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全传-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此外,霍英东可能是对内地捐款最多的香港资本家。10多年来,他捐赠给内地的款项,总计超过20亿元。他的慷慨捐赠,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他的香港大亨和爱国资本家的形
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
香港开埠至今只有150余年,其间经历了不少风云变幻和风风雨雨。当年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早已成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被誉为“东方之珠”。香港的沧桑巨变,除了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外,人的因素无疑是最重要的。而霍英东,他不仅亲身经历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港沧桑巨变的过程,而且还以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一次次开拓性的创举,加速了香港的进步和发展,在香港的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绪言(2)
霍英东对香港最突出的贡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率先利用宣传小册子(售楼书)及广告推销自己的楼宇,并首创了分层出售楼宇、预售“楼花”的经营方法——这是地产经营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把香港的地产市场推向空前的活跃和繁荣。
尔后,在地产市场叱咤风云的同时,霍英东又涉足淘沙业,重金购买淘沙机船,运用先进机器淘海沙,成为“海沙大王”、淘沙业的巨擘——虽然淘沙生意并没有给霍英东带来太多的收益,但这盘生意的大规模经营,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香港地产市道和建筑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霍英东一改往日敢想敢干的作风,除参股澳门赌博行业外,在香港几乎不做任何重大投资,近乎处于“冬眠”状态。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蛰居”多年的霍英东才“重出江湖”,在中国内地大举投资,雄风再现;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船王”董浩云创建的东方海外货柜航业公司,由于受世界航运业衰退的冲击,负债累累,面临清盘的命运之时,霍英东像“白武士”一样,毅然充当北京的代理人注资11亿港元,支持“东方海外”重组资本。其大胆举措和巨资来源,惊动财经界,此举既有助于“东方海外”度过困境,也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香港的安定和繁荣。
霍英东为香港的繁荣和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和赞许。1991年2月,香港出版了《香江百人志》一书,“为香港开埠150年以来最有贡献和影响力的人物作一次检阅”。该书的选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演艺等领域,入选的100人“均为在某一范畴有突出成就或贡献,对香港各阶层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香江百人志》选取了一些已经过世,但曾经在香港叱咤一时的工商界巨头,如何东、胡文虎、许爱周、罗文锦、利铭泽等……而当时仍健在,且入选《香江百人志》中的工商界人士,却只有霍英东、何善衡、邵逸夫、包玉刚、李嘉诚等寥寥几人。——霍英东在香港的地位和影响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五)
霍英东的名字是伴随着他在内地大举投资和慷慨捐赠,而广为内地老百姓所知的。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霍英东就已经和中方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对中国禁运,但霍英东却运载柴油、镀锌水管、轮胎等物资入内地,也由此开始了他作为“红色资本家”的生涯……
1967年香港事件发生,霍英东一贯的亲中态度,引起港英的不满,以致他辖下的“星光行”,迟迟未获英资电话公司接驳电话,结果没有商户问津,他只好壮士断臂、贱价出售,损失惨重。但霍英东爱国的信念从不动摇。20世纪70年代,为了恢复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各种合法地位,他亲赴世界各国奔走呼号……他在香港体坛和国际体坛的卓越表现,又为他带来了商界以外的另一种成就和荣誉。霍英东可能是20世纪最出色的华人体育社会活动家。
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中方渊源很深的霍英东捷足先登,带头投资内地,并慷慨捐献;其爱国爱乡的义举和情怀,使他与中方的关系更加非同一般。
近几年,霍英东多次到东欧和西欧考察,希望能为中国的繁荣发展和统一大业出谋献策——他的爱国之心,广受世人称赞。
(六)
有意思的是,可能因为霍英东向来与中方关系密切,所以,即使他在香港工商界和体育界等多个领域有卓越的贡献,但却从来没有获得港英政府的“奖赏”,大英帝国的“勋章”与他无缘——在香港,像霍英东这样事业成功、对社会有杰出贡献,而得不到大英帝国“勋章”的,似乎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但是,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霍英东被“大英帝国”“冷落”,却深受中方倚重,在中国内地大放异彩。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霍英东既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是全国政协常委,在中国内地的政权架构中参政议政;从1993年起,他还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晋身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阶层之中。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渡期内,霍英东扮演着一个异常吃重的角色。他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委员会委员,参与筹划未来香港特区的蓝图;继1994年出任中方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预委会)副主任一职后,1996年初,霍英东又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参与搭建未来香港特区的“炉灶”。香港市井坊间曾广泛流传:长期深受中方倚重的“红色资本家”霍英东,将有可能成为未来香港特区的首任华人“港督”。
虽然霍英东已表示“身退”,并向中方高层表明了自己的这个态度,但单单是就自身条件而言,霍英东无疑是最有资格问鼎这一职务的人之一。
不管怎么说,在今日的香港华人社会,同时在商界与政界产生重要影响的,除了霍英东,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人。
这本《霍英东传》,记载的正是这位杰出人物一生的传奇。
第一章 船上出生 非霍去病后裔(1)
霍英东是在船上出生、长大的“疍家仔”。港湾、风浪、小船、渔火、涛声……这些几乎就是他全部的幼年记忆。因为家穷,7岁之前,他连鞋子都没有穿过。长年累月,他们一家几口人都是打着赤脚,风里来浪里去。
水上人家的孩子
……一个船夫伫立在自家的风帆船上,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一脸困惑和忧虑;接着,台风袭港、断水、水灾等一连串的风雨之事相继出现……船夫带着一家大小经历这风风雨雨,最后迎来全家的欢乐。末了,船夫自信地说:只要勤奋有毅力,不可能过不上好日子。——这是1995年下半年在电视上出现的香港一家老牌英资银行的广告片。这个黑白效果的广告片,平实得有几分沉重和伟大,它通过一个水上人家(船夫)去诉说香港的艰辛历史。
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这部广告片,我总是想起霍英东一家,甚至信以为真这是以霍英东一家的生活为蓝本拍摄制作而成的。一来,霍英东一家原本就是这样的水上人家;二来,
广告片中的船夫与霍英东父亲霍耀容的面貌酷似——恰巧在电视台播放这部广告片期间,霍英东让我看了他父亲惟一的一张遗照;三来,霍英东一家亦像这广告片中的水上人家一样,经历了重重艰辛后,终于出人头地……
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小木艇上,被人称为“疍家仔”和“水流柴”。这两个词都是广州方言,意为水上人家就像是一只蛋壳或一根木柴一样,在海上漂来荡去,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浪吞噬。霍英东就是这样的“疍家仔”。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的小船上。霍英东在家里排行第四,他上头有两个兄长和一个姐姐。在他出生后不久,他又添了一个妹妹。
在20世纪初期,香港大体上还是一个渔村、渔港,像霍家那样的水上人家很多。他们以海为家,以船为家,船就是他们的居屋。那时,在香港的各个港湾里,一艘艘渔船停泊、聚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海上村落。
有这样一句粤语俗话:“疍家鸡,见水唔饮得。”其意为水上人家养的鸡,看见水不能喝,因为一跳到水里,那就可能被水淹死。由此可知,像陆上人家的家里一样,水上人家的“住家艇”也是饲养鸡、鸭、鹅这些家禽的。具体说到霍英东幼年时期的家,其实就是一条的小舢舨。霍英东至今仍然依稀记得,那时候,他们一家7口人,就在船上摆炉做饭;到了晚上,就挤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地睡觉……港湾、风浪、小船、渔火、涛声,这些几乎就是霍英东全部的幼年记忆!
是否霍去病的后裔?
香港早年的水上人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打渔为生的,另一类是帮人运载货物的。霍家就属于后者。
有一次,在番禺,我问霍英东:“你们霍家是从哪一代起到香港来的?”
想不到霍英东也从不知道:“真的,无人知,我父亲、母亲都不知道。我只知如按族谱近10代霍家的辈分排列,我是‘和茂盛发达,耀好应联兴’中的‘好’字辈。但霍英东出生时,家里人并没有以“好”字为他命名,而是起了“官泰”这个名——据说,父母起这个名的原意可能是希望儿子将来“官大”。直到霍英东结婚时,他才正式按辈分取了个名字“好钊”。至于后来行之于世的大名“英东”,则是早在他上学时就起的。但可以确认的是,至少在祖父那一代开始,霍家就从事驳运行业。他祖父名叫霍达潮,曾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省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意。祖父死后,其父霍耀容继承祖业,继续以船为生,干驳运的活计。也就是说,至少从祖父那一辈起,霍家就落户在香港,故霍英东可谓地地道道的“老香港”。
寻根溯源,霍英东原籍广东番禺县。但是,直到1978年,霍英东决定回乡寻根拜祖时,他尚不能确认自己祖籍在何处。关于家乡,霍英东脑海中惟一的信息就是:小时候,父辈说过家乡附近有一条铁路。当时,有人说他是番禺人,亦有人指他的祖籍可能是广东三水县。后来,广州市有关方面出动一些研究广州方言的专家,对霍英东的口音进行一番鉴定,最后判定他祖籍应是番禺。
霍氏在番禺是个大户,在著名的黄埔军校以南六七公里处,有一个村庄——练溪村,坐落在珠江河畔。据史书记载,练溪村于明朝万历年间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名为“白坭涌”的小河,这小河弯曲如虹,波光闪闪如银练,故后人就把村落改名为“练溪村”。村中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聚落成为块状,只是近年村民富裕之后,才陆续改平房为楼宇。
练溪村就是霍英东的“根”。在村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座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的霍氏大宗祠。前些年,在番禺县境内,曾经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番禺县的霍氏家族乃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后裔的一支;相传明代初年,一位远祖南下为官,来到广东,然后开枝散叶,子孙定居番禺各乡已有600多年了。
这样说来,霍英东可是霍大将军的后裔?
当一个人功成名就,在社会上声名显赫之后,往往会有人传出这个人的远祖原来是某位历史名人,以“渲染”这个当今名人原来是名门之后。10年前,当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请参阅冷夏、晓笛合著的《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一书)荣归家乡浙江省宁波市时,内地也盛传包玉刚原来就是宋代名臣、有“包青天”和“包公”之美名的包拯的后裔。当时,海外有不少人质疑:如此一说,缺乏依据,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和经济需要而牵强附会。经过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一番考证,最后证实这一说法并非虚言,包玉刚确为“包公”的后人。
第一章 船上出生 非霍去病后裔(2)
言归霍英东,说他是霍去病后裔,似乎缺乏足够的史料依据。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人敬仰的青年将军,他生于西汉初年的汉武帝时代。18岁时,他一马当先,率领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大获全胜。汉武帝刘彻以功论赏,封他为冠军侯。尔后,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大胜匈奴军队,建立赫赫战功。两年后,霍去病又率10万骑兵和几十万步兵,在汉北战役中,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使国家更为统一。公元前117前,霍去病去世,年仅29岁。他死时,汉武帝还在祁连山造其冢像,以记其赫赫战功。
霍去病卒时只有29岁,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曾有所出;既然无所出,那何来子孙,何来后裔南下为官,又何来后人散居番禺各乡?由此可见,说霍英东是霍去病的后裔,应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
没有鞋穿的穷孩子
我们无从考究,那些人何以要把霍英东和霍去病联系在一起?但是,可以肯定的 ,霍英东本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去附庸什么古时的名人以炫耀自己的血统和身世——以他今日的地位和名望,也够显赫的了,根本不需要靠别人来显耀自己。事实上,霍英东向来从不掩饰自己低微的身世,他时常向别人讲述他苦难的童年……
在祖父那一辈,由于拥有大风帆船,故霍家的境况应该算是不错的。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时,霍家的处境已是相当困难的了。虽是水上人家,但霍家没有自己的驳运船,他父亲是租别人家的货船从事驳运生意的。驳运货物,本来收入就有限,加之要给船东一笔不小的租船费,故霍家入息甚微。好在水上人家除了吃饭糊口,基本上没有什么别的开支,所以还能马马虎虎地维持生活。
船,就是水上人家的房子;海,就是“疍家仔”生活的空间。所以,水上人家是甚少上岸上街的。可能是因为这样,也可能是因为家里穷,霍家人是从来不穿鞋的。长年累月,他们一家几口人就是打着光脚,风里来浪里去。直到6岁的时候,霍英东仍然没有穿过鞋。这个没有鞋穿的穷孩子,就在那个小艇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一切,有些已变得很模糊,但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仍然很清晰地留在霍英东的记忆中——有一年大年初一,霍家也和所有的水上人家一样歇业过年。霍家虽然穷,但过年过节还是要给小孩子添件新衣裳的;至于鞋子呢,那就免了——因为春节他们也是在船上过的。不过,那天,难得一闲的霍父心血来潮,说要到街上逛逛。对于水上人家来说,市井坊间可是另一个世界。可能是为了“入乡随俗”,霍母特意买来一双新鞋子,给霍耀容穿上。霍父穿上鞋子,觉得很别扭,浑身不自在,而霍家大大小小也像看马戏一样,盯着父亲评头论足,嘘笑一场。霍耀容还是穿着新鞋子上岸去了。在街上游来荡去几圈后,肚子饿了,就进入一间小食店。他把鞋子一脱,光着双足蹲在板凳上。一碟米粉端上来,霍耀容大大咧咧吃完,用手擦擦嘴,双脚落地便回船上。看见父亲光着双脚回来,霍家几兄妹觉得奇怪,连忙问父亲新鞋子哪里去了?霍父一怔,才发现把鞋子遗落在小食店里,忘了穿回来,一家人于是又大笑一番。
“这不能怪父亲,因为我们水上人家向来没有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