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

第55章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工造纸厂,定名为中心纸厂,共有职工400 余人。
  1942 年在苏北阜宁县徐家油坊创办了手工抄造钞票纸的盐阜造纸厂,以桑皮为原料并掺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伪性能的钞票纸,曾用以印制“抗币”,在根据地内流通使用。①1945 年中共苏中行署在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区李家沟建立了苏中造纸① 殷舒飞、范钦烁:《浙江造纸工业史》,《浙江造纸》1993 年第1 期,第44—45 页。① 参见马晓俊:《大千书画纸》,《纸和造纸》1984 年第4 期,第37—38 页。② 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年鉴》(1993)第397 页,轻工业出版社。① 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 年第3 期,第58—60 页。厂,利用当地麦秸为原料生产出耐水性好、拉力强、纸面带有布纹、不易伪造的钞票纸,印成的钞票在华中和山东敌后根据地内流通使用。②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和台湾以掠夺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为目的兴建的一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从1918年起到1945 年日本投降为止,东北地区达到年生产纸浆能力9 万吨与纸张能力13 万吨左右。③其中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三省掠夺东北的森林、芦苇、大豆秆等资源建设的纸浆厂(包括人造丝浆厂)共有8 个,造纸厂共有34 个,国人创办的造纸厂有17 个。这批接收的纸浆厂和造纸厂中的一部分属大型企业,具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如吉林汪清的东洋木浆株式会社即今石岘造纸厂的前身,以生产亚硫酸钙法化学木浆和新闻纸为主;吉林开山屯的东满人造丝木浆株式会社,即今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的前身;辽宁营口的康德苇浆株式会社,即令营口造纸厂的前身;辽宁锦州纸浆株式会社即今锦州造纸厂的前身。以上两个苇浆造纸厂以生产亚硫酸镁法苇浆和印刷纸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工作后,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国宝岛台湾省自1895 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统治长达50 年之久,也在1945 年日本投降后得到光复。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日本人利用当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资源兴建的各种规模的造纸厂总计约20 家,产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产纸浆31600 吨,纸23550 吨。①这批纸浆厂和造纸厂也为后来台湾发展现代化造纸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内战爆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美国纸张大量倾销,各造纸厂一般生产均不正常,开工不足,产量下降。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工业在这一时期只是挣扎图存,到全国解放前夕,已处于瘫痪状态。(二)造纸技术及科教的发展1919 至1937 年,我国到日本和欧美学习西方造纸技术的留学生相继回国,开始在我国造纸生产技术、科研、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4 年留日造纸专家方汉城撰写的《造纸概论》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全面介绍机制纸生产技术的专著。②1929 年上海江南制纸公司的留法造纸专家陈彭年在江苏镇江高资镇附近的增课洲,利用当地出产的芦苇制成纸浆运往上海造纸,获得当时国民政府工商部的专利和免税五年的奖励。
  ② 参见陶厚卿:《战火纷飞的苏中——华中造纸厂》,《纸史研究》第4 期,第45—49 页。③ 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掠夺我国东北地区造纸资源及其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1 期,第62—69 页。
  ① 参见韦承兴:《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时期的台湾造纸工业史略》,《纸史研究》第13 期,第30—37 页。② 参见纪力:《方汉城及其著作〈造纸概论〉》,《纸和造纸》1990 年第2 期,第52 页。这是国内最早自营原料基地的制浆工厂。①1931 年在德国学习造纸的留学生发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同年移回国内,并约集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友以及在国内从事造纸技术工作者参加,扩大组织,将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造纸协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②1933 年留德造纸专家钱子宁等在苏州浒墅关,开办中元造纸试验所,以造纸试验为主,兼生产各种新型薄纸;同时广招全国各省学员,教授制浆造纸技能。该所既是小型机器造纸厂,又集科研、教育于一体,培养机器造纸人才,在全国属首创。该所生产的蚕种纸取代了进口产品,满足了当时江浙一带养蚕业的需要。③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大批的造纸专家云集四川,对推动后方造纸工业的技术进步创建了许多重要的业绩,并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39 年4 月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在四川乐山创建,该校设有造纸科,学制3 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中国最早的设有造纸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中许多是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造纸技术专家。该校培养的造纸技术专业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成为全国各地的造纸技术骨干①。抗日战争初期,由南京内迁重庆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分出来的纤维实验室,在留德造纸专家张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对我国29 种造纸原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②,为充分利用国产纤维原料,发展中国造纸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经常为造纸界所引用。
  1945 年在四川宜宾新建的中国造纸厂,在留美造纸专家金瀚③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当地的马尾松木材为原料生产出机械木浆和化学木浆,供制造新闻纸和牛皮纸之用,年产各种纸1500 吨。这是我国最早大量利用马尾松木材制浆造纸的厂家。该厂即为现在的我国十大新闻纸厂之一的宜宾造纸厂的前身。
  印刷一、1919 至1937 年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崛起自1919 到1937 年抗战前夕,经过国人数十年之努力,中国近代印刷业① 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 年第3 期,第48—49 页。② 参见纪力:《中国最早的造纸学术团体》,《纸和造纸》1990 年第1 期,第22 页。③ 参见江苏省造纸学会:《江苏省造纸史》,《江苏造纸》1995 年第3 期,第49—50 页。① 参见姜锦春:《忆中央技艺专科学校造纸专业》,《纸和造纸》1983 年第1 期,第51 页。② 参见张永惠:《中国造纸原料之研究》(一)(二),《工业中心》第Ⅷ卷3/4 期,第Ⅹ卷3/4 期。③ 参见江淮、舟涛:《金瀚与新闻纸》,《福建造纸》1985 年第4 期,第57—59 页。在工艺技术、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诸方面,都得到长足进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和势头。
  (一)中国传统印刷业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革新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以铅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为业的印刷机构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原有从事传统的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印刷机构也先后改用新传入的近代印刷术。中国的传统印刷逐渐让位于铅与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术难以比拟的特长和优点。因此,即使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传统的雕版印刷仍在应用中。尤其是佛教经典和木版年画的刻印,迄今仍在进行。被北京荣宝斋称作木版水印的饾版印刷,更以近现代印刷无法取代、几可乱真的高超技艺,在现代印刷百花园中依然独放异彩,为世人所称颂。
  (二)印刷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与出版事业的发展1。上海——中国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国初年,包括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报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型、有影响的近代印刷企业在内的、全国80%的新型印刷企业都设于上海,足见上海在全国印刷行业的中心地位业已形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图书出版的90%、报刊出版的80%,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方面,发挥着历史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印刷业发展的极盛时期。在当时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业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振兴中国的印刷工业,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他们发起成立印刷学术团体,开办印刷技术学校,研究新的印刷机械和技术,在推动近代印刷事业的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贵的贡献。
  1933 年5 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中国印刷学会”在上海光裕里58 号成立。最初,根据学会章程,设立了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全体会员大会执行委员会”。下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12 月改设理事会,由郁仲华(主席)、唐镜元(副主席)、糜文溶(书记)、柳溥庆(会计)、沈莲芳5 人组成。共有会员26 人。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由柳溥庆任主任,委员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励吾和顾秋水。
  中国印刷学会的成立,是中国印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印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术交流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新时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开展及成果。
  远在中国印刷学会成立之前,国人已对西方传入的近代印刷技术进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00 年,上海文明书局的赵鸿雪先生根据西文图书资料介绍的照相制版法,成功地进行了照相铜锌版的研制;1902 年,上海文明书局研制珂罗版印刷又获得成功并付诸实施;1933 年,柳溥庆在上海三一印刷厂采用平凹版制版工艺,成功地印制了《美术生活画报》,更于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了《中国印刷》第一期插图。插图画面层次丰富、网点光洁,至今仍色彩鲜艳,为中国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实物见证。1935 年,柳溥庆、陈宏阁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机获得成功。1935 年9 月29 日的上海《申报》和1936 年第一期《中国印刷》对此作了类似的报道。上海《申报》在“留法学生柳溥庆发明照相排字机”大字标题下报道云:“近国人美术照相制版专家柳溥庆君,费数年之心血,应用照相原理设计制造排字机。其构造极为精巧,所占地位仅一小间,即能排制各种大小字号之文字,且备有隶体字及其他美术体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种书报杂志。闻该机现已制成,正向实业部请求专利。”据图样分析,柳氏研制的这台照相排字机,与五十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的第一代手动式照相排字机原理相同,结构相似。在三十年代社会、技术条件下能研制出这样水平的照相排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遗憾的是,这一成果因发生在八一三事变日军侵占上海时期而未能付诸应用。
  4。印刷教育事业的开端。
  历史上,中国在印刷技术的传授和继承方面,一向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直到本世纪初方有学校教育之出现。1904 年清朝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制版印刷班,为中国以学校进行印刷教育之开端。中国印刷学会成立后,有计划地加强了印刷学校教育。计有1933 年成舍我先生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李石曾先生创办的上海图书学校以及上海斯高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镇江中华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国美术制版印刷函授学校等。以上海图书学校为例,该校以“即工即学生产自给”为宗旨,设图书、出版、印制、组织四科,补习、训练二班。其中印制科设有印刷工场,名为“工读印制社”,下分印制、排字、浇铸、制模四股。印制科的学生修业三年,设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铅印、石印、铸字、浇胶、浇版、装订、制版、铁工等课程。
  5。印刷书刊的出版。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出版贺圣鼐、赖彦予著《近代中国印刷术》和印刷专业杂志数种。其中:《近代中国印刷术》详细介绍了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情况,它的出版,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发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出版印刷杂志,计有《中华印刷》、《中国印刷》、《艺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种。其中:《中华印刷》创刊于1935 年,高元宰主编;《中国印刷》创刊于1936 年,系中国印刷学会主编之季刊;《艺文印刷月刊》1937 年创刊,刘龙光主编;《神州印刷》仅见于《艺文印刷月刊》之收购书名广告,未见实物流传。这四种印刷专业杂志,以《艺文印刷月刊》影响最大、发行最久,共出版25 期。内容多为介绍国内外印刷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国内外印刷发展情况。
  中国印刷学术团体的创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专业书刊的出版等印刷事业中新兴领域的肇始和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印刷业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印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印刷设备器材工业的萌芽和发展近代印刷采用机械设备和相应器材进行生产,离不开印刷设备及器材工业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设备、器材,均由国外进口。后来随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的崛起,国人自办的由维修、仿制到自行设计和制造近代印刷机械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和造纸、制墨等相关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初步的发展。1895 年,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械厂——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随后,公义昌机器厂、贻来牟铁工厂等七家印刷机器厂相继建立。这八家印刷机器厂建厂初期均以印刷机修理为主要业务。辛亥革命后,上海、北京、青岛、广州、长沙、长春等地纷纷建立印刷机器厂。这些印刷机器厂除修配印刷机外,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圆盘机、切纸机、照相机等当时亟需的印刷机械设备,为中国印刷机器制造业之先驱。此后,除魏聚成、顺昌、姚公记、明精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印刷机器厂陆续创建外,商务印书馆等大型出版印刷企业也自建印刷机械修配和生产机构。其中商务印书馆自1903 年起即开始生产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设备,到1926 年,已扩建成有相当规模的华东机器制造厂。
  (四)近代印刷工艺技术的演进近代印刷术虽来自欧美,但其由印刷数十个字母组成的西文转向印刷数以万计的中文,为我所用,则非国人参与不可,故其在中国有着一个吸收、演进过程。即使在传入初期西方传教士对中文活字的研制中,也同样离不开国人的参与和配合。1807 年马礼逊来华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国人。1832 年前石印术传入中国,这手书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国人。此后,无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还是凹版印刷,在其传入、发展进程中,国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譬如:1909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乃倩字学家,将姜氏排字架悉心厘正,。。从此排印报章时文困难减矣”①。1922 年,张菊生先生从排字架、铅字分类法和铅字检查法三者同时入手革新,又创新式排字架。
  1909 年,商务印书馆创制二号楷书铅字,由徐锡祥镌刻字模。1916 年,① 张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