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作面食的方法基本相同,通常采用煮熬法,而不使用炒、焖技术。令人奇
怪的是:这里的居民与很多欧洲居民一样,通常是不喝肉汤的。他们从釜或
锅中捞出熟肉,然后就将肉汁倒掉。这和东方截然不同。如果有人想喝汤时,
他们就去设法制作蔬菜汤。这种生活习俗影响欧洲和西亚好几个世纪。
受饮食结构以及制作技术的局限,西亚的阿尔沙克王朝的居民的饮食器
具是相当简单的。食具只有勾挑菜蔬和面食的叉子,以及割切熟肉和面饼的
小刀;饮具只有杯、碗;盛具只有盘、碟、罐、盆等。
对于阿尔沙克王朝居民使用的灶具,我们所得到的信息十分少,即如何
烧制菜蔬和肉类,其炊具是什么样的,我们一直不太清楚。考古工作者在属
于阿克沙克王朝的版图上,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古代遗址,然而很令人沮丧:
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类似于中原的那种具有抽风、排烟、支锅、控制火
力功能的深膛灶。在许多遗址当中,我们经常发现房屋居中位置有一片范围
很大的烧结面。我们一直怀疑:这时的阿尔沙克王朝的居民一直是在使用非
常简陋的炉灶,比如三块石头支起的炉灶等。
北阿尔明尼亚地区是游牧居民理想的栖居地,这里多山,天凉,草丰,
水美,很适宜于畜牧业经济发展。阿尔沙克王朝居民在山坡草场上牧放马匹
和牛羊,还饲养骆驼、骡子、驴等。受生产结构影响,北阿尔明尼亚居民的
饮食,与我国古代草原民族的生活很接近:以食肉为主,以食菜 (野菜)为
辅,少量食用面食。
服饰 阿尔沙克王朝的疆域主要在现今亚洲西部地区。这里冬季时间
长,天气较为寒冷,春秋两季昼夜温差较大,而夏季却十分地炎热。在这种
自然气候条件下,居民通常穿三季服装:夏季服装、春秋季服装和冬季服装。
阿尔沙克王朝居民在服饰文化方面严重受到周沿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阿尔
… Page 36…
明尼亚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受到伊朗高原政权的政治统治,故较多拥有波斯
文化的东西。后来,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势力进入到这里,服饰文化在一定程
度上对其也有反映。
阿尔沙克王朝居民的冬季服装以长袍最为普及,其形状很象中国古代的
长褐,其左边开襟,下沿过膝,衣体宽大,袖为直筒型。从一些零星资料看,
除去领子,整个长袍由六幅布面(或者皮毛)拼成。冬季长袍分为两种基本
款式:一种是毛翻在外,以皮毛的自然革色作面,以毛作里;一种是自然革
面向外,毛在内,并在皮革之外,另用亚麻布或丝绸制作罩面。
皮质长袍上通常都安设或缝制皮领。皮领质料有狐皮、狗皮或者狼皮等。
为了御寒,还用牛皮制作皮带,将皮带束扎在腰间。目前发现的属于阿尔沙
克王朝居民服用的皮带都很宽,上面可以悬挂长剑、插背箭囊,甚至插别战
斧。
阿尔明尼亚境内的冬季寒风凛烈,没有皮帽是无法过冬的。居民通常戴
有护耳的皮帽子,少量人用羊毛线织就的尖顶毛线帽子。皮帽子用四块皮革
缝制:帽顶、帽体和两个护耳。
春秋季服装分为外套和内衣两部分。外套通常是毛布质料的,这是用山
羊毛织就的。中世纪的许多地区都流行这种布料。阿尔沙克居民已经懂得了
织染技术,能用采来的各种矿石,经过压磨成粉后,再充染料将毛布染成花
色。目前最常见到的花色为黄、白和灰色。山羊毛织品质地细密,平挺,御
寒效果极佳,是西亚居民喜欢穿服的衣料之一。亚麻布料是理想的制做内衣
布料,因为它质地柔软,吸汗。这种布料很受当地居民喜爱。内衣式样很多,
最为流行的是竖领长袖衬衫、圆领长袖衬衫、内长裤和短裤等。
夏季服装以亚麻质为主,随着中西交通的频繁,居民开始穿丝绸面料的
衣服。文献记载,官服通常是用丝绸制成的。夏季服饰的款式与秋季没有太
大区别。夏季服装较秋季服装颜色鲜艳,这是阿尔沙克王朝居民夏季服装的
基本特点。另外,阿尔沙克妇女的服装以上衣下裙为主。
阿尔沙克王朝居民的装饰品很多。男性公民的装饰品以戒指和耳环为
主。阿尔沙克王朝的每一位成年男性,都拥有一枚戒指(有的地方称其为指
环)。指环用金或银制成,正面镶上色泽和质料不同的珠宝。有的男性居民
的指环上并不镶嵌宝石,而是刻凿成古怪的图案,并将其作为自己印信的标
志。阿尔沙克王朝的男性居民,每人还拥有一对耳环,他们将耳环吊缀在耳
廓下沿。耳环以银质居多,少量是金质的。
妇女装饰品在品种、款式方面都多于男性,目前已经知道的有耳环、指
环、鬓饰、鼻饰、额饰、项饰、胸饰、臂饰、足饰等。这些饰件中的相当一
部分是在出嫁时由女方陪嫁的,少量是男性婚娶时为新娘购办的,另外一些
是婚后夫君为巩固婚姻、讨好妻子而为妻子陆续采购的。阿尔沙克王朝女性
居民的装饰品,大多是金质的,少量是银质的,有一部分是钻石的。西亚妇
女几乎不用珠玉之类的饰件,如玉石、玛瑙等。
阿尔沙克王朝居民很爱清洁,将洗浴视为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
一点与罗马人有些相似,或是受到了罗马文化的影响。阿尔沙克王朝居民为
了洗浴,不惜投资大量资金来修建浴室。比如在伽尔尼的宫殿建筑群中,就
发现了一间浴室,其由内外两间房屋组成。里屋是用来洗浴的,设有洁白石
头铺砌的椭圆形澡盆。外屋是脱衣间,地板用方形砖,砖缝镶银;壁上绘彩
画,彩画内容丰富,制作精美。
… Page 37…
文字阿尔明尼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与地中海沿岸国家接壤,因而有较多的
机会与善于经商的地中海居民接触。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从很古老的时候起,
这里的居民就使用了与地中海居民同样的文字,比如腓尼基文字等。在我们
这个时期,居民主要使用希腊文字。在阿尔明尼亚境内,考古学家发现这一
时期的许多铭文,它们有的刻在石壁上,有的刻在青铜器上,有的刻在陶器
上,有的写在羊皮纸上。这些文字都是用希腊文字写成的。这些铭文和其它
一些文书的内容,涉及到了阿尔沙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
我们了解阿尔沙克王朝居民生活习俗的重要资料。
阿尔沙克王朝所处的时代,西亚居民还没有掌握更为先进的书写技术,
同样也没有先进的书写材料。阿尔沙克王朝的居民,如果感到很有必要抒发
自己的情感,就将树枝的一头削尖,将其当笔,醮上矿石粉调成的颜料,在
鞣制好的羊皮上行文写字。这一点和古代中国是不同的。与其同时,中国已
经发明了纸张,并有书写文字的毛笔,以及用碳调和成的墨汁,中国古代居
民用毛笔醮墨,在纸上记录事情或抒发情感。
教育 阿尔沙克王朝独立前后,一直与罗马帝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为
这个缘故,阿尔沙克王朝便将自己的子女送到罗马帝国教育。为了使自己的
政权将来在阿尔沙克王朝中有发言权,罗马帝国也对义务教授阿尔沙克王朝
的居民报有极大的兴趣。另外,罗马还与阿尔沙克王朝达成协定:阿尔沙克
王朝国君在继位之前,必须到罗马帝国去接受文化教育。
建筑与艺术在历史上,阿尔沙克王朝建有许多宏伟的建筑,目前保留下
来只剩伽尔尼城堡了。这座城堡位于现今埃里温约30公里的地方,是当时阿
尔沙克王朝的首都。这座古城建在一座山上,城垣用长方形的大石条砌垒起
来。城垣砌得是那样好,以致经过近两千年的人为破坏和自然蚀化,部分城
垣还是那么高大宏伟。一些地段的城垣合缝还是那么紧密,以致小刀都不易
从块石之间的缝隙间插入。
这座昔日的首都,由于人为的破坏,城内布局已经不清楚了。目前保留
下来的古代遗迹,主要是宫殿建筑。宫殿建筑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地板上
也绘有图画。所有的图画都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比如人物画像是按照
人物头像与身躯的比例进行作画,再如鱼,鳞、尾、眼等栩栩如生。图画的
内容以神话为主,而且是以希腊或者罗马的神话题材为主。在一处地板上,
考古学者还发现画像线条当中镶有银丝,使壁画成为银镶画。由此可以肯定,
在建筑、艺术和绘画方面,阿尔沙克王朝居民较多地吸收了希腊罗马文化的
因素。
2。伊比利亚居民的生活习俗
伊比利亚位于现今高加索山一带。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国家之前,伊比利
亚相继被周沿的强国所控有。公元前7世纪以前,这里是萨迦人的游牧地;
公元前7世纪前后,这里是斯基提亚人栖息的地方;公元前4世纪前后,希
腊人崛起,向东北方向发展,将势力发展到了这个地方;罗马帝国时期,这
里是罗马帝国东北部边防重地。公元2世纪,利比利亚人开始谋求独立,而
至2世纪末叶,这个国家成为相当强大的国家,其版图扩拓到了南高加索山
地区和北高加索山地。
在新近独立的伊比利亚国家附近,当时有好几个强国,如东边有安息王
… Page 38…
朝,东南有阿尔沙克王国,南边有阿尔巴尼亚王国,西边有罗马帝国。除了
这些农业强国之外,在伊比利亚国家北边和西北部,还有一些游牧部族或者
国家。他们时时威胁着新近独立的伊比利亚王国。
为了确保领土不被周沿邻国侵吞,新独立的伊比利亚王国在对外政策方
面采取了与罗马帝国合作的政策。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罗马帝国时期的许多
文献都称伊比利亚为“罗马人民的朋友和同盟者”和“恺撒的朋友”。有罗
马帝国作后盾,伊比利亚国家政治趋于稳定,经济逐步发展,成为高加索山
地区较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伊比利亚国家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彩特征。居民主体
是本地人,因而民族文化内包容了大量斯奇提亚文化的东西;这个国家与波
斯相邻,历史上长期接受波斯的政治统治,因而这个国家的文化又有大量古
代伊朗文化的东西;随着希腊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崛起,并侵入这里,这里的
居民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希腊罗马文化的东西。这是伊比利亚国家文化方
面的总的特征。
社会制度 伊比利亚较晚进入阶段社会,公元前2世纪以前,高加索地区
的古代居民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公元前2世纪,两
个外力因素促使这里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其一,罗马文化大量渗透此
地;其二,这里成为中西通道的枢纽。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这里的居民
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些人,或在罗马帝国的扶持下,或利用中
西交通的过境收入,发了财,有了钱,买了地,成为上等贵族,或者进入到
掌权的祭司阶层行列;其他一些人,则因没有权力,或者经营不善,破了产,
失去了土地,成为没有财产和土地的自由民,甚至沦为奴隶。
伊比利亚的贵族阶层是比较特殊的。最初,这里的贵族与其他地区一样,
都是从氏族贵族衍化而来的;稍后,因为军功,一些氏族成员社会地位提高,
得以晋升到贵族行列;进入到公元之后,一些商人开始步入贵族的行列。商
人步入贵族行列,并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这与当时的中西交通有关。公元
前后,中西交通的商路有了重要变化,原先经过波斯帝国而至罗马帝国的商
道,因为波斯人反对,不再畅通,罗马人开辟了经行伊比利亚地区的商道。
伊比利亚的商人,得利于中西商道,大发其财,从而开始进入到伊比利亚贵
族的行列。
军队构成伊比利亚军队由三部分人组成:贵族组成重装甲骑兵,这在当
时是作战主力;一些还没有破产,或者尚能维持富足生活的自由民组成了轻
装甲步兵,他们是作战的辅助部队;破产的自由民组成不穿装甲的步兵。国
家根据各人在军备方面的投入不同,各兵种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适度
给各种兵种以各种不同的经济补贴。
饮食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伊比利亚经济以农业和牧畜业并重。这种经
济结构直接影响居民的饮食文化生活。当地的居民,在主食方面:南高加索
一带以农业作物为主,如麦面、豆面等,烹调以煮、烤为主;北高加索山一
带,则以畜牧业产品为主,如羊肉、牛肉和马肉为主,烹调以炖、煮为主。
伊比利亚的经济作物有葡萄,而且盛产葡萄,并用葡萄酿酒。当地居民喜欢
喝葡萄酒,并将其作为日常消费或者待客的主要饮料之一。
服饰伊比利亚王国所处海拔较高,既使是在夏天,昼夜温差也是很大
的。由于气候的缘故,居民服饰以毛质和皮质品为主。居民服装款式以长袍
为主,多数长袍如中国的“褐”,及膝,腰间系皮带。居民所穿鞋靴,以高
… Page 39…
腰为主,质料以牛皮为主 (这里牲畜以牛为主,牛皮资料非常丰富)。据目
前所得到的资料,伊比利亚居民所穿的皮鞋,多是平跟的,几乎没有高跟鞋。
伊比利亚居民经常服戴的装饰品,从款式方面讲,有胸饰、项饰、耳饰、
腕饰、戒指等,目前还没有发现鼻饰、足饰和鬓饰等。这种组合和结构,与
印度居民的饰品结构是不太一样的。从出土饰件的款式看,伊比利亚居民喜
欢的饰件,较多地受到罗马文化的影响。本世纪初,考古学家在阿尔马济峡
谷 (隶于姆茨赫塔)发现了一座伊比利亚王国时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
饰牌,为胸饰种类,其款式就具有浓厚的希腊罗马文化风格。
国际商业通道伊比利亚居民刚刚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就其经济结构而
言,并没有强烈的发展商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还不具备发展商业的经济
基础。然而,在我们这个时期,伊比利亚境内确有大批商人,这又是怎么一
回事呢?这与当时的中西交通有关,与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我们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还在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着。随着国
内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帝国居民对生活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服饰上,
他们喜欢中国的丝绸;在饮食上,他们需要印度的香料。为了满足国内各个
阶层对东方商品的需求,罗马帝国迫切地要求与东方进行商业和文化方面的
交往。
公元2世纪以前,罗马帝国东行的商道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海路。这
条道路的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