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时代-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辅国在玄宗朝地位很卑微;以至于到了他的主子肃宗当皇帝时;即使他突然间显赫了起来;但仍然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其包括高力士等人。若说高力士瞧不起李辅国;倒也有情可原;毕竟他曾有四十年是李辅国的上级;而此时概也要叹一声后来者居上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被人轻视;李辅国当然很不高兴;就打算立奇功以自固。但李辅国当然不会上战场去厮杀立功了;他想到的立功办法是向肃宗进谗言;说太上皇每天见外人太多了;而且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也有所图谋;这样会对肃宗不利;请求肃宗把太上皇从兴庆宫迁到明宫(玄宗回长安后住在兴庆宫;而肃宗则住在明宫;原文李辅国说的是禁;当指皇帝所在的皇宫;即明宫)。肃宗当时就泣曰:'圣皇慈仁;岂容有此';李辅国当然又得劝一番;但肃宗仍然没有答应。这当然是表面现象;而内心肃宗定对太上皇起了防范之心;因为从此他的态度就有了转变。
这之后不久;李辅国假借皇帝的名义;把兴庆宫原有的三百匹马调走了二百九十匹;就留下十来匹马。这件事在史书上的记法是矫诏。不错;当时李辅国确实是随意区分;皆称制敕;无敢异议者;随便矫个诏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也没什么不了的;因为没有人告诉肃宗;即使有;肃宗的反应也不过是上颇不悦;而无如之何。但太上皇的事情绝不是一般政事那样简单;李辅国也绝不敢轻易行事;他此前对肃宗说的那番话其实有些投石问路的意思;起码是和肃宗打了个招呼。肃宗纵然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批评李辅国。于是李辅国又在行动上投石问路;这一次调的是马;下一次调的就是人了。
当发现调马行动没有什么严重结果之后;李辅国的胆子越发了起来;在这年七月;又趁肃宗生病的时机;硬是把玄宗迁到了太极宫(西内)。这一次的事情比较;也比较严重;从可以明显看出李辅国是有意要害死玄宗。本来李辅国是矫诏说要玄宗游赏太极宫;当一行人走到睿武门时;他率领着射生五百骑;露刃遮道奏曰:'皇帝以兴庆宫湫隘;迎上皇迁居内。'即使是我们;都能闻出露出的刀剑上带有一股血腥味;何况自李亨马嵬告别以来一直心翼翼的玄宗呢?玄宗当时吓得差点掉下马来也许和年纪了有关。如果单是玄宗自己的话;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也许就被杀了;可是值得玄宗庆幸的是;高力士发挥了作用。只听高力士厉声喝道:李辅国安得无礼?快下马来!虽然李辅国很不情愿地下马了;但情势并未好转。高力士很聪明地对众将士说: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可各纳刀呼万岁。玄宗终究是唐五十年太平天子;其余威还是镇住了这群将士。事后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如果没有你;我早就死了。可是迁居还是得照办;玄宗很聪明很听话也很无奈地没有反抗。想想也是;命都差点没了;迁居又算得了什么?说得乐观一点;就是搬个家而已;而且对外还得声称今日之徙;亦吾志也。肃宗对此当时多半并不知晓;但对李辅国几次行动不加干预;说明他实际上是默认了的;至少可说是纵容。如上所说;将玄宗迁到太极宫管起来;对肃宗来讲安全了很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就算当时知道;又何必阻挠?只怕这也是他的本心。
在唐开国十二年后的一天;同样是一位太上皇;却是从太极宫迁出;而且对外也是宣称此吾志也。不用说;这位是高祖李渊。李渊从太极宫迁到安宫(明宫建造是在几年之后;虽然说是给高祖养老之用;但高祖却在宫殿建成之前就死了);虽然没有记载有人来逼宫;但相信也并非全出于自愿。当时太宗把高祖朝最重要的朝臣裴寂罢免了;然后又为李渊杀掉的刘文静平反(后一任皇帝一般不会推翻前任皇帝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也许正是这几件事使高祖感觉有些不妙;于是主动提出迁居。也许这并非太宗本意;但无疑这种温柔的手段实施起来效果更好。如果肃宗哪怕是示个意;相信以玄宗比之高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心;是绝对可以主动提出来迁居的。那么说句开玩笑的话;肃宗根本没法和太宗相比;就连逼宫的手段都这么拙劣。 迁居之后;李辅国带着那些将士去找肃宗请罪;肃宗仍然没有怪罪;一方面如前面所讲是他没有反对的理由;另外;他也怕这些将士;所以非但没怪罪;还慰劳了几句话;真真是岂有此理。
玄宗身边的人就是此时开始被规模清洗;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高力士。对于高力士的流放;玄宗很难过。他们两人虽然是皇帝与臣仆的关系;但玄宗一直呼高力士为将军;可见不是当成一般仆奴来看待的;而是拿他当成心腹;当成朋友;几十年下来;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可是连自己的命运都掌握不了的玄宗;此时又能如何呢?除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远离自己而去;他这回连此吾志也的心情也没了。日以不怿;因不茹荤;辟谷;浸以成疾;我敢说;玄宗是最可怜的太上皇了。
不过群臣的眼睛是雪亮的由于当时百姓就算知道这些情况也于事无补;起作用的毕竟还是那些朝臣;颜真卿率领着很多人到太极宫参拜太上皇;随后自己也被李辅国找个借口贬谪了;而山人李唐(肃宗见过的山人还真不少;对这些山人这般平易;似乎还得夸赞肃宗两句);则借肃宗抱着幼女的机会说太上皇想念陛下和陛下想念幼女的道理是一致的。这些都没起什么作用;肃宗有时想去看看太上皇;却又怕着张皇后。此外;肃宗也确实在病着;这点上;还是原谅他吧。
但渐渐的;肃宗对李辅国似乎也心生厌倦了;甚至想杀了他;但却畏惧李辅国手握有兵权。
真是可悲啊;这边怕着张皇后;那边怕着李辅国;肃宗这个皇帝做得真有些郁闷。肃宗此时多半想不到;在他临死之际;就是这两个人令他死也不得安生。
十三
公元七六一年(上元二年)九月;肃宗去掉了前两年太上皇和群臣加给自己的尊号;仍称为皇帝。去掉了年号;只称元年;以建子月即十一月为岁首。这一系列怪异举动;不知肃宗是出于什么目的。去掉尊号还好说;可是为什么要去掉年号呢?难道他也要学嬴政那样元年二年三年、始皇二世三世的这么纪年吗?好在转年肃宗便病故了;一切又恢复到了原来的习惯。
唐朝的皇帝有的寿终正寝;有的被人杀害;有的是服丹药死的;而肃宗的死却别具一格;居然是在乱哄哄的场面下去世的;死的时候都无法安心;和被杀的皇帝相比;是另一种可怜。
张皇后;即原先的张良娣;和李辅国一起害死了建宁王;又一起算计把太上皇迁到了西内;可以说他们本来是一伙人;但两人后来也反目了。其原因不得而知;可是这些人闹矛盾还能是为了什么呢;相信生隙的原因超不过权力的范围。从张后自己向太子的陈述也可以看出端倪: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之出;擅逼迁圣皇(这句话是把责任都推给了李辅国;事实上张后也是参与了此事的;《通鉴》与《新唐书》均有记载);其罪甚;所忌者吾与太子。
如果肃宗一直都活蹦乱跳地活着的话;张皇后是当朝皇后;有皇帝的保护;没有人敢轻碰;可是肃宗在公元七六二年已经病危;她不得不考虑今后自己的出路。此时张后和李辅国拉拢的重点转移到了太子李豫身上;尽管他们以前可能彼此都以乌鸡目相瞪(张后及李辅国都曾在肃宗面前说过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的坏话;但有李泌打的预防针;再加上肃宗本身对李豫还算是很不错的;所以没有再发生惨剧);而在这个关头;毕竟谁得到了太子的支持;谁行事就能够名正言顺;所以两人纷纷拉拢起太子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先是张后找太子单独谈话;希望李豫能和她一起诛杀李辅国和他的党羽程元振。李豫则比较谨慎;没有同意这么做。拉拢不成;张后便想到要找人取而代之。张后自己有两个儿子;但兴王佋死得早;定王侗又年幼;显然张后必须得找另一个已成人的皇子作为自己的帮手。她找到了太子的二弟越王李系。李系很痛快地答应了张后的要求;派人在长生殿后埋伏了二百勇士;并于四月十六日召太子进宫。
张后对太子拉拢不成反而谋害;既有些无奈;也很愚蠢;另外;这样无疑是促成了李辅国和太子的联合。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一方面她不能坐以待毙;一旦对手占得先机;她的地位势必不保;何况太子并非她的孩子;所以如果肃宗去世的话;张后在朝等于没有了根基;这些都促使她要先于李辅国下手;另一方面;张后固然地位是国母;可是手没有实际的权力;尤其是兵权;禁军是掌握在李辅国手;连肃宗都忌他三分;所以张后要想和李辅国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虽然历史上也有一些成功的击碎石头的卵;可是也要看到;他们都必须同时有着成功所需要的必然和偶然条件;而且要采取非常之手段;否则其下场都将是十分悲惨的。越王系轻易地做出决定;透露出来他政治上的不成熟。按说越王是肃宗的第二子;在玄宗带领着儿孙逃出长安的时候;应该是跟着一起逃出来的;但史书却没有明确记载;给人的印象肃宗身边好像就只有广平和建宁跟着一样。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越王当时没有什么作为;连个随声附和的功劳都没有;更无法和建宁的屡献计策相比。后来副元帅李光弼愿得亲王为之副(事实上就是天下兵马元帅;由于此时原先的主帅广平王升为太子;所以这个位置空了下来;不禁为建宁王感叹;如果他能等到这个时候……);肃宗此时派去的便是时为赵王的李系(后来改封为越王);但赵王却是连长安的门都没出的;纯粹是挂个名罢了。据此推出这位皇子才能上是没有什么突出之处的;张后找到他;也纯粹是因为他年长的缘故。李豫不同意与张后联合;虽然不排除是为肃宗着想;但绝对有一部分原因是顾虑李辅国之势。对照以前写到的他在太上皇未到之际辞为太子的事;更加印证了李豫无疑比他的弟弟们都要更适合政治。轻易做出这样重的决定;可见越王是比较武断的自然;如果他们事成的话;这个词就要换成果断了;但他们一方成功的可能性于李辅国。
张后及越王之谋被程元振知晓;于是李辅国一方伏兵在陵霄门;等太子一到的时候;就劝太子不要进宫。李豫也反抗了一下;但随后被程元振派兵送到了飞龙厩保护了起来其实这是带有强迫性的;和监禁也没什么太区别;只是其目的确实是为了李豫的安全;否则双方一旦交兵的话;太子难保不出事。 准备工作做完了;当夜李辅国便把越王及其党羽收捕入狱;并以太子的名义要将张皇后迁到别殿这时争取到太子的优势便显露出来了。张皇后此时是在长生殿里陪着奄奄一息的肃宗;也是寄希望于借皇帝之威保护自己。但李辅国根本不吃这套;当时肃宗病重;也无力再管辖李辅国。面对着咄咄逼人的使者;宦官宫女都惊骇得逃散了;肃宗真成了孤家寡人;张后和她左右数十人就这样被强行带到了别殿。叹息啊;可怜的张皇后;更可怜的肃宗……
本来没事的话;肃宗还不见得能挺多长时间;遇到这件事;估计肃宗又气又恨又悲;于十八日悲凉地离开了人间。他死后;张后及越王系便被李辅国毫无顾及地杀掉了。
肃宗真的很可怜。战战兢兢地当了十几年的太子;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好容易抓住机会提前做了皇帝;可是面对的又是一个混乱的局面;没当几年皇帝;自己就病得不轻;不想临死又眼看自己的妻子遭人迫害;自己却又无力救援;一向仁孝的太子李豫又一直不见踪影;气怒愤恨之下一命归天。让我们向肃宗表示哀悼吧……
如果比较一下的话;他当太子的艰苦概只有被流放十四年的宗可以超过。而当皇帝后面对的形势;除了唐末的几位皇帝;其他人和肃宗相比都不能叫苦;要知道肃宗即位是连个像样的宫殿都没有的。虽然没有顺宗当年即位就因风瘫痪退位做太上皇可怜(退位是在当年;得病是前一年);也比不上其他几位皇帝死于宦官之手来得窝囊和凄惨;但综合来讲;如果把唐朝皇帝按悲惨指数排一下的话;肃宗准是名列前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在同情肃宗的同时;也不免嗟叹他对玄宗的态度。
玄宗是在四月初五去世的;比肃宗之死稍早。这个可疑的时间;再加上后人推测出来的一系列疑点;使得玄宗之死蒙上了一层扑朔的迷雾。后人怀疑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两人死亡时间接近带来的问题。就如同清朝光绪皇帝的死一样;由于他的死离慈禧之死很近;所以人们也都猜测是不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年轻的光绪。同样;人们也怀疑;玄宗是否为肃宗害死。由于自己病重而担心玄宗会危及自身的地位;肃宗的确有理由这么干;所以单看动机的话;后人的怀疑可以成立。既然如此;有没有支持这个假设成立的根据呢?甲寅;上皇崩于神龙殿;年七十八。这是史书上的记载;从两唐书到通鉴都是如此;再多一句都没有了。离此最近的关于太上皇的消息;也就是高力士等人被贬之后;玄宗浸不自怿。还有一次肃宗来看望;此外;太极宫十分安静;连个骚扰的人都没有。既然史书可以记载李辅国强行把太上皇迁到西内;如果李辅国再来虐待一下太上皇的话;也并非不可以记;因为李辅国后来被定的性质并不好;如果再多几件虐待太上皇的罪过;更可以以此为理由给他抹黑。可是没有。再考虑到玄宗这一年已经七十八岁了;而且自上元二年起又病着;并不是一直都很健康;所以元年四月玄宗并非暴卒;的确是病故;顶多再加上一条;即晚年心情郁闷;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再以此来推测的话;甚至连唐高祖的死也都可以怀疑一下;因为当时太宗病得也十分严重;相信当时太宗要是不幸死了的话;那么现在就会有人信誓旦旦地说高祖之死有问题了。另外;不是还有人怀疑太宗是武则天谋害而死的吗?其实从很多方面来看;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许我们对史书存在太多的怀疑了;而事实上历史也许真如史书上记载的那样简单;只不过我们在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指导思想下;已经习惯了把古人想像得更加复杂。
此后;高力士回到了长安;听到玄宗去世的消息之后;非常难过;号恸;呕血而卒。盖棺论定的话;高力士事实上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坏。不错;在玄宗时期;他的确参与政治;而且势力相当;算是为后来唐朝的宦官之祸开了个头。可如果不是玄宗给了他这样的权势与地位;还会有后面的事吗?那么高力士本人倚着这些势力;有没有做什么的坏事了呢?力士善揣时事势候相上下;虽亲昵;至当覆败;不肯为救力;故生平无显显过;也就是说;高力士不会替自己亲昵的人向玄宗求情;固然他是为了自保;但这样已经很难得了;而后面又直接道出力士生平无过。据史料记载;在玄宗晚年怠于政事的时候;高力士还有几次劝谏。
帝曰: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对曰:天子顺动;古制也。税入有常;则人不告劳。今赋粟充漕;臣恐国无旬月蓄;和籴不止;则私藏竭;逐末者众。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帝不悦……天宝;边将争立功;帝尝曰:朕春秋高;朝廷细务付宰相;蕃夷不龚付诸将;宁不暇耶?对曰:臣间至阁门;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又北兵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其指盖谓禄山。帝曰:卿勿言;朕将图之。十三年秋;雨;帝顾左右无人;即曰:天方灾;卿宜言之。力士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法令不行;阴阳失度;天下事庸可复安?臣之钳口;其时也。帝不答。
高力士没有一味奉承;这几次说实话还惹得玄宗很不高兴。可惜的是;范祖禹在《唐鉴》却说高力士帷幄之臣;非有深谋远虑;心知其事而不忍嚓默;此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