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87章

佛教知识-第87章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
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无有了期。这样下去,请待驴年。其实,一句佛号、一句
咒、一个种字、一个手印,莫不皆是圆圆果海。信得及,当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乱,到
头来仍是入牛胎马腹。所贵是信心坚固,知见圆融。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
得及,专修可,兼修亦可,轮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戏论!
    四、论〃依法不依人〃,并再谈发愿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
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
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
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
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
眼。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
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
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
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
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
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
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
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
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说〃依止善知识,依
法不依人〃较妥。《华严经》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大乘四法经》云:〃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圆觉》又
云:〃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别善知识
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
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
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当前,君之求索,不
外〃默察机缘〃与〃创造条件〃两途。因须利他,〃他〃即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
机缘。至于〃自觉〃,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
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
性,以创造条件。当前首应创造的是〃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观世音菩萨云:
〃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
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
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眼〃。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
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你说按着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诵愿〃,不等于〃发愿〃。真实
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
宝加被,早开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
些考验,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十二)答J老居士
    (一)略谈慧业文人学佛通病,(二)劝老实修持,读诵大乘
    学长深具慧根,才华甚茂。先师夏老谓您根器过于Z某某,确是如实之言。Z公确甚聪
明,参禅亦甚深入,所惜者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自认为必可开悟,不料终身未能打
破漆桶。其症结所在,正是《首楞严经》世尊呵斥阿难者。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
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
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
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
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
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
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
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
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
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
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例如名学者某
某自作聪明,谬指《大乘起信论》为伪书,而其文中之论点及论据均极可笑。又如尊函中所
提到之Z某名人,竟将《心经》中之密咒译为华文,真是荒唐盖世。试问这四句为何玄奘大
师不译,难道大师不懂这四句梵文?但大师不译。盖不译才真译也。咒中每一字均有无量
义,请问如何译?勉强译出非但挂一漏万,实则挂一而漏无量矣。更有进者,密咒之妙处,
正在于其无理路,离言思。《心经》之妙亦正在于前部有理路,可思议,末后直是四句咒,
毫无理路,不可思议。从显而密,即思议而入不可思议。故此经称为般若之心。(书至此,
适收到韩清净居士所著之《心经颂释》亦曰〃此咒经意义,强解非所应。〃可见译咒真是画蛇
添足。)但大函中荒谬绝伦者,则莫过于某外国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难道此
外国学者,竟能超过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此两位超绝古今之大译师,均亲译此经,正显伊
等重视此经。又净土法门乃千经万论所共指,难道千经万论都是伪!真是不值识者一笑。盖
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
〃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
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
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
之巢臼。至于实修,盼能密净双修。〃密〃则常修贡师亲传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
宜,诺祖幽囚井下,因持绿度母,屡次中毒皆不死。)〃净〃则常持阿弥陀佛圣号。必须〃是
心作佛〃,方能证本来是佛之自心也。故此为首要。
    其次则是〃读诵大乘〃。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
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窍而浑沌
死。〃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事后弟曾请问夏师:〃似此浑沌已
死者,当如何办?〃夏师曰:〃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通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
妙药。知识分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
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敬盼老学长一方面老实用功,一方面刻苦参研,
行解相资,专精勤久,必将柳暗花明,别有一番天地。老学长诚意甚殷,下问于我,故不得
不掬诚以报。谨以此密净双修,行解相资,二语作为供养。至于密净之中,孰宾孰主,请您
自决。

(十三)答K老居士
    (一)答〃茶碗〃的空假中三观(二)略谈物质文明皆〃有为法〃
    上次光临途中备受辛苦,足证为法心切,甚为难得。所问敬答于次:
    您问〃茶碗〃如何结合《金刚经》?
    (一)〃茶碗〃,是假有,若根本无此物,何有此形?何有其名?今既因〃形〃得〃名〃,盖
由于假有也。〃即非茶碗〃。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何尝有茶碗。只是一些电子、质子与中子,
再究其实,则只是波动与能量而已,如是则茶碗成〃空〃,是即空观。一个茶碗即假即空,
(既是假有,复是空无)空假不二,是名中观,故曰〃是名茶碗〃。
    (二)物质文明能为人类带来福利,但所能造福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小小地球,乃沧海
之一粟。若只照顾一个小地球,而抛弃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所谓弃海认浮沤者也。
    至于所谓福利,实际皆是短暂、虚妄。人间福利以及科学本身,都是有为法。《金刚
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科学总透不出三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真实境界,亦无所知。
    末后,佛教徒中像您这样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之科学家应当如何呢?那就是:学如梦之科
学,做如梦之研究,得如梦之发明,造如梦之产品,利如梦之人类。这些都不妨尽力而为,
但必须牢记--如何出梦!

(十四)答L老居士
    略谈大圆满法
    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
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
贺,为莲舍贺,亦深为学长合府贺也。至于大圆满法包括〃且却〃(立断)与〃脱噶〃(顿
超)。〃且却〃完全同于中国之禅宗,无修无证,一法不立,不历次第,见性成佛。行人若与
〃且却〃相应,则同于禅宗之顿悟。至于〃脱噶〃则必须在与〃且却〃相应后,方可开始修习。目
前大陆,学密者多喜躐等,未契〃且却〃,而大修〃脱噶〃。修法者兴高采烈,自认为得无上
法,而不知如是修持正是煮沙作饭。莲舍之法极妙,大圆满即摄于生起次第之仪轨中。例如
四臂观音法及莲师马王金翘鸟法均有最极殊胜之大圆满部份。此即无上之妙法。
    对于精舍拙见以为:(一)对于同学,贵精不贵多。(二)对于道场,重实质而不重形
式。香火兴旺、坛城庄严者皆形式也,而实质者,法也。发无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
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三)对于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灵感、禅定、神通。盼同
修能于修生起次第中,直趋大圆满。

(十五)答LM两居士
    答学密须兼修西方净土并读诵大乘
    莲师法乃莲华精舍必修之法。王上师指定精舍所有同学均以莲师为上师,嘛嘎哈拉为护
法。至于本尊则可因人而异。再者,精舍初十之会供,王上师亦指定为莲师会供。故知莲师
乃同学人人必修之法。莲师与阿弥陀佛、观世音本为同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红教尊
弥陀崇净土。诺那祖师曰:〃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因西方净土有弥陀大愿摄
受,最易往生也。
    您夫妇发心真实,对于密乘信仰甚坚,学法因缘又极殊胜,实为多劫善根所感。切盼百
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大乘经论,用心读诵。王上师曾指定精舍同学必读与参考之经论各十
余部。《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
经》《维摩诘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大乘起信论》皆必读者。昔有人问
诺祖,什么是密宗境界?祖师答曰:〃密宗境界不可说,不可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密宗
境界。〃诺祖开示是无上醍醐,愚即是从此经入。

赘  语
    校稿初竣,于午餐之际,俄顷得一偈,附录于后,以代结语。
                    校稿偶兴
            清净一句万德严     禅密净土一而三
            掩耳不闻末后句(注1) 〃无心犹隔一重关〃(注2)
            六根齐摄当下是     三密相应刹那圆
            持名即禅即持咒(注3)  且却即是祖师禅(注4)
                             丙寅(一九八六)初秋
                          龙树大士圣诞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注1:宋黄龙忠禅师观水磨发明心要。佛眼曰:〃吾有末后句待吩咐汝。〃黄龙掩耳而去。
注2:古德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注3:《大集经》:〃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注4:且却义为立断,乃红教大圆满法中之要法。

 




怎样实践佛法
徐恒志
一九五三年七月
―――――――――――――――――――――――――――――――――――――――

               一 学佛者的苦闷

    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
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
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不属修证”的说法,认为修行证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终日
闲散,任情放逸,自以为随缘自在,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却没有抵抗和化除的办法。第
二、虽已肯发心实践,却不明修持的道理,仍处处执著,说物就着于物,说心就执于我,甚
至必求最高无上的法与德高望重的师,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从速解脱自己的烦恼;可是在日
常生活中,贪嗔等习气发露的时候,却随它奔腾流浪,并不去回头照顾。他们心存依赖,一
味向外寻求,仍不曾抓住问题的重心。第三、曾经沧海,备尝艰苦,于是认真学佛,愿求解
脱,知见很正,却又苦摸不着一个下手处,虽也诵经持咒,念佛打坐,但终觉得左不是右不
是的找不到一条出路来,往往学佛十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
久无消息,自怨业障深重,以为终身无望,从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们如果根据上述一些例子,来作一下主观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种人是由于不知实践的
重要,第二种人是由于不明实践的宗旨,第三种人是由于不详实践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
多,而实践的就较少,至于从实践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谓“入宝山而空回”,这真是
学佛者的苦闷!

                二 实践的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