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欲和物欲,摆脱一切物质享受,而去深山荒原中苦苦修行,这是每一个稍
稍贪恋物欲和色欲的俗世人们所难以承受的,因而没有佛教那么拥有众多的
信徒。
除了以上三大宗教,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还信奉其他一些
宗教,比如袄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因为时间、地域不同,各有自
己的特点,并拥有自己的信徒。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对于宗教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已经习惯于让宗教来
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宗教来衡量行为的是非,让宗教来影响自己的思想。印
度居民因为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故而宗教文化达到了相当深奥的程度;亦因
为他们对宗教十分地虔诚,所以他们的思想、行为受其制约,致使社会经济
和政治生活一直滞留于较为缓慢地发展阶段。
4。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与丧葬制度
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的服饰,由以下三个因素制约,与前期相比,没有
… Page 48…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三个因素是:整个社会进程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发生
质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人们服饰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
化;外来文化(包括军事和政治)对印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没有对印度此时的
社会构成至深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介绍此时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
制度情况。
(1)饮食文化
主食居民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由于地产不同,气候不同,印度各地生
产的粮食品种不一,各地饮食稍有差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
气候炎热,适合水稻生长,因而南方居民主要以食用大米为主;北方地区,
特别是印度河流域,地势平坦,地域辽阔,居民主要种植小麦,居民主食则
以麦面为主。
主食的烹饪,相关资料不多。中国有一套很有名的书,名叫《大藏经》,
里面记载了许多印度和尚的事迹。在记载印度诸多和尚的事迹时,偶尔记载
了他们的饮食情况。通过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印度居民
的主食制作情况。
据《大藏经》介绍,印度南方居民,主要是将大米熬成稀饭,然后用碗
盛着吃。印度人将这种稀饭叫糜粥。糜粥的种类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是白米
粥,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直接煮,里面不放任何其他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
大米稀饭。除了大米饭外,此时的印度人,还喜欢在煮粥的时候,再加煮一
点豆类,比如煮粥时加上一些具有清凉功能的青豆,加上一些具有甜味的红
豆,或者将各种杂豆都放上一点,煮成佛教上所谓的“八宝粥”。南方的印
度人,包括一些中部的印度人,尤其喜欢喝“八宝粥”。这种烹调主食的方
法,直到今天还时常见到。比如佛教信徒过佛教节日时,要喝“腊八粥”,
就是我们这个时期的所谓的糜粥。
印度南方居民还经常食用干饭,也即将大米放在锅里,煮或蒸成干饭吃。
如何将生的颗粒状的大米煮成干米饭,还有许多环节是未知数。据现有的考
古资料,在这个时期,印度居民还不知道蒸篦。可以肯定:这个时期,印度
居民还没有掌握蒸饭技术。我们推测:此时的印度居民,是将大米直接放在
锅里,兑足了相应的水后,点火焖煮,将大米蒸煮成干饭。
印度居民不会使用筷子,也很少使用勺子,他们通常是用手指撮着米饭
送入口中食用。印度人通常一次将蒸煮的米饭做得很多,够吃好几顿的。一
次食用之后,就将剩余的干饭晾干,用布袋装起来,留至下一次食用。由于
印度人通常都是用左手去干一些比较脏的活,所以他们严忌用左手,而用右
手撮米饭往嘴里送。
北方居民吃麦面,通常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吃麦饭,即将麦粒直
接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就像储存大米干饭一样,将麦饭装在袋子里,食时
拿出来捧着吃。这种麦饭干硬,不易消化,多用于旅行时。第二种是吃麦粥,
即将麦粒简单地磨一下,磨成片状,然后将它放在锅里煮成粥,很有点像是
大米粥。这种饭吃起来很香,但是煮饭时花费的时间很长。第三种是将麦子
磨成面粉,然后再制成各种式样进行食用。我们这个时期,绝大多数都是采
用最后一种食用方法。
麦面的制作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制作面饼,中国古代文献称其为“胡
饼”。其次是制作面条,即将麦面擀薄饼状,再将其切成条状,放入沸水中
煮熟食用。印度人最喜欢吃的麦面是烤点心。印度人制作点心很出名,有悠
… Page 49…
久的历史。我们这个时期,印度居民用牛奶、羊奶,或者酥油一类的东西,
将面和好,然后加上糖,最后烤制成各种甜点心。印度人待客时,或者休闲
喝茶时,都喜欢上些甜点心。印度人的麦面制作技术,对于古代西域,以及
唐代前后的中原的面食制作,产生过一定影响。
副食 印度此时的副食食品,以豆类为主。印度盛产各种豆类,如青豆、
红豆、江豆、豌豆、花豆、绿豆、黄豆等,故而这方面的食品是很多的。印
度人主要用豆煮稀饭。除在主食中使用豆类外,印度人还在菜蔬中使用豆类。
据我们所知,此时的印度人已经会制作豆腐了。制作豆腐是中国人的发明之
一,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代居民就已经会制作豆腐了。由于中西交通和丝
绸之路的繁荣,以及大量佛教僧侣东来西往,中国制作豆腐的技术由东向西,
经过西域和中亚传至印度。
印度居民还会制作豆豉。豆豉是这么制作的:将挑选好的豆子放在锅里
煮成七八成熟,然后将其从沸水里捞出,稍稍沥晾,然后趁热拌入一些调味
品,将其包蒙起来,让其生霉发酵,待生霉的豆类长出寸许的白毛时,就将
其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干。煮熟了的、充分吸收了调味品味道的、经过发酵处
理的、最后晒干的豆子就变成了豆豉。豆豉有多种吃法。或者干吃,这是喝
稀饭时的最佳菜肴;或者将其拌以肉沫炒食,这是吃面食时最理想的佐食品。
菜蔬 印度人注重吃菜。菜蔬品种有韭菜、大白菜、卷心菜、青菜、芹菜、
黄瓜、南瓜、冬瓜、丝瓜、扁豆等。印度人吃炒菜,还很重视腌咸菜。在印
度菜谱当中,还有几种蔬菜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大葱、大蒜和香菜。
肉食印度居民吃肉以猪肉为主,还吃牛、羊、马、驴、鸡、鸭、鹅、兔
等牲畜的肉。由于印度缺少草原,故而与草原经济有关的牲畜肉类是很少的。
相对而言,印度的肉食结构,以家禽肉类为主。如在许多印度古代文献中,
多次提到用鹅鸭肉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就是对这种肉食结构的折光反映。
油类 印度居民的饮食生活离不开油料,如炒菜时需用油,制作点心时需
用油。印度油类品种比较多。印度很早就掌握了种植棉花的技术,其境内棉
籽货源充足,这是理想的榨油原料。印度人很早就开始食用棉籽油了。印度
盛产花生,又叫落花生,这是一种产油量很高的植物果实。印度人用花生来
榨油。在北印度地区,居民还种植油菜,而且产量很可观,当时居民便用油
菜籽来榨油。动物脂肪也用来作油料。
调味品 印度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香料。印度香料有两大类:其一是用来
作薰香的;其二是用来作调味品的。印度的两大类香料资源都很丰富,是当
时印度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印度每年通过香料出口赢得大量利润。我们这
个时期,印度居民将香料运往非洲、欧洲、西亚、东南亚和中国。印度居民
喜欢使用这些香料。
(2)服饰文化
夏季服装 印度古代居民的服装分为夏季服装和冬季服装两大类。印度夏
季很炎热,居民穿得都比较单薄。夏季服装的质料以棉布为主,因为这里盛
产棉布;其次,丝质面料服装也很受欢迎。当时印度与中原有着频繁的商业
交往关系,得到这种布料很容易。
印度男人穿得是长袍。袍色以白色居多,其次为浅灰色,基本不见黑色
服装。长袍没有襟扣,以贯头衫为主。妇女穿得是丽纱。丽纱是印度妇女独
有的一种服装,这是一块长条形布帛。印度妇女将丽纱由肩到膝,多层裹在
身上。海得拉省阿旃陀石窟里的部分壁画作于5世纪,对此时印度居民夏季
… Page 50…
服装的款式有所反映。
印度居民夏季通常不穿鞋靴(天气太过炎热),他们赤裸双足去从事各
种体力劳动。印度僧侣穿鞋和穿袜子,这是印度僧侣服装的重要特征。印度
僧侣的鞋靴为平底、方口。
冬季服饰 印度居民的冬季服装,在款式方面较之夏季没有什么变化,但
其质料是不同的。居民大都穿服质料较厚的棉布服装,或者穿夹层衣服和皮
质服装。南部居民主要穿夹层衣服;稍稍偏北的居民穿棉衣 (在印度发现了
两层棉布夹一层棉絮的遗物,可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棉衣”了);
在更北的地区,印度居民穿皮毛服装了。
发式和帽饰 印度居民发式有男女之别。印度男性居民一旦进入成年,大
多是将头发拢于头顶,在头顶扎起一个高大的发髻;由于头发很多,而且长
度不一,除开拢起的头发之外,在头的四周还有一些余散的头发,印度男人
将这些头发剪短,然后促其卷起。
印度妇女发式比男性简单些。未婚之前,妇女多为披发;已婚妇女,则
将头发拢于脑后,用绳索扎住。在日常生活中,南部印度妇女头上一般不带
帽饰;外出郊游时,少妇或者少女,喜欢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一个花草编织的
花项圈。花项圈上扎白花、红花或黄花,十分地好看。北方妇女最初没有帽
饰,受伊朗文化影响,他们大多头蒙纱巾。自■哒人进入印度西北部之后,
一些时髦的妇女开始在头顶上扣戴帽饰了。以目前所见的资料,妇女帽子主
要以珠宝为饰,其次以金银为饰,再其次就是丝绸织物了。
首饰 印度居民的首饰以金银为主。妇女最常见的首饰是项饰和胸饰,多
以金、银、珍珠为缨络;其次是鼻饰,即在鼻孔上夹戴一个金银质的饰件;
再其次是指饰和腕饰,如有手链、臂链、指环等;最后是耳环,通常分为垂
耳环和吊耳环两种。印度妇女还流行面饰,就是在脸、颊、额等处贴粘饰物。
面饰多以黄金叶为之,也有金泊者。印度男性公民也戴首饰,以耳饰为主,
主要是环铛,也有贴金泊于面颊者。
(3)居住条件与丧葬习俗
民居建筑 印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地域也很辽阔,因而在我们这个时
期,印度古代民居各地之间存在着差异。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水,居民的居处环境多以要求避雨为主,较少
考虑御寒功能 (冬季也适当考虑这个因素)。因而,居民在建筑房屋时,并
不太重视房屋的御寒建设,而只强调防雨功能。因为只考虑防雨功能,所以
南方居民房屋建筑相对而言要简单地多:在稍稍高敞的地方,将稍粗的木材
削成木桩,打入地下,数十根木桩组成所谓的地基;在数十根木桩上平铺木
板,然后再在木板上树栽支架建盖房屋的栋梁,并在栋梁的基础上拴绑檐、
椽;在檐椽上铺垫茅草;房屋三壁有齐腰的矮墙,正面不建墙,整个房屋不
设门窗。这种房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干栏式房屋。
北方地区,印度人多以土坯来建盖房屋的 (比如哈拉帕文化的居民就是
如此)。在这个时期,或者稍稍早一些,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出现石
质房屋。此时的房屋,从设计上讲,不但追求房屋的宏伟壮观,而且要求房
屋的建材高档。正是由于如此,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印度境内相继发现
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房屋建筑遗址。
佛教建筑这个时期,印度居民主要信仰佛教,境内有大量佛教建筑。佛
教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石质居多,如使用石材来建盖礼拜殿堂,建盖修行的
… Page 51…
禅室,建盖下榻的僧房等。印度居民兴建的佛教礼拜殿堂外观上呈下方上圆
形式,四周修有回廊。回廊都是石质,通常还在石壁上浮雕或浅浮雕一些佛
教故事。印度佛教建筑对于西域早期佛教建筑,以及中原早期佛教建筑都有
深刻影响。
丧葬习俗这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承袭不同,丧葬习俗呈现
出多彩特征。总的讲来,在丧葬习俗方面,印度人不但相当多地保留了原始
文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许多宗教信仰文化。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主要有四种埋葬死者的葬俗。
其一,天葬法。一些印度居民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二体世界,即灵
魂与肉体是不相干的。灵魂只是寄居躯体之内。由于这种思想意识,印度居
民流行天葬法:亲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原野上,任往返奔突的野兽或禽鸟撕
扯食肉。这种丧俗源于印度遥远的古代时期,而后在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流
行。这种葬俗对与其相邻的西藏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过至深的影响。至到今天,
西藏境内的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还保留着这种葬俗。
其二,水葬法。印度居民相信:在物质世界当中,水是最为洁净的,因
而,将尸体沉入水中,任水中的鱼鳖食其腐肉,则是最理想的埋葬亲友的方
法。这种方法产生的时代也很古老,而且是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共同享有的葬
俗。我们在北亚草原、南亚鱼米之乡、西亚深山老林之中,都能发现这种丧
俗的存在。关于这种丧俗的传播情况,目前还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
其三,火葬法。在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当中,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在所有
物质当中,火是最为纯洁的,因而火葬则是最为隆重和圣洁的葬法。大约从
公元前500年开始,印度古代居民就接受了火葬习俗。火葬习俗首先是在婆
罗门教中得到认可,接着在佛教的教义中得到了认可。大概受佛教文化影响
至深,在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僧俗世界,都喜欢使用火葬。印度居民的火
葬习俗是这样的:亲友去世以后,先是将尸体洗净,然后将尸体架于一堆干
柴之上(由于地位不同,干柴的品种是不一样,地位越高,干柴的质量就起
好。干柴的质量是以其能够产生的温度来衡量的);纵火焚烧尸体之后,再
从火烬之中拣取未烧尽的骨骸,将其存放在盖好的灵塔之内。
其四,最简单的埋葬死者的方法——土葬。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
是在印度似乎并不十分流行,文献对这种葬法很少反映。考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