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诸葛亮日记 >

第13章

诸葛亮日记-第13章

小说: 诸葛亮日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制造竞争气氛 提高办事成效
 

今天,我与刘老板一起视察刚刚兼并的桂阳公司,桂阳公司总经理赵范在桂阳大酒店为我们接风洗尘。席间我故意不住口地称赞赵云,赵云不辱使命,以极小的代价收购了桂阳公司的全部股权。桂阳公司经营不善,连工资都发不下来,但他的大片破旧厂房紧邻黄金地段,将来搞房地产开发肯定大赚。我与刘总连番给赵云敬酒。张飞在一边看不下去了,大叫:〃偏是子龙干劲!偏我是无用之人!多了不要,你们拨给我100万资金,看我让曹操的武陵公司姓刘。〃

  我要的就是张飞这句话。我手下虽不像曹操人才济济,但就市场开发这一块来说,几员大将都是以一顶二,个个不是吃素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能人都有清高的毛病,遇事如果总是自矜身份,不主动,贪图享受,而我们的事业就会岌岌可危。我的对策是刻意在公司中,尤其在关、张、赵、魏等几个主力之间制造竞争气氛,把这种气氛延伸到公司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办事成效大大提高。

  前几天我与刘总商议趁桂阳公司经营窘迫,怎么样低价把它收购过来,虽然名义上属曹魏公司,实际上是挂靠性质,现在不取,将来曹操真的注资收走就不好办了。当时赵云、张飞在场,我故意说这个事比较难办,非一般人所能担当,真不知道让谁主持此事。赵云说我去,你给我200万资金,我保证完成任务。张飞奋然地说还是我去,我只要150万元的费用。赵云满脸不高兴:老张,可是我先说的,太不给我面子了吧。张飞也不相让:得了子龙,你立的功还少吗?反正这次我一定要去。看着他俩脸红脖子粗地不相让,我打心眼里高兴:这才是干事业的气氛,是一个公司欣欣向荣的体现。我说你俩别争了,这样吧,咱们抓阄,谁抓着谁去。结果还是赵云抓了个〃去〃字。张飞却死不认输,我忙跟他说,以后公司有什么艰巨的任务一定优先他去。张飞这才极不情愿地回去了。

  赵云出马,经过精心策划、稳步实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我的如意算盘早就打好了:桂阳、武陵、长沙三个鞋业公司原来都属刘表,后来趁乱各自独立,又纷纷挂靠在曹魏公司名下。我这次想趁曹操不注意把这三个公司一网打尽,这三个公司所属市场也就连成一片都归我们了。具体工作分配上,为求速效,必须提起项目主持人的斗志和竞争意识,我的想法是以赵云取桂阳以激张飞邀功之心,以张飞的成功激关羽,使其生主动取长沙之意。这样你争我抢事才好办。

  现在第一步已成功,今晚酒后我特意把张飞叫到我屋里,让他明天出发去取武陵,张飞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回去准备了。等武陵事成,我打算把赵云、张飞的功劳写信告诉关羽,并询问他长沙公司谁能解决掉。

  至于结果,已尽在我掌握之中了。

  我的成功心得:让能人动起来我的以〃无为〃促〃有为〃战术

  于不经意间见真章,这是我使得关、张、赵、黄等高管人员有序竞争,争当排头兵的巧妙之处,这也是我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化用。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黑你坏,也不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出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老子曾教导领导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

  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领导者在放任无为之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企业混乱、领导者下课的根源,这是身负管理重任的领导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那么,这是不是说领导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呢?事实绝非如此。聪明的领导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就像鸭子若无其事、轻松自如地划过水面一样自然。

  〃无为而治〃的更深一层意思是为官领导者要懂得分离职权,为下属创造一个宽松环境。

  如果主管事必躬亲,连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过问、干涉,不但会打击下属士气,而且自己也会累得挺不住。

  身为领导者,为员工下属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他的责任。日常的工作要交给其他人去办,将职权分离出去。如此一来,自己才会腾出精力构思经营大计。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领导,是不会坐稳官位的。

  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诸葛锦囊:

  有一个良性的竞争,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竞争环境的创造,需要领导者有足够的智慧和技巧,不拘一格,才能使有形的竞争健康地成长于无形的氛围之中。

  7。我的两次用人之失

  有人说我〃任李严而严乱其纪,任马谡而谡败其功〃。话虽不中听,却都是事实。这两次用人失误,断送了我两次唾手可得的胜利。

  李严也是一个干才,曾任分厂厂长,后被我提拔为主管原料供应的副总。那一次,我在市场一线督战,因原料供应不上,已严重影响了产品生产,进而影响到我的市场营销策略的执行。李严怕我责罚,竟谎称刘总下令既定的市场营销计划暂缓执行,才使他缓于供应的。我大吃一惊,虽不太相信,还是做了市场退却的安排。回去一问刘总根本没这回事。我气愤已极,即使把他开除也已于事无补。我的失误在于,李严做营销是把好手,出于对营销人员的偏爱我提拔他去当副总,但供应工作非其所长,才导致这种不可饶恕的错误。

  至于马谡的失误现在已是人人皆知,这次教训太惨痛了,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仍隐隐作痛。马谡这个人是MBA毕业,满腹经纶,平常开会他总能引经据典,把道理说得头头是道,问题剖析得明明白白,是我们蜀汉公司有名的营销理论家。平常,他也提出过几次极富创意和远见的营销建议,我采用后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更让我对马谡刮目相看,这让我产生了好好培养培养他,使其能担大任的想法。因其对我极为尊重和钦佩,我甚至想提携他将来接我的班,继承我的衣钵。正是这种想法做怪,才把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推向前线,任命他在街亭主持一项重大的营销行动。结果,马谡在行动中只知道照搬书本,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而且恃于我的宠信和自己〃理论家〃的头衔,对于片区经理王平的合理化建议置若罔闻。王平是个有经验的老业务员,读书只到小学二年级。但经验丰富,颇有见识,我故意让他帮助马谡,只是最终也未能阻止马谡做出极端愚蠢的决定。其实,如果我不是出于那点私心,或者对马谡的能力和所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让赵云、魏延甚至王平、关兴单独去做这件事都不会捅娄子。

  我挥泪把马谡开除了,他害苦了我可我又何尝不是害苦了他呢?用非其长,人们诟病马谡爱说大话,如果我始终给其定位于助手、谋士、理论家这样一个角色,他的大话再大,又于我何损?

  由这两件事人们得出我不善用人的结论,也许吧!但从内心来讲,我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我曾写过两本书《十六策》和《将苑》,在《将苑》中我提出了考察识别人才的七条标准,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事而观其信。凭借这一科学的识人、用人标准,我把蒋琬、邓芝、杨洪、姜维等人破格提拔到重要位置上,充分发挥其才干,对于蜀汉公司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的成功心得:以职定人而不能因人适职

  关于李严和马谡的使用失当,都体现在我任命的只想到他本人之能,而对其职是否契合没有深究,以致铸成大错。

  正确的做法是:任命之前起码要先搞清楚任命的原因和目标,其次才是物色适合人选的问题。

  即使为了一个很低职位的任命比如一个很小的附属部门的营销主管也要尽量在三个素质相当的候选人之间做出挑选,而在挑选之前则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考虑该项任命。

  当面临着挑选一个新的地区营销主管的任务时,负责此工作的管理者,应首先弄清楚这项任命的核心:要录用并培训新的营销员,是因为现在的营销员都已接近退休年龄?还是因为公司虽在老行业干得不错,但一直还没有渗透到正在发展的新市场,因而打算开辟新的市场?或是因为大量的销售收入都来自多年如常的老产品,而现在要为公司的新产品打开一个市场?根据这些不同的任命目标,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人。

  职位应该是客观的,职位应根据任务而定,而不应因人而定。假如〃因人设事〃,组织中任何一个〃职位〃的变更,都会造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组织中的职位,都是互相关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不能为了给某人安插某一个〃职位〃,而使整个组织的每一个人都受到牵连。因人设事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大家都是〃人不适职〃的现象。

  成就的高低应以贡献和绩效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只有在〃职位〃的设计和划分不以〃人〃为参照时,这种衡量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就只会注意〃谁好谁坏〃,而忽略了〃什么好什么坏〃;用人的时候,我们也只会问〃我是否喜欢此人〃或〃此人是否能用〃,而不会问〃此人在这一职位,是否最能有所成就〃。

  因人设事的结果,是会形成恩怨帮派。任何组织都受不起恩怨帮派争斗的内耗。人事的决策,必须保证公平和公正。否则就会挤走了好人,或挫伤好人的干劲。同样,组织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否则就会缺乏改变的能力,也难于得到正确决策所需的不同意见。

  因此,凡是能建立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对他们最直接的同事及部属,都不应太亲密。提拔人才时应以有能力的人为先,而不能凭一己的好恶;应着眼于所用之人能有绩效,而不在于所用之人是否肯顺从己意。因此,为了确保选用适当的人选,他们与直接的同事及部属应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并非以寻找候选人的短处为出发点。你不可能将绩效建立于短处之上,而只能建立于候选人的长处之上。许多求贤若渴的管理者都知道,他们所需要的是胜任的能力。如果有了这种能力,组织总能够为他们提供其余的东西,若没有这种能力,即使提供其余的东西,也无济于事。

  另外,一位管理者的独自判断是毫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第一印象,有偏见,有亲疏好恶,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看法。在许多成功的企业里,这种广泛的讨论都作为选拔程序中一个正式的步骤。能干的管理者则非正式地从事这项工作。

  被任命人在新的职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应将精力集中到职位的更高要求上。管理者有责任把他召来,对他说:〃你当地区营销主管或别的什么职务已有3个月了。为了使自己在新的职位上取得成功,你必须做些什么呢?好好考虑一下吧,一个礼拜或10天后再来见我,并将你的计划、打算以书面形式交给我。〃并指出他可能已做错了什么。

  如果你没有做这一步,就不要埋怨你的任命人成绩不佳。应该责怪你自己,因为你自己没尽到一个管理者应尽的责任。

  诸葛锦囊:

  〃胜任〃是用人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把握不当,更多的失误就在所难免。

第六章 学会怎样耍心眼儿 
  

   
  
  可能他们不相信,但声势造出去了,他们不能不考虑考虑,我断言他们的感性必战胜理性。果然,没过多久就听说司马懿被就地免职!真是大快我心,我得要有一番作为了。
  

 

1。关于借箭与借东风 
2。我的锦囊里有些什么 
3。与孟获的较量 
4。将计就计的用法 
 5。司马懿是个对手 
6。让对手同意我的意见我的东吴之行 
7。空城计惊了我一身冷汗 
 

 

 

1。   关于借箭与借东风

 

借箭和借东风的故事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连普通老百姓都妇孺皆知。实际上哪有那么玄乎,只不过是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我耍了一个小小的心眼儿。这两次靠耍心眼儿成大事,只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两个小插曲而已。

  关于借〃箭〃的故事原本是这样的。东吴公司与我们联手在赤壁与曹魏公司决战市场,当时广告战、价格战以及各种各样的营销措施都用上了,双方都消耗很大,可谓日出百万金。 

合作伊始,我留在东吴公司此次营销战的前线指挥部协助周瑜。这天周瑜把我找来,沉吟半晌突然问我如果这次决战失败后果将会怎样,我回答以曹操的为人我们两家都将无立足之地。他又问我此次决战的关键是什么,我答曰资金。周瑜两手一拍说孔明先生呀,我现在就是为此事着急。现在决战的紧要关头,资金却捉襟见肘,既然名义上两家联合,就请你孔明先生给我筹措1000万元的资金应急,此事关系到胜败的结果,请你幸勿推却。我问他给我多长时间,他说10天。我说周总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现在曹操攻势这么猛,10天以后恐我们稀饭也没得喝了。3天,3天以后我保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