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本草择要纲目-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泻即是补也。后人不谙泻补之义。竟以知母黄柏为滋阴补肾之剂。祸及脾胃。中气致伤
。则惑之甚也。用者慎之。
寒性药品
干地黄
内容:(即生地之干也)
【气味】
甘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手足少阴厥阴及手太阳之经。
【主治】
伤中。逐血。填骨髓。长肌肉。通血脉。益气力。除皮肤燥。去诸湿热。疗折跌绝
筋。生地黄气味主治及所入经络。即与干地黄同。大约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口
渐煎熬。为虚火之症。宜用此以滋阴退阳。故钱氏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如血虚劳热
。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地黄。当虑太寒。
寒性药品
熟地黄
内容:(即生干地黄择其沉实者。以陈酒煮小地黄汁。将地黄复入汁内。九蒸九晒。令其脂
体柔润者是也。)
【气味】
甘微苦微温。阴中之阳。沉也。入手足少阴厥阴之经。
【主治】
益肾水真阴。和产后血气。去脐腹急痛。养阴退阳。壮水之源。仲景六味丸以之为
诸药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汤液四物汤治藏血之脏以之为君者。癸乙同归一治也。又曰生
地黄能生精血。用天门冬可引入所生之处。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可引入所补之处。
忌(萝卜 葱 诸血 蒜)
寒性药品
(白赤)芍药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为手足太阴行经本药。又入肝脾血分。
【主治】
安脾经。治腹痛。固胃气。止泻痢。和血脉。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川芎同用则补
肝。与人参白术同用则补气。与防风同用则发痘疹。同姜枣用则温经散湿。以酒炒则补阴。
生用之则疗后重。(色白者西方之象。能于土中泻水以益脾。色赤者南方之象。能行血中之
滞以散邪。)
但言芍药而能缓中者。彼之味酸涩收敛。似不相侔。然能损其肝。即以调其血。血调而中自
和
也。又言治伤寒多用白芍。以其主寒热。利小便。彼之味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之。然能益
阴滋湿而停津液。故金能生水。小便自利。非彼通利也。
寒性药品
大黄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沉而降。阴中之阴也。(酒浸入太阳经。酒洗炒入阳明经。余经生用。)
【主治】
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涤肠胃间热。除下焦湿。推陈致新。消宿食。
破女子瘕症。下痢赤白。里急腹痛。仲景泻心汤。专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之症。或以为心
气不足法当用补。反以苦寒泻之者何也。不知真心不足者。必不吐衄兼之吐血。此则本经之
阳亢甚无辅。以致阴血妄行飞越。故宜用大黄以泻去亢甚之火。使之和平。则血归经而自安
也。又言大黄泻心实。泻四经血分中之邪火者何义。盖少阴心经之阴气不足。则心火燔灼。
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胃也。又心之阴气。不足。渐渍既久
。则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用黄芩佐大黄以救肺。用黄连佐大黄以救肝。肺为阴之主。肝
为阴之母。血之舍肝。肺之火既退。阴血自复其旧。故曰泻心实泻肝肺也。凡病在气分。及
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慎勿轻用。轻用之恐伤元气。耗阴血。
寒性药品
青皮
内容:【气味】
苦辛温无毒。沉而降。阴也。入厥阴少阳经。治肝胆之病。
【主治】
气滞。下食破积结。祛下焦诸湿。疗左胁肝经积气。小腹疝痛。消乳肿。青皮汤用
之以治久疟热甚致结癖块之症。盖疏利肝邪。削其坚实也。但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
真气。不可不慎择而用之也。又曰青皮炒黑可入血分。青皮亦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寒性药品
枳壳
内容:【气味】
苦酸微寒无毒。沉也。阴也。
【主治】
通利关节。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下气止呕逆。泄肺气。除胸痞。疗里急
后重。或曰凡治痞宜用枳壳桔梗汤。而活人书云。当用桔梗枳壳汤于未痞之先。此何以说。
盖枳壳非能治心下之痞也。果知病者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以预杜之。使不致于成
痞。若痞已成而用此。不惟不能消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不可不细心玩味之也。或
又曰。仲景束胎丸。内用枳术之属。详思胎壮则子有力而易生。令服枳壳之药。必致无力气
弱。何以易达其胎也。盖高粱之家。奉养太过。其气必实。必实而用枳壳之属以耗其气。使
之和平。此谓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用枳壳为对症之剂。若气虚体弱之人。日以参 四物
之剂。峻补气血。犹恐不赡。敢以枳壳为达生之妙剂乎。当于前贤立方之意外深求其理。
为能神而明之也。
寒性药品
枳实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浮而升微降。阴中阳也。(凡用取其至陈者。去穣核。以小麦麸炒焦。
去麸用。气虚者忌之。)
【主治】
利五脏。除寒热结。破胀实。解伤寒结胸。去胃中湿热。盖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
。故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以枳实白术汤。谓非枳实之大寒。不能滑窍而破气也
。又云脾无积血。则心下不痞。洁古制枳术丸以调脾胃。非枳实能调脾也。泄气而除内热。
令痞自消。则脾胃自得其天。而无壅积之患也。
寒性药品
猪苓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升而微降。阳中阴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
疟。利水道。解伤寒瘟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治渴除湿。去心中懊
。泻膀胱。开腠理。故张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
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用猪苓。此即五苓散也。此皆苦以泄滞。甘以取阳。
淡以利窍。功长于除湿利小便也。久服损人肾气。昏人眼目。用者忌之。
寒性药品
泽泻
内容:【气味】
甘寒无毒。沉而降。阴中微阳。入足太阳少阴经。
【主治】
逐膀胱三焦停水。利五淋。宣通水道。长于行水。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漓。但本
经云泽泻久服令人耳目聪明。扁鹊又云多服令人目盲。此何以故。大凡脾胃积有湿热。则头
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
热亦随去。土得其令。清气上行。故其功长于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也。若久服
则降令又复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肾开窍于目。安得不令目盲耶。又庸医罔识。见仲
景之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者。以泽泻汤。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治泄泻有五苓散。遂谓泽
泻之功泻肾居多。每遇泄精滑肾之症。辄不敢用。并妄为著作。曰仲景八味丸中有泽泻。接
引
桂附归就肾经。反能泄肾。有删而去之之议。岂知八味丸中有地黄山萸肉茯苓牡丹皮皆肾经
之药。附子官桂又原属右肾命门之药。不待泽泻之接引而自至其所。用泽泻者。诚以补药之
中。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实泻中之补也。
寒性药品
木通
内容:【气味】
辛平无毒。降也。为阳中之阴。手厥阴心包络手足太阳小肠膀胱之药。上能通心清
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湿热。利小便。通大肠。疗遍身拘痛。及下乳通经。故古方导
赤散用之。实泻南补北。扶西抑东之意也。
寒性药品
栝蒌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采得去壳皮草膜及油净用。)
【主治】
降火润肺燥。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凡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则致
胸中有痰。得栝蒌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药。
故张仲景治胸脾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蒌实。实取其甘寒不犯胃气。逐
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
寒性药品
桑白皮
内容:【气味】
甘寒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肺气喘满。虚劳客热。调中下气。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盖桑白皮甘以固元
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此其功皆实则泻其子也。大抵为病脉气热盛。
咳
嗽而后喘。面肿身热。小水不利者宜之。谓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自利者。桑皮之
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寒性药品
葶苈子
内容:【气味】
辛寒无毒。阴中阳也。
【主治】
通利水道。疗肺壅上气。止喘促。除胸中痰饮。但葶苈属火。性急善下。与大黄同
功。病患稍涉虚者宜远之。
寒性药品
滑石
内容:【气味】
甘寒无毒。入足太阳经。
【主治】
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通九窍六腑津液。去留结止渴。盖滑石甘淡之味。先入
于胃。渗走经络。游益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
气化
则能出。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利中下
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
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深明于此理也。
寒性药品
薄荷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厥阴经。
【主治】
通关节。解劳乏。小儿风涎。发毒汗。清头目风热。能引诸药入荣卫。又治骨蒸热
劳。搜肝气。又主肺盛。
寒性药品
防风
内容:【气味】
甘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太阳经。又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之药
。
【主治】
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虽其分乃卒伍卑贱之职。然
随所引而无不至。若补脾胃。非此导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
乃手足太阳症。非此不能散。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症。而风结上部。非此不能宣
。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
疗妇人子脏风。
恶(藜芦 干姜) 畏(萆 杀附子毒)
寒性药品
天门冬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阳中之阴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之药。
【主治】
肺气喘息急促。除热。通肾气。镇心。润五脏。强骨髓。治血热侵肺。滋大小肠枯
燥。凡病患五虚而热者。宜加用之。取其冷而能补也。患人脾胃虚寒者禁服之。为其性专泄
而不专收。功只长于治肺热也。又其功长于血分者。为其保定肺气。使苦以泄滞血。甘以助
元气。不使血热侵肺。而致血溢妄行也。
寒性药品
麦门冬
内容:【气味】
甘平无毒。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太阴经气分。
【主治】
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强阴益精。祛肺中伏火。补心气不足
。脉者人之元气。孙真人生肺散用麦冬者。滋燥金而清水源也。佐以人参之甘寒泻热火。五
味子之酸温泻丙火。故火盛气壮之人。麦门冬为补髓通肾气滑泽肌体之对剂也。气弱胃寒者
不可过饵。
寒性药品
牡丹皮
内容:(凡采得、以铜刀劈破、去骨、用酒拌蒸、日中晒干用。)
【气味】
辛寒无毒。阴中微阳。入手厥足少阴经。
【主治】
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妇人冷热血气。排脓通经。凉骨蒸。丹者赤色火也。故能泻
阴胞中之火。肾气丸用之。治神气之不足。犀角地黄汤用之。治肠胃之积血及吐血衄血。
畏(贝母 大黄 菟丝子) 忌(胡荽 蒜)
寒性药品
红蓝花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润燥止痛
。散肿通经。凡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通女子
经水。其性苦温。为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又辛而甘。为肝经血分之药。
寒性药品
苏木
内容:【气味】
甘咸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主治】
破血。产后血胀。消痈肿扑损瘀血心腹搅痛。及经络不通。乃三阴经血分药也。少
用则和血。多用则破血。
寒性药品
栀子
内容:【气味】
苦寒无毒。轻清上行。阳中阴也。入手太阴肺经。
【主治】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心中烦闷。除时疾热利五淋。通小便。治心烦懊 不得眠。
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祛肝胆屈曲之火使之下行。凡心痛稍
久。若温散之。反助火邪。栀子泻三焦之火。清胃脘之血。使邪易伏而病易退也。然本草不
言栀子能吐。而仲景用为吐药何也。盖栀子本非吐药。因邪气在上拒格而不纳食。令上吐则
邪因以出。所谓高者越之也。又栀子非利小便之药。而本草言能通利小便者何也。盖膀胱津
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栀子能导肺邪。肺清则化行。乃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先
入中州故也。故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又反复颠倒心中懊 。以栀子豉
汤治之。因其虚。故不用大黄之寒而有毒。反用栀子之虽寒而无毒者。乃祛胃中之热气也。
寒性药品
桃仁
内容:【气味】
苦甘平无毒。沉而降。阴中之阳。入手足厥阴经血分。
【主治】
热入血室。泄腹中滞血。除皮肤血热燥痒。行皮肤凝聚之血。伤寒八九日。内有蓄
血。发热如狂。小腹满。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燥谵语者
。仲景俱以抵当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总以桃仁之苦可以泄滞。破血以生新血也。
寒性药品
连翘
内容:【气味】
苦平无毒。轻清而浮升。阴中阳也。入手足少阳手阳明经。又入手少阴经。
【主治】
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为疮家圣药。疮疡瘤瘿结核。治有神功者。以其状似人
心两片合成。其中有仁甚香。乃少阴心经厥阴胞络气分主药也。
寒性药品
地榆
内容:【气味】
苦微寒无毒。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分。
【主治】
肠风下血。泻血下血。疗妇人乳疾七伤带下。治下部脓血水泻。白痢不可轻使。热
血痢间多用之。
恶(麦门冬 雄黄 伏丹砂 硫黄)
寒性药品
石膏
内容:【气味】
辛微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气分。
【主治】
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
中暑潮热牙痛。凡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
重之剂同散之。乃得去阴阳之邪。和荣卫之气。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之使。以苦甘散热而
直达肌表也。又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
。自汗头痛。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必用辛寒以清肺气。仲景之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
诸症者。则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汤症。及脾胃虚劳形体病症。初得之时与此症亦同。俱不宜
服之。若不识而误用。不可胜救也。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
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也。大抵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轻用之令
人寒胃不食也。
寒性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