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А
一:出家學道——在家人也有修習四念處証阿那含果的例子,例如雜阿含一○三八經所記載的摩那提長者。但是一般在家人難以持守像螺貝一般潔淨的梵行,所以要修習四念處也就更為不容易了。
二:行處具足——南傳漢譯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備一個比丘行所當行的本份。(另行處亦作業處——禪思時觀察思惟的對象)
四、立心正住 修習四念處(主要內容係根據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
(1)具足三業(六二四),三妙行滿足。(二八一)
(2)立心正住(漢譯中阿含經卷第24念處經第二)
1。堅定正住——熱切地、念念分明地、專注地觀察思惟。(巴利英譯長部經第22經)
2。當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後退減,自生障閡。(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六二三)
(3)修習四念處。
(一)身身觀念處:
1。四威儀。
2。全念住。
3。不淨觀。
4。四大觀。
5。九墓墟觀。
(二)受受觀念處:
1。樂受。
2。苦受。
3。不苦不樂受。
(三)心心觀念處:
1。貪離貪。
2。瞋離瞋。
3。癡不癡。
4。收攝放逸。
5。增上停滯。
6。勝妙下劣。
7。定散漫。
8。解脫繫俊
(四)法法觀念處:
1。五蓋。
2。五蘊。
3。六根塵。
4。七覺支。
5。四拢B。
(以上根據巴利英譯長部第22經)
五、安那般那念(念住呼吸)修習四念處(主要內容係根據梵文漢譯雜阿含經)
(1)修安那般那念的功用及福利(八一四)
1。身不疲倦。
2。眼亦不患。
3。斷諸在家之思念。(相應部入出息相應第八經)
4。樂隨觀住。(中譯裕В簶缝峨S時隨地觀察思惟而住)
5。樂覺知。(中譯裕В簶缝赌钅罘置鳎
6。不染著樂。
7。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8。第二禪具足住。
9。第三禪具足住。
10。第四禪具足住。
11。慈具足住。(於淨最勝。七四三)
12。悲具足住。(空入處最勝。七四三)
13。喜具足住。(識入處最勝。七四三)
14。捨具足住。(無所有入處最勝。七四三)
15。空(無邊)入處具足住。
16。識(無邊)入處具足住。
17。無所有入處具足住。
18。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
19。三結盡,得須陀洹果。
20。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21。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
22。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得阿羅漢果)
(2)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八○一)
1。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
2。少欲、少事、少務。
3。飲食知量。
4。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閑林中,離諸懀'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遠離五蓋。(八○三)
(3)阿梨瑟吒比丘自述所修安那般那念。(但有更勝妙者,如(4)所述之十六階)
1。於過去諸行不顧念。
2。於未來諸行不生欣樂。
3。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八○五)
(4)修習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處滿足:
第一段:
1。長入息念時,如長入息繫念善學;長出息念時,如長出息繫念善學。
2。短入息念時,如短入息繫念善學;短出息念時,如短出息繫念善學。
3。覺知一切身行入息念時,於一切身行入息繫念善學;覺知一切身行出息念時,於一切身行出息繫念善學。
4。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入息念時,於一切身行止息入息繫念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止息出息念時,於一切身行止息出息繫念善學。
拢茏訝枙r身身觀念住,異於身者,彼亦如是隨身比思惟。
第二段:
5。覺知喜入息念時,於覺知喜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喜出息念時,於覺知喜出息繫念善學。
6。覺知樂入息念時,於覺知樂入息繫念善學;覺知樂出息念時,於覺知樂出息繫念善學。
7。覺知心行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行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心行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行出息繫念善學。
8。覺知心行止息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行止息入息念善學;覺知心行止息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行止息出息繫念善學。
拢茏訝枙r受受觀念住,若復異受者,彼亦隨受比思惟。
第三段:
9。覺知心入息念時,於覺知心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心出息念時,於覺知心出息繫念善學。
10。覺知心悅入息念時,於覺知心悅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心悅出息念時,於覺知心悅出息繫念善學。
11。覺知心定入息念時,於覺知心定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心定出息念時,於覺知心定出息繫念善學。
12。覺知心解脫入息念時,於覺知心解脫入息繫念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念時,於覺知心解脫出息繫念善學。
拢茏訝枙r心心觀念住,若有異心者,彼亦隨心比思惟。
(以上12階係根據梵文漢譯雜阿含八○三、八一○、八一三)
第四段:
13。觀察無常入息念時,於觀察無常入息繫念善學;觀察無常出息念時,於觀察無常出息繫念善學。
14。觀察離貪入息念時,於觀察離貪入息繫念善學;觀察離貪出息念時,於觀察離貪出息繫念善學。
15。觀察滅盡入息念時,於觀察滅盡入息繫念善學;觀察滅盡出息念時,於觀察滅盡出息繫念善學。
16。觀察捨棄入息念時,於觀察捨棄入息繫念善學;觀察捨棄出息念時,於觀察捨棄出息繫念善學。拢茏訝枙r法法觀念住,異於法者,亦隨法比思惟。
(以上13~16階係根據巴利南傳相應部,其所列為「觀察無常、離貪、滅盡、捨棄」的次第。梵文漢譯雜阿含則為「觀察無常、斷、無欲、滅」的次第。)
一九九五·十二·二十編譯于台中遠離軒
四念處選章
馬哈希大法師作
SUJIVA法師翻譯編輯(來源:法藏講堂 恭印本)
目錄
A.修行四念處的好處
B.什麼是念?
C.四念處經論說
D.四念處~唯一之道
E.嚴肅修禪者的準備/預習
F.智慧禪的修習(以下缺)
G.四念處/毗缽捨那禪的修行
H.毗缽捨那途中的困境
附錄
四念處
導致七菩提支生起的因素
A.修行四念處的好處
一些人或許會問:「修行四念處者能得到什麼利益、效果和福佑呢?」修行四念
處是有利於個人和社會的。
1.個人的利益
(一) 一位嚴肅的修行四念處者,若是未達到覺悟的境界,但沿著人生的旅程中,
他將能得到高尚的幸福。但要得到非凡的益處,他應該能以正念來抑制心意以避
開惡業或因粗心而產生的惡果。
(二) 不善的,如慾念、邪見、煩惱、不端正的行為和愚癡,有些時候被稱為瀑
流,因它流入我們的心裡,將它氾濫,並引它走向邪道。若是你有好的正念,它
將會援助和保護你,阻止那不善的瀑流流入你的心中。但是要完完全全的阻止它
的話,那便需要智慧。就如世尊回答阿耆多的問睿龝r所說的:
阿耆多問:『瀑流四處流,何物可防禦?告訴我,瀑流如何遮。』
世尊回答說:『世上一切的瀑流,念是他們的防禦。我說諸流的防護,他們當以
慧來遮。』(不變的詞經)
(三) 從四念處經書中,佛陀也指出四念處對世間和精神上的利益。一位熱盏
修行者在修行時分明的覺知和觀察,便能克服貪慾和悲痛。
(四) 四念處是能使眾生清淨、克制一切煩惱和悲哀、□除痛苦和憂愁,而走上
正道、覺悟涅盤的唯一之道。
(五) 經中最後一段指出:一個能依四念處所授般精進修行的人,在這一生中的
七年或六年。。。。七天中,他有望證得兩種拢兄唬窗⒘_漢或阿那含。懀
釋者們表示,這是意謂著中等智力的人。一個人若是智慧成熟(完滿),只要在早
上指點他,他可能會在下午覺悟;若是在下午指點他,他可能在明天早晨覺悟了。
(六) 修行四念處者有望在整個日夜中有所進步和吸取有益和無缺陷的佛法。
(七) 常例的修行四念處者將擁有分明的五官,純潔和愉快的面容。
(八) 當肉體疼痛時,常例的修行四念處者不會因而身心動搖。
(九) 常例修行四念處的比丘們將不會放棄訓練的規律而成為住家人,因為他們
的心已傾向長久以來的耄Ь印
(十) 正偏知稱修行四念處者為強人,因他的心通過修行四正知而得到了解脫或
解放。
(十一) 有些修行者尚稱為受訓者,因為他們還得繼續學習。他們是拢耍炎C
得了四道和三果。
(十二) 那些已完成修行的人便可稱為專家,因為他們不必再受訓。他們是阿羅
漢。
(十三)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擁有已建立的正定,斷除了煩惱以及能理解和知覺自
己的心意。
(十四) 修行四念處者將從惡魔(那是三界天)的此岸到達彼岸的涅盤。
(十五) 一位繼續不斷的修行四念處者,將會不斷的除掉慾望。
(十六)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是正確的走上滅苦之道。
(十七)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被稱為歸依自己而不歸依他人。
(十八)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是正確的遵行那導致脫離痛苦的八正道。
(十九)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是對三種感受(樂、苦、不樂不苦)有著覺念和分明
的覺知。
(二十) 一位例常修行四念處者,能擁有:
(a)神通
(b)天眼通能看到眾生的生死是因他們的業果。
(c)天耳通能聽到遠或近的聲音。
(d)他心通
(e)宿命通
(f)能進入解脫的心或智慧而且在這生中能經歷到完美無瑕的佛法,因為他們已除
掉所有的煩惱。
2.對他人的利益
(一)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能抑制和警戒自己和他人。
(二) 一位修行四念處者能使真正的佛法不會衰落,而置於良好的狀態中。
(三) 雖然正偏覺者已進入般涅盤,只要是還有人修四念處,那麼,這便是延長
真正佛法的壽命之條件。
(大部份得自相應部經書中)
若是要真正的瞭解四念處和得到以上所說的幸福,只是學習是不足夠的。除非他
真正的修行一段時期,那是精進和常例的修行,就有如經中所說:激起它,超越
的修行它,不然他是不會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真理和幸福的。這就是四念處的功
能,那是得到此福。
B.什麼是念?
四念處(satiptthana)是以Sati和patthana兩個字組合成的。
這有幾種說明,其中之一是「以設立念為主」。裕п屢灿羞@樣的說明:
*念的設立性
*以念為主的設立性
*與念一同建立
*念已建立
*念契入和繫住
在這之中,最後一句被加以解釋。它的意義是:「念的意思是回憶,Patthana
的意思是契入和繫住。念進入和停留因而被稱為四念處。」
Patthana在這裡是被指為「upatthana」(顯現)契入和繫住。即是:一位有正念
者是因為他擁有覺念和隨時保持唸唸分明。
由於念是個重要的因素,它也被解釋為「patthana」(建設/基礎)。那是說,念是
成為最主要的因素。就因為它的重要性,理所當然的每個人應先明白它。
*Sati(念)
念(Sati)這字已在好幾個地方被解釋過,但在特伲@方面解釋得最徹底的,就有
如論藏裡的法緊分別論、小誦部和小義釋。
什麼是念?(一)隨念、(二)記憶、(三)覺察、(四)憶起、(五)憶持、(六)緊系(事
物)、(七)不忘。
根據巴利拢鋮f會(Pali Text Society) 的譯本:「念在那個時候是隨念,憶起,
想起,憶持,與膚満屯鼌s相反。」
以上的摘要是有關念的特伲陀猛尽R韵率歉暾慕忉專
(一)anussati…隨念,如:
*戒隨念隨念起所持的戒德。
*捨隨念隨念起所施捨的捨德。
*佛隨念隨念佛世尊的功德。
*法隨念隨念佛法的功德。
*僧隨念隨念拢さ墓Φ隆
*宿住隨念那能使個人隨念起宿世的知識。
(二)patssati記得,例如:知道,放在心裡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別的
詞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瞭解自己,記得)。。。。。,
rupam disvapatissato(見相,憶起)。
(三)Sati:念。這裡,念是隨念或系念於當刻。
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進驚覺,唸唸分明的覺知和覺念的。)或
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當入息時,他注意觀察它。當他出息時,他
也注意觀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
satovilokeyya(當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進、轉身、望前、望向別方時
他都觀察著。)
(四)saranata:憶起。它的意思是提醒一個人某些事件,如我們所見過的、說過
或聽過的話。
我們因此而能記起所發生過的事件和它的來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們有關
saranata(憶念)這個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裡是sarana(憶念)。那是提醒僧
伽對所發生過的事情應有的責任。
(五)dharanata:憶持。這裡是指保留、記在心裡的意思。它和dhara用在其他形
式是同意義的,如:
*持聞者(sutadharo)將所聞的教理記在心裡的人。
*法持者(dhammadharo)將佛法記在心裡的人。
*律持者(vinayadharo)將戒律記在心裡的人。
*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將三藏記在心裡的人。
在Caviki sutta裡,dharana這字的意思也是記在心裡。
(六)apilapanata:緊緊(目標)。這字可以分析為:
a不
pilapana漂浮
ta物體
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樣。如果它漂浮,那麼
它是pilapana,不跟隨著目標。無論如何,當唸唸分明時,他是緊系著
(apilapanata),因此不會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標。
(七)asammusanta:不忘。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
以下是Buddhagosha如何的解釋念:
「念有著(不漂浮)為它的特伲徊煌鼮樗墓τ茫灰越鋫涞膽B度面對著目標;對
身體有深入的知覺和審觀念等等作為近因。所設立的念,如門柱般穩定,並如守
門人保衛著五官。」Nanamoli譯,或是:
「念的特伲蔷o靠著(目標),擁有不忘為它的功能;顯出保衛著和面對著目標的
形態或顯著之舉;即肯定正確之法門(拢溃┗蛏砟钐幍鹊葹榻颉D钣腥玳T柱,
穩繫於目標;它也如守門人,因為它守衛著五官如:眼、耳等等。」
通常念與智慧是同時出現的。所謂:「一個擁有念和分明的覺知的禪者,當唸唸
分明和堅實時,智慧生起而給予支持。」「比丘們啊!雖然是已做過的事或已說
過的話,拢t的弟子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