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有城垣,是用石块砌垒的;城垣上开有城门,以
供行人出入;城门外侧和护城河内修筑有瓮城,瓮城可以起到加强防御的效
果;在城垣外侧,距离城垣一定距离,还挖有护城河,河上架设吊桥。城市
里有手工业作坊。另外,许多贵族也都生活在城内。
由于商业关系,博斯普鲁王国境内出现了金属货币。目前发现的金属货
… Page 7…
币主要是罗马金属币,偶尔发现一些刻有本国国王名字的货币。关于后者的
流通情况,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在博斯普鲁王国境内,官方主要流行希腊语,因为这里的居民长期受到
希腊人的统治。用希腊语写成的大批铭文一直保持到现在,说明这个时期的
博斯普鲁王国居民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在一些墓葬中发现了壁画,这是我们了解博斯普鲁王国居民绘画艺术的
珍贵资料。从手法上来讲,博斯普鲁王国居民主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
作品的内涵;从技法上来讲,博斯普鲁王国的画匠较多地考虑到了黄、红、
褐诸色彩的比例关系;就布局上讲,博斯普鲁王国的画匠喜欢在椭圆形或长
方形的画框里作画,并用色彩将主题与底色分开。博斯普鲁王国居民的绘画
视野比较狭窄,主要是反映战争、宴会、神话,而以战争题材居多。一些专
家研究过博斯普鲁王国居民的壁画艺术作品之后,大都认为,这里居民的绘
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
3。古代印度居民的生活习俗概况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之间,居住在恒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各个民族
和部落,大多都已进入到阶级社会。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相继归属于几个
封建性的帝国;南印度地区,阶级社会已经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一
时期,印度相继建立起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甘婆王朝、贵霜王朝、笈多王
朝和厌哒帝国。
(1)印度居民的社会组织
与其他古老国度不同,印度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不但还继续保留着比较
严格的种姓制度,而且有所发展。印度最初只有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
利、吠舍和首陀罗。到了这个时期,由于种姓的分化或者衍化,每个种姓又
有进一步地分化,从而又出现了瓦尔那制度,也即形成了许多类似于亚种姓
的种姓部落或姓氏。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居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起居
产生至深影响。
印度古老社会是否存在着奴隶制度,奴隶在生产和生活中究竟占有什么
样的地位?这一直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关注和争论的重点课题之一。从上个
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人注意和讨论这个问题,而至本世纪50年代,在世
界范围内,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较为热烈的讨论。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印度
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卖身为奴、债奴、罪奴和家生奴。除了低级瓦尔那
以及边远一带的“蛮人”之外,在社会地位相高的瓦尔那氏族中也有沦为奴
隶的人;印度奴隶在社会生产和家庭服务劳动中都占有极重的比重。
按照社会发展的性质,此时的印度与中国的古代有些相似,都是中央集
权制国家 (当然他们彼此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国王是土地最高的所有
者。这种状况在孔雀、贵霜、巽伽等王朝时期表现的最为明显。
印度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并给印度社会施加了莫大影响。它有力地保护
了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制度,严重地影响了私有土地的发展,进而巩固了封建
地主阶级国家对于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从而妨碍了印度社会发展的进程。
(2)印度居民的经济生活
公元初期的几个世纪,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首先,农业技术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其次,农产品的品种较之以前
… Page 8…
更加丰富了。
印度的土地虽然广阔,但是多沙地,少山地和坡地,因而没有理想的发
展畜牧业的草场,这就使得此时的畜牧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生活中不占重要地
位。在印度,家畜饲养业经济较为发达。印度居民饲养的牲畜有马、牛、羊、
猪、狗、鸡、鸭、鹅等。所有这些是居民的肉食来源。
这个时期,印度的手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达,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
业、金属加工、木器制作、建筑和造船业。首先,在这个时期,棉纺织业得
到了长足发展;其次,冶炼业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门,此时的冶炼业主
要是指冶炼铁和铜;其三,建筑行业正处在黄金时代;其四,造船业随着中
西交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印度的造船业主要集中在印度东南部、南部和西
南部沿海一带。
此时的印度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商业贸易活动,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
括:印度各大城市之间交换频繁了;城市开始与农村发生商业贸易关系了;
有着较为频繁的国际贸易活动。承袭历史,在这个时期,印度还在使用货币,
而且使用量很大。印度各个王朝的货币主要是金质的,其次是银质的,根本
不用铜质货币。这点与同时的中原王朝的货币完全不同。
(3)印度居民的宗教生活
这个时期,印度宗教有三个特征:其一,印度社会是专制独裁的社会,
受其制约,宗教也是以一神教为主;其二,印度古代的三大宗教佛教、婆罗
门教、耆那教,经过改头换面之后,在我们这个时期又成为最主要的宗教;
其三,印度宗教内容相当丰富,理论相当深奥,体系相当庞杂。
除了上述的三大宗教,据文献记载,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还信奉其他宗
教,比如袄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等,因为时间、地域不同,各有自己
的特点,并拥有自己的信徒。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对于宗教是非常虔诚的。
(4)印度居民的饮食、服饰与丧葬制
印度居民的主食以农产品为主:南方地区以食用大米为主,北方地区的
主食以麦面为主;印度居民的副食品以豆类为主,目前可知的有青豆、红豆、
江豆、豌豆、花豆、绿豆、黄豆等;印度人特别注重吃菜,菜蔬品种有韭菜、
大白菜、卷心菜、青菜、芹菜、黄瓜、南瓜、冬瓜、丝瓜、扁豆等;除吃炒
菜外,印度人还喜欢腌制咸菜;在印度的菜谱当中,还有几种辛辣菜蔬是很
重要的,这就是大葱、大蒜和香菜。
印度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香料。从功能上讲,印度香料分为薰香和食用
香料两大类。这个时期,香料是印度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印度每年通过香
料出口,赢得大量利润。在这个时期,印度居民将香料运往非洲、欧洲、西
亚、东南亚和中国。印度人自己也大量使用香料。
印度居民的首饰以金银为主。妇女最常见的首饰是项饰、胸饰、鼻饰、
指饰、手链、臂链、指环和耳环等,另外还有面饰。与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
族的生活习俗接近,这个时期的印度男性居民也戴首饰。男性居民的首饰以
耳饰为主,主要是环铛,也有金质面饰。
在这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承袭不同,印度居民的丧葬习俗
呈现出多彩特征。总的讲来,在丧葬习俗方面,印度人不但相当多地保留了
一些原始文化的东西,而且汲取了许多宗教意识方面的东西。这个时期,印
度居民主要流行四种葬俗,它们是天葬法、水葬法、火葬法和土葬。印度居
民于此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服丧制度。
… Page 9…
从很早时期起,印度有了法典,比如众所周知的摩奴法典,全称“摩那
婆达摩奢斯坦罗”法典。摩奴法典开始编纂于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各种习
惯法的汇编。在这个时期,这部法典的主要精神还在起着作用。
印度居民很讲究礼仪,并形成仪式制度,各个社会阶层都承认并使用这
些礼仪。最为常见的礼仪形式有双手合十礼、侧身礼、跪拜礼、舔足礼和摩
踵礼等。后面两种最为隆重。
(5)印度居民的科学与文学
在这个时期,印度哲学相当活跃。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哲学在世界古代哲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在这个时期,印度出现了唯物主
义哲学,其中斫婆伽学说最有影响力。除了婆罗门哲学、佛教哲学和研婆伽
学说之外,在此时的印度,还流行着其它一些哲学流派,如吠檀多派、瑜伽
派、弥曼差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僧法派等。眼界宽广、思维深邃是古代印
度哲学的特点。
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有了很大发展。比如天文学,在希腊天文学
的影响之下,印度形成了自己的历法;印度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并推
测地球围绕着自身的轴旋转。古代印度人还在数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们创造了10进位制,发明了零的概念,知道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
能够准确地算出圆周率(3。1416),懂得三角几何的运算等。印度化学也很
发达,能够生产出盐酸、硫酸、硝酸和各种盐,并能制造各种染料和化妆器。
公元前3世纪前后,印度居民已经拥有很发达的文字,这就是梵文。印
度居民称其为提婆那伽书写体。这种文字在古代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个时
期的印度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民间故事、寓言和童话集等。据现有
资料,印度此时的音乐和舞蹈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对中亚、西域居民产
生过至深影响;同时,印度的音乐和舞蹈,还通过中亚和西域,传播到了中
原,给中原的音乐和舞蹈注入了活力。在此时的印度,杂技和魔术等民间喜
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很有生命力。
4。古代北方草原居民的生活习俗概况
世界古代后期,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居民相当地活跃。由西向东,它们
依次是哥特人、匈奴人、突厥人等。文献对这些居民的生活习俗记载较少。
近些年来,考古工作很有成就,使我们对他们的生活习俗有了更深一层地了
解。
(1)哥特人的生活习俗
哥特人,也就是文献记载的哥托内斯人,或者称之为温底尔人。公元前
1世纪前后,哥特人栖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稍后向南迁徙,先后越过了
波罗的海、维斯杜拉河口和南俄草原,而抵达罗马帝国北鄙。进入罗马帝国
后,因为定居地域的关系,开始形成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
哥特人有了司法制度,民事审判通常由部落人民大会的公共法庭执行。
通常,主审官就是部落首领。处惩手段有吊死、淹死、罚款和处死等。在重
大事务方面,哥特人流行自然神裁判法。为了处理各个部落或村社之间的矛
盾,哥特人通常要组织一个庞大的陪审团,他们由自由民组成。陪审团拥有
相当大的否决权。
哥特人是游牧民族,饮食以畜产品为主。哥特人虽然不喜欢农业,仅仅
… Page 10…
为谋得酿酒原料,他们才从事一些与农业有关的劳动。通过狩猎获得生活资
源也是他们谋食的重要途径。哥特人猎取的动物以麋鹿为主。
哥特人始终都以肉食为主,而且都是熟食。早期,他们的烹调都比较简
单,只要能煮熟,适宜于消化,他们就非常满意了。除了肉食之外,哥特人
在早期岁月里,还食用采集来的果子、果子打制的果桨,以及乳酪等。进入
到多瑙河流域之后,哥特人不再满足于仅仅糊口,他们开始追求美食。哥特
人有一种饮料,有些类似于酒,是用大麦酿制而成的。
哥特人的服饰,因为生活地域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有所变化,而有较大
区别。哥特人还没有迁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时候,流行一种服饰;迁居南
俄草原时,又是一种服饰;进入罗马帝国后,他们的服饰又有了新的变化。
进入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的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哥
特人生活过的遗址上,发现了许多冶炼遗址,说明他们已经知道冶炼业了。
考古工作者在哥特人的遗址中首先发现了冶铜作坊,接着发现了玻璃。可以
说,我们这个时期,哥特人的手工业至少有冶铜业和玻璃制造业。
哥特人的商业经济不很发达,居民很少参加商业贸易活动。罗马文献中
经常提到哥特人,但是很少提到罗马商人与哥特人经商做生意。哥特人的商
业有所发展,大概是在罗马中后期。这时哥特人的遗址中,经常发现一些“泊
来品”。
哥特人的居室有两种典型形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
段。一种名叫篷车,这是早期的形式。来到罗马帝国后,哥特人开始向农业
经济过渡,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哥特人又有了种新的居处形式——较为固定
的木质小屋。哥特人的木质小屋是用原木建盖的。屋顶篷用树枝棚盖,屋壁
涂抹亮晶晶的白泥。
哥特人禁止与异族人通婚,他们希望自己的部族保持较纯的血统。总体
讲来,哥特人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一些出身高级贵族可以同时拥有几位夫
人。哥特妇女对婚姻很严肃,一旦嫁入夫家,她便不再关心其他任何男人。
她们对自己的丈夫相当地忠贞。
哥特人拥有私人财产。依照习俗法,遗产都由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
就由叔父和伯父继承;如果没有叔父或伯父,就由舅舅家里的人来继承。哥
特人很重视家族团结,任何一位哥特人只要生活在家族里,就没有什么可以
耽心的了,尽管他没有子女,到了年老的时候,还会有很多人来关心他。
哥特人的葬俗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最初,还在斯堪的纳维亚半
岛时,哥特人流行世界上最简单的火葬;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虽然还是火
葬,但是与以前的火葬已经有了某些区别;死者的家属,根据死者的社会地
位,以及生前的财产,按规定去选择必须的几种柴草,然后将死者火化。
哥特人的意识形态,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上,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信奉
的宗教上,也反映在与意识相关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在宗教方面,
他们信奉沃敦神。哥特人坚决反对偶象崇拜。他们反对把诸神塑成人型;反
对将神圈围在城垣里面。在哥特人当中,卜筮十分流行,而且深受人们欢迎。
公元4世纪后期,哥特人与基督教徒再次发生接触,开始普遍信奉基督教。
他们信奉的是阿利安教派。这个教派与罗马教廷信奉的教派不同,故其没有
得到罗马教廷的承认。
(2)匈奴人的生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