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奥运故事365精选 >

第7章

奥运故事365精选-第7章

小说: 奥运故事365精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的战术,也是他曾经在奥运会的决赛中用过的战术——后发制人。 
  到第八个回合,转机出现了,以逸待劳的阿里突然跳起出击,以快速的组合拳扑向对方。而体力下降的福尔曼脚下一乱,被击倒在地。阿里奇迹般地赢得了这场丛林之战的胜利,夺回了阔别七年的拳王金腰带。不屈的阿里,真的又站了起来。此后,他又连续十次蝉联了拳王的称号。1975年10月阿里战胜了弗雷泽,1978年他以点数战胜斯平克斯之后,36岁的阿里宣布退役,退出拳坛。 
  在1996年7月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阿里,用颤抖的双手点燃了第26届奥运会的火炬。8月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将一枚特制的罗马奥运会金牌,戴在了阿里的胸前——这是36年后归来的金牌啊! 
  萨马兰奇为何要为阿里补颁金牌?阿里退役后,以亲善大使的身份,走遍世界各地为慈善机构募捐。在他的故乡肯塔基州,他建立了“阿里基金会”,专门培养和帮助那些穷人的孩子。作为联合国的特使,他访问战后的阿富汗,唤起人们关注当地的战后重建。“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阿里前往世贸大厦废墟慰问营救人员。2005年,阿里获得了美国“总统自由奖章”。   
  永远的拳王(7)   
  胜负是一时的,冠军也是一时的。永存的是自由、尊严和善良。阿里,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拳王,不畏强权、扶危济困的品质和人格,将永远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重。   
  飞行的芬兰金星(1)   
  ——帕沃?鲁米的故事 
  夜空中那一眨一眨的星星,都是被人类命名的,而其中有一颗星星,被命名为“帕沃?鲁米”。为什么叫帕沃?鲁米? 
  这是为了纪念一位芬兰运动员而命名的。这位芬兰运动员被评为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并被人们称作“飞行的芬兰人”。在赫尔辛基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前,矗立着鲁米的塑像,芬兰博物馆里陈列着美国人赠给鲁米的金鞋。 
  帕沃?鲁米一生参加过三次奥运会,获得九枚金牌、三枚银牌——全部在田径的中长跑项目中,打破29项世界纪录:鲁米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复制的神话。 
  帕沃?鲁米能成为人们心中的星,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奔跑的腿,因为天才,因为喜爱,也因为他刻苦的训练和他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20世纪初,在芬兰洛伊马的乡村里,曾有人惊奇地看到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居然想和火车赛跑,虽然火车还是呼啸着超越过他,但他还是一路狂奔不已。芬兰有着“长跑之乡”的美誉。受着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帕沃?鲁米的身体里似乎天生流淌着对奔跑的渴望。虽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过着半温半饱的生活。 
  13岁时,鲁米离开家乡,到不远处的镇上打工,但他能找到的工作,也不过是在一家商店当搬运工。工作是繁忙的,而且没有确定的上下班时间,他必须随叫随到。好在农村长大的鲁米身强力壮,而且腿脚勤快。虽然收入不算多,却也足以支付他正在发育的身体和依然对长跑有着浓厚兴趣而去参加业余训练的需要。 
  就这样跑着跑着,他竟成了当地跑得最快的年轻人,于是人们鼓励他参加比赛,而他也不负众望,总是能名列前茅,最后就是在全国比赛中也常常大获全胜了。 
  于是,1920年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第七届奥运会时,鲁米作为后起之秀被选入芬兰队,他也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在男子10000米和个人越野赛中获得了两枚金牌。当时最耀眼的是他的同胞前辈科勒赫迈宁。那时已是世界长跑名将的科勒赫迈宁正如日中天,摘取了最引人注目的马拉松比赛的桂冠。由于科勒赫迈宁立下的赫赫战功,加上鲁米和其他的队友们赢得的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和五项全能冠军,芬兰选手在第七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中共获得九枚金牌,与美国恰好相等,一个北欧国家能与世界头号田径强国美国平分秋色,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帕沃?鲁米无疑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如果不是比赛经验不足,他本可以在这届奥运会上就发出更耀眼的光芒。那是在5000米跑比赛中,本来一路领先的鲁米却在最后一刻与金牌失之交臂。他的对手,来自法国的约瑟夫?吉耶莫,一位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临前线并因肺部中毒而身体受到严重损伤的勇敢的战士,通过顽强的训练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并在5000米比赛的最后200米的关头奋力冲刺。而鲁米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落后了4秒多才到达终点。   
  飞行的芬兰金星(2)   
  对帕沃?鲁米来说,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同时这也成为他新的起点。因为他很聪明,很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他认真回想了比赛的全过程,总结出两点:一个是比赛的战术不对,只顾自己在前面领跑,这很累,而且很不利;冲刺另一个就是自己的体力分配不够合理,没有为最后的搏击冲刺保留必要的体力。 
  于是人们发现,鲁米有了变化,比赛中不再是一路狂奔,不管不顾。遇到强大的对手,他也往往采用尾随战术,到冲刺阶段才后发制人。而更使人们感兴趣的,是鲁米在比赛中有了一个新习惯,就是在左手总是握着什么东西,还在奔跑中时不时地看看自己的左手。有人猜测,那可能是他母亲的照片,因为他很爱也很崇拜自己的母亲;也有人猜测,那是一张圣母像,他是在祈祷圣母的保佑。 
  其实,帕沃?鲁米手中握着的,只是一块秒表。不过可别小看这块秒表,那是鲁米克敌制胜的法宝。他用这块秒表控制自己每一圈所用的时间,也就是说控制自己的速度和消耗的体力,他按自己的节奏和需要跑,而不被赛场上的对手所牵制,直到最后一圈,他会忘掉秒表,全力冲向终点去拥抱胜利。 
  帕沃?鲁米这独特的习惯,或者可以说是他的发明,后来被越来越多的教练和运动员所采用,因为对中长距离特别是长距离的体育项目,掌握和控制阶段速度无疑是更科学的训练和比赛方法。而鲁米自己,天才地把这一方法运用得神奇之至。这神奇突出地表现在1924年的第八届奥运会上。在巴黎,奥运会田径赛场上,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还会有这样似乎有着使不完的精力、体力的人。1500米比赛他昂首第一个冲过终点,仅仅一个小时后,5000米比赛的起跑线上,人们就又看到鲁米精神饱满的身影,而这项比赛的冠军他还是当仁不让。 
  接下来,他又参加10000米的越野跑,一石二鸟,夺得个人冠军并和队友一起拿下了团体第一名,加上在3000米障碍赛中他和队友一起夺得了团体冠军,鲁米在这届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了五枚金牌,这创造了一个奇迹,时至今日,一名田径运动员在一届奥运会上夺得五枚金牌还是绝无仅有的。于是,也就有人把巴黎举行的这届奥运会称之为“鲁米”奥运会。 
  鲁米惊人的体力还不仅于此,从巴黎奥运会归来只过了一个月,他就又在一次比赛中创造了30分06秒2的男子10000米世界新纪录。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这还是在重大比赛结束后的恢复期,更多的人在这时候是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训练水平的。 
  此后,帕沃?鲁米不断刷新男子中长跑的各项纪录。据统计,从1921年到1931年的10年间,他共有29次刷新世界纪录,在创造世界纪录的男选手中排名榜首。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上,30岁的他宝刀不老,再次夺得10000米金牌,还获得了5000米、3000米障碍跑两枚银牌。   
  飞行的芬兰金星(3)   
  然而到了1932年,鲁米却遇到了一件非常非常不开心的事。这一年,奥运会将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对鲁米来说,这将是他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也将是他最后一次完成自己的梦想的机会——在他的心里一直想和自己的前辈同胞科勒赫迈宁一样,赢得奥运会的马拉松金牌。 
  曾经有人说,他们亲眼看到鲁米只能迈着蹒跚的步履在公园里跑步,因为当时他已经被严重的伤痛折磨着,但鲁米仍然顽强地来到了洛杉矶。 
  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他曾经在一系列的田径对抗赛中挣了太多的钱,所以他已经是一个职业运动员了。而在当时,任何一个被认为是职业运动员的人都是不能参加奥运会的。 
  结果,虽然鲁米再一次进驻了洛杉矶的奥运村,并且在奥运会的训练场上进行着训练,但到了奥运会开幕的时候,他却只能是一名观众了。 
  但芬兰人,爱好体育的世界人民都不会忘记这位非凡的人物。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开幕式上,帕沃?鲁米高举着奥运火炬跑步进入会场。那一刻,数万名现场观众不约而同齐声呼喊着“帕沃?鲁米、帕沃?鲁米……”经久不息,这呼喊把鲁米激动得热泪满面。 
  1982年,当芬兰天文学家发现了第1941颗小行星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颗星命名为“帕沃?鲁米”。“帕沃?鲁米”——天上的奥运之星,人们心中的奥运之星。   
  泳池中的“海怪”(1)   
  ——马克?施皮茨的故事 
  奥运会终于结束了,但这次的墨西哥之旅却让马克?施皮茨非常地难过。 
  一是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一直被感冒所困扰,吃不香睡不好,更没法好好地比赛;二是虽然赛前人们都为他勾画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带着六枚金牌回家,但实际上他只获得了两项冠军,而且还都是集体接力项目;最后,最让他难受的是,竟然没有一个队友和他说过一句安慰的话,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外人,无法融入美国游泳队这个集体。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的队友们,在印第安纳大学的游泳池里,施皮茨一直是一个怪人,四年间他几乎根本就没有和一起训练的队友们开过玩笑,没有一起出去玩过。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会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更出名,更伟大。 
  他的出生地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莫德斯克。在他两岁时,身为一家钢铁公司高层管理的父亲阿诺德因为到夏威夷工作,就把全家都带到了这座美丽的岛屿。而在这里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工程结束后,他们又像候鸟一样迁徙回了加州。 
  当时两岁的施皮茨被蔚蓝色的海洋所诱惑而忘情地扑向大海,让他的母亲惊叹他的勇敢,也让他的父亲从此认定这孩子会是游泳天才。 
  回到加州后,一向以“强人”著称,有着完美主义倾向而崇尚“第一”的阿诺德?施皮茨开始完成他的“发现”。他要让他的儿子实现他自己很难实现的“第一”梦想。于是,他把小施皮茨送到训练班学习游泳,继而不断地鼓励他加紧进行正规训练,不断地参加比赛。 
  “训练和比赛不是一切,只有胜利才是唯一。”这是施皮茨一直记得最牢的、他父亲说过的一句话。 
  小施皮茨个子越长越高,一双长腿和两只大脚,使他的游泳速度很快就超越了常人。于是,还在10岁的时候,几乎成为水中常胜将军的小施皮茨就创造了50米蝶泳30秒的美国少年全国纪录,40多年过去,这项纪录至今无人能够刷新。 
  可是就在小施皮茨趾高气昂得有些忘乎所以的时候,在一次公开比赛中,他输给了一位来自阿尔丁珊游泳俱乐部的选手。这次挫折几乎断送了他的前程。因为难以接受失败,甚至是害怕失败,小施皮茨开始拒绝再去游泳。 
  老马克认真分析了儿子“厌水”的来龙去脉后,果断“对症下药”,把儿子送进了那个阿尔丁珊俱乐部,并且请了俱乐部里最好的教练许蒙?查伍尔来指导小施皮茨。当时在美国颇有些名气的查伍尔其实也早就看好施皮茨的长腿和大脚,在他的调教下,在游泳池中施皮茨很快就把那位曾战胜过他的选手甩在了身后。现在,他又有了自豪感,成就感。游泳,再次成为他的最爱。   
  泳池中的“海怪”(2)   
  施皮茨11岁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父母又迁居到了加州的另一座城市胡桃城。失去爱徒的教练查伍尔虽然遗憾,还是为施皮茨铺下继续前行的路,他给胡桃城里圣大克拉游泳俱乐部的教练乔治?海尼斯写了一封信,盛赞并推荐施皮茨到他那里接受训练。已经是著名教练的海尼斯对施皮茨测验后可以说是喜出望外,他甚至断言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若干年后必成大器”。当然,厚望之下则是海尼斯严格而又艰苦的训练。海尼斯给施皮茨的“特殊待遇”,是让他和自己另一个得意门生斯科兰德一起训练。那时比施皮茨大4岁的斯科兰德已经成绩斐然,不久就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世界运动会上独得了四枚金牌。但是一度把斯科兰德引为骄傲的海尼斯教练其实更看好施皮茨,他经常指着在水中训练的施皮茨对别人说“嗨,看这个,他将来可是要在斯科兰德之上的。” 
  果然不出海尼斯所料,1967年施皮茨长成了1米86的大个子,而80公斤的体重上所有的肌肉似乎都是为游泳而生长。他的双手已经长成了两只“桨”,划入水中时虽然波澜不惊却非常有力,而他的“绝活”是双腿打水时比别人幅度略大,吃水更深和摆动得更有力,使他就像是安装了推进器。他也开始向游泳纪录发起了攻击,17岁这一年,施皮茨打破了五项美国游泳纪录,同时打破了三项世界纪录,在加拿大举行的泛美运动会上频频夺得第一,成为当年美国游泳的风云人物。 
  然而,1968年在墨西哥的这次失败——也许有人会说,能得到两枚奥运会金牌还能算是失败吗?但对施皮茨来说,就是失败,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而正是这次失败改变了施皮茨。奥运会后,他大学毕业,但为了继续自己的游泳梦想,他留在了大学里继续训练。而在队友们的眼里,他的最大变化就是,施皮茨开始变得可以和他们融合在一起了。 
  在后来的四年时间里,施皮茨仍然是美国游泳界的一颗明星,他在1969年、1971年和1972年连续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游泳运动员。 
  1972年,在慕尼黑,马克?施皮茨登上了他运动生涯的顶峰。七枚金牌、七项世界纪录。对于别人似乎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他却显得轻而易举,尤其是在100米蝶泳这个他最擅长的项目上,创造的54秒07的世界纪录,十余年后都极少有人能够达到。一时间,这位名叫马克?施皮茨的22岁美国小伙被美国人称为“美国英雄”,而一些媒体送给他的绰号是“海怪”。 
  不过在这次奥运会上,仍然有两件事情给他的愉快心情带了一丝灰色。在第一天的比赛中,他连续赢得了两枚金牌,而在发奖仪式上,他没有穿鞋,却是提着两只鞋走到了领奖台上,在颁奖仪式后,他挥舞着两只运动鞋向观众们致意。结果当时的苏联代表团提出了投诉——说他做出的是一种具有广告色彩的举动。最后IOC还进行了调查,结果证实:第一,他的这双鞋是旧的;第二,他也没有因为这种举动而收取任何费用。   
  泳池中的“海怪”(3)   
  而最让施皮茨不开心甚至感到恐惧的事情发生在他赢得最后一枚金牌的几个小时后:1972年9月5日的凌晨4点30分,“黑色九月”组织的恐怖分子潜入了奥运村绑架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施皮茨的身边。做为一名犹太血统的奥运选手,施皮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