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

第113章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第113章

小说: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利是虚实兼见,寒热混杂的。而〃乌梅丸〃这张方子,他正是〃寒热同调,攻补兼施〃,它用黄连、黄柏清热,是针对热象;它用干姜、附子、细辛、川椒,还有桂枝来散寒,来祛寒,而且这些药里头,大多是辛味的,辛还可以疏通气郁,因为那个慢性腹泻的病人,常常伴有肝气的疏泄失调,而肝气疏泄失调,肝气郁结,也最容易犯脾,也最容易出现下利,有的人就是一生气就拉肚子,你说这种腹泻是寒是热?其实寒热都有,虚实都有,在这里头,他用了疏气的药,舒肝的药,实际上也是防止肝郁克脾土。这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又有气郁,所以要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当归养肝血,人参补阴、补气,这是针对气血不足的,乌梅酸收,以养肝之体,实际上许多慢性腹泻,都有一种过敏的成分,这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而不是从中医传统的角度来谈,这种过敏性结肠炎,你在用乌梅,用防风,用藁本这类的祛风药,防风和藁本是散的,是祛风的,你光用祛风药,耗散得太厉害,你要用乌梅的酸收,有收有散,在客观上它可以对过敏性结肠炎有很好的调整作用。
在这里是用乌梅酸收来养肝之体,所以对于寒热错杂,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所造成的〃久利〃,用〃乌梅丸〃常常可以取得疗效,当然我们今天没有〃乌梅丸〃,就用〃乌梅汤〃了,用〃乌梅汤〃常常可以取得疗效。当然我们在用的时候,这些药并不是全用。你可以根据具体的病人的情况来选择应用。
如果我们用于治疗〃蛔厥〃,或者治疗胆道蛔虫证,我们在用〃乌梅丸〃的时候,要加使君子、苦楝根皮这些祛蛔的药;而治〃久利〃的时候呢,就不需要用这些药。〃乌梅丸〃既可以治蛔厥,又可以治久利,久利也罢,蛔厥也罢,他们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乌梅丸、乌梅汤来治疗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病机是一样的,这就是抓病机,活用经方,这个用方的思路,我以前曾经多次提到,我们从讲〃小建中汤〃适应证的时候就提到,〃小建中汤〃的适应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一个是腹中拘急疼痛,一个是心中悸而烦都可以用〃小建中汤〃,是因为他们病机是一样的,都是气血两虚,所以用小建中汤就可以益气养血,温中补虚,这就是抓病机用方。我们现在讲的〃乌梅丸〃,既治蛔厥,又治胆道蛔虫证,又治久利,也是因为他们在病机上是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所以这个用方思路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学
习的,有许多老大夫,他高明就高明在他会抓病机,把这个古方应用的范围大大的扩大了。
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的第2 条是359 条,讲义的192 页,〃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一个外感病。〃本〃,是原来,原来这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虚寒性的下利,这个病原本来自一个虚寒性的下利。〃医复吐下之〃,医生反而用了催吐和泻下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寒格〃,就是寒邪的阻隔,〃寒邪〃阻隔于中焦,所以上面有呕吐,下面有下利,〃更逆吐下〃,就是使吐下更逆,也就使吐下更加严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下利〃肯定是虚寒性的,而这个〃呕吐〃呢,也很可能是胃寒的呕吐,如果是虚寒性的下利,又伴有胃寒的呕吐的话,那么呕吐的临床表现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脾胃皆寒,上下皆寒的证候,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治疗啊?下寒的下利,脾寒的下利,我们用〃理中汤〃,上面胃寒的呕吐,我们加丁香和吴茱萸,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这个方子叫什么?叫〃丁萸理中汤〃,这是《医宗金鉴》的一张名方,〃丁萸理中汤〃,用于治疗脾胃两寒的呕吐和下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这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病人,他是〃若食入口即吐〃,他是随吃随吐,因此这就不是胃寒,而是胃热,火性急,热性的下利,〃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就有里急,胃热气逆的呕吐,火性急,火性上炎,所以随吃随吐。所以现在看到的359 条,张仲景所描述的这个病例,下面是虚寒性的下利,毫无问题,由于〃寒邪阻隔在中焦〃,〃上热不得下
达〃而出现了〃胃热气逆〃的〃呕吐〃,这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证,就不能够用〃丁萸理中汤〃了,那就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来治疗,〃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用黄芩、黄连来清胃热,这两个药也是苦的,苦可以降,清胃热降胃气,治呕吐,用干姜和人参,这正是半个〃理中汤〃,或者说是半个〃四君子汤〃,不过四君子汤是后世的方子,它益脾气,温脾阳,散下寒,是个很好的清胃温脾,清上温下的一张方子,这又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不少,在这方面张仲景的组方成就也很高,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是〃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他们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是〃偏于和中消痞〃,那么多方子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得把握它的一个特点啊,我们就从这些方子中的特点来学习他的组方思路。〃乌梅丸〃,我们刚刚学过的,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什么呢?〃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实际上是在调整气的运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这个方子,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苦降止呕〃,因为它的特点是食入口即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来止呕,它是〃偏于降〃。下面有一个方子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汤这张方子,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在临床应用极少,所以我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但是它的组方上,有它的特色。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这类方子的共同特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这个方子的作用倾向,都有特点,这是偏于和,这是偏于收,这是偏于降,这是偏于散,你看他的组方,他注重调整全身的气机,那你就根据你的具体病人,是气逆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降;是气郁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散;是气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要偏于收;如果清阳不升的,《伤寒论》中没有这种方子,如果是清阳不升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那你就应当偏于升阳,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不可以属于这一类啊?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我们刚才提到了〃麻黄升麻汤〃,这个原文,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这个证候呢,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但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这个方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它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注意,他这里用了〃分〃作衡重单位,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这个〃分〃在汉代,作为计量单位的话,没有,所以张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中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
在晋朝以后,在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怎么加的呢?是6 铢等于1 分,4 分等于1 两,24 铢等于1 两,是这么加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根据班固《汉书·律历制》的记载,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汉代的1 斤等于250 克,斤和两之间是16 进制,1 两等于15。625 克,铢和两之间是24 进制,那就是1 铢等于0。65 克,铢和分之间是6 进制,6 铢为1 分,因此1 分等于3。9 克。所以我们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分〃作为剂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分,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我们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以〃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宋代以后的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分相混淆,因为我已经遇到这个事情了,有一个信息中心,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就把唐代以前书中的这个〃分〃,当作后世的那个钱、分、厘的〃分〃来统计,结果说怎么古人用药的药量怪怪的?不适合实际应用。我一看原因,是他把两个分给混淆了。所以这里的分等于3。9 克,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显而易见,仲景是不会把〃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在《金匮要略》里,有不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给改的。
关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我们就谈这么多,重点是〃乌梅丸证〃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黄连汤〃是不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还记得吗?〃黄连汤〃。〃黄芩汤〃是不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黄芩汤〃,温病学家很重视它的组方成就,尽管〃黄芩汤〃,就是黄芩、芍药两个主要药,〃黄芩汤〃它不是寒热并用,它是清热的,〃黄连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那是我们在太阳病篇讲了〃泻心汤〃的适应证以后,为了和〃泻心汤〃适应证的上热下寒相鉴别的时候提到的,所以要把〃黄芩汤〃和〃黄连汤〃分别开。
下面我们看厥阴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进时退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气恢复占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退,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就占了优势,所以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是以厥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331 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这个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这是寒邪胜,阳气退的表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以后,手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是厥阴阳气恢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这种虚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寒下利又出现了,这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的比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336 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天数是相等的,〃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到第六天手脚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厥冷没有超过五天,而这个发热,阳气恢复呢,保持了五天以上,所以这个病就好了。
342 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这显然阳气的恢复不占优势,而阴寒邪气占优势,〃其病为进〃,这个病是加重了,是发展了,为什么?
〃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阳气衰退了,病情当然加重了,所以文字写得非常通顺,一读就明白。
334 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一个外感病,先有厥冷和下利,这是阳气虚,阴寒盛,随后出现了发热,这是阳气复,所以阳气恢复以后,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就会停止,这种厥冷也会消失,〃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下利停止以后,出现了发热,伴随着发热又出现了汗出,又出现了咽痛,仲景把它叫做〃喉痹〃,痹是什么意思?痹是疼痛又伴有不通的证候。
在古代,这个痹的含义比较广泛,比方说,咽喉疼痛,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的,叫喉痹;胸痛、呼吸困难的叫胸痹;心前区疼、心慌心跳、有憋气的,叫心痹;胁痛,胁痛气机不畅的,叫肝痹;胃脘胀满疼痛、肚子胀满疼痛,可以叫做肠痹;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的可以叫做胞痹;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的,那叫风寒湿痹。所以〃痹〃字就是疼痛又伴有气血不利,气机不畅的证候,那么这里的喉痹呢,就是指的咽喉疼痛,呼吸和吞咽不畅。这个汗出、咽痛形成的喉痹,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阳复太过,阳盛则热,阳热上伤阳络的表现,这是我们在概说中已经提到过的。我们人体的机能活动常常有个惯性,本来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厥阴相火祛寒邪外出,厥阴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气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阴寒退却了,阳气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这个病就好了,问题是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之后,它阳气的恢复又继续往前发展,按照这个惯性继续往前发展,这样的话就导致了阳热有余,阳有余便是火,反而形成了热证,这就由一个寒证转成了热证,当然由寒能够转热,这必须是在心肾真阳不衰的基础上,仅仅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才能够由寒转热,由阴转阳,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心肾真阳虚衰而传来的话,那是没有这种阳复的机转的。机体的这种阳复的惯性,就像我们一个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运动量很大,积极参加训练,所以机体代谢旺盛,饭量也多,吃得也多,吃的质量也好,增强体能,比赛完了拿到冠军了,让他就休息一个月,好,这一休息,不运动了,可是食欲还是那么好,吸收机能还是那么好,这一个月体重一下增加20 公斤的有的是,为什么,你说他不运动了,可是他消化机能还是个惯性(的旺盛),消化机能还是那么好,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病阳气恢复了,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它按照它的惯性发展,它继续恢复的太过头了,太过头就出现了阳热盛的证候。
接着往下看,〃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这个发热是阳气恢复,这个无汗,它是指的没有出现阳复太过,阳热逼迫津液外越的汗出,和上面的〃反汗出〃来对照的。而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它就会停止,〃若不止,〃如果说已经出现了发热,下利还在下利,这个下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虚寒的下利,现在发热以后,阳气已经恢复了,还在下利,那么这个下利就已经是热伤阴络,热迫血行,于是乎就出现了大便脓血,这是阳热下伤阴络的表现,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的表现,〃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如果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那就不会出现汗出和喉痹,为什么呢?这个热它伤了阴络的话,伤了络脉的话,它总是有一个趋向,它不能既伤上又伤下,伤了上面不伤下面,伤了下面不伤上面,这是厥阴阳复太过的第二个证候,第一个是汗出喉痹,第二个是大便脓血。
现在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