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26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26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恕R赃@種方式,某些覺想經由訓練而生起,某些則經由訓練而消失。」世尊說道。
  「婆托帕達,當一個比丘獲得這種經過眨痰挠X想時,從那時刻起,他就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地,繼續進行,直到他達到覺想的極限。當他已經達到覺想的極限,他想起:『心理的活動對我而言是很糟的事,洠в行睦淼幕顒拥故禽^好。假使我要憶想或想像的話,這些(我已經達成的)覺想就會停止,而粗俗的覺想將會生起。讓我不去憶想或想像吧!』所以他既不憶想也不想像。然後,於他,就只有這些覺想生起,而其它較粗俗的覺想則不生起。他達到了止息。婆托帕達,那就是經由連續的步驟達到覺想止息的方式。(本節應即漢譯『非想非非想』和『想受滅』)」 
  「你認為如何﹖婆托帕達。你以前聽說過嗎﹖」 
  「不,世尊。就我所瞭解的,世尊曾說:『婆托帕達,當一個比丘獲得這種經過眨痰挠X想時,從那時刻起,他就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地,繼續進行,直到他達到覺想的極限?他達到了止息?那就是經由連續的步驟達到覺想止息的方式。』」 
  「正是這樣,婆托帕達。」 
  「世尊,您教導覺想的巔峰是只有一個呢,還是有許多個﹖」 
  「我教導的,兩種都有。」 
  「世尊,怎麼說是一個﹖怎麼說是許多個﹖」 
  「依照他連續地(逐一)達到每一(階段)覺想的止息,所以我教導覺想的止息:如是,我教導單一(階段)覺想的止息,也教導許多(階段)覺想的止息。」
  「世尊,是覺想先於知見生起呢﹖或是知見先於覺想生起﹖或是兩者同時地生起呢﹖」 
  「婆托帕達,覺想首先生起,然後知見;而從覺想的生起導致知見的生起。當認知:『如是因緣,知見生起。』以這種方式,你可以看到覺想如何首先生起,然後知見,而從覺想的生起導致知見的生起。」 
  …… …… ……(第21~26節未譯) 
  而尊者悉塔,眨髱熤樱蔀榱硪粋阿羅漢。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節譯于台中遠離軒

  【裕А
  一:( )中多為中譯者所加,只供參考。
  二:身心(名色)是緣意識(識)而產生的,因此修安那般那念而觀察思惟身、心的人,有必要認識意識的境界,才知道每一修習階段的覺想和意識層次。

 


  慧解脫(節譯自英譯巴利長部第15經,大緣經,第33~34節並予整編)

  我聽說是這樣。…… …… ……(第1~32節未譯)「阿難,有七個識界和兩個境界。那七個呢﹖」
   (1)那裡有身體相異和覺想相異的眾生,例如人類、某些天神(中譯裕В核拇筇焱跆欤臁测崂臁常鼓μ欤德侍欤瘶诽欤栽谔欤┖湍承⿶旱辣娚ㄖ凶g裕В盒笊⒌鬲z、餓鬼)。那就是第一個識界(中譯裕В河纾泄儆麖娏业氖澜纾
   (2)那裡有身體相異而覺想相似的眾生。例如梵天的眷屬(中譯裕В鸿蟊娞臁㈣筝o天、大梵天)(因為証得)初禪而生於那裡。那就是第二個識界。
   (3)那裡有身體相似而覺想相異的眾生,例如阿巴沙拉天(中譯裕В荷俟馓臁o量光天、光音天,是為二禪天),那就是第三個識界。
   (4)那裡有身體相似而覺想也相似的眾生,例如蘇巴辛那天(中譯裕В荷贉Q天、無量淨天、獨淨天,是為三禪天。另有四禪天【裕б弧俊#蔷褪堑谒膫識界。
   (5)那裡有已經完全地超越一切覺想的眾生,由於感官反應的覺想之消失,以及由於無意於種種覺想,思惟著:「空間是無限的」,他們已經達到了空無邊處。那就是第五個識界。
   (6)那裡有超越了空無邊處的眾生思惟著:「意識是無限的」,已經達到了識無邊處。那就是第六個識界。
   (7)那裡有超越了識無邊處的眾生,思惟著:「無所有」,已經達到了無所有處,那就是第七個識界,(而兩個境界)則是無意識眾生界【裕Ф亢推浯蔚模窍敕欠窍胩帯
  「現在,阿難,關於這第一個識界,有相異的身體和相異的覺想,諸如人類等,如果任何人要是瞭解它,它的緣起(集),它的止息(滅),〔它的止息之道(滅道跡)〕【裕浚娜局ㄎ叮牟话玻ɑ迹瑥乃夥牛x),那他還會對它產生喜悅嗎﹖」
  「不,世尊。」
  「那麼,相同的,關於其它的識界和兩個境界還會產生喜悅嗎﹖」
  「不,世尊。」
  「阿難,比丘只要如實地認知這七個識界和兩個境界【裕摹浚鼈兊纳鸷椭瓜ⅲㄒ约爸瓜⒅溃鼈兊娜局筒话玻忪秷讨屈N,阿難,那個比丘就稱之為慧解脫者。

【中譯裕А
一:第四個識界裡似乎也包含了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和音天、 大自在天,以及阿那含拢茏铀〉奈鍌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 天和色究竟天。
二:至於無意識眾生界,似為想受滅的境界。
三:根據漢譯雜阿含四二經補入。
四:另有九居處的排列方式(根據解脫心)如下:
  1。欲界——某些天神、人類和惡道眾生。
  2。初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3。二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4。三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5。四禪天——達到色界禪定的諸天。
  6。空無邊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7。識無邊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8。無所有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9。非想非非想處——達到無色禪定者。


  八解脫(節譯自英譯巴利長部第15經第35節)

  我聽說是這樣。…… ……(第1~32節未譯,第33~34節見本書慧解脫)
  「阿難,有八解脫。它們是那些呢﹖」
  「(1)擁有形體,觀察形體。那是第一解脫。(漢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中譯:取自身相加以觀思惟而進入初禪。)
   (2)不覺想自己內在的物伲误w,而觀其外在的物伲误w。那是第二解脫。(漢譯: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中譯:以遍處〔四十業處中有十遍處〕之似相,解析物伲M入第二禪)
   (3)思惟著:『它是美妙的』,而專注於它。那是第三解脫。(漢譯:淨身作証具足住解脫)(中譯:對於色身次第認清而証得清淨解脫。只思惟箸:「淨也」)
   (4)由於完全地超越一切的覺想,由於根塵對應的覺想消失,由於不再注意種種覺想,思惟著:『空間是無限的』,他進入並住於空無邊處,那就是第四解脫。(漢譯:空無邊處解脫)
   (5)由於超越了空無邊處,思惟著:『意識是無限的』,他進入並住於識無邊處。那就是第五解脫。(漢譯:識無邊處解脫)
   (6)由於超越了識無邊處,思惟著:『無所有』,他進入並住於無所有處。那就是第六解脫。(漢譯:無所有處解脫)
   (7)由於超越了無所有處,他達到並住於非想非非想處。那是第七解脫。(漢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8)由於超越了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並住於想受滅。那就是第八解脫。(漢譯:滅受想定解脫)」
  「阿難,當比丘一旦達到這八解脫,(就能)順著次序,逆著次序,順逆著次序,隨其所願的久暫,進入或潛出其中,並由他自己當下(此時此地)的超越知見,証得不退墮的心解脫和慧解脫,那個比丘就稱之為『俱解脫(解脫具足)』,阿難,洠в斜冗@個『俱解脫』更優越或更完美的了。」
  世尊如是說。阿難尊者踴躍歡喜。

【中譯節錄】

(一)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雜阿含七一○經及一○二七經)
(二)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雜阿含四二經)
   ⊙七處善——如實知 '1'色(受想行識)'2'其集(緣起)'3'其滅(止息)'4'其滅道跡(止息的方法)'5'其味(染著)'6'其患(不安)'7'其離( 超越)
   ⊙三種觀義——觀察'1'陰'2'界'3'入,方便思惟其義。綜合上述南北傳拢淇梢灾溃蘖暟材前隳悄钅軌螂x欲而進入並住於各種解脫的境界中,這就是心解脫。在各種境界中又以七個善巧(七處善)來觀察陰、界、入三種身心的交互作用(三種觀義),以內明的智慧充分地看透各種境界的真相,免於執著,不生欣悅,這就是慧解脫。兩者都具備了就稱為「俱解脫」。

  修習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裕В海ā。┍硎疚丛'明具體引用章節
┌───┬───────────────────┬────────┐
│﹨身 │身心(色、受、想、行、識)的狀態    │ 解  脫   │
│ ﹨  ├──────┬────────┬───┼─────┬──┤
│境﹨心│諸行(受)漸次│覺、觀、喜、樂、│   │心(八)解脫│慧離│
│  ﹨ │止息寂滅  │捨、一心的取捨 │ 心態 │於欲離欲 │解無│
│ 界﹨│      │        │   │     │脫明│
╞═══╪══════╪════════╪═══╪═════╪══╡
│欲 界│(五蘊熾然) │(於陰界入生諸貪 │(煩惱)│(結俊 々短N│
│   │      │ 欲,以苦為樂) │   │     │此、│
├───┼──────┼────────┼───┼─────┤九集│
│初 禪│言語止息  │離欲、惡不善法,│   │有色者觀諸│居、│
│   │      │有覺有觀,離生喜│   │色得第一解│處滅│
│   │      │樂。守護根門。 │   │脫    │之、│
├───┼──────┼────────┼───┼─────┤陰道│
│第二禪│覺(尋)觀(伺)│離有覺、有觀,內│   │內無色想觀│、、│
│   │止息    │淨一心,無覺無觀│   │諸外色得第│界味│
│   │      │、定生喜樂。  │   │二解脫  │、、│
├───┼──────┼────────┼───┼─────┤入患│
│第三禪│喜心止息  │離喜,捨心住,正│ 慈心 │淨身作証具│如、│
│   │      │念正智,身心受樂│   │足住得第三│實離│
│   │      │,拢f及捨。  │   │解脫   │知 │
├───┼──────┼────────┼───┼─────┤其 │
│第四禪│出、入息止息│離苦息樂,憂喜先│   │     │  │
│   │      │斷,不苦不樂,捨│   │     │  │
│   │      │淨念一心。   │   │     │  │
├───┼──────┼────────┼───┼─────┤  │
│空無邊│色想止息  │緣色故可知,超越│ 悲心 │住空無邊處│  │
│入處 │      │一切諸色想,滅有│   │得第四解脫│  │
│   │      │對想,不思惟種種│   │     │於蘊│
│   │      │想。      │   │     │此、│
├───┼──────┼────────┼───┼─────┤九集│
│識無邊│空入處想止息│緣空故可知,超越│ 喜心 │住識無邊處│居、│
│入處 │      │一切空無邊處。 │   │得第五解脫│處滅│
│   │      │        │   │     │之、│
├───┼──────┼────────┼───┼─────┤陰道│
│無所有│識入處想止息│緣所有故可知,緣│ 捨心 │住無所有處│、、│
│入處 │      │識無邊故可知,超│   │得第六解脫│界味│
│   │      │越一切識無邊處。│   │     │、、│
├───┼──────┼────────┼───┼─────┤入患│
│非想 │無所有入處想│緣有第一故可知,│   │住非想非非│如、│
│非非想│止息    │緣無所有處故可知│   │想處得第七│實離│
│入處 │      │,超越一切無所有│   │解脫   │知 │
│   │      │處。      │   │     │其 │
├───┼──────┼────────┼───┼─────┴──┤
│想受滅│想、受止息 │緣有身故可知,緣│   │住想受滅定得第八│
│   │      │滅而得知,超越一│   │解脫      │
│   │      │切非想非非想處。│   │        │
├───┼──────┼────────┼───┼────────┤
│無上止│貪欲、瞋恚、│(寂靜、清涼、一 │ 內明 │(心、慧俱解脫, │
│息漏盡│愚癡止息。於│ 切煩惱永盡)  │   │ 解脫知見具足) │
│   │貪欲、恚、癡│        │   │        │
│   │心不樂、解脫│        │   │        │
├───┼──────┼────────┼───┼────────┤
│ 根據 │雜阿含474, │雜阿含347、456、│同左 │雜阿含1027、42 │
│   │      │743       │743  │        │
│   │相應部受相應│相應部覺支相應54│54  │長部15     │
│   │11     │長部9      │   │        │
└───┴──────┴────────┴───┴────────┘ 
  【編譯裕А勘颈韨S總結本章的內容,但受制於編譯者的能力,恐有不週之處。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一編譯于台中遠離軒




十、正道足跡
  STEPS ALONG THE PATH

  公元1963年尊者阿迦帖在泰國普吉島給挪威菲力普博士的開示
  作者:阿迦帖·德沙耍
  英譯:Thanissaro Bhikkhu
  中譯:曾銀湖(台灣)
  尊者曾住止之處:WAT HIN MARK PENG SRI CHIANGMAI NONGKHAI THAILAND


  正道足跡
  一、佛教的一項基本教義就是身心一起咦鳎巧眢w是在心意的控制之下,心意命令身體去執行各項活動,但是當身體疲累了,心意無可避免的,也會受到一些艱辛。它並不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之下,縱使頭腦可以被視為控制室。當身體死亡時,它的各種元素的本性一起崩解,心意——如果無明、渴愛、執著、業行的必要因緣仍然存在的話——就會再出現於其他的生存識界,繼續去感受苦和樂。
  二、為了要袪除無明、渴愛、執著和業行——它們是主要的教唆者——首先,我們要藉著遵守相應於我們此生身份的戒律,來練習捨棄言行上的基本邪惡。換句話說,在家人必須遵守五戒,定期地持守八戒;沙彌必須遵守十戒或二十戒;而比丘必須遵守全部的二二七條基本的寺院戒律,連同正命(清淨的生活方式)的原則,收攝根門並適當地使用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