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上列各表可总结出以下几点:(1)抗战时期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必须把每年的资本额折成战前币值才能作比较。从折战前币值栏中可以看出,投资最多的是1938 年和1939 年。从1940 年起,投资逐年减少。迄1944年,合计设厂4764 个,资本额折战前币值3。161 亿元。(2)从设厂数来看,1939 年起大增,但资本额从1939 年后反而缩小,说明设厂规模日益小型化。1942 年以后开设的厂,平均资本已不到战前币值1 万元了。1944 年,后方工厂雇工不到30 人的占41。5%,不到50 人的占17。8%, 500 人以上的仅占2。8%①。后方设厂规模的小型化,主要是适应战局不稳、器材缺乏、需求变动等战时环境。后方许多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迅速投产,适应战时需要,并随时调整,小型厂有它的优越性,并且是工业起始阶段的必然现象。(3)从后方民营工业设厂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投资的60%以上集中在重庆和四川的川中、川东、广元一带。战时工业生产力的重新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战前以东南沿海口岸和外国租界为基地的布局,在广元、昆明、桂林、衡阳、宝鸡、兰州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区,并依地方特点,各有偏重。但是随着1942 年以后民营工业的衰落,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政府复员政策之不当,这些新工业区也大多衰落了。(4)战时后方民营工业的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民营重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冶炼、机器、五金、电器、化学5 项即占资本总额的60%。这些产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一是战时军事上的需要,二是在新厂纷设阶段,需要大量的建材和机器设备,战前依靠进口,因战争阻塞了进口,只能自力更生求之于国产,从而刺激了后方① 宫韵史:《1937—1945 年国民党统治区工人阶级的状况》,《历史研究》1960 年第3 期。重工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不包括采矿业。后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民营矿业也有发展,特别是民营小煤矿。民营矿业投资无系统统计。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估计,1944 年民营工矿业资本折战前币值共3。58 亿元,与官僚资本为52%与48%之比。此数包括民营工矿业中的官股。
战时后方工矿业有迅速的发展。据对煤、生铁、钢、有色金属、石油及其制品、电力、酒精、代用油、酸、碱、水泥、机电、棉纱、棉布、面粉、火柴、纸等17 项产品产量和产值(按1933 年不变价格估计)统计,1938 年产值10931 万元,1939 年12694 万元,1940 年15796 万元,1941 年20957万元,1942 年23330 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1943 年22317 万元,1944 年20117 万元,1945 年18205 万元,呈逐年下降趋势。内民营1938 年产值8617万元,占全部产值的78。8%,1939 年9706 万元,占76。5%,1940 年11425万元,占72。3%,1941 年13432 万元,占64。1%,1942 年13294 万元,占57%,1943 年11265 万元,占50。5%,1944 年9308 万元,占46。3%,1945年8820 万元,占48。4%。可见民营工矿业的产值从1942 年即呈下降趋势,而民营工矿业所占的比重也一直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官僚资本的不断膨胀和对民族资本的排挤。这17 项工矿产品的产量和产值的详细数字见下表:抗战后方主要工矿产品产量和产值估计①(1938—1945)
产值按1933 年不变价格估计① 此表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42—545 页。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煤产量(万吨) 470 550 570 600 631 662 550 524产值(万元) 2350 2750 2850 3000 3157 3309 2751 2619内民营(万元) 1998 2530 2582 2531 2568 2523 2063 1964生铁产量(吨) 52900 62730 45000 63637 96000 70000 40134 48495产值(万元) 270 320 229 325 490 357 205 247内民营(万元) 254 295 203 275 364 175 90 87钢产量(吨) 9600 1200 1500 2011 3000 6800 13361 18234产值(万元) 9 12 15 20 30 68 134 182内民营(万元) 7 8 9 9 6 6 11 7有色金属产量(吨) 40392 38903 39109 39437 31944 17741 10730 4347产值(万元) 4576 4289 4940 4845 4149 2879 1515 723内民营(万元) 3038 2535 2720 2386 1861 978 363 31石油及其制品(无民营)
产量(石油吨) 75 559 1662 12984 60888 67035 75723 72336产值(万元) 1 11 40 233 1128 1316 1630 1563电力产量(万度) 7362 9149 11193 12730 13685 14644 15422 19670产值(万元) 736 915 1119 1273 1369 1464 1542 1967内民营(万元) 696 819 1008 1098 1123 912 1021 1261酒精产量(万加仑) 30 81 459 616 935 1072 1073 1622产值(万元) 73 195 1102 1478 2245 2572 2575 3893内民营(万元) 55 125 771 1079 1401 1414 1468 2258(续表)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代用油产量(万加仑) — 4 46 111 201 366 180 372产值(万元) — 2 18 43 78 142 70 145内民营(万元) — 1 8 28 44 65 31 58酸产量(吨) 272 198 595 685 1006 1007 1193 600产值(万元) 4 3 9 11 16 16 18 7内民营(万元) 4 3 9 10 14 14 15 6碱产量(吨) 520 940 1486 2079 2263 3251 6101 3342产值(万元) 13 23 36 50 54 78 146 80内民营(万元) 13 23 35 47 51 73 135 72水泥产量(吨) 21498 48794 50479 25429 39843 35088 40644 42230产值(万元) 86 195 202 102 159 140 163 169内民营(万元) 86 195 202 102 156 131 143 144机器电器产值(万元) 567 1418 2214 3531 4071 4176 3465 2891内民营(万元) 472 995 1374 1841 1832 1830 1367 987棉纱产量(件) 24515 27451 29518 111500 114100 116681 145000 69200产值(万元) 510 571 614 2319 2373 2427 3016 1439内民营(万元) 383 371 338 1020 830 864 557 403棉布产量(万匹) 140 157 168 262 280 233 207 166产值(万元) 1319 1479 1586 2470 2634 2199 1946 1567内民营(万元) 1199 1301 1359 1853 1833 1398 1362 1050面粉产量(万袋) 151 193 324 451 488 413 288 206产值(万元) 340 433 729 1015 1098 929 648 463内民营(万元) 340 433 726 980 999 697 467 324(续表)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火柴产量(箱) 12000 12000 14000 19000 26000 24000 33000 22000产值(万元) 60 60 70 95 130 120 165 110内民营(万元) 57 57 66 79 113 100 132 84纸产量(吨) 492 526 660 4200 4250 3580 3669 3990产值(万元) 17 18 23 147 149 125 128 140内民营(万元) 15 15 15 94 99 85 83 84合计产值(万元) 10931 12694 15796 20957 23330 22317 20117 18205内民营(万元) 8617 9706 11425 13432 13294 11265 9308 8820民营比重(%) 78。8 76。5 72。3 64。1 57。0 50。5 46。3 48。4战时后方工业确有发展,但其发展规模有不同的测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认为:“总的看来,后方工业的规模约仅合战前全国的11%强,专就华人工业说约合17%。”①对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样有多种不同的估计,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测算,抗战头几年后方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20。9%,其中官营工业高达44。3%,而民营工业只有11。4%。但1942 年以后的几年是负增长,后方工业平均年率负7。9%,其中官营工业负0。2%,而民营工业负12。8%。民营工业即以抗战头几年的11。4%的增长率而论,也是历史上较低的。战时民营工业的命运远不如战前二三十年代。尽管一时工厂内迁,投资踊跃,实际上1938—1945 年民营工业平均年增长率只有0。3%,而官营工业却是22。1%,整个后方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7。6%。①1942 年后,民营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有三:(1)通货恶性膨胀。(2)
政府的统制政策,统制最早的有色金属钨、锑、锡,最早出现生产衰退。减产原因是政府压低收购价,以至不敷成本。1942 年开始盐、糖、烟、火柴专卖。1943 年1 月开始实行限价,6 月并行议价。政府收购价、限价、议价过低,成为民营生产衰退的重要原因。(3)国家官僚垄断资本的侵夺。后方原属农业区,农民购买力极低,工业品市场有限。战时官营工业大发展,政府又推行统制政策,必然要挤掉民营工业。官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0 年之后,官营工业原占官私营总产值的1/4 左右,1941 年占36%,1943 年即增至50%。酸、碱、水泥,原无官营,至1943 年,官营已占产量的7%—13%。面粉、火柴历史上原无官营,到1943 年,官营已占产量的25%—27①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46—547 页。
① 参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 卷,第547—548 页。
%。棉纺织一向是民营最重要的行业,1938 年官营厂还只占纱布产值的13。5%,1943 年竟达51。1%。国家官僚垄断资本的膨胀,注定了民族资本的衰败。
后方主要工商业和金融业的概况1。钢铁业。
七七事变前,民族资本钢铁厂寥寥无几,因需求增加和进口断绝,战时后方钢铁工业发展起来了。大后方有民营炼铁厂100 家,集中在四川,1942年有37 家,资本1566 万元,工人5023 人。炼钢厂5 家,集中在重庆,有4家,资本815 万元,工人819 人。渝鑫钢铁厂是后方最大的民营钢铁联合企业,由上海大鑫厂迁渝,故称渝鑫钢铁厂,以制钢见长。1938 年民营厂生产生铁近5 万吨、钢约700 吨。到1941 年钢增至900 吨,1942 年生铁增至7万多吨。这几年官营钢铁业也迅速发展,1942 年生产生铁2。4 万多吨,钢2400 吨。1942 年之后,出现生产过剩危机,民营厂受严重打击,1944 年生铁下跌至1。8 万吨,钢产量尚能维持原水平。
2。机器业。
机器制造是后方发展最快的民营工业。1944 年后方有民营机器厂965家,资本折战前币值3240 万元,工人3。34 万余人,有车床、刨床、铣床等工具机3423 台,已超过战前全国(不包括东北)之规模。在1939 年以前,以承制军事订货为主,此后大厂主要制作动力机、工具机、作业机等,小厂承制零配件或翻砂、冷作。
四川有民营机器厂470 余家,内400 余家集中在重庆,有各式机床2400台。湖南有民营机器厂200 余家,内90 家集中于衡阳。广西有民营机器厂近100 家,内88 家集中在桂林。陕西的民营机器厂集中在西安,有78 家。后方民营机器业生产的衰退较其他工业要迟,但幅度更大。1944 年产值猛跌1/4,许多机器厂歇业倒闭。
3。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后方民营工业中最大的工业,有1353 个厂,资本额11。127亿元,折战前币值1。108 亿元,工人6。453 万人,这是因为它包括了制药、橡胶、水泥、火柴、染料、窑业、日化、炼油、酒精等众多行业。但基本化工即酸碱工业为数有限。战时后方,除原有陕西集成三酸厂、四川彭县碱厂外,另有10 余家酸碱厂兴起,但都规模很小,半手工生产。惟吴蕴初的天原电化厂迁设重庆及宜宾,有电解槽100 余具,产盐酸、烧碱、漂白粉。电解法产品纯良,为后方工业增添光彩。范旭东经营的久大、永利沦陷后,久大在四川自贡设精盐厂、电厂、机修厂等。永利在四川犍为设碱厂和侯氏制碱法试验厂等。酸、碱生产以民营为主,且产量增长较快。酸1938 年产量为272 吨,1944 年为1193 吨,增加3 倍多。碱1938 年产量为520 吨,1944年为6101 吨,增长近11 倍。
4。棉纺织业。
后方原有纱厂4 家,仅西安大华厂较大,余均小厂。后方棉纺织业的兴起,主要靠内迁厂,内迁纱锭约15。7 万枚,占后方民营纱锭总数的60%。后方纱厂数无确切统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书统计,1944 年后方有民营纺织厂880 家,资本额5。6 亿元,折战前币值5890 万元,工人近8 万人。1942 年后方民营纱厂有纱锭25。6301 万枚,布机1925 台,这个数字不包括民营小型厂。后方民营纱厂无不盈利。1942 年政府加强统制后,停止发展。
5。面粉工业。
后方原有民营面粉厂6 家,资本122 万元,钢磨35 台,日产能力9240包。战时新设厂18 家,日产能力1。641 万包。官商合办厂5 家,钢磨20 台,日产能力3420 包。小型面粉厂41 家,日产能力6737 包。据统计,1942 年面粉产量488 万包,内民营厂产量为444 万包,是抗战时期产量最高的年份。抗战初期各厂利润优厚。1940 年5 月,政府实行面粉统配,核定粉价;1941年7 月,实行面粉统购统销;1942 年7 月改为委托加工。因原料不足,加工量递减,加上加工费又偏低,各面粉厂陷于困境。
6。航运业。
七七事变后,中国轮船遭重大损失。1937 年有轮船1027 只、11。8484万吨,其中招商局轮船5。4689 万吨,民营6。3795 万吨,到1941 年只存下轮船309 只、4。654 万吨,其中招商局轮船2。2713 万吨,民营2。3827 万吨。后方轮船业以民营为主,但战时民营轮船吨位减少。不过,就轮船业的经营说,不能只看轮船吨位的增减。战时后方疏浚嘉陵江、金沙江、綦江等水道,轮船航线有所增长。后方客运繁忙,轮船的客运量一直是增长的。民营航运业在担负军公运输和抢运内迁工厂设备、物资等方面都作出重大贡献。最突出的是卢作孚经营的民生实业公司。战前民生已收买、合并了39 只川江上的中外轮船,共有轮船46 只、1。87 万余吨,垄断了川江航运。战争开始后,它紧急运输川军出川作战,在武汉撤退中,又以低价承办军公运输和抢运迁川工厂的物资,并损失轮船10 余只,伤亡近百人。1939 年,民生共有轮船137 只、3。6 万吨,占到后方民营吨位的90%。以后,民生的船只减少,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发展。1943 年民生再增资为8000 万元。民生公司的成功,与卢作孚的政治眼光、企业家胆略和他的一套较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是分不开的。
7。商业。
七七事变前,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9 省,约有人口1。5 亿,战时迁入后方约有70 万人,兵员600 多万,非农业人口的剧增,国际和国内新交通线的开辟,新工矿区的建设以及大小新城镇的兴起等等,都扩大了后方的市场。当时大后方兼有战争和建设的双重任务,华北、华中沦陷区的很多资金也集中到后方。后方各省地方政府原来的财政支出不会减少,中央政府迁重庆后财政支出则大部转入后方,1942 年约达245。1 亿元,折战前币值6。28 亿元。政府财政支出扩大了市场的需求,转化为市场上的有效购买力,促进了战时后方商业的繁荣。除后方生产发展和需求增加外,战时通货膨胀、物价高涨、投机盛行、囤积居奇、黑市炒作也促成了商业的虚假繁荣,或称为商业的畸形发展,大大小小的发国难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