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00章

佛教知识-第100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
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
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
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
─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
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
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
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
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
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
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
,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
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
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
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
,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
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
。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
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
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
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
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
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
     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因为,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
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
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
层意思,站在佛的立场看佛法,法法可通涅盘城,站在佛弟子的立场,那就各有各
的专长的法门了,比如最有名的十三位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也
各有他们的伴侣(杂阿含一六.四四七)。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徵兆。

    佛陀涅盘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
,他们往往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的争执,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际,马鸣龙树的般若
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

    到了佛陀涅盘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
头,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
佛教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

    这是印度佛教的大致情形。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
,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介的三论或四论宗,
这是印度空宗的法脉,到嘉祥大师而集大成。同时依据小乘的成实论而有成实宗;
依据小乘有部的俱舍论而有俱舍宗。依据涅盘经而成涅盘宗;依据十地论而成地论
宗;依据摄大乘论而成摄论宗;由达摩西来,传佛心印,而成禅宗;由唐代道宣专
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据法华经的综合与开发,至智者大师而成天台宗
;由玄奘大师西游归来,据唯识论而成法相宗;依华严经的综合开发,至贤首大师
而成华严宗;自慧远大师倡莲社专修持名念佛,至善导大师而成净土宗;最后由于
唐代开元年间,西域来了善无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译传了密部的经法,而成立了
密宗。

    这样算下来,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
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
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现在且把大小乘各宗与空有的关系,列表如下


           ┌─成实宗─────────空宗
           │
      ┌─小乘─┤
      │    │
      │    └─俱舍宗─────────有宗
      │
      │
      │    ┌─三论宗(涅盘)─────空宗
  佛教─┤    │   巢
      │    │  天台宗(摄论)─────空宗
      │  巢  │
      │    │  唯识宗(地论)─────空宗
      │    │
      │    │  华严宗─────────有宗
      └─大乘─┤
           │  南山宗─────────空宗.有宗
           │
           │  净土宗─────────有宗
           │
           │  禅宗──────────空宗
           │
           └─密宗──────────空宗.有宗

    从以上所介绍的宗派看来,可谓洋洋大观,但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小乘不
受重视,三论、唯识,已无人研究,密宗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唐武宗会昌五年的
法难之后,密宗在中国消失,倒是流去了日本。中国的地理及社会背景,无法严格
地要求戒律的遵行,所以律宗也是若存若殁地□延残喘而已;最盛的是禅宗,以致
禅宗的六祖惠能之下,又分出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临济及曹洞二派发展得最盛
最久,今日的中国僧尼,几乎全部是出于这两家的法脉而来。至于讲说教理方面,
仅有天台与华严勉强维持而已。到了宋明之际,中国出了几位主张禅净双修的高僧
如永明延寿(唐哀帝天佑二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晚近的中国佛教,除
了念佛与参禅,参乎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注一一)

    自清末民初以来,由于流落在日本的许多典籍,陆续地请回了中国,三论、唯
识、律宗、密宗等,在中国已有了复活的现象,只可惜中国佛教近数百年没教育,
不培植人才,这一复活的机运,能否开发出来,尚待努力之中!

    除了中国,佛教在今日的世界各地,也都有著许多宗派。

    南传上座部的泰国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区,分为黄教、红教、白教、黑教等。

    日本的佛教,大致上与中国相似,而以净土真宗及日莲宗为日本佛教的特色。
近人印顺法师对日本佛教曾作如此评语:「日本式的佛教,不是佛教化的家庭,是
家庭化的佛教。不是在家佛教,而是变了质的出家佛教。」(海潮音三四卷七月号
「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这就是日本佛教的特色。

    最后,我要总结一句: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属于支节的分门别类,而不是根本
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将来,当可见到统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现。

注十一:禅宗的五家七宗的派别,不是理论的,乃就吾人所禀自然之理解,对禅所
      发挥之态度而言耳。故性质温和者其言和,性质烈者其言峻,因其发言之
      和峻,禅风因之而变,其禅风之相异,即禅之派别相异。故禅宗之派别在
      教理的区别上不若华严天台之明皙也。

§唯识就是唯心吗?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
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范围。比如
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德算是意
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
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于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的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
了一个标本的偶像,就难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存疑的唯心论是比较开明的,但
他们不能指出一个究竟的归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于佛教的唯识论呢,虽讲「三界唯识」,三界之内的万事万物,均由八识所
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
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
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里所称的八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
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于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
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有众生的八识所变
,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于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
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
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
实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
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
教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
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于性空──我固空
了,法也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
(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真把他们自我执取的
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禅宗就是禅定吗?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
必就是佛教的禅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的工
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连,相互助长,成一螺
旋形的状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
,就是禅定。

    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

    同时,定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佛教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
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
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是以进入出世
间定为目的,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则为根本净禅。

    在佛教的禅定中,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
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以为担柴挑水都是禅,契饭睡觉也
是定,是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再说,禅与定,乃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义合璧,是静虑的意思,故也可
以翻译为定。不过,禅定两字,尚有区别,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称为四禅天
,定是心统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有之,出了三界的出世
间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范围小,定的范围大,禅也是定的一种。但是,也有
将出世间定称为出世间上上禅,把低级的外道定称为野狐禅。(注十二)

    定的名称,在梵语中,除了三昧,尚有七名: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多、
驮那演那、奢摩他、现法安乐、质多医迦阿羯罗多等等,正因为定境通于凡圣,致
有印度人,认为男女性交,也叫三摩钵底──雌雄等至,因那时也有心意集中,淫
乐遍身,类似定心的现象。至于那些说什么性命双修啦,身心双修啦,就是想从男
女的淫乐中修定(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一四四页)。修定的意义,被附会混杂到如
此的猥亵下流,也真可悲可怜!但是,这也告诉了我们,印度对于定的意义是看得
非常广泛的,这与中国禅宗的本旨,何止相去天渊!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
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
,多是禅定的作用。

    所以,凡夫乃至畜类如狐,只要用著了心止一境的定功,便会产生或大或小的
神秘效验──神通,但那并非是佛教的禅宗;佛教的禅宗,倒是反而不主张神通的


注十二:宗密禅师,禅源诸诠集都序曰:「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
      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需修十六禅观,及念佛三昧,般
      舟三昧。」「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
      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
      ,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甚么叫做顿与渐?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
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
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是主张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
的。除了禅宗之外,没有一个宗派,能像如此直截了当而开门见山的了,所以禅宗
的许多人,往往要批评学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