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71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71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igham va assasanto ‘ Digham assasamiti ’ pajanati; digham va passasanto ‘ Digham passasamiti ’
pajanati。
入长息 ( digha ) 时,他正确了知 ( pajanati ) :「我入长息」。出长息时,他正确了 知 :
「我出长息」。长的入息,和同样地长的出息,都如此了知:因为它是被感觉到,体验到
的。
Rassam va assasanto ‘ Rassam assasamiti ’ pajanati; rassam va passasanto ‘ Rassam passasamiti ’
pajanati。
现在气息变浅,短 ( rassa ) 了,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你会看到每一句都表示 在
此道路上的另一站,新体验。当心静了下来,烦躁减少了,而气息就变短了。它不必像 呼
吸运动要受到控制,只是观察而已。
Sabbakayapauisamvedi assasissami ’ ti sikkhati; ‘ sabbakayapauisamvedi passasissami ’ ti sikkhati。
现在他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 ( sabbakayapauisamvedi ) ,而入息 ; 我当感受全身, 而26
出息」。现在是用 sikkhati ,「学习,训练」这个字,代替 pajanati 正确了知。作为一位禅 修
者,在呼吸上用功一两天之后,你已经在这区域体验到感受了。然后两者都练习,你就 到
达通体都觉知到感受的阶段 …sabba…kaya 。起初它很粗重,坚硬,紧绷,但当你持续耐心
地,坚持地,保持平等心地去体验每个感受,整个身体就融化成微细的波动,那么你就 达
到了完全消融 bhanga 的阶段。从自然的呼吸开始,你学习到达一口气就能感知全身的重
要阶段 : 当你呼气时从头到脚,当你吸气时从脚到头。
没有实修就会产生迷惑。其它的传承把这些字解释为「呼吸的主体」,彷佛从开始、
中间、结尾,以及全部的呼吸都被感觉到。当然,当氧气跟着呼吸进入血管,它就从头 顶
到脚趾移动,而感受也就跟随着血液流动。它可以这样的解释,但我们是在修习观身念 住
kayanupassana 。全身必定要被感觉到,这个才是禅修者所体验到的东西。
当消融 bhanga 尾随所有的不愉悦的感受而来临时,心的癖性是以贪爱及执取来反应 。
这是个危险 ( adinava ) ,恐怖 ( bhaya ) 的处境。对不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瞋恚,要比对 愉
悦的感受停止产生贪爱来得容易。但这个贪爱是瞋恚之母,而内观的修习是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无贪爱或瞋恚。你要持续不断地了知愉悦的感受也是无常的,只是
极微的波动,泡沫,生起又灭去。有着这样的智慧,不净染污就会被去除,寜静、轻安 的
状态就会到来。
‘ Passambhayam kayasankharam assasissami ’ ti sikkhati;
‘ Passambhayam kayasankharam passasissami ’ ti sikkhati
现在身体的行动 ( kayasankhara ) 寂止了 ( passambhayam ) ,他训练自己入息出息 。
再次用到 sikkhati 训练这个字,因为藉学习及练习这个状态已达到了。在一个小时的坚定
精勤的禅坐,姿势不能变动,起初很挣扎,现在变得很自然了。身体不动了,因为全身 都
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了。呼吸成了唯一的活动。这也是 kaya…sankhara 身体行动或活动的一
种。当心训练成安静和寂止时,呼吸也变得越短,越静,越微细,直到它彷佛一个回转 就
进来了,而且有时好像停止了。它这么的微弱。此处也有执着的危险,以为这就是最终 的
阶段了。
现在佛陀以木匠做例子。好比木匠在车削及切割木头,来做家具的脚。他使用车床。
车床的长拉锯比短拉锯切出更深的口。他或其徒儿正确了知 ( pajanati ) 长拉锯或是短拉
锯 ; 同样地,禅修者正确了知 ( pajanati ) 息长或息短。
在这例子中,车床在接触点上切割。同样地,禅修者的注意力要保持在气息接触的 地
方。你不应该跟随气息深入到里面,或出去到大气中。你觉知着这个部位,并且也感觉 整27
个气息的吸进或呼出。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在下一个重要的状态中,藉呼吸之助而感知身体内在, ajjhattam 。然后也感知外在,
bahiddha ,在身体的表面,并且最后同时内在与外在。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说。有些圣典的注释或附注对这些教说有所著墨,有的在佛入灭 后
一千至一千五百年间,有的甚至是很近期。这些著作为佛陀的教说做了很好的阐述,也 将
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举凡政治,社会,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做了描绘。然而 他
们有一些诠释,我们的禅修传承不能接受。例如,有一个注释把 ajjhattam 解释为禅修者
的身体 … 这个可以接受 … 但把 bahiddha 当做是别人的身体,甚至没人在。它解释说,禅 修
者可以就只想有某个人在,而且众生如何同样地入息出息。这点我们不同意,因为这是 想
象,但在本传承的内观 vipassana 或随观 anupassana 是要在你身体内 ( kaye ) 观察。因
此对我们而言, bahiddha 是身体的表面,但仍在它的架构内。
Ajjhatta…bahiddha 也可以与五个感官关系上来理解。当外境与眼睛、耳朵、鼻子、舌
头、身体表面接触时,它是在身体的架构内,但在身体的表面被感知的。甚至心也是在 身
体的架构内,虽然它的所缘可能在外。经中并没要你去开始想有某个人或看见某人。
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在每节中都出现。它们描述内观的实际修行,应该非常小心正确 地
加以了解。
Samud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
Samudaya…dhammanupassi :法,实相,或生起 ( samudaya ) 的真相是在身体内被观 察
的。然后灭去 ( vaya ) 的真相被观察了。粗重的感受生起,好似驻留了一阵,然后灭去 。
生起和灭去分别地被看到。然后在完全消融 bhanga 的阶段,感受是一种波动,以极快的
速度生起和灭去。生起 Samudaya 和灭去 vaya 同时被经验到,没有间隔。照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所言,第一个重要的站叫生灭 udayabbaya 。禅修者必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个
及下一阶段的消融 bhanga 。
…’ athi kayo ’ ti va panassa sati paccupauuhita hoti。
现在他已建立觉知 : 「这是身体」 ( ‘ atthi kayo ’ ti ) 。在这个阶段,身体体验成「无我」 ,
「无我所」,而只是身体,只是一团的波动,泡沫,微波。它只是,次原子微粒 kalapas 的
聚合,生起又灭去。没有好壊,美丑,黄白。起初,「无我」 anatta 是智力上或情感上,28
基于某人的教说而接受的。实际的体验是从无常 anicca 开始,因为每个愉悦的感受都会 转
变成不愉悦的。执取的危险被体认到了。它就是苦 dukkha ,因为它原本的特质就是变化。
然后无我 anatta 被理解了:感觉到的身体就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和灭去,那么对身体 的
执取就自动消失了。当觉知 sati ,时时刻刻建立在实相上时,这就是很高的境界。
再继续下去: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
Matta 的意思是「只有」。只有智慧,只有了知,只有观照。修行到了这样的境界
( yavadeva ) ,没有智者,没有一个人知道或体验的境界。在另一个印度传统中,称之为
kevala…Nana kevala…dassana ,「只有了知,只有观照」。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非常老的隐士住在一个叫 Suparapattam ,现今孟买附近的地方。
修到了八禅定之后,他觉得自己已完全觉悟了。有位祝福者纠正并告诉他说,有一位佛 出
现在舍卫城,能教他真正觉悟的修法。听到这话他兴奋得很,就一路的前往北印度的舍 卫
城。到达了精舍,他发现佛陀已出去托钵了,所以他就直接进城。他看到佛陀正走下一 条
街,也立刻知道这就是佛陀。他就在斯时斯地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方法。佛陀告诉他等个 把
钟头到精舍教,但他坚持 : 就在这个时辰内,他可能死去,或者佛陀可能死去,也有可 能
他会退失目前对佛陀的极大信心。现在三者具足,就是最好的时刻。佛陀察看了一下, 也
确认他很快就会死亡,的确是要立刻传法。于是他就在路边对这位已很成熟的隐士说了 几
句话: Diuuhe diuuhamattam bhavissati … 「看就只是看,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 只
是尝,触就只是触,认知就只是认知」 … vinnate vinnatamattam bhavissati 。
这就够了。在只是了知的阶段,认知的是什么,或认知人的身份是无关紧要的。只 是
了知而已。随之而来的涅盘浸润,那是无所可攀,无所可立的境界 ( anissito ) 。
…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这整个身与心范畴 ( loka ) 被超越了,没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 ( upatiyati ) 。浸
润多久,只几分钟或数小时,端视那人的能力及其过去的修持而定。在涅盘之中,人如 死
亡:感官全都停止,然而在其内心是非常清明,非常警觉,非常觉醒的。当他又恢复再 次
在感官世界运作时,他就是一个已完全解脱的人,因为无所贪爱,也不再有执取。这样 的
人不会在整个宇宙中有所执取,亦不被任何东西所攀附。这就是该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习。已在修习的人就能理解这些文句中每个字的意义,但仅止于智 力
上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实际的理解来自于体验。29
姿势节 Iriyapathapabbam
Iriyapatha 是身体的姿势。
Gacchanto va ‘ gacchami ’ ti pajanati; thito va ‘ uhitomhi ’ ti pajanati; nisinno va ‘ nisinnomhi ’ ti
pajanati; sayano va ‘ sayanomhi ’ ti pajanati。
当在走路时 ( gacchanto ) ,禅修者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 ( gacchami ) 。 同样地,不
论是站着 ( uhito ) ,坐着 ( nisinno ) ,或躺着 ( sayano ) 禅修者都清楚了知。这只是开始
而已。在接下来的句子里,在任何姿势 ( yatha yatha panihito ) 中清楚了知的并非「我」
而只是「身体」。
Yatha yatha va panassa kayo panihito hoti; tatha tatha nam pajanati。
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句子,身体的内在,外在,及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观察生起,然 后
观察灭去,然后两者同时观察。事实上所观察到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感受,因为 sampajaN na ,
时时彻知无常一定要在每一节都出现。接着是觉知到「这是身体」,而它并非「我」。这 是
以智慧来建立的。随之就只是了知和觉照,不再有任何执着。无物可以执取。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atthi kayo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时时彻知无常节 Sampajanapabbam
… Abhikkante pauikkante sampajana…kari hoti。 Alokite vilokite … samiNjite
pasarite … sanghaui…patta…civara…dharane … asite pite khayite sayite … uccara…passava…
kamme … gate uhite nisinne sutte jagarite bhasite tunhi…bhave sampajana…kari hoti。
「来回行走时,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搭衣持钵时,在吃、
喝、咀嚼时,大小便利时,行走、站立、坐卧、醒觉、说话或沉默时」 … 不论是什么活 动 ,
都要时时彻知无常 ( sampajana…kari…hoti ) 。
然后就重复着相同的阶段: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atthi kayo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我们已经看到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必须随时随地呈现。佛陀时常被问到觉知
sati 。每次他的答复都包含 sampajanna :30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少了 sampajanna; 觉知就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如果没有生起和灭去的觉知,它就
到不了解脱。
当他被问及 sampajanna 自身时,佛陀经常以这两个之一的解释来回答。
一个解释是,以智慧来观察三事: vedana ( 感受 ) , sanna ( 认知 ) 和 vitakka ( 寻 ,
感官对象 … 如在耳根的声音 ) 的生、住和灭。这些对象也叫做诸法 dhamma ,而且它们 跟
着感受迁流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 感受伴随诸法而生 ) 。再次的,生起灭 去
在 sampajanna 中是很重要的。
本经的这个段落是另一个解释: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涵盖了每一个活动。其 意
义是要有持续性。
为了说明这点,佛陀在另一则开示中说 :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 1 ito。
So vedana parinnaya diuu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uuho; sankhyam nopeti vedagu。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
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后,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
在他的身体毁灭时,这样的人,已安住于正法,已完全了知感受,超越攀缘的世界 而
达到殊胜的境界。
阿罗汉,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 灭
去的领域。因此, sampajanna 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它,就可能会 走
偏了方向。
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我们不谴责其它的派别,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 什
么。有时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误译成「清楚的理解」。理解什么? 它粗枝大叶的意 思
是 : 有人在走路时,理解一只脚的抬起、移动、踩下,然后是另一只脚,诸如此类的。 事31
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住、灭。如果缺少了知感受,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当学员开始修 习
时,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但在高阶的禅修中, 完
全没有正常的睡眠。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觉知着感受的生起 和
灭去,无常。在课程中,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 睡 ,
但仍觉得精神饱满。他们有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
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就表明这个 sampajanna 的重要性。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适用于观身 ( kaya ) ,观感受 ( vedana ) ,观心 ( citt a )
和观诸法 ( dhamma ) : sampajanna 都要现前。同样地,在经中处处适用的 sumdaya… 生
起, vaya… 灭去,和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也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