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5章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5章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器、银器、金属器皿、绣金、金银带等部门。制陶业中,可以细分为造型、 

烘烤、绘画等专业。 

     据圣奥古斯提努斯记载,除手工业各部门之间有较细分工之外,同一产 

品本身也因制作方便,出现了部件之间的区域分工。例如,一件吃饭时所用 

的长椅子,凳面由庞培生产,凳腿由狄罗斯运来;再如烛台,上部是在塔连 

图姆生产的,下部则是埃吉那生产的。 

     由于分工更趋细密,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制作中心。比如意大利北部的阿 

克维列亚和穆提那,是以生产陶土制品灯和瓦而驰名的;帕尔玛、米兰、帕 

杜阿和潘佩由是以生产毛纺织品出名的;坎佩尼亚的城市则把吹制的玻璃器 

皿供应给意大利;罗马成为珠宝业制作和出售中心。 

     手工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品中,不但见到日常生活 

用品,比如器具、皮革鞣制等,而且还能制作艺术品,比如雕像、石刻、彩 

瓶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时的罗马人还能制作各种外科医疗器械。这 

些医疗器械都是比较复杂的精密仪器。 

     手工业规模比较宠大。在特列尔附近奈马庚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其 

时代在3世纪前后。这座古墓里埋葬着一个罗马贵族。古墓前耸立着一块石 

碑,石碑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图案。其中一幅浮雕,是反映罗马帝国冶铸业 

的:画面正中是一座高高耸起的冶炉,冶炉旁边有位奴隶正在拼命地拉着风 

箱,火焰腾空而起;距离冶炉不远,坐着一位身材魁伟的铁匠,他一手持钳, 

一手举着榔头,正在锤敲一件器物,铁匠旁边陈放着一些已经打造好的器物, 

如铁钳、矛头、铁栓等。 

     商业手工业逐渐与农业分离,促使了商业发展。罗马史料谈到,罗马城 

内每八天就有一次大规模的商业集会。到了这一天,所有手工业者都可以来 

到集市上出卖自己的产品,然后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或原材料;所有的 

农民都可以来到这里兜售自己的农产品,购买自己所需的手工业产品。最初, 

罗马元老院将集市安排在中心广场上,后来感到太过吵闹,又妨碍政务,于 

是便下令将其从广场迁走,而将其移到梯伯河上去了。罗马市场按着性质可 

以细分为食品市场、肉类市场、青菜市场和副食品市场等。据一些资料,肉 

类市场在梯伯河岸帕拉提乌姆以西地方。除了罗马城之外,其他一些城市也 

有市场,他们都是采用东方的星期制,即每七天进行一次集市贸易活动。 

     罗马帝国境内的商贸活动,主要是在集市里进行,但是也有例外情况。 

比如,每逢一年祭祀诸神的时候,神庙附近都会聚集许多信仰者。信仰者们 


… Page 20…

不但在这里要举行非常奢侈的祭神活动,还要举行隆重节日活动。这时,神 

庙附近是很热闹的。为了兜售自己的产品,罗马市民也在神庙附近举行规模 

较大的集市与商业贸易活动。和城市举行集市周期不一样,在神庙附近举行 

的商业集会都是一年一次。 

     商人们对于易地贸易谋取差价是很敏感的。这个时期,在定点的集市上 

可以看到许多异地的产品。比如腓尼基和坎佩尼亚的玻璃制品经过了格都努 

姆,运到了莱茵和布列塔尼亚;卡普拉生产的青铜器,不但在罗马,而且在 

里海、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都有发现;阿尔列提乌姆生产的陶器,不但 

到达了莱茵河、布列塔尼亚、西班牙、摩洛哥,并通过一些渠道,深入到了 

高加索山一带;在穆提那,一些佛尔提斯作坊中生产的陶质红烛台,正在出 

口北阿非利加;葡萄酒是罗马境内最大宗的商品之一,这时,它正被人们源 

源不断地运往欧洲腹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区域之间的商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奢侈 

品,简朴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量器具也都被列入到商贸范围之内,比如厨 

房中各种器具、普通烛台、各类廉价葡萄酒和黄油等,都与价格高昂的青铜 

器具、玻璃器皿、丝绸一起进入商贸活动领域。 

     罗马最鼎盛时期,商人往往伴随着远征队伍深入到各地。在这个时期, 

向北通往北欧、向南通往非洲、向东通往亚洲的陆路交通都是畅通的。 

     罗马帝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统治了高卢在内的欧洲地区,这次远 

征是由杜路苏斯和提贝里乌斯完成的。当时,这两位将领带领着罗马军团一 

直打到了莱茵河下游地区。然而,很久以来,这里只是一条军事道路,没有 

商人经过这里。尼禄统治时期,一位罗马商人急需一批琥珀,以输往东方, 

便冒险进入波罗的海沿岸,寻找到了由卡尔农图姆到多瑙河中游,再至维斯 

杜拉河的商业河道。自那以后,沿线的商业活动就比较频繁了。考古工作者 

在欧洲北部相继发现了卡普阿青铜制品,在西里西亚、波兹南和瑞典的一些 

岛屿发现了公元2世纪的许多罗马钱币,说明确实这种商业关系存在。 

     公元前1世纪末叶,罗马帝国征服了埃及,并通过埃及征服了埃及周沿 

的许多地区。罗马与埃及的交通况状大大改善了。这时,横渡地中海,往返 

地中海南北岸,对罗马居民来说,已经是很稀松的事情了。罗马人正在筹划 

一个新的计划,这便是通过埃及、突尼斯,或阿尔及利亚,或者摩洛哥,寻 

找一条越过撒哈拉沙漠,深入到中非以南地区的古代道路。他们的尝试很有 

成绩,因为就在这个时期,索马里的香料已经定期地被输送到罗马城;为了 

保护将阿非利加的谷物运至罗马,罗马皇帝康莫都斯甚至组建了地中海船 

队;公元1世纪,阿非利加的油料作物无法在罗马市场立足,罗马人都认为 

其色差质劣,公元3世纪,阿非利加的油料已经将罗马的油料排斥出罗马。 

     罗马帝国与东方的商贸活动总的说来是比较顺利的。首先,在奥古都斯 

时代,有位名叫吉帕尔的人(他很可能是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人)在出海的 

过程中,发现了固定的季风往返于红海与印度之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其意义不次于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自他之后,罗马与亚洲的海路商贸 

活动便变成了一件很轻松的事。商人们可以从罗马起航,先行到达红海,然 

后再由红海去波斯湾,再由波斯湾抵达印度,最后由印度通过马六甲海峡抵 

达南中国海。这个航线的开通刺激了罗马帝国的国际商业贸易活动。 

     就在这个时期,另外一条通过中亚腹地进入东方的陆路大道也在紧张地 

寻找过程中。这时,东汉王朝统一了塔里木盆地,并通过塔里木盆地,越过 


… Page 21…

帕米尔高原,向西展开政治和商业活动。东汉王朝组织了两条商路:一条经 

过梅尔发,另外一条通过巴克特里亚。东汉使臣甘英于公元97年,带着西域 

都护班超的信件,向西试图访问罗马,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毕竟到达了叙利 

亚(推测是安提奥启亚)。接着,一位叙利亚使臣通过另外一条陆路商道(西 

南夷丝道)来到了洛阳,受到了东汉皇帝的接见。 

     在这个时期,罗马与东方各国有频繁的商贸活动。罗马帝国与阿拉伯世 

界、印度、中国作生意。据文献记载,多米提亚努斯当政时期,罗马帝国在 

奥斯提亚修建了一座特别仓库,被用来存放胡椒。这些胡椒都是从马拉巴沿 

岸运来的。与胡椒同时进口的还有大量的生活方面的奢侈品。根据当时人所 

写的《自然史》的统计,每年,罗马帝国要花费将近一个亿谢斯提到东方各 

国去交换各种奢侈品,比如辛辣物、香料、丝绸、珠宝等。这本书同时写道: 

当商人们从印度获得这些商品的时候,就将他们运到罗马来,然后在罗马帝 

国境内出售。商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超过一百倍的利润。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是 

如此地巨大,致使《自然史》的作者普利尼哀叹道:这么多的巨款都因为进 

口奢侈品而流失掉了,“奢侈和妇女使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 

     罗马人对于这种被动的商业贸易局面很头痛,并努力进行纠正。罗马帝 

国此时正在努力地用自己的产品,如铜、锡、葡萄酒、玻璃器、毛织品来支 

付输入的奢侈品,以减少大量货币的流失。他们的努力应当是比较成功的: 

当时中国的文献经常提到,罗马人经常向东方输出琥珀、珊瑚、玛瑙等奢侈 

品。 

     罗马人还向西与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在爱尔 

兰东岸,相继发现过图拉真时期和阿德里亚努斯时期的钱币。在特列尔附近 

奈马庚的一块公元3世纪的墓碑上,雕刻着一件浮雕作品,题为“在摩塞尔 

河上用帆船运输葡萄酒”的浮雕。浮雕主体是一艘独木舟,舟中坐着六位桨 

手和两位司船,他们正将一船(雕刻出来四大桶)葡萄酒从意大利运往西班 

牙。 

     金属货币商业发展刺激了货币发展。罗马帝国之前,罗马人流行以物易 

物货的商贸活动。比如文献记载,罗马帝国之前,罗马居民通常使用牡牛来 

做“硬通货”: 头牡牛等于1             头羊,或者等于10  100斤青铜块。罗马帝 

国初期,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式有所变化,青铜块成为居民最方便的兑换券。 

最后,青铜块被真正的货币代替了,并且在商贸领域里起着更大的作用:商 

人之间用货币结帐;国家征收赋税使用货币;居民购卖物品持货币。 

     目前,在罗马帝国版土上,大量发现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属币。罗马帝国 

时期的金属币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铜币,其仿希腊货币而来,圆廓,有一 

定重量,上面打有印记。罗马货币的重量为阿斯(相当于一斤)、谢米斯(半 

斤)、翁启亚(十二分之一斤)等等。最初的金属币图案是这样的:相当于 

一斤的阿斯正面是双面神雅典娜的头像,反面则是一只船的头部。其次是银 

质,这也是仿照着希腊银币的方式铸造的。据记载,这些银币都是在坎佩亚 

地方的城市里制造的。银币也是圆形,上面打有“Romano”或者“Roma”字 

样。这些银币在罗马帝国南部地区最受欢迎,是最为流行的货币。 



                                 3。衣着服饰 



     公元2世纪,罗马人加图写了一本书,名叫《论农业》。在这本书里, 


… Page 22…

他写道:“在罗马购买贴身衣、长袍、背心、补缀的袜子和木鞋。”通过这 

段记载,我们至少知道了,公元2世纪前后,罗马人身上穿着一些什么样的 

衣服。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们相继在意大利、法国和希腊,以及整个色雷 

斯地区,陆续发现属于罗马时期的文物,其中一些与服饰有关。通过这些文 

物,可以大体复原公元3世纪前后罗马人的服饰。 

     质料在罗马人生活过的地方,近些年来发现了一些古墓,还有一些遗址。 

通过这些古墓和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肯定:罗马人的衣服质料以亚麻为主, 

其次是丝绸质的,最后是皮革的。在稍早的文化遗存中,没有发现棉质衣服。 

     欧洲盛产亚麻,用亚麻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欧洲原始社会末期。在我 

们这个时期,除工艺有所进步之外,织布原料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鞣制皮革, 

使其柔软以制成成衣,也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发明之一。罗马人在冬季还喜欢 

穿皮革制品衣服。大约在比较晚的时候,或说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人 

通过希腊人得知印度,并从印度进口棉布,从那以后,罗马人才开始穿棉布 

服装。罗马贵族,最爱穿的是丝绸。 

     丝绸应当是公元前4世纪前后才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新布料品种。公元前 

6世纪前后,中原开始形成外销丝绸的能力,作为一种新产品,丝绸最初传 

入漠北地区。公元前5世纪前后,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出土了一批中原生产 

的丝绸,应是由中原先输出至漠北,再由漠北输至阿尔泰的。稍后,公元前 

4世纪的欧洲文献,提到中国生产丝绸,并称这是一种质地很好的面料。推 

测,在这个时期,罗马人通过西域、中亚或者印度从中原得到这种布料。到 

了我们这个时期,从中原进口丝绸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许多罗马贵 

族都喜欢穿中原生产的丝绸。进口丝绸的价格是很高的,而且在罗马很好销。 

波斯人看中了罗马市场,不想让罗马商人经销中西方的丝绸买卖,一度因为 

丝绸的缘故,封锁了由罗马通往东方的道路。除此而外,波斯人还试图用野 

蚕丝代替蚕丝,用以生产丝绸,但是没有成功。波斯人只好从东方进口丝绸, 

而后再向罗马出口。 

     常服罗马人的常服主要有内衣、背心、长袍、鞋子、袜子和腰带。 

     内衣是穿在长袍里面的衣服,与现今的长衬衣没有什么区别。它的款式 

是这样的:大多数内衣为圆领,束口袖(也即后来的箭袖),下摆稍宽稍长, 

可以掖束在腰里。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用亚麻布制作内衣,因为它的价格低 

廉,质地柔软,不沾汗,易洗,是理想的制做内衣的原料。 

     背心是贴身穿的衣服。从形状上来讲,罗马人的背心很像现在居民所穿 

服的马甲,但是没有开襟和纽扣。从功能上讲,它很象现代男性公民所穿的 

背心,或者女性所穿的“小背心”。无论贵族或平世,还是奴隶,罗马人都 

喜欢穿着这种款式的衣服,因为罗马所在地区,昼夜温差明显,风硬,不穿 

贴身衣服是很容易得病的。最初,罗马人的背心都是由亚麻布制作的,而后 

改用棉布。 

     长袍是罗马人的常服之一,几乎人人都穿长袍。罗马人的长袍分为好几 

种式样。这些式样在罗马图拉真圆柱的浮雕上,在特列尔附近奈马庚墓碑的 

浮雕上,在特列尔附近伊盖尔地方墓碑的石浮雕上,在突尼斯乌提加附近拉 

贝里乌斯镶嵌画上相继出现。概而言之,罗马长袍与中原同期的居民所穿“短 

褐”、“长褐”没有太大区别,可以分为四大类:长式长袍,过膝;矮式长 

袍,至膝;披肩式长袍,散披于外;斗篷式长袍,有专门的可以篷蒙头部的 

斗篷。长袍最初是用亚麻布,而后绝大多数都用丝绸面料,因为丝绸面料很 


… Page 23…

有垂感。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罗马人袜子的实物,仅在一些浮雕作品中看 

到罗马人所穿的袜子式样。这是一种半高腰的,似有底,高约齐踝的布质物。 

从功能上讲,这种袜子遮土,不使脚部皮肤直接与较硬的鞋靴接触,以避免 

将脚磨破。这种物件是很实用的。 

     罗马人常服中的鞋靴,就质料而论,有好几种,如有皮革质、草编织和 

木鞋等。罗马人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高跟鞋,所以罗马的鞋靴都是平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