信懈怠亦名實物有。若以翻善來。猶名為實者。別境中來者。亦應名為實。謂忘念·散亂·惡惠三隨惡。翻別境中念定惠來。然彼名假。此若名假。不信·懈怠翻善中來。不可名實。何准無慚·無愧為實。答。別境等法共通三性。忘念散亂·惡惠三惑。唯不善法。是其一分。以一分邊。名為假有。不信·懈怠望信·精進。互各一性。對誰全分此名一分。既非一分。故名實有。問。別境通三性。其中不善性猶是念·定·惠。非忘念等三。故忘念等三非別境一分。是別隨煩惱。何名之一分。名為假有乎。答。忘念等三惑雖非別境法。別境中不善理通彼隨惑。以其理通邊。還以忘念等為別境一分。故一分名假。問。若爾。何故逸不名為實有。翻信之不信是各一性故。既名為實有。放逸不放逸亦各一性故。放逸可名實。何名為假有。答。不放免尚假。況放逸寧實。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月)。
    問。於異熟等四種無記。分別假實云。於異熟所攝諸蘊及心加行差別中而施設故此顯何無記是實有。何無記是假有乎。答。慈恩記云。於異熟所攝諸蘊者。謂第八同時心數等也。及心加行差別中而施設故者。謂異熟心任呱ā7莿e加行。若三無記加行心發。言心加行。於異熟心假施設故。故是假有意云。異熟無記是實物有。餘三無記是世俗有問。論次下結云。當知一切皆世俗有以此文見。四種無記皆應假有。何分別云異熟實有餘三假有乎。答。是頗叵思。若乘記意消論文者。餘三無記一切假有非謂異熟亦是假有歟。問。唐三藏宣。四種無記若得名言故皆是假有。若不得名言並名實有。今且待名言故云假有彼三藏御意云。皆實有義。皆假有義。今此論約皆假有義案論文。云當知一切皆世俗有。合三藏御釋。慈恩何緣摺畮熑丶罢撐闹肌T埔皇菍嵱叙N三假有乎。答。非慈恩獨云一實有餘三假有。景泰二師皆同云爾。且景師云。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因而熟名為異熟。此名實有。除異熟外。於餘加行所生蘊中。假立威儀·工巧·變化。名世俗有泰師記云。賴耶四蘊及相應蘊是異熟。故云於異熟所攝諸蘊。餘三無記是方便心。云加行。加行三心於異而假施設。故是假有見諸師釋。皆云一實有三假。何偏非撥慈恩釋乎。問。誰言諸師皆得道理。三藏既立二門宣皆實有皆假有也。何輒依門徒異說乎。答。門徒異說非破三藏。然為顯義門差別。作種種會釋。二釋云。四無記心皆於遍行別境上假施設故。當知一切皆世俗有此釋非三藏同義。然依別義云皆假有。是尤義門無窮故也。且付慈恩。餘三無記於異熟心從假施設。何可假有。答。彼記次文云。此一名言各子類故。餘三名假異熟名言種子之外三無記心。無別種生。其威儀等四塵五塵。於異熟上假施設故如文可知。問。身業等中雖有香等。非身口威儀。所有四塵皆為彼體。答。身名有表。唯色可然。香等表示。其相非□利。不為身業體。威儀中四塵皆心所心引生。故為威儀體。身為中香等非心所引生。不可以為例。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四遍造。
    問。於異熟等四種無記。有大乘論分別三性。即真文云。又異熟生一向無記。二三可得。一有二種此文意何。答。異熟一種一向無記。威儀·工巧俱通三性。變化一種即有二性問。且除異熟一向無記。威儀·工巧何通三性。又變化有何二性。答。記文說云。若依伎樂以染污心發起威儀。是染污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此是說威儀·工巧通三性也。次下又云。為引導他。或為利益諸有性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說變化性通二也。問。何故文中但說善染。不說無記。答。無記本性。不可云通。今說通方。但顯善染。問。凡四種無記皆應唯無記。何有通善染。答。大體分別時。雖皆是無記。然於其無□相似善染。以相似善染。云通三二性。非大體三性善惡所攝善惡性。問。變化無記或為嬉戲。或為利他種差別。利他變化文既為善。嬉戲變化可收何性。答。嬉戲變化是唯無記。故此不舉。問。佛四攝中。嬉戲菩薩以嬉戲圓滿功德。乃至成佛化度眾生。何此中唯無記。答。為嬉戲心起變化時。彼彼互諍無利他行。徒盡心力。只耀人眼。自他無益。故名無記。嬉戲菩薩為供侍佛。為莊嚴佛。任善淨心。修嬉戲行。故此嬉戲為大功功德。不為例。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五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
    問。以無常等四行相對治四顛倒云。初一行對治初一顛倒。次一行對治次二顛倒。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此顯以何等行相對治何等顛倒。如此云乎。答。次一行對治二顛倒者。以苦一行對治樂淨二倒也。後二行對治後一顛倒者。以空無我二行對治一倒問。且付苦行方。所對法顛倒既有二種。何故能對治但用一行乎。答。云之諸師云不同。且慈恩釋云。以見戒取外道執為勝淨因故。於上起貪故此二俱貪。為除之故。以一苦行相對治樂淨。即見戒二取也是其以一苦行對治樂淨二倒義也。問。此釋意何。答。此釋意云。見取見外道。於向邊邪見劣法。執為勝因。戒禁取見外道。於雞狗等不淨戒。執為淨因。各於彼起貪生樂淨二倒。今為破此。修苦行相。除彼二倒問。於身邊邪見劣法。執為勝因。何名樂倒。若其樂倒義不成。能對治苦行不可用也。於雞狗等不淨戒執為淨因。應是淨倒。然此淨顛倒以不淨行可對治者也。何以□行對治耶。能治行不相應。所治淨倒不可初破何可云。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二月日)。
    問。若拢B下具四行相治四顛倒。集諦下四行相治何物乎。答。記文云。由常樂我淨愛差別故意云。亙四顛倒皆有愛故。有四種愛。為治此愛。立四行相問。於四顛倒有何等有何等愛。為治彼愛立四行相。答。說文云。常愛為緣。立後有愛。樂淨二愛為緣。立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我樂受。我愛為緣。立自體愛問。何故常愛為緣。立後有愛。乃至我愛為緣。立自體愛。答。記文釋云。由彼常愛愛來報故。立後有愛。由樂愛故。於現得境耽著不捨。立喜貪俱行愛。由淨愛故。未得境見淨追求故。立彼彼喜樂愛。由我愛故愛樂自身。立自體愛問。於四顛倒。有心倒·想倒·見倒三種差別。今所言常樂我淨彼三種中。何倒所攝。答。應是心倒。其由何者凡心顛倒。唯是貪愛。此常樂我淨既名四種愛。故是心顛倒。問。瑜伽本地分說。想見二種皆具四倒。心倒是愛也。唯有樂淨准彼本地分。心倒唯有樂淨。今此常樂我名心倒。唯應有樂淨。何具四倒乎。答。記文云。意耽樂淨故。本地分說彼心倒唯有樂淨。輕重總取故。此處文具四種問。為治四愛立四行相。以何行相對治何愛。答。記文云。此據四數總相相當。立集四行。不得說言何行治何行治何。以彼愛一一皆有因集生緣四種理故問。論初文作問云。何故於集諦為四行觀。答。云由有四種愛故。此答意云。有四種有。為治此愛。立四行相既配四愛立四行相。即應一行對治一愛。何云四行通治四愛。答。其答意。非以一行治一種愛。所治有四。能治亦四。總治四愛云有四愛。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