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参的办法究竟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
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什么样子,
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
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照顾
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这里必须注意的,就
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象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的念;也不是象猜谜语般,反复思量卜度,
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
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
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
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
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
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加一分定慧;以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
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2。 观心
观心一法,是修心的要务,一切大乘经典所说的,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
由于我们平时不能一念回光来返照自性,终于使妄念象脱缰之马一般,奔驰不停。现在我们
用自性来照于自心,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所以《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
定”。《大乘心地观经》也说:“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观心的方法,初下
手时,是要随时随地放下一切妄想杂念,是、非、善恶都不思量,直下细细静看自己当下的
心念。这时但见念头忽来忽去,幻生幻灭,切不可分别执着,也不可随它流浪,又不可着意
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我们只要平心静气地细细看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
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在初观的时候,往往易于忘记,所以必须多练,每
日至少须起观数十次,自可逐步纯熟。观至中途往往一念起后,力量甚大,有盘桓三四日不
去的情况,这正是习气种子在内翻动。这时我只一味观照,不去管它,毅力坚强,埋头忍
受,用“不取不舍”的办法。用功久久,就会觉得妄念不流,心地空净,寂照同时、灵光独
耀。这种观心的道理,简要的说来,能观照的智,就是般若,被智所观照的境,就是无明;
但无明原是依于真如而起,所以观无明妄心,就是观自性清净心。这样以般若熏于无明,正
象以日光照于坚冰,照得时间久了,没有不分分融泮而消归于自性的。又观照般若是始觉,
实相般若是本觉,由回光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愈强,定力愈足,定慧互资,则
始本合一,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诸妄既息,寂照现前。这正是《圆觉经》所说:“圆照清
净觉相”的办法。所以观心一门,《大乘心地观经》说是“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其次,关于止观法门,当然是以天台的圆顿止观,系缘法界(止),一念法界(观),
初后不二,行解俱顿,为尽善尽美。因此,我想来扼要介绍一下关于台宗一心三观的初步修
法。《摩诃止观》开所观之境,共有十种,在十境中,先拣定阴入境中的第六意识为所观之
境,因为第六意识是我们的妄想,日常现前,为生死的根本,所以必须从第六意识下手观
起。此外,立能观的方法有十乘,在十乘中,以观不思议性德最为圆妙,这性德有即空、即
假、即中的三方面。自性不生不灭。本来空寂,叫做真谛;自性应用无尽,具足妙假,叫做
俗谛;自性即空即假,而又非空非假,叫做中谛。这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三
谛,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圆融而不可分离。在这三谛圆融的自性中,自然具足百界千如的三
千诸法,这三千诸法,包括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心物、因果、性相、体用等等一切诸法在内。
我们日常一念之间,三千诸法,同时具足,既不是本无今有,也不是前后纵横,而是即空即
假即中,不可思议。现在下手修观。就在这性德不思议境上,起空假中的三观之修,用横竖
四句推理检点这性具三千的道理。所谓横四句就是推检这性具的三千诸法,究竟是我主观的
自心所具备的呢?还是客观的诸缘所具备?是心缘和合而具备的呢?还是无因自然而具备?
若说是自心所具备,自心的生起,必有待于外缘,这样,心尚不可得,怎能具备这三千诸
法?若说诸缘能具诸法,那末诸缘本来与我无涉,怎能具有这三千诸法?若说是心缘和合而
有,心缘还没有和合前,既各各都不具有,和合时又怎能真有所具?若说无因自然而有,无
因就等于空无,既空无又怎能具足诸法?这样用上列四句来推检,来挖根,就可知一法尚不
可得,怎么会有三千诸法呢?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在推检过程中,如果有一句相应,就能使六识妄想入于空寂,那时可不必再
用其他各句;若不能入寂,可再用各句一一推检,乃至用竖四句(就是一念心灭生三千法
呢?还是一念心不灭生三千法?是一念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呢?还是一念心非灭非不灭生
三千法?)及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等句推检,必使妄想入于空寂为止。若果能一念澄澈,当
下湛湛寂寂,万念俱空,这叫做一空一切空的不思议空观,照于不思议的真谛境。恰当空空
寂寂时,便顿了自性中原本具足的一切诸法,并不象木石般冥顽不灵,所以能妙用无尽,法
法全彰,这叫做一假一切假的不思议假观,照于不思议的俗谛境。又正当诸法宛然时,即照
而寂,却当体全空,即寂而照,却法法具备,这样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叫做一中一切中
的不思议中观,照于不思议的中谛境。但以上所说,由圆具三谛的本性,起圆具三观的妙
修,所说似有次第,实际上并无先后,行起解绝,唯寂唯照。假使能蓦直照去,则圆融三
观,一时现前。能观的心与所观的境相冥合,则破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证一切智,道
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而成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那时自性体、相、用的三谛妙理,
就全体显现。虎溪大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后,一心融
绝了无踪”。所以叫做不思议的妙观。假使观这识阴等境不能悟入,可再用能观的十种法,
历其余所观的九种境,一一观之,就是所谓“即境观心”。读者欲知详细,可研阅《摩诃止
观》十卷。以上所述两种观法,下手方法虽有不同,究竟理趣,殊无二致,学者可随性之相
近,择一专修。不过《摩何止观》广博深细,初学和事忙的人,恐怕难以下手,那末不如修
第一种观法,较为简切了当。
3。 修密
密宗修法的特征,是以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观于有相无相两种曼荼罗。曼
荼罗的意义是轮转圆满具足,是学者观想的对象。)的三密相应(瑜伽)为妙行。由于行持
时,以本尊的清净三密(咒、印、观)加持于我们身口意的三业之上,互相融会涉入,一体
不二,自力他力配合,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入于不思议境界,便能迅速转变我们第八识的有漏
种子,发起本有的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明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
开发佛知佛见,而成清净光明的净菩提心。法门的特殊优胜,自不是未修密法者所能知。藏
密的传承,有宁玛、噶居、萨迦、格鲁四派。自莲华生大士入西藏以后,为藏密宁玛派(红
教)奠定了基础。他的教旨是依秘密莲华部心义建立,以部主阿弥陀如来所得妙观察智为本
智。但莲华部含摄的种类既广,其修证方法,也各各随其本尊的体相而有差别,不过旨趣还
是一样的。红教修持方法,最称完备,因效力很大,如果传给不适当的人,流弊很多。自后
有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出而整理教法,于是有黄教的建立。两教的修法,本质上没有多大差
别,因为考据黄教的渊源,亦是秉依龙猛(即龙树)所传的莲华部法;且教规同以护持自他
清净菩提心为主。不过黄教更趋重戒律,以真实成就莲华部清净光明的本旨。以上是关于密
宗的一些基本情况。
密宗的修法可分为四部:一、事业部,就是做息灾、增益等的护摩事业;二、行持部,
就是修初步的观想行持等;三、瑜珈部,就是依法修持的三密相应;四、无上瑜珈部,这是
四部中最高深的一部。无上瑜珈又可分为三等:一、大相应(嘛哈约嘎),就是以真言加
持,入妙明境界:二、圆满相应(阿努约嘎),就是行者本身即妙明境界;三、大圆满相应
(阿底约嘎),其中包括大圆满心要及心中心层层入深的修法,到这里法界全是一心,含融
万法,心佛一如,一切圆满,归功无碍。由于密宗的受法,依照一般规定,必须经过轨范师
灌顶的手续,而且各有印咒,这里无法作具体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约略谈一谈,依于大
藏经秘密仪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二卷、唐菩提流志译)所说,无相密乘心中
心的修法,以备有缘学者的参考。这一法共有六印一咒,每印须修八座,每座须坐足两小
时。六印修满后,专修第四印及第二印(修第四印,可助生极乐),一切仪规,都是很简单
的。修时规定在两小时内,口持咒不停,手结印不散,意则一切不管,不取于相,念头起时
不去理它,一心只顾到持咒。这样依法修持,因有咒印奉持,所以不落于空;因咒印没有道
理可说,所以也不着于有。不空不有,左右挟持着这个心,念起随来随扫,随扫随空,扫至
无可再扫,自然就证入三昧。因此,根性利的,经过四五百座的苦行,就能点开心要,由体
而起慧照的妙用。那些平日定力不足,修禅净等法门不能相应的人,可以修这个法,因为在
二小时内,如钻木取火地不断修持,就能迅速地改造无始以来的浮滑习气,得定开慧,有一
定的把握。所以《佛心经》说:“若持心中心,速证无生忍”。又说:“末法众生,障深垢
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诺那大师曾赞叹这个法门为无上密乘。可惜受法的机会颇难,
这也是各人因缘的不同吧!
4。 念佛
最后,我来介绍一下,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上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
法,虽然很多,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
《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依照这些方法去修
持,都可往生净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因为这一法门,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
广,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固然法法圆妙,但有的需要
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有的需有充分时间,有的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
益,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
具备上述的各项条件,而且下手简易,有事有理,真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对任
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信众,将没有亲尝法味
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他在《十住毗
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
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
佛法门,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人们的苦恼,在于无法制止贪嗔等烦恼的发生,如果我们能观于无念,自然就可趋向佛
智,假使不能做到无念,那末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念,哪个念头有比念佛的念头更好的呢?
这个道理不是很明显吗?何况一句佛号,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一念提起,则一念是佛,念
念提起,则念念是佛,古人所谓:“佛号投于乱心,则乱心不得不佛。”这样,由“执持名
号”,而“一心不乱”,虽不求见性,却暗合道妙。即使念时心仍散乱,很难做到一心地
步,也可仗自己深信切愿的力量,带未断的烦惑,出三界的牢笼,(注意:念佛法门,主要
是建筑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所以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
持名之深浅。)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净土一门,普遍适宜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
人,称为教内的别传。
但念佛法门,虽说下手简易,实际上也并不简单,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坐
卧,动静闲忙,蓦直念去;尤其当遇到一切顺逆境界时,总要使一句洪名,不离心口,若有
事打断,必须记起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业消智朗,净念现前;
方能在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句佛号,感佛接引。假使贪其简易,而悠悠忽忽,间断夹
杂,虽能种植远因,难获现前利益。这不是法门的不巧妙,而是我们学者的不老实。
念佛法门,也是自力他力配合的一种修法,用一句果地圆觉的名号——“南无阿弥陀
佛”,作为我们因地修持的心念。念时有三种方式,就是默念、高声念和金刚念。平时以金
刚念最为适宜,所谓金刚念,就是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的一种念法,虽然不出声,但嘴唇
必须微动,来帮助忆念,因高声易于费力伤气,默念又易昏沉散失;但也不可执定,总在自
己看环境和情况而调适得宜。初发心修持的,最好能每日用金刚念跏趺坐念一小时,(坐法
请参看前篇《学佛是怎么一回事?》观心一节)助其常摄在定,自能易于得力。(修各种佛
法,本通于行、住、坐、卧的四仪,但初学的人,必定静中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静坐一
法,都不能不借用。)又持念时用四种方法,最易相应:一、摄心念。就是在念的时候,必
须摄心专注而念,如果妄念纷飞,不容易收摄,则可一面在口里念,一面用耳根听,旋听旋
失,旋失旋听,若一根被摄,则六根也自寂然。《楞严经》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实是念佛的要道。二、欣厌念。就是正念时要有意识地加以取舍,欣取极乐,厌舍婆婆,在
无生中,炽然求生,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久之,自然一句佛号提起,悲欣交集,浑身洒
脱;且将自然渐渐入于不取不舍,《妙宗钞》所谓“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三、
勇猛念。凡自觉业习厚重,念力无法提起,这时要勇猛着力,譬如大敌当前,只有奋勇抵
抗,虽枪林弹雨,义无返顾;又如孝顺之子,为报杀亲深仇,虽磷途虎窟,心不退怯。四、
悲忆念。这譬如他乡游子,久离慈母,客路颠沛,悲忆不止。《楞严经》说:“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