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时代-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湓蛱炝钊サ酆牛蝗猿谱约菏窃蛱旎屎蟆K篮螅蝗院妥约旱恼煞蚶钪魏显幔灰惨虼饲瓿闪艘蛔裨嶙帕轿皇导识懒⒌闭幕实鄣牧昴埂I讲蛔蛔约阂槐沧酉胱稣飧鋈ψ樱豢勺詈笕慈晕薹ò谕炎约菏抢罴蚁备镜纳矸荩徊恢湓蛱炷且豢蹋涣成显裼泄凰靠嘈Γ
其实;除这双娇之外;还有一位皇后也比较特殊;就是李渊的夫人窦氏。窦夫人没有等到李家得天下的时候就死了;太穆皇后是死后加封的。她是北周公主的女儿;从就很聪明;所以她的父母不肯把女儿轻易嫁出去;便设一个孔雀的屏风;如果有人三箭内射孔雀两眼的话;那么便同意婚事。此法其实也有弊端;如果来了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怎么办呢?又或者;公子当没有人能够有此箭术;也是伤脑筋的一件事。还真是应了有缘千里来相会;幸好李渊的箭术还是有准星的…… 窦夫人生的几个孩子;的确都很出色;比如平阳公主;也是位女豪杰。现在山西的娘子关仍是重要的风景区;据说就是当年平阳公主把守的地方。窦夫人很有才学;她摹仿李渊的笔迹;竟能以假乱真。李世民酷爱书法;其实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窦夫人也很有见地;她建议丈夫把自己得到的几匹马送给炀帝;可是李渊当时没有听。后来窦夫人去世;李渊为了摆脱自己面临的困境;想起夫人过去的话;便依计行事;结果果然做了将军。由文官而为武将;手有了兵权;也就是有了发家的资本。于是他哭着对儿子们说:要是早听你们母亲的话;我早就当这个官了……
李渊对窦夫人还算是一往情深;尽管他后来有若干嫔妃;但却不再立后;这不能不说;是与对妻子的怀念有关的。唐代的帝王对自己的正妻都比较重视;遍查唐史;只有穆宗有三位皇后;其他人基本上都控制在一两个之内。即使是玄宗那样宠爱杨氏;也只是立她为贵妃;却自始至终没有立为皇后。这个传统概和高祖太宗作了好榜样有关;因此有唐一代;虽然宫闱之事比较乱;但皇后还是宁缺勿滥的。
李渊不再立后;或许其也有政治的原因。李渊被几个儿子搞晕了头脑;如果再立后的话;那么新皇后的儿子也要加入争储军;自己可就真吃不消了。这是皇后不在;如果皇后在的话;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窦夫人生前最喜欢的是次子世民;四子元吉则是相貌丑陋;窦夫人有点受不了自己居然会有这么难看的孩子;甚至都不肯喂奶给他。窦夫人虽然是位很有见地的女子;但这时却体现出来像春秋时武姜一样的任性。武姜就是因为生长子寤生时难产而厌恶他;偏爱另一个儿子;最终导致兄弟相残。如果再联系同样疼爱次子杨广的独孤皇后在废立太子问题上起到的催化作用;那么;窦夫人将扮演的角色;多半和她们差不多。可是历史往往超出人们遵循的逻辑;不然又哪里会出现那么多的偶然?李渊能吸取隋文帝的教训而不肯改立太子;那么窦夫人又何尝不会吸取教训反而压制李世民呢?总之;如果窦夫人在的话;那么变数是很的。
张萱《捣练图》
除了李家的媳妇;李家的公主也都比较有意思。前面提过了平阳公主;李渊的女儿其实很多;但嫡出的就这么一个。历史上汉武帝的姐姐也是平阳公主;但比李渊的这个女儿差了很多。李渊其他的女儿;如果不是武德年间生下的公主;基本上都是李世民的姐姐;而那些公主;怎么说呢;有的命运有点糟糕;被二哥用去和亲了;而太宗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一个嫁到蛮夷之邦的。有时想;难怪太宗对和亲这么开放;因为他从不嫁自己的女儿。有一次有人泄露了公主不是皇帝的女儿;于是太宗怒;将那人贬官了。不过唐朝的和亲和汉朝前期的和亲是有所不同的;简单来说;汉的和亲是被迫的;而唐的和亲却是主动的;是以武力征服为基础的。以吐蕃为例;文成公主和亲就是在打败他们之后。时候不理解;既然都打败他们了;又何必再派公主去和亲?其实现在也是似是而非懂;据说主要是为了加强巩固关系;这种先打后拉的手段是比单纯的强攻更具效力的。
除了和亲的公主;其他的多数都基本平安地过着一辈子。对了;想起来李渊有个同母的妹妹;比李渊还长寿;一直活到了永徽年间。皇帝的女儿是公主;皇帝的姐妹是长公主;皇帝的姑母是长公主;皇帝的姑祖母是……也不知高宗是怎么给她加的封号;好在高宗时间够长;不然到了下一代人都不好称呼她了。
和亲的、平安的都算过来了;如果还要再算的话;那么就该数数不平安的公主了。早夭的公主;李世民对晋阳公主十分痛惜;她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母亲死时年龄太;很可怜。她本来有望继承父亲的书法事业;她临摹的太宗的飞白书竟也能以假乱真。但可惜的是;这位未来的女书法家死的时候才十二岁;害得她父亲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然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下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高阳公主;不想提那个《唐情史》;把高阳演得太过了;高阳是非常傲气;但不是愤世;她的母亲正史上并未记载下来;应该说电视剧里演的实在是瞎编。她嫁给房遗爱是有些委屈的;为辩机(顺便说一下;这个辩机多半也没有这么复杂的来历)的风度才识迷倒也很正常;不过一旦这种倾心趋向了形而下;就不正当了。辩机因此而被腰斩;太宗一气之下;这种酷刑都动用了;可见生的气很;对着心爱的女儿也发起火来;最后父女关系搞得比较僵;甚至太宗死的时候高阳都没有哭。高宗之时;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因而被赐死。另外;这还连累到了吴王李恪等人;一下子死了好多朝廷亲贵;算是高宗时期比较的一件事了。高宗的女儿本来就不多;两个是萧淑妃的;而另一个则是集父母之最爱于一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代最有权势的公主了;她很像她的母亲;最后也是悲剧收场;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拿来做文章实在可惜。前几年的《明宫词》;那位集一切美德于一身的太平公主看着实在虚假;真实的她可比这个狠多了。武后宗时期其实是比较乱的;太平在此时确实对国家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难说她是为了国家;实际上她是有个人野心的。武则天的成功;吹皱了一池春水;像宗的韦皇后也想做第二个武则天;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更是梦想着做皇太女……那么;继承了武则天衣钵的太平;有这种想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没想到;睿宗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明智(宗其实也并不十分糊涂;如果他真立安乐为太女的话;也就不会死了);或者说不明智也不行;因为李隆基是个比太平更厉害的角色。太平公主平生做得最错误的一件事就是派术士对哥哥说: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家也许还记得以前提到过傅奕曾对李渊说过太白经天的事;李渊差点因此杀了李世民;那么太平公主当是想借此事打击李隆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李隆基实在应该感谢自己的好爸爸;连政变的事都省了;直接下定了传位的决心。太平心里一定气恼之极;而且也十分尴尬;可是生米煮成熟饭了;怎么办?如果她要是老老实实地当她的长公主;至少在睿宗在世的时候;李隆基还不至于对她怎么样。但是谋反;则是谁也帮不了她了。至于那个裹儿安乐公主;则死得非常之惨;她们母女二人志才疏;另外;她们的错误还在于不该这么早就扔掉了自己的靠山唐宗。但是韦氏跟着李显;也的确受了不少的苦;只可惜她要求的回报已经超出了她所能得到的范围。 至此;本篇可以结束矣。可惜的是;杨贵妃生活在盛唐;这里就不提了吧。原本是想只写一写题目的绝代双娇的;结果后来又不由自主地多写了这些人。看起来;本文叫初唐的女子们似乎更合适;罢了;就不改了;毕竟还是双娇占了重头戏。总之;没有套上枷锁的唐的女子们;在唐灿烂的天空下;有的清丽;有的妩媚;有的温柔;有的刚强;偶尔也会露出些许狰狞;但无论是清丽妩媚还是温柔刚强;都是丰富多彩;决不会使你有乏味之感。或许;这就是唐朝赋予她们的特殊魅力?
郁闷三人组·李治、李显与李旦
郁闷三人组
李治、李显与李旦
唐高宗李治;一直以来基本上被认作是个无能昏庸之辈。这里想为他正一下名;实际上;李治非但不无能;而且是个非常合格的守成之君。之所以显得无能;一来他的性格的确是比较柔弱。二来;也是因为他夹在了两个太强的人当历史上能有几个人可以与唐太宗并列?历史上又有几个女皇?
高宗皇位的得来;印证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李治曾经有过夺嫡的念头吗?也许梦里有过吧;但醒来之后;自己也好生奇怪;怎么会做出这样的梦?于是擦了擦汗;又躺下了。然而李治何曾知道;他做的这个梦;却是李泰一直日有所思却总是夜不得的梦:虽然父皇一直摆出偏爱自己的样子;可是就是不行废立之事。要命的是;还有那个魏征;当初父皇没登基时反对父皇;现在又反对我;就连臣向我行个跪拜之礼都要进谏;真是个老顽固……
明知自己不受喜爱的太子承乾;忍了若干年;终于再也受不了这种心理上带来的恐慌和气恼;加上曾跟随父皇有着深厚经验的老一辈臣侯君集此时也是失意之。同是不平人;一下子变得亲密了。贞观十七年;新的太子集团商定;要诈病把太宗骗到东宫;然后再……总之;是要政变了。当然;此事后来以失败告终;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就不是高宗李治;而是唐某宗李承乾了。李承乾的失败;并不是缺乏自信;而是过于自信了。看到了齐王李祐谋反失败;李承乾洋洋自得地说:我东宫的西墙;离着内也就是二十步;这哪里是齐王那子能比得上的?可是他太过得意了;虽然知道齐王谋反失败的事;却忘了自己的人也被齐王的事牵连了。最后;恰恰是那个想活命的人利用告密求得了生存。李承乾由此功亏一篑。想像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个人告密;那么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听到太子承乾生病;作为父亲的李世民即使不疼爱他;但好歹也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忧心忡忡地赶往东宫;却没想到年年打雁;今年叫雁啄了眼;这个孩子居然会发动政变……忽然间想起十七年前;自己的父皇概也是这样的惊诧。只见承乾手下的一员猛将;或是一名亲信;或者就是侯君集;手按在剑鞘上;一脸淫威;说:魏王李泰谋反;请陛下定夺。或者:太子等得不耐烦了;请陛下交出皇位。或者……总之;是事先准备好的若干种说法;就看当时怎么选取了。其实不管选哪种;李世民心里都一定很清楚事实的真相。这时他的做法;无外乎三种;一种是像李渊那样乖乖投降;日后还可以做个太平的太上皇;或者不知所措;最糟的一种就是强硬到底;我是皇帝我怕谁?然后太子承乾不得已;杀之。想想太宗的性格;多半承乾要想得手;只怕真得来硬的才行。当然了;也许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也许即使没有告密的人承乾也不会成功。总之;这件事的确是很不成功;于是继齐王李祐之后;太子承乾成为了第二个给李世民以重重一击的儿子;只是对他的处理还宽些;毕竟情节严重但并未发生;于是贬为庶人。就这样;太子位子空缺下来了……
权力场上不容许有真空;如果没有意外;这个空间将由李泰来填充。或者说;太宗很多年处心积虑想换一换太子;都没达成目的;这次反倒有了机会。然而李泰却遇到麻烦了;因为长孙无忌不答应;长孙无忌所希望的下一任太子是晋王李治。且不管他支持李治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国舅的意见的确很重要;李泰觉得有些不自信了;他担心弟弟李治会对他有威胁;所以开展恐怖主义手段;对李治进行恐吓。李治果然十分恐慌;忧形于色;这是个极好的解忧方法;同时对李泰则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这件事令李世民很担心李泰当了皇帝之后李治的安危;再加上种种原因;李泰终于与太子之位无缘。非但无缘;连本来已有的地位也保不住了;被降为东莱郡王。尽管后来又有几次改封;也只能说是改变一下生活质量而已;而且他一直是个政治敏感人物;最后太宗去世时下诏让诸王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也就是最后都不肯给他机会。
那么随着两个哥哥的倒台;李治成了这次斗争的最赢家。嫡子之只剩下他;即使李世民曾想过吴王恪;但这却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吴王恪得不到朝廷像长孙无忌这样重量级人物的支持。从贞观十七年当太子开始;至贞观二十三年;李治当太子是相对比较安稳的;加之他一直都很恭敬谨慎;倒也不用怎么担心自己的地位;算是唐三百年少有的几个地位稳固的太子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有比较强硬的手段;李亨则当得心惊胆战;连头发都吓白了;只有李治;实在是难得地舒服。
太宗死后;二十二岁的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按说这个年龄不了;可是太宗死时李治是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哭;像个无助的孩子。最后把无忌哭得有点儿烦了;说主上把社稷交给殿下;岂得效匹夫唯哭泣乎!这也就是舅舅敢这么说。于是止住悲声;火速回到长安;一切安顿得差不多了;然后突然宣布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接着就是顺利即位;可以说;一点障碍都没有。
高宗即位后首要的当然是先任命臣;长孙无忌不必说了;李世NFDD0或者确切来说是李NFDD0;李是皇家赐姓;那个世字此时则是无论谁都不能再用了;为了避讳嘛。想想李世NFDD0真是可怜;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自主权;本来叫着徐世NFDD0二十年左右好好的;降唐后就受到赐姓这等待遇;这样又叫了二十多年;然后就要把世字去掉;直到死后也不安宁;孙子一造反;又回到徐世NFDD0了;这倒也罢了;只是后世人说书;不喜用名喜用字;害的我以为茂公就是他的名……不过高宗毕竟初登宝;所用之人也只能是顾命臣。
李治当太子虽然有点晚;但六年的学习也可谓效果显著;基本上继承了贞观时期的政策;当然这和老一辈的执政人才是分不开的。永徽年间;文治上的事不多说了;基本是国泰民安。可见李治文治上的功夫学得还是可以的;而武略上李治却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机会;另外也没有表现的机会;不一定说他率军打仗就一定失败;只要朝有能打好的将领并且他不多加干涉;像杨广灭陈那样挂个名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李治倒还是很有扩展唐版图的雄心;事实上征高丽时他曾想过亲自率军随后出发;却被武则天劝了回去。太宗时期未解决的高丽、西突厥都是在高宗朝攻下来的;虽然有太宗的准备在前;为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不管怎么说;是高宗打下来的;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继贞观时期设安西都护府之后;高宗朝又设崑陵、濛池二都护府;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唐代的版图;在高宗时期为最。有人说;唐代最繁荣的时期;其实不是开元;也不是贞观;而恰恰是在永徽;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说运气好也罢;说是捡便宜也罢;李治其实都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另外;高宗还完成了一件太宗几次想做没做成的事;就是去泰山封禅。从个人能力等方面来讲;高宗当然不算是出类拔萃的;但从当时国力来看;高宗的确应该去封一次;怎么说也比宋真宗的时候强了很多很多呢。 唐朝平定高丽的将军薛仁贵像
在宗室的问题上;李治也是比较开明的。李治对待李泰;还是满不错的;在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这时皇帝是李治了;年号一般都是次年修改);诏濮王泰开府置僚属;车服珍膳;特加优异;确实像太宗生前所料;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不过;李承乾没有活到李治当皇帝的时候;于贞观十九年就去逝了;而李泰也在永徽三年死去。李泰和李承乾两人都是死得很早;三十多岁;这样的年龄实在太年轻了。如果不是别人陷害;那么必有原因。推测都差不多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