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2章

佛教知识-第12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饱暖则思淫欲,丰衣足食而有美眷如玉之后,又会想到受人敬仰,追求名望及社会地位,乃
至以立功立德来扬其名声,小则荣光耀祖,誉满一方,大则留名青史,以扬名千古。所以,
「名」虽为五欲之一,虽属于烦恼法,但其比之以财色及食睡的四欲,并非很坏,至少,为
了爱惜名之羽毛,不敢公然地作大恶业。不过,名大招忌,它会为你引来很多莫须有的烦
恼,如果以伪善或暴力来沽名钓誉及争名夺利,那是非常可怜的大烦恼了。所以,实至名归
者,无关宏旨,为名所动而名不副实者,便是烦恼心的发芽茁壮,能使人们永沉苦海,接受
苦果。
    故在《俱舍论光记》卷五云:「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赴
于境。」也就是说,名是随著音声文字而归赴境相,它有召集的功用。
    也可以说名声是随著言语文字的传播,而得到更多人的知道,名越高,随之而来的恭敬
利养或诽谤打击也越多。实至而名归者,固然无关,若为名而自赴于险境者,实在可怕,若
你的名气越大,趋炎赴势及对付你的人就多。所以有多大的名声,就有多大的感召力或引人
注目的力量。
    对常人而言,有财产未必就有美名,有美名亦未必就有财产,所以,名和利,虽有连带
关系,并不是必然有关系。
    不过,「名」是枷,「利」是锁,当你有能力(智能或财力或势力)之时,人家为了使
你替他们做更多的事,找到更多的钱,他们会给你送上很多的美名,乃至金钱,投合你贪名
求利的心。可是,当你接受的美名与报酬越多,你须付出的心血也就越多了,其至会使你身
不由己地,被名利牵著鼻子东奔西走。像我现在,与利固然无涉,因为有了一点小名,就有
好多人想给我套上更多的名,什么董事长、馆长、所长等。我为逃避名利,己逃了数十年,
最近数年,却逃不掉了。
    或者有人觉得我很好过,其实我为这些事务性的名义,颇感苦恼!记起天台智者大师说
过的名言:若不领众,可至铜轮位,后以损己益人,仅至五品内位。也可以说智者大师亦是
为盛名所累的人了。但是如果为了度众生,名是有用的。
    (2) 名是除烦恼法:我们再把「名」分析一下,我们既能从因缘论的观点破除执著,也
可从因缘论的观点破除名相。修行的基础方法,是数息观与因缘观,数息观破散乱,因缘观
破愚痴,既然「愚痴凡夫随名相流」,我们就得以修因缘观来破除名相,而进入圣流,名是
标的符号,不是实在的,只有假名。真名无名,假名才有很多的名。因此观察一切的东西,
先仅有相,相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名是标示所有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的一种符号。金刚经
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既是虚妄,何况是由相而起的名呢?
    有人劝我少演讲,多写书,可以留名千古。演讲,只有几十个人听,多至几百个人听,
最多几万个人听,听过以后就没有了。但我要试问:是什么留传千古?
    是圣严这名字留传千古,千古以后我圣严这个人在那里呢?书里头?书外面?于我本身
有何干系?这个地球世界会坏,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全体也会坏,能够逃出这个大范围的可
能很渺茫,纵然把我的书装上火箭,送到另外的星球去保管,也不能逃过毁灭的命运,时间
太长,空间太大,几万年也仅刹那间就过去,几百万光年的距离,也只是近在咫尺,名是保
不住的,不能永恒存在的,何况名之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正如剪下了的头发与身体的关系。
这样分析以后,就知道名与我们没有关系,正如刚才黄光国博士给我介绍了好多头衔,与我
没有关系,连圣严二个字与我也没有关系,圣严这二个字用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十几年的时
间,我过去不叫圣严,将来死了,也不是圣严。
    印度的大乘佛法分为三大系,一个是真常系,是指真如、如来藏、佛性等的常住真心的
系统;一个是性空系,又叫中观般若系;一个是唯识系,今天我只讲唯心和唯名,其实也讲
了唯识,不过请诸位不要误会我有了独特的判教。我没有忽略唯识系的佛学,我只是从心和
名的立场来讲而已,在此,我要告诉诸位的是:唯心系的佛学思想,重视心的本源及其结
果。唯名系的佛学思想,则著重于现前这个妄心的认识,追寻到了源头,便是修行的结果;
要对现前妄心的彻底认识,必须有修持的努力作为代价。所以,不论从那个角度看,佛学的
目的都是教人以切实的修持来完成解脱与自在的圣果。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讲于慧炬社粥会 刘国香·杜正民居士整理四、活佛与活菩


    活  佛

    诸位同学:
    今天所讲的这个题目,也许让各位觉得奇怪,在听讲之前,可能有些同学会想:「活
佛」究竟是什么?「活菩萨」又是甚么?
    诸位大概听说过,在蒙古、西藏的喇嘛(意为上人)之中有的叫做活佛。其实,喇嘛之
中的「自在转世」者,西藏语称为「宁波伽」,蒙古语称为「呼毕勒罕」,其原意并没有活
佛的意思,乃是乘愿力再来的修行者。中国汉文为了分辨喇嘛与转世者的不同,就称他们为
活佛,就是活著的佛。
    西元十五世纪时代(相当于明朝初期),西藏的宗喀巴出世。在他圆寂以前,叮咛他的
许多弟子,转生世世度众生,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后来西藏与蒙古地区的四大喇嘛──达赖
喇嘛,班禅喇嘛,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宗喀巴本身并没有成佛,这个世界上只有释迦牟
尼佛成了佛。把修行有大成就,能够生死自如,有愿力再转世度化众生的人,称为「活
佛」,乃是表示对于转世再来,弘扬佛法者的一种尊称。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现在且让我们以七个子题来讲「活
佛」的内容。
    (一)佛与佛法:
    释迦牟尼佛是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说出有关他修行的过程、方法及开悟成佛的
经验而成为佛法。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其实三藏十二部并不完全是佛所说的,例如论藏的大
部分,它是经过历代高僧将佛法哲学化、系统化而整理出来的;经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萨说或
弟子们说的。
    由佛所说出的成佛过程和方法,以让人人追寻而成佛者,我们称为「经」。
    佛对弟子们的生活作了许多的规定,称为「律」,也是佛法。佛经因体裁不同而分为十
二部,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种不同体裁或性质所说出的修行方法。
    十二部经的名目是:散文、重颂、孤起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
自说、方广、授记。
    佛所说的话,并没有要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起源,也没有要告诉我们逻辑学上的种种问
题。佛只是直接了当地对当时各类不同的对象,说了种种应病予药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佛
入灭以后,其弟子们结集遗教,先是口耳相传,然后才开始有文字的记载。佛法,并不限于
佛陀亲口所说,也不限于三藏十二部。它有一个称为三法印的原则,即是「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涅盘寂静」,合乎这个原则的,即使不是佛说,甚至是外道所说,便是佛法,否则便
非佛法。有了这个原则,我们可依据三法印来监别衡量一切思想,是佛法与非佛法。
    (二)佛与佛教: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首先有几个弟子,由弟子再招弟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教团,我
们称之为僧团,也就是佛教的开始。
    教是教团,佛教称为僧团,它本身不是一个组织体系,而是在共同信仰的原则下而结合
在一起的。佛的教团包括四众弟子,以出家人为中心,拥护教团,支持佛法的在家人为外
团。在家人有二种:优婆塞(男信徒),优婆夷(女信徒)。
    出家人有五类: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因此,佛教可说是释迦牟
尼佛和他的群众的结合。
    (三)佛与佛学:
    凡是一个宗教的教主或教士,甚或任一宗教的实践者,其本身必定知道如何来实践,如
何达到修行的目的。佛陀并不希望信仰他的人,把他所说的话,当作学问来研究。因此,释
迦牟尼佛不谈形而上学。有人问起佛学上的本体论是什么,佛教不讲本体论,如果要讲的
话,本体是「大我」,现象是「小我」。佛法讲「无我」,所以不讲本体是什么,然从佛学
的观点研究佛教的名词,例如佛性、如来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词,也许可以满足那些追问
什么是佛教哲学上的本体论者吧?
    佛充满宇宙之间,我们成了佛以后,便和宇宙一样大,那不就是一个本体了吗?我们本
来是清净的,本来是有佛性的,人人都可成佛,跟宇宙的本体一样,这依然是本体论,对不
对?其实,说佛法有本体,是对那些没有进入佛法的人,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说的,对这些
人,一定要告诉他们,有一个目标可以去,有一个东西可以找。比如法华经内提到的长者以
三车(羊车、牛车、鹿车)之好玩,诱导小孩出火宅。事实上,离开了火宅,还要车子做什
么?佛陀成佛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他的悲愿和智慧还在,但它不是本体,因此,佛
学不讲本体论,如果要讲本体论,这是方便说,不是实在的。释迦牟尼佛并不希望任何人把
他的话当作学问来研究。但释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这时间的过程中,
经过很多的地方,很多人传播发扬而加入其它的东西,如中国人把儒教、道教的东西加入佛
教,印度后期的佛教也搬进了印度教的东西。这样一来,就需要有人来加以分析、研究了。
做学术研究的工作,即谓之佛学。
    (四)佛与学佛:
    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佛,佛陀降世并成道以后才有佛可学,学什
么?学佛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说法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中,
他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程度的人说法,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
义,这是他说法的目的,因此,在佛教的立场来说,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学佛而不在佛学。
    佛,可以学。这是一切宗教里唯一谈到的,教主本身不以为他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超过一切的人。佛教不讲神话,有些人学佛学得不得当,而造成傲慢的心理,认为只有他是
至高无上的,这也不应该。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觉得人人都应该走他那一条路,人人都
可以走上他那一条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人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学
佛不是学释迦牟尼佛那个人,而是学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样的人格标准,故
称「人成即佛成」。
    (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人类的历史非常的短暂,文字记载中,曾经有佛的记载的,只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
佛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释迦牟尼佛以后到现在还没有佛,在这个地球尚未毁灭以前,
还会有佛出世吗?不知道。
    但是,从这点我们要讨论到佛经里所谈到的几个问题:凡是过去看过几本佛书的人,大
概都看过这些话:「三世诸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
    讲「宇宙」两个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来,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其实,
以时间来说,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从空间上来说,乃无际无限,也不是
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学里有「常论」及「断论」,常是永恒的有,断是无因无果,佛法
不讲常、断,而是讲中道,非常非断,非空非有。
    我们自学佛修行到证悟以后,一切时间、空间诸佛都不存在,但没有证悟之前,我们还
是需要把前后因果的时间,因缘生存的空间标出来。
    佛经里说到,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七个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
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庄严劫中有三佛出世,现在的贤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
出世的释尊是第四尊,弥勒将是第五尊,到释迦世尊为止,通称为过去七佛,他们的共同教
诫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等,此处是指的大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
一大劫。大致上说,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灭,称为一个大劫,这是指我们所处的大千世
界。地球,只是这个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微尘。
    所以贤劫虽有千佛,以人类众生极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实在太难,因此应当庆幸
我们得生于现在贤劫中,虽未亲见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说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没有,我认为这是勉励性的说
法,目的在于劝人修道和成道,但对自信心不够的人,也会产生反作用。这并不是佛所说的
话有问题,而是我们这时代,应该相信,对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虽是末法时代,只要
有信佛学佛而修持「正法」,对他就不是末法时期,所谓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据佛的戒律
和八正道等方法来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时期,而事实上,我们这时代尚有比丘、比丘
尼,也有持五戒、菩萨戒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贤劫里,有千佛可以亲近。释迦牟尼
佛以后会有弥勒佛出世,时间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以后,也许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己经
不存在,但是诸位不要失望,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星球,当我们的色身
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愿力仍可使我们到达我们愿去的任何与佛有缘的地方。
    所谓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亿个国土说法,请不要仅把这地球世
界当成众生活动的舞台中心。
    佛经里说有很多他方世界,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极乐世界,东
方药师佛愿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还有很多世界,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佛只有释迦牟尼
佛,过去七佛并不一定就在这个世界出现的,弥勒佛出世时,这个世界也不一定还存在,
但,要想以后跟弥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发这个愿,我们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结
果,由于共同的愿望,而使我们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为何众生不是
佛?乃因众生有烦恼,烦恼去了,众生就是佛。也许有人问:「本来都是佛,那么我们现在
为什么都是众生呢?」「人人都是佛」,这是从佛的眼光来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
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诚心待人,宁可受欺不愿冤枉任何一个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
子,圣人把所有的人当圣人,你现在不是圣人,终有一天,你可能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所有
的人都成为圣人,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个众生与他并无差别,在本质上都
是一样的,佛是站在众生的立足点看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视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