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缺乏般若智慧的众生,于此真心不变随缘之体,缘聚妄见其生,缘散妄见其死。因见有生有死,故贪生怕死;甚至为了自己的生,而不顾他人之死。由是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斗争冲突,导致苦恼丛生。
众生不知真心随缘不变,随恶缘之习染时,虚妄名垢;随善缘之熏习时,虚妄名净。既见有垢有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因而爱美恶劣,取舍心生,贪嗔内蕴,谋夺外驰,遂酿成人欲横流的世界,为患无穷。
众生不明此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见诸佛菩萨觉悟时,妄以为增;当自己迷惑不觉时,妄计为减。既见有增有减,则斤斤计较于大小多寡,分疆划界,自他分隔,人我对立;每遗憾自己之不足,常嫉妒他人的有余。由于贪求不已,欲壑难填,故作奸犯科,祸国殃民。
如果众生能够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观照五蕴诸法,缘生性空;通达此诸法空相的理体,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取消种种邪见,不生执著,既无缘起为生,缘尽为灭;亦无出障为净,随流为垢;更非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皆空,则因执相而分别取舍、所招致的烦恼与不幸,当然亦消灭于无形。
道元大师说:‘了悟于生,了悟于死,乃佛家一大事因缘。’真的,能够了悟生死的人,就不致为生死所囚;也唯有不囚于生死的人,始能够真正体悟此不生不灭的空相。亦唯有亲自悟证此不生不灭之空相的人,才不怕死,才肯为世界人类而死。
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中国古代岳飞的尽忠报国,文天祥的以身许国,这些民族英雄之所以不怕死,只是爱国、爱民的强烈责任感所驱使,而能舍生就义而已;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懂得生死。真正懂得生死的人,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但求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可以为众生而生,亦可以为众生而死。所以能够留惑润生,不住涅槃,而入生死,恒乘般若的慈航,于六道生死苦海中,运载众生,由生死此岸,抵达涅槃真理的彼岸;既随顺生死,又能超越生死。这就是大乘菩萨,明白诸法空相之后的悲愿与实践。
(一)空无蕴处界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是承上起下之词。承上诸法空相,起下文无色,无受想行识。意思是说:由于众生的真心,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法尔天然,空无一物的缘故,所以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可得。
前说照见五蕴皆空,是约五蕴本身言;因为五蕴诸法,从因缘生,原无实性,其性即是空性,所以说:‘五蕴皆空’。现在,是约真心的实相理体言。众生具足的真心,本来空寂,实无五蕴等诸法现象可得。前是从现象推论至空相的本体; 今是拨开现象的假相,但显空相的真性。现象虽有,但其性本空,有等于无。所以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五蕴可得,故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说明众生的真心,不但没有组织众生身心的五蕴诸法,亦没有内在的六根,与六根所对外界的六尘。六根又名六入,入是涉入;众生内的六根,能涉入外界的六尘;而外界的六尘,亦能涉入众生的六根;如是根尘互相涉入而生识。六根为识所依,六尘为识所缘,是以六根六尘,是识所生之处,亦是识所依之处;故六根、六尘,合之名为十二处。
眼等六根是人体的器官,用生理学的名词说:眼是视官,耳是听官,鼻是嗅官,舌为尝官,身为触官,意为感官,这些都是父母所生的肉体现状;粗而浊,但有形质,全无知觉。楞严经形容六根的相状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桑,心如幽室见,被称为六种浮尘根。
众生的生命,除了浮尘根外,还有净色根,作为浮尘根的所依。可以说:净色根,是浮尘根的实体,浮尘根是净色根的相状;作为六根实体的净色根,细而净,犹如琉璃,非肉眼所能见;等如生理学家所说的神经细胞。生理学名为: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触觉神经、以及感觉神经。
众生的色身,只有视觉神经的净色根,而无浮尘根的眼球,则像盲人;反之,但有浮尘根的眼球,而无视觉神经,则犹如死人,是不能发生眼的作用。当知众生眼之所以能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主要原因是在浮尘根之外,还加上净色根,才能发挥六根的功能。
色声香味触法,是众生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尘是染污的,变动的;所以色等六尘,既能染污人的真心,又常在生灭变动中。六尘又名六境,因为六尘,是六根所对之境,作为引生六识的条件。例如:色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乃至男女等形貌,是眼根所对境。声有琴瑟管弦、鼓乐笙歌,甚至男女苦乐等声音,是耳根听觉所闻的对象。香有龙麝、旃檀、沉香、脂粉等香,包括一切香臭或非香非臭等气味,是鼻根所嗅的对象。味有甘甜、咸淡、酸辛、苦辣,乃至一切美味或香或臭的饮食,都是舌根所尝的东西。其余冷暖、涩滑、轻重、柔软、粗糙、乃至肌肉、衣服都是身根之所觉触。至于前五尘所落射的影子(法尘),则属于意根所缘。
例如:昨天或很久以前,我们曾经看见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听过一些悦耳的音乐,现在虽然事过境迁,但在我们心目中,仍然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当清闲之际,脑海中便会影现出曾经见过的美丽影子,或悠扬的音乐。有如电影机一样,把前尘往事,一幕一幕的放映出来,这些就是法尘。
色声等六境又名六贼,因为这些外界的境象,透过人眼等六根的媒介,使人不由自主的追逐物欲,迷恋不舍,作诸恶业;令人本身的功德法财,为之而虚耗、而消失。故楞严经说:‘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说明清净真心的空性中,本无眼识,乃至无意识。因为眼等六识,是由于上面所说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境界而引生。众生因眼缘于色境,再由色境的刺激,而产生视觉的眼识;是以眼识的生起,必有其所缘的色境。其他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亦然。因为众生身体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受外界色等六尘的刺激,而引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感觉等作用,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识心。
六种识心中,前五种识心,所依的是有形象的眼等五根;第六意识所依的,是没有形象的第七识意根。前五识的功能是直觉的,全无分别作用,而且只能各缘一境,又只能缘现在境,不能缘过去或未来;相当于心理学家所说的‘感觉’。第六识则专长于分别计度,同时能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作为一切善恶行为的主谋;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知觉’。知觉是建立在感觉之上,还包括著很多的感觉。所以意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同时意识,独头意识,散位意识,梦位意识,以及定位意识的种种不同。
例如:当我们看到天空白色的东西时,视觉的感觉,只是那白色的一片片浮动著的东西而已。一刹那间,我们就知道那是云,或是一团叫做云的水蒸气;这便是知觉。这种知觉在唯识学上,名为五俱意识,或名同时意识。因此意识,能与前五识同时发生作用;除非前五识不与外界接触,否则,当前五识受到外界的刺激发生感觉时,此识便马上自动帮助前五识运作。
比如:当我们的眼睛刚与外界接触,被外界之色刺激而引起反应时,意识便立刻帮助眼识,分别那是黄色、青色,好色、不好色。当我们耳识才闻声时,此识亦敏捷地帮助耳识分别这是男声、女声、动物声、植物声、可意声、不可意声。乃至身识觉触时,此识也同样的勤奋而又热心帮助身识作种种分别;此是痛觉、快觉、冷觉、暖觉等,所以名‘同时意识’。
独行意识,是离开眼等五官的感觉而独立运作的识心活动,相等于心理学家所谓想像。因为此独行意识,离开前面五种识心,仍然可以自行分别、推理、想像,如追忆过去,想像未来等。唯识学依此独行意识,分为梦位、散位、定位三种。
当人们休息时,或在睡眠中,前五识都已经停止活动,但此意识却仍然在活动中;甚而凭著它的幻想,而构造种种不同的梦境,名梦位意识。
又如我们眼等五识都离开色声等外境了,但内心仍然是情绪纷纷,思潮起伏,这种现象,唯识家称为散位意识。至于科学家的分析,哲学家的推理,文学家的思考,艺术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计划,宗教家的意志等,都是属于散位意识的工作。
至于定位意识,是一种心力集中而又统一的心境。这种心境的表现,是精神的集中,宁静、和谐的境界,非一般人所常有的经验;必须有相当修养工夫,或如法修习禅定的人,然后有这种经验出现。
梦位意识,是颠倒错误的;表面上似真,事实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实非理。唯识家名之为‘非量’知识。散位意识中,固有贯通前所经验,成为推理不误的‘比量’知识;但亦有错误的非量知识。其中,尤以后者居多。定位意识,则很少生起主观的作用,只是一种明朗的意境,多属‘现量’的直接知觉。
综上,可知意识是包括现实人生的一切心理活动,同时支配著整个人生的行为和意志。因为其中包括有现量、比量、与非量的意境,所以人世间一切是非曲直的分析,善恶美丑的观念,人我自他的纠缠,社会团体的纷扰,无一不是这个精神界的杰作。它固然可以使人成为慈悲的菩萨,亦可以使人变为凶恶的罗刹。虽然此识能支配人生,但亦不过是因第七识私我因缘而产生的知觉而已;因缘生法,既无自性,当体即空,在真心的空相中,根本就没有这些错讹复杂的现象存在,因此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等是内在的六根,色等是外界的六尘,眼界等是中间的六识。六根有六根的界限,六尘有六尘的界限,六识有六识的界限;如眼根以色尘为界,色但为眼界所缘,眼所见唯色,非声香味等。耳以声尘为界,声但为耳所缘,耳唯闻于声,非以色味触等为所闻。……乃至意识亦只是以法尘为界,法尘但为意所缘,意所缘不能超越此法尘。此外,眼识的引生,亦必限于眼根,非眼根不能引发眼识。故眼识亦唯以眼根为界;其他五识亦然。总之: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各的界限不同,故合之名十八界。
经中的‘无’字,含有两种意义:
一是由于因缘假合故说:‘无’。因为众生的眼等六种识心,是由六根与六尘,互相对立,互相牵引的因缘而产生,若然离开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那么,依之而有的六种识心,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意识界’。即是说:因缘生法,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所谓:‘一切皆空’。有智慧的人听说:‘一切皆空’,立刻就会明白是甚么一回事了;但对于还未能理解真空意义之人,就要首先为他说明五蕴皆空。如果对五蕴皆空还不明白,就要再说:六根与六尘的十二处都是空的;假如仍然不明白,就要更进一步说明:六根、六尘、六识的关系,是彼此互相为因,互相为缘而生起,完全是在相对依赖的关系下存在,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所以说;‘无’。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别故‘无’。当我们六根对六尘时,若果不起妄念分别,自然‘无’根与尘种种虚妄的境界。此非孔夫子所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而是当我们彻底明白般若真空妙理时,心正在焉,如皓日当空,明察秋毫之际,而能够视而不贪色,听而不恋声,食而不爱其味。不贪则不取,不取则不为物所转,反能转物,于是内而忘我,则无六根;外而忘境,则无六尘;于其中间,不起分别取舍之心,即无六识。根尘识三俱皆空寂,自然灵光独耀,内外中间,融归真空之性。至此,还有甚么六根、六尘、六识可言呢?所以,为了破除凡夫因根取境,由境牵心,而产生妄想识心的执著。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意识界。’
传说:洞山禅师自小出家,师傅教他念心经,每念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心生疑惑,不觉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又捏捏自己的鼻子,心想,明明是有眼耳鼻舌…,为甚说无呢?因此请教师傅。可惜他的师傅,是个老实修行的人,只知道诵经,但不求甚解,被小徒弟一问,真的不知如何作答。但觉得这个孩子,宿根深厚,将来必成大器,因此,特别用心栽培他,及长,鼓励他游方参学,终于成为一代禅师。
(二)空无缘觉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般若真空,不但无凡夫迷执的境界,亦无二乘圣者觉悟的境界。此中所说无无明等十二因缘,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门。梵语辟支佛,译名缘觉,或名独觉。生逢佛世,亲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的人,名缘觉;或生不逢佛世,只凭自己宿植善根,独宿孤峰,‘春睹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观察万物,缘生缘灭,生灭无常之理而悟道的人,名独觉。无论是缘觉或独觉,都是从因缘而悟道的圣者。
经文在无明与老死之间,简略了行等十支,应该加上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等,共成十二支,名十二因缘。此十二因缘,有流转门与还灭门的不同。
流转门,是说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因缘,其中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因果。由于众生的生死无穷无尽,如水的川流不息,又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名流转门;属于污染的缘起,是迷情众生的苦因苦果,亦是顺观的十二因缘。
还灭门,是教导人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若能依之逆观十二因缘,就可以灭除烦恼生死,还归真理的故乡,因此名为还灭门。在三乘教法中,是辟支佛乘的解脱道,属于清净的缘起。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详述众生的生命,由细至粗,自高而下的过程。迷途众生,最初因无明不觉,迷失真心,走向黑暗的苦恼世界。无明是甚么呢?无明,可以说是一切烦恼的祖宗,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本来,众生的真心,是纯洁无瑕,清净本然,妙明觉照的。无奈众生一念妄动,产生欲有所明的妄觉,这妄觉,就是‘无明业相’。
由于无明妄觉欲有所明,于是幻觉内有能见的见分,外有所见的相分;能所对立,辗转迷执,由三细而六粗,遂有迷理无明,迷事无明;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尘沙无明,见思无明;执法无明,执我无明;生育出无穷无尽的烦恼子孙;于是,真心被重重无尽的无明黑幕包裹起来,失却原来的灵明觉照。自此,众生不再认识真心,反而认妄作真,以为妄想识心就是自己的心,遂被妄想识心所支配,所驱使,胡作非为,由业感果,轮回六道,流转生死,求出无由。所以,无明是两种生死的根本,亦是一切罪恶的源泉。
行:行是行动,即是众生心识的活动,亦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