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衡的规律:城乡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地域发展不平衡;反动统治巩固的程度不平衡。同时,中共六大还提出了建立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任务,并指出红军和根据地可以成为“决定新的主张的一种主要动力之一”。中共六大的决议,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对毛泽东总结实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求在中国革命条件下,应当以农村为阵地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工作中心的转移,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
再次,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毛泽东说:“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因为这种观点不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的现状。毛泽东分析说,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国家,因此中国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与俄国不一样的是,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斗争、工农民主政权、红军和游击队即“工农武装割据”就会长期存在。在统治阶级薄弱地区,在统治阶级的大分裂时期,如果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不失误,这些割据就会不断巩固和扩大。在这里,毛泽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情出发来选择革命斗争的策略方针。所以,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观点是错误的,与中国实情不合。
第二,阐述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毛泽东认为,既然中国城市的起义遭失败,而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可以长期存在,并且可以不断巩固、扩大,因此它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这里,毛泽东把农村革命根据地与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夺取全国胜利联系在一起。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比,毛泽东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政权的继续巩固和发展,使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楚起来,明确地提出了要用小块红色政权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并且认为只有这样,而且“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99页。) 毛泽东提出的用农村小块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来夺取革命胜利的观点,实际上提出了与“城市中心”相对立的,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的思想。
第三,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正确路线。毛泽东以为,明白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的政策,是难以促进革命高潮,难以夺取全国胜利的。为了巩固扩大红色政权,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原则来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同时,毛泽东特别指明“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这就告诉人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小块红色政权的发展不可能是笔直的,必然有它的曲折性和艰苦性。只有坚持用正确的路线使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使无产阶级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周恩来评价说,这封信(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确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认为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页。) 同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党的思想路线的角度,批评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并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他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如果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16页。) 这就使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1936年以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深刻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集体的奋斗中,创造了独特的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历史意义。它成功地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指导下,全党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敌后根据地,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分析了形势,清醒地认识到革命力量尚处于劣势,及时放弃立即夺取大城市的计划,决定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并逐步连成一片,形成了对城市的包围。随着全国革命即将胜利局面的到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地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工作重心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第二,理论意义。一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从巴黎公社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走的都是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先农村、后城市的民主革命道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创造了又一条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另一方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三,现实意义。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却千差万别,如果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把十月革命的经验绝对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无视中国的特殊国情,脱离中国实际,最终导致革命遭受了惨重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人民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尚且如此,建设就更不待言。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对我们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四 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思想
1.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建立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
毛泽东明确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的宗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这一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适应人民革命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军队,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所谓革命的政治任务,就是要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而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都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因此,人民的利益就是它的利益,除此之外,它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个宗旨,就是它的无产阶级性质的集中体现。在这个宗旨下,我们的军队从总司令到炊事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因此,“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毛泽东:《在中央招待留守兵团学习代表时的演说》1944年9月18日,载1944年9月23日延安《解放日报》。)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毛泽东提出一个著名的原则,就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这就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这一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这一原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毛泽东对马列主义建军原则的最突出最重大的贡献。
(3)要把政治工作摆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
这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他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其中对军队建设最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规定和阐明的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原则,即“官兵一致的原则”、“军民一致的原则”以及“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官兵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要在军队中肃清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做到长官爱护士兵,士兵拥护长官,从而真正地建立起官兵之间的阶级兄弟的关系,革命战友的关系。
军民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要执行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宣传、组织和武装群众,努力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切实和民众打成一片,做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诗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这就是要加强对敌宣传,开展对敌工作,从而动摇敌人的军心,瓦解敌人的部队。对于敌方的一切起义和投诚人员,一概表示欢迎,不准歧视和排斥;对于一切俘虏,一律给予优待,不准杀害、虐待和侮辱。
(4)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制度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独有的,是毛泽东的独创。毛泽东把人民军队实行的民主制度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民主。官兵之间只有职务之分,没有阶级差别,实行官兵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废除打骂士兵和枪毙逃兵的旧的军阀主义制度。组织士兵委员会,士兵有说话和开会的权利。长官应当教育士兵,士兵也可以批评长官的错误。实行这种民主,可以保证军队在政治上的高度团结。
经济民主。官兵待遇平等,部队经济公开。士兵委员会的代表可以监督经济开支,协助连管理给养和伙食,努力改善部队的生活,防止贪污浪费的发生。通过这种民主,可以使全军上下同甘共苦,能够经受得住各种考验,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
军事民主。在军事训练中,官兵互教互学,在战斗中,对于自己部队的作战任务和作战计划,只要条件许可,都要发动群众讨论执行的具体办法,并且在战斗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通过这种民主,可以使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变成群众的决心和行动,调动广大战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积累战斗经验,提高战术水平。
三大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军队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同样也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雇佣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毛泽东从建军起,就很重视在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他就说过:“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实行这种民主主义,也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干部和战士的阶级利益和革命目标是一致的,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同志的关系、平等的关系、民主的关系。
2.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人民军队战略和战术思想的基础。所谓人民战争,就是人民群众为了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而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所进行的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在历史上,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战争,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对于究竟如何实行这种人民战争,毛泽东也作了具体而深刻的阐明,为党领导人民战争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民为胜利之本。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人力物力,都要从人民群众中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9页。) 在《论持久战》中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就能“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480页。) 可见,要实现人民战争,就必须动员人民。朱德指出:要实现“全面的人民战争”,就必须广泛地动员人民。为此,在政治上就要实行真正民主,在经济上就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民总动员”,“合千百万人之心为一心,同仇敌忾,造成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