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_文本文档 >

第25章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_文本文档-第25章

小说: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_文本文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进度分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
  擐甲精进:听到往昔的诸圣者前辈、诸佛菩萨的事迹行为以及为求正法历尽苦行的历史传记等之时,我们不应认为:他们是佛菩萨才能做到那样苦行,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因而懒散、懈怠。而应思维:他们是因如此精进苦行而获得成就的,我作为他们的追随者,虽然不能胜过他们,但必定能获得同等的成就。如果他们也需要经历那样的苦行策励精进,那么我们这些为深重恶业所迫、无始以来未曾修持正法之人为何不需要苦行与精进呢?所以,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幸遇到具有法相的上师、听授了甚深教言、具有如理修持正法的缘份,此时我们当立下誓言历尽苦难、肩负重担、不惜身命、抛头颅洒热血,诚心诚意修持正法。
  加行精进:即虽有求法修法的心愿,但却于明日复明日中耗尽人生岁月。我们应当断除此种欲求修持正法中而虚度人生的现象。如哲白莲大师说:“人寿如屠场傍生,过一瞬间死亦临,今复明日久蹉跎,终于榻中呼号矣。”因此,我们不应延误修持正法,刹那也不能耽搁,应如懦夫怀中进入蛇或者美女头上失大火般急不可待,彻底放下、完全舍弃现世的一切琐事,立即致力于佛法。否则世间琐事无有了结之时,接踵而至、此起彼伏犹如水纹一般,始终不会有修法的空闲机会。自己何时下定决心舍弃世间琐事,也就是琐事终结之时。如全知无垢光尊者说:“世间琐事死亦无完时,何时放下即了乃规律。”又说:“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所以生起想修正法之心时,当以无常激励自己,刹那也不应被懈怠、懒惰所控制,而应即刻修持正法。以上为加行精进。
  不满精进:即自己无论在闭关还是观修本尊、诵经念咒、行持善法等方面稍有成就之时,不应仅以此为满足,而应当发誓:自己活到老便修到老。乃至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必须以如湍急的河流般持久、勇猛地精进修持。如圣者前辈所说:“修法时,应如饥牛食草般。”饥饿的牦牛吃草时,前一口没有吃完眼睛便看着下一口。同样,(我们修法时)前一个法尚未修完时心中应该计划此法修成后应修某某法门。凡三门一刹那也不应于悠闲安逸、无有正法之中虚度时光,而应当一天比一天更加精进地修持正法。如持明无畏洲大师说:“越趋近死亡越精进修持善法,这是修法者未被违缘所转的标帜。”如今有些被称为大修行者或贤善上师(高僧大德)之人,别人对其阿谀奉承说:“您老人家肯定不需顶礼、诵经、念咒、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等。”他们自己也认为:我确实已如何如何了而不需要任何修行了。则他们正如成就者无等塔波仁波切所说的:“自以为不需要修行是更加需要修行的标帜。”印度阿底峡尊者也曾经每天都精进调和土粉做成泥塔小像。诸眷属对他说:“您是一位伟大的上师,整天摆弄土粉不但别人会讥笑而且您也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尊者说:“你们在说什么,难道我所吃的食物,你们也替我吃吗?”所以说,在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净的业与习气以及所得的上上功德,因此不应空闲性或偶尔性地修法,而应对于正法无有满足,诚心诚意勤奋修持。总而言之,是否能够获得佛果也唯一依赖于此精进度,所以我们应当精勤实行这三种精进。虽然具有上等智慧,但精进若仅为下等则只能成为一个下等修行者;虽然智慧仅为下等,但若具足上等精进则必定成为一个上等修行者;如果毫无精进,那么尽管具有其它功德也无济于事。如全知无畏洲说:“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桨。”因此,我们应当时时刻刻饮食适量、睡眠适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不紧不松地精进修法,犹如挽弓一般。否则空闲性、偶尔性地修法不会有任何成就。

  静虑度分二:静虑之必要,真实静虑。
  静虑之必要:如果首先没有舍弃一切嘈杂、散乱而依止寂静处,则相续不能生起禅定,所以首先舍弃散乱十分重要。即我们应当思维:凡是聚集皆是离别的本性,如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甚至是俱生身体的骨肉也终将各自分离,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贪执无常的亲友有何用呢?思维后应当恒时独自静修。如寂光大师(米拉日巴大师之大弟子)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吾独自而安住。”
  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虽然拥有财产受用却不知满足,并且财产越多吝啬之心越增长。如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又“愈有愈贪如富翁”、“无财之时离怨敌”。自己拥有多少饮食、财产、受用,仅此也会遭到怨敌、盗贼等损害。籍于此,随时随地都是为积累、守护、增长财物(而奔波忙碌)直到寿终正寝为止,即唯有受苦造罪而已。因此圣者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增财诚可怜,应知财为无边罪根源。”即使一个人拥有南瞻部洲所有财产受用,实际上也只是满足他一人的衣食而已,别无其它。然而有些人无论如何富足,但单单自己也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顾一切罪业、苦难、恶语而毁坏自己的后世。为了微薄的财物不惜生命,不顾一切羞耻、惭愧、人格及长久情意,也不考虑正法和三昧耶戒,恒时唯以贪财、贪食、贪利而度日,犹如厉鬼寻觅食子一样,从未享受一日的悠闲自在、幸福安乐,而于为财忙碌中寿命已尽。最后数数积累的受用成了自己的害命者,为此而死于利刃之下,终生所积累的财物受用被怨敌等他人享用,完全浪费了这些财富,而自己所得的一份是为此所造的如山大罪业,最终导致自己漂泊于难忍的恶趣之中无有解脱之时。所以我们如果仅有少分财富,那么现在自由自在之时应为来世保存些精致口粮(指为后世积资粮),今生仅仅能饱腹蔽体就应知足了。
  此外,唯求今生利益之人称为孩童(凡夫)的友伴,虽然饶益他们,但却反遭损害,恩将仇报,自己怎样做都无有合意之时,很难取悦于他们。如果自己胜过他则生嫉妒心,若他超过自己则轻蔑藐视,相处多久只会增长罪业,减少善业,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他们。如果依靠农工商与文化等众多散乱事务与众人来往,则称为愦闹。自己对此经常忙碌而无有利益,如何精勤也无实义,制伏怨敌无边际,扶助亲友亦无边。因此我们应当如丢唾液般的舍弃无有了结之时的一切琐事及散乱。即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于岩洞、与野兽为友、调顺身心、舍弃衣食名誉,唯于无人空谷度过人生。如米拉日巴尊者云:“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信心永不离。”如果依尊者所言而行,则会发现即所谓的“于令人伤感之处可产生静虑。”由此(若依静处)自然会生起出离心、厌离心、信心、清净心、禅定及三摩地等一切正道的功德,所以我们应当对此尽力而为。
  寂静林间也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处,并且是既无愦闹、散乱也无农务商业、远离凡夫友伴、与鸟兽朝夕相处、安乐无比、饮清净的泉水、食天然的树叶、会自然显现明清觉性、增上等持之处。那里既无怨敌亦无亲友,是摆脱贪嗔之网罟、具足众多功德之处。不必说亲自前往这样的寂静处安住,甚至想前去静处,仅仅朝彼方向迈出七步的功德也胜过于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佛在《月灯经》等佛经中说:“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为善。”在那里虽然没有刻意精进行善,但自然会生起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一切正道的功德,一切行为也自然而然全部会成为善法。在喧闹之处虽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一切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容易生起诸道功德。这些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也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真实静虑分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凡夫行静虑:是指耽著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希求此目标,即为耽著觉受的妙味而观修之时,称为凡夫行静虑。
  义分别静虑:即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虽未受禅定之味,但却贪著执空对治品而观修时,称为义分别静虑。
  缘真如静虑:指远离了执空对治之心,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等持之中,称为缘真如静虑。一切坐禅之时,身之要诀依毗卢七法120;眼之要诀依看式等十分重要,即我们所谓的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正。因此不应躺着或靠着等,而应身体端正、意识不作任何分别,于不执著一切之中入定,即为静虑度之本体。

  智慧度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是指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之词义,自己听闻后如理如实地理解。
  思慧: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能限于表面听闻、了解,而应于自相续中以反复研究、观察、思维而作抉择,不懂之处请教他人,不应仅满足于表面了知肯定即可,而应对此生起定解。这样将来自己于寂静处独自修行时,修行之要,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达到独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境界。
  修慧: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进行实修。即通过修持之后,于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本面。最初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之后,进行实修时,应当以无实有的空相幻化八喻而观修。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本来无有而于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眼华(光影);正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任何内外皆无有中显现,犹如谷声;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现而无自性,犹如影相;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城。如此了达外境显现皆为虚妄的本性,并且观察显现作者是内心的自性,则可了知境现不灭并能息灭执著外境的分别念。我们若证悟了如此法性明空、犹如虚空的本性并能安住于如此境界中,称为智慧度。
  如此若将六度广作分析,则每一度有三种共十八种。其中财施又可分为三种,则共二十种,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度共为二十四种。其中若再广分,则每一度又可分六共三十六种。例如,以布施度中法施而言,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以及传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后讲经说法为布施度;如此讲法之时,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并且也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的垢染而传讲为持戒度;多次重复讲解一句之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为安忍度;说法之时不为懒惰、懈怠所困,不违时间而传讲(在预定时间内圆满传法)为精进度;心专注于所讲之词义中不散于他处,且断除错谬及过多过少的现象而传讲为静虑度;如此传讲之时,以三轮无分别即三轮体空之智慧摄持为智慧度,即具足六度。又譬如就财施中,下施乞丐饮食而言,所施之物、布施之人以及布施对境三者具足后进行施舍为布施度;其次,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而是将自己所食用的(上好)饮食施予(乞丐)为持戒度;他们再三索求也不嗔不恼为安忍度;不顾及辛苦劳累不耽搁而急速布施为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为静虑度;了知三轮体空(施者、所施之物、布施对境)为智慧度,如此即具足六度。同样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应依此类推。
  此外若将十度归纳概括,则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又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正道之法最胜为何?”尊者答道:“最胜智者即证悟无我之义,最胜敦肃即自心相续调柔,最胜功德即广大利众之心,最胜教言即恒时内观自心,最胜对治即了达一切无自性,最胜行为即不随顺于世间,最胜成就即烦恼日趋薄弱,最胜道貌121即贪欲日渐减少,最胜布施即无有贪著,最胜持戒即自心寂静,最胜安忍即身居卑位,最胜精进即抛弃琐事,最胜静虑即自心不改(无有改造之意),最胜智慧即不执一切。”
  此外,持明无畏洲也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无愧三宝(在三宝前不惭愧)持戒度,不失慧念胜忍辱,一切助伴需精进,执现观圣(所执显现皆观为圣尊)静虑度,贪执自解智慧度。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如是若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归纳,则可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如萨RA哈尊者的道歌中说:“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不住三有与涅槃是指无住涅槃、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此外龙树菩萨说:“空性大悲藏,唯修菩提者。”仲敦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之究竟是什么?”尊者答言:“诸法之究竟乃空性大悲藏。”又说:“譬如,世界上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犹如万应丹药一般,如果证悟法性空性之义,则可对治一切烦恼。”“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证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他们全部是说空话而已。如果真正地证悟了空性之义,则身语意三门将会如同脚踏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如圣天阿阇黎说:‘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可摧毁三有之根。’因此,若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则与万应丹药相同,即可了达一切圣道之法。”“证悟空性为何能了达一切圣道之法呢?”“一切道法可摄于六度之中,即如果无误证悟空性实义,则对内外一切实物无有贪爱执著,所以恒时具足布施度。无有贪执者不会为不善污垢所染,所以恒时具足持戒度。此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恒时具足安忍度。此人对所证之义具有无比欢喜之心,所以恒时具足精进度。此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恒时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恒时具足智慧度。”“那么,仅以证悟实义而言,唯以修持空性见可以成佛吗?”“一切所见所闻无一不是由心所生。证悟自心乃觉性空性无二即为见;不散他处、恒时安住于正念之中即为修;于彼本性之中而积累二种如幻资粮即为行。这些(证悟境界)若如理如实全部通达,则于梦中可出现,梦中出现则临终可现,临终出现则中阴可现,中阴出现则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所以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为了相续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此菩提心如意宝,则无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无任何利益。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则将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有区别。虽然诸多外道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修法,但因无有皈依与发心二者,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此喀喇共穹格西也说:“虽然受持了从皈依开始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若没有舍弃世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