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思想概论 >

第11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11章

小说: 毛泽东思想概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南昌起义的主要目的,仍然是想占领中心城市广州,以广东做根据地,再举北伐。起义部队在南下广东途中,几乎全军覆灭,未能达到目的。

其二,秋收起义的原计划是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和湖南省委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这次起义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虽然采取四乡暴动的方式,但起义最初的主攻方向仍然是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其直接目的也未能实现。

其三,广州起义实行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造成革命高潮的方针。广州起义发生在“八七”会议以后,由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和广东省委决定发动的。按照原计划,当南昌起义军南征入粤并与东江农民军汇合后,一起进攻广州,建立“中国临时革命政府”(起义后称广州苏维埃,又称广州公社)。实际上,这是一个以实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冒险主义方针。由于中外反动力量的联合围攻,起义也告失败。

此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先后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这些起义虽然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积累了经验,但都因没有解决革命的主攻方向问题而招致失败。失败的教训表明:在中国,实行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是行不通的。

 

三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红军的创建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共产党认识到:武装工农“实是我党第一等的责任”。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指出:“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以致在国民党反动派背叛时无力抵抗。“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页。毛泽东的精辟发言,是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起点。

对于武装斗争应该走什么道路,他认为“农民武装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当机立断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提出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战略思想,从而在实践上开始了扭转了只注意城市、不注重农村,只着眼进攻、忽视适时退却的做法。向井冈山进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上山”思想的伟大实践,其伟大意义在于找到了中国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突破口。

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后,即着手恢复、整顿和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积极扩大工农武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创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暴动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红四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使根据地发展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是把必要的退却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同时和稍后一个时期,各地的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均有较迅速的发展。到1930年,全国红军扩大到几十个军,约10万人,建立了大小10多块革命根据地。如贺龙、周逸群等创建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徐向前等创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方志敏等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邓小平等创建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

总之,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百川归海,最后都在农村站住了脚、扎下了根,使中国革命逐步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阐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压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首先,毛泽东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统治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主要在城市,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又加剧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政治上的军阀割据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中国又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革命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第二,中国经过了国民革命的洗礼,有国民革命影响的遗留,群众基础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士兵群众曾经发动起来过的地方。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不但没有解决中国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使这些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它必将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持续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可以对付反革命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的必要力量。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这是红色政权正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否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就不能变为现实。

其次,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什么叫“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这个地方就会立即被敌人占去。不建立强大的红军和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就没有保障,农村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阵地,是革命胜利发展的立足点,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是流寇主义。因此,只有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坚持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有可能把农民这个主力军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红军和红军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实行土地革命,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土地政策。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割据地区最重要的困难,就是稳不住中间阶级。中间阶级之所以反叛,受到革命的过重打击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适当照顾中间阶级的利益,是土地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

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成功。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也是毛泽东和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思想的吸收和再创造。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在坚持用“城市中心论”指导中国革命的同时,也提出要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配合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他们思想中的这些正确方向,对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很有启发。瞿秋白在1927年10月发表了《农村的游击战争之前途》一文,总结了游击战争的经验,已含有“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共六大的《政治决议案》中,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城乡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平衡;反动统治巩固的程度不平衡。同时,中共六大还提出了建立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任务,并指出红军和根据地可以成为“决定新的主张的一种主要动力之一”。中共六大的决议,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对毛泽东总结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求在中国革命条件下,应当以农村为阵地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工作中心的转移,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

再次,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说:“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因为这种观点不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现状。毛泽东分析说,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因此中国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与俄国不一样的是,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斗争、工农民主政权、红军和游击队即“工农武装割据”就会长期存在。在统治阶级薄弱地区,在统治阶级的大分裂时期,如果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不失误,这些割据就会不断巩固和扩大。在这里,毛泽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情出发来选择革命斗争的策略方针。所以,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观点是错误的,与中国实情不合。

第二,阐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毛泽东认为,既然中国城市的起义遭失败,而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可以长期存在,并且可以不断巩固、扩大,因此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这里,毛泽东把农村革命根据地与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夺取全国胜利联系在一起。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比,毛泽东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政权的继续巩固和发展,使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楚起来,明确地提出了要用小块红色政权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并且认为只有这样,而且“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页。) 毛泽东提出的用农村小块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来夺取革命胜利的观点,实际上提出了与“城市中心”相对立的,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正确路线。毛泽东以为,明白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的政策,是难以促进革命高潮,难以夺取全国胜利的。为了巩固扩大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原则来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同时,毛泽东特别指明“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这就告诉人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不可能是笔直的,必然有它的曲折性和艰苦性。只有坚持用正确的路线使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使无产阶级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周恩来评价说,这封信(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同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党的思想路线的角度,批评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并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他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如果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16页。) 这就使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1936年以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集体的奋斗中,创造了独特的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历史意义。它成功地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分析了形势,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力量尚处于劣势,及时放弃立即夺取大城市的计划,决定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并逐步连成一片,形成了对城市的包围。随着全国革命即将胜利局面的到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作重心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