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

第13章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第13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和日益高涨的无产阶级斗争情绪。 

     1900年后,高尔基直接参加了反对沙皇专制的斗争,接受了列宁和布尔 

什维克党的教育,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文学创作也发生了革命 

性转变。他以《海燕之歌》(1901)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这首革命颂歌以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充满激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 

斗争,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了鼓舞人 

民走向胜利的战斗号角。《海燕之歌》在俄国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被看作 

是一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起了极大的政治鼓动作用。列宁非常喜欢这部 

作品,曾在他的 《暴风雨之夜》(1906)中引用此诗中的企鹅形象来揭露立 

宪民主党人的丑恶嘴脸,并以此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迈诗句 

结束全文。  1905年前夕,高尔基为继续深入批判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罪 

恶,还创作了不少剧本,较著者有猛烈抨击自私保守习气的《小市民》(1901) 

和展现流浪汉悲惨生活的《底层》(1902)。 

     1905年,高尔基投身俄国第一次大革命运动,并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先后创作了描写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和剧本《仇 

敌》 (1906),反映农村革命斗争的中篇小说《夏天》(1909),揭露美国 

资本主义罪恶的政论集《在美国》(1906),批判小市民顽固、落后、保守、 

自私习气的中篇小说《奥古洛夫镇》(1909)和长篇小说《马特维·克日米 

亚金的一生》(1911),描写意大利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的童话 

体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童话》(1911—1913)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的头两部《童 

年》(1913)、《人间》(1915)等。《母亲》分上下两部,它取材于1902 

年索尔莫沃地区的工人“五·一”大游行事件,生动地描绘了俄国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的壮丽图景,具体地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形象地 

塑造了具有高度阶级斗争觉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文学史中第一批 

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母亲》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文学的奠基作,它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开创了无产阶级 

文学的新纪元。另外,高尔基还在1914年至1917年先后主持出版了《无产 

阶级作家文集》,对团结帮助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起了积极作用,为十月革命 

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又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之三《我的大学》(1922), 

描写俄国资本主义兴衰历史的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 

和形象地再现伟大领袖列宁光辉人生的特写性回忆录 《列宁》(1924)等, 

从而进一步奠定了他世界文豪的地位。 


… Page 57…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他的情况留待下面评 

述。 

     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支(1863—1949),原姓波波夫,少年生活贫困, 

在彼得堡大学读书时参加了革命小组,并曾因写传单声援因谋刺沙皇而被判 

死刑的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而遭拘捕流放。流放期间,他创作 

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浮冰上》(1889)。该小说通过对农民索洛卡深受富民 

剥削的描写,反映了旧俄时代农民的悲惨生活。  19世纪90年代,他又创 

作了 《岔道夫》、《在地下》、《无票乘客》等一系列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 

活,揭露资本主义残酷压榨的短篇小说。1903年,绥拉菲莫维支参加了高尔 

基领导的文学团体“星期三文学联合会”,逐渐接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05 

年俄国革命运动高涨时,他成为俄国最早的无产阶级作家之一。创作有中短 

篇小说 《炸弹》(1905)、《葬礼进行曲》(1905)、《沙原》(1909)和 

长篇小说《草原上的城市》(1912)等一大批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工农运动, 

反映他们遭受的压迫及其成长历程,揭露资产阶级的残暴,具有明显的无产 

阶级文学特点。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写的著名长篇小说《铁流》(1924), 

更使他蜚声世界文坛。 

     杰米扬·别德内依(1883—1945)原名叶菲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里 

德伏罗夫,他的创作可分十月革命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如《连拿事件》(1912)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揭露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树皮鞋和皮鞋》(1912)、《杜鹃》(1912)以寓言体形式嘲讽统治阶级 

和孟什维克,鼓舞了人民斗志。特别是他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长诗《关于土 

地、关于自由、关于工人的命运》(1917)写两个农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影响 

下走上革命道路,反映了1905~1907年这段时期俄国的无产阶级斗争,使 

他成为俄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十月革命后,别德内依的创作取得了更大成 

就,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成为苏维埃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这一时期随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激昂澎湃,一些贵族资产 

阶级面对这种形势表现出恐惧、颓唐的心理和仇视反对,体现在文学方面颓 

废文学风靡一时。其中主要有象征派、“阿克梅”派和未来派等文学流派。 

最早出现的是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象征派,它不仅受到西方象征主义文 

学的影响,而且还和茹科夫斯基的消极浪漫主义、费特的“纯艺术”诗歌有 

联系。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梅烈日柯夫斯基(1865—1941)、巴尔蒙特(1867 

—1942)等人。他们的诗歌浸透了神秘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为“自我” 

是唯一现实,即便描写客观世界也以上帝和某种超自然、超现实的东西来象 

征表现,抒发了一种悲观颓丧、孤独厌世的情绪。 

     “阿克梅”派出现于20世纪初,“阿克梅”一词来自希腊文,意为“顶 

峰”。该派的代表人物有诗人古米略夫(1886—1921)和阿赫玛托娃(1893 

—1966)等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诗作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并宣传回到人 

类原始状态,赞美兽性,渲染色情和贵族资产阶级生活情趣,歌颂帝国主义 


… Page 58…

  的掠夺战争,同时在个人思想意识方面表现出极度的绝望情绪。 

       继“阿克梅”派后,未来派也喧嚣一时。未来派作家狂热追求形式,空 

  喊“革命”口号,标榜创造“未来艺术”,其作品文字晦涩难懂、佶屈聱牙, 

  实际上是以无政府主义来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对于这些不利于革命的颓废派 

  文学,一些无产阶级作家给予了批评。如高尔基在《保尔·魏尔仑和颓废派》 

  等文里,指出颓废派是“一种有害的、反社会的现象,一种必须与之斗争的 

  现象。”普列汉诺夫也谴责颓废派在虚伪地宣传艺术的无思想性和追求形式 

  主义。十月革命后,颓废派文学在前苏联走向衰亡。 

        (1)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 

  1000多万字的作品,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体裁之全面,艺术之高超, 

  都是同时代之作家难以媲美的。列宁曾著文数篇对托尔斯泰进行了全面评 

  价。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说他“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 

                                            ① 

  流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另外,列宁也指出,托尔斯泰生活 

  于1862年至1904年这一俄国变革的时代,其思想创作充满矛盾,既有对农 

  奴制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抗议,又充满消极软弱空想的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 

  情绪。列宁这种评论,是我们评述托尔斯泰的指导性意见。 

       托尔斯泰出生于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个继承 

  了几处庄园和300多名农奴的伯爵。他一生中大半时间在自己的庄园中度 

  过。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后转学法律,受卢梭和伏尔泰启 

  蒙思想影响,开始对农奴制社会与学校教育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家。 1851 

  年至1854年自愿到高加索服兵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更增加了对沙皇 

  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的不满,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是他创作的探索与成长期。这期间他创作了自传体 

  小说《幼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三部曲,反 

  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和宣扬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及擅长心理分析 

  的艺术特色。《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5—1856)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反 

  映了俄土战争,揭露了贵族军官的贪婪、虚荣和追求名利,歌颂了下级军官 

  和士兵的英勇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通过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进行农业改革失败的经过,反映了作者在 

  保持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改善农民生活理想的破灭,是托尔斯泰早期探索 

  农民问题的总结。此小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与地主阶 

  级的尖锐对立。  1852—1862年写成的《哥萨克》,通过把哥萨克人的纯朴 



①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见《列宁选集》第2 卷。 


… Page 59…

生活与贵族靡烂生活的对比描写,表现了作者返回自然、生活平民化的思 

想。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访问了法、德、意、瑞士等国,写成了短 

篇小说 《琉森》(1857),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文明、平等的虚伪性进行了 

批判,谴责了资产阶级的自私无耻。1860年至1861年,托尔斯泰再度出国 

考察,进一步扩大了文学视野,加强了对俄国落后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虚伪 

的认识,为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主要围绕贵族地主 

阶级生活、战争和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三方面展开,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 

识。因此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是探索型的人物。 

     中期(1863—1880)是托尔斯泰创作的全盛期,也是他思想上产生激烈 

矛盾和酝酿转变的时期。他面对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答 

案,于是潜心研究历史,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 

这部巨著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四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史为线索, 

描写了1805—1820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各阶级、阶层人 

物的生活和心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它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广 

阔、人物众多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不仅是 

俄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已进入70年代。这时俄国社会发生 

剧变,农奴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这种社会现实引起托尔斯泰的关注与思 

考,于是他又写成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安娜·卡列尼娜》。该小说全面反映 

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剧变,对社会的批判更加尖锐,思想探索进 

一步加强。是继《战争与和平》后的又一部鸿篇巨著。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 

探索已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即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寄生腐朽性有了更深认 

识,另方面却错误地把宗法制农民的落后意识也当成了美德。因此在《安 

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总是把找到“心中的上帝”,找到“爱一切人” 

的宗教博爱思想作为探索的终结。实际上这也正是所谓的以道德的自我完 

善、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以宗教博爱思想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 

的具体体现。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 

     1881年至1910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晚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 

的重要时期。这时他广泛深入社会实际,目睹了农民的贫困不满和资本主义 

的罪恶,抛弃了贵族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采取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他对 

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指出私有制是“邪恶的根 

源”,官办教会是“欺骗和掠夺人民”的机构,俄国“现有的生活制度应该 

毁灭”。同时他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和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也表现 

得更为强烈。这在他的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89), 

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哈 

吉·穆拉恃》(1886—1904)和大量的政论文里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特别 

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复活》里表现的更为鲜明。《复活》具有总结的性质, 

就其揭露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来说,在俄国和世界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都占 


… Page 60…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其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表现得也很明显。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陷入一种极度苦闷的状态中,他的平民化思想与贵族 

家庭生活经常发生冲突。他深深为自己的贵族生活与平民的差距而感到羞 

愧,因此曾宣布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著作版权,并过起了布衣素食的平民 

生活。发展到最后,终于在82岁高龄离家出走,途中突患肺炎,与世长辞。 

      《安娜·卡列尼娜》有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迫求 

爱情幸福的悲剧;另一条是列文面临农村破产而进行的经济探索改革。小说 

通过这两条线索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农村宗法 

经济的急剧崩溃,以及这一时期各阶层阶级的思想情绪,既深刻地批判了俄 

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腐化堕落现象,又浓重地表现了作者的道德说 

教,是作者世界观激变前夕的完整反映。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由家庭做主嫁给 

比她大20多岁的官僚卡列宁,与这个刻板自私、伪善冷酷的“官僚机器” 

度过了8年没有爱情幸福的生活。8年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安娜深深地 

爱上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她的这一举动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侮辱打击。 

卡列宁拒绝与她离婚,使她背着不贞的恶名。在这种情况下,安娜毫不屈服, 

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展开斗争。可就在这时,渥伦斯基这一彼得堡花花公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