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12-古今医彻 >

第11章

612-古今医彻-第11章

小说: 612-古今医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川楝子汤x 
川楝肉(二钱) 木香(七分) 槟榔 熟半夏 枳实(曲炒)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生姜水煎。入砂糖少许和服。 
x木香汤x 
木香 香附(醋炒) 青皮 广皮 枳实(麸炒) 柴胡 苏梗(各一钱) 炙草(三分) 
炒熟砂仁末一钱。水煎。 
x莱菔子汤x 
莱菔子(焙研) 山楂(各钱半) 浓朴(姜制) 枳实 广皮(各一钱) 蓬术(八分醋制) 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x桃仁延胡汤x 
桃仁泥(十粒) 木香 炮姜(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香附(醋炒) 延胡索(醋煮) 
广皮(各一钱) 钩藤 泽兰(各钱半) 
砂仁五分。水煎。 
x归脾汤x 
人参 石斛(盐水炒) 远志内(甘草汤净焙) 茯神 枣仁(炒熟研) 白退术(土炒各一钱) 
炮姜 木香 石菖蒲(各五分) 柴胡 炙甘草(各三分) 当归身(七分) 
桂圆肉五枚。水煎。 
x六君子汤x 
人参 半夏 白术(土炒) 茯苓 广皮(各一钱) 钩藤(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枣二枚。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杂症
腹痛
属性:闻之背为阳。心肺主之。腹为阴。肾肝主之。人之初生。带系于脐。通命门。属两肾。为生 
气之原。此钱氏有灸脐之法。而独享遐龄也。盖肾肝居至阴。喜温恶寒。独赖此真火藏于中。而 
为生生不息之用。苟有以扑灭之。则有阴无阳。外无以御。内无以充。寒邪直犯。委顿呻吟。而 
脐腹绞痛矣。即或禀赋浓者。真元未衰。过伤生冷。留滞于中。亦能为患。而绵绵痛无已时。缘 
气因寒则凝。血因寒则结。痰食因寒则阻。故腹疼一症。大半从寒。而热者间出也。至外受炎暑。 
内伤辛热。腹痛则有休止。脉必数或促。二便闭而烦躁欠宁。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虚实。 
虚者必寒。实者寒热兼之虚。者分水火。实者辨气血。食积其间。热因寒用。寒因热用。通因通 
用。塞因塞用。本缓标急。标缓本急。又在临时变通之。如仲景用芍药、甘草。甲与己合。以调 
腹痛。寒则加桂。热则加芩。立一标准。余可类推。后学所宜取法者。 
一腹痛食积停滞。胀满不安。用浓朴、木香、青皮、枳壳、陈皮、山楂、甘草、砂仁、生姜。 
一腹痛受寒。绞痛异常。或绵绵痛无增减。因肉桂、木香、芍药、甘草、当归、广皮、炮姜、茯苓。 
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热。或嗜火酒。脉数或伏匿。投温药反剧者。用黄芩、山栀、芍药、 
甘草、广皮、葛根、泽泻。 
一腹痛触犯秽气。 痛不宁。作霍乱候。用探吐法。以霍乱治之。 
一腹痛劳力所伤。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芍药。 
一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惧疾走所伤。六味汤加枣仁、杜仲、远志。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汤投之。 
x治验x 
一男子过劳。患腹痛。医与破气药益甚。余按其脉。 细且弱。视其形气。倦怠异常。竟与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余侄视之。委顿殊甚。检前所服。惟枳、朴、木香辈。毫不减 
可。乃连进八味汤而获愈。 

卷之三杂症
少腹痛
属性:少腹隶于厥阴。厥阴者肝也。为阴中之至阴。中寒一症。少腹绞痛。唇青囊缩。非桂、附、吴茱 
萸不为功。肝乃藏血之脏。凡闪挫跌扑。有所损伤凝结者。少用必胀满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泽兰、红花不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或时作疼。 
非山栀、钩藤、芍药不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胀者。当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胀者。当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阴经太阴居上。则理中焦。少阴厥阴居 
下。则补下焦。大抵虚寒者十之七。实热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 
其破血。一取其同气。而调经恒效。盖有所凝滞而然也。临症者辨之。 
一厥阴中寒。少腹绞痛。烦躁厥逆。或呕。用仲景吴茱萸汤。 
一闪挫作痛。用柴胡、钩藤、当归、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类。若困卷甚。四物汤加 
白术、茯苓、牛膝、钩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气汤。如元气弱者。去硝、黄。减甘草。加生地、 
泽兰、红花、丹皮。 
一色欲过度而痛。六味汤加杜仲、柴胡。脉迟弱者加肉桂。 
一湿热渗注。少腹内痛。小便淋沥者。用龙胆泻肝汤。 
一冲疝气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栀、吴茱萸、枳实、青皮、小茴香、广皮。 
一膀胱气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减。 
一大便秘结。少腹胀满而痛。在伤寒脉实。用承气汤。老人血虚而秘。或病久元气弱者。用 
滋养阴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类。虚甚。六味汤加杜仲、牛膝、苁蓉、锁阳。 
一元气下陷。小腹重堕。多服补中益气汤。 
一男妇奔豚气块。用地黄膏子丸。 
x吴茱萸汤x 
吴茱萸(汤泡七次) 生姜 人参(各一钱) 
枣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x桃仁承气汤x 
桃仁(十个) 肉桂 甘草(各一钱) 大黄(二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钱五分。热服。 
x龙胆泻肝汤x 
龙胆草(酒炒) 柴胡 车前子(焙研) 泽泻(各一钱) 木通 生地黄 归尾 黄芩 生甘草 山栀(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杂症
痈症
属性:痈之发也。上下内外。无处不有。然发于清阳之分。危者十之八九。发于浊阴之分。危者十 
之一二。头为诸阳之会。背隶心肺之野。以阴乘阳则逆。腹乃肠胃之司。足为筋骨之用。以阳乘 
阴则从。盖因膏粱之子。过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阴。则水不足以制火。直乾清分。脑项肩背。 
任其糜烂。多至于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气交侵。凝滞经络。则血不足以辅气。 
流于肢节尻股腰膝。随其阻逆。每至于缠绵者有之。要之发于肾元者至重。以丹石烁脑髓也。发 
于心脾者次之。以抑郁滞经络也。发于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肤也。此毒之有轻重。主 
客之势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论列诸症。而旁及疡科。偶举一二言之。缘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内。 
不别其症。不足以为治。使非熟识而详辨之。其遗害可胜道耶。 

卷之三杂症
痈症
属性:腹为阴。大小肠与之俱。乃传导化物之司。何为而成痈。良由醉饱入房。或过啖生冷。劳顿 
所伤。凝而不化。 
因遂发焉。其症身皮甲错。汗出恶风。小腹满。脉数疾。薏苡仁汤牡丹皮、栝蒌、桃仁破血排脓。 
脓血大下即安。若溃而不敛。蜡矾丸护膜化毒。兼以补剂。鲜不愈者。 
x治验x 
一男子岁除过啖荸荠。远行疾走。内伤于肾。至新节遂发寒振振然。其家以伤寒召诊。往候 
其脉。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脉数。小腹胀疼。余曰。此肠痈。非伤寒也。故头不疼而汗出。脉不 
紧而腹满耳。投薏苡仁汤。果得脓盂许。寒热顿止。然未透也。翌日复欲下之。会伊芳戚延他医。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剧。复进以人参。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产过劳。积血未除。而成肠痈。少腹疼。下脓血。经月不止。有进龙胆泻肝汤。弥 
甚。后以八珍入阿胶。用蜡矾丸稍缓。服参至二三斤。兼地黄丸而愈。 
x薏苡仁汤x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水煎。 
x蜡矾丸x 
白矾(一两生研) 黄蜡(七钱) 
上将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内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则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内攻。护膜止泻。托里化脓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x七贤散x 治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 
人参 茯苓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钱) 黄 (二钱) 
大枣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杂症
痈症
属性:囊痈者。厥阴肝经湿热所注。兼以阴虚而邪袭之也。故 酒色者恒患此。 
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过饮醇酒浓味。则湿热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为痈。红肿疼痛。治之者。宜泻肝经之湿热。滋肾阴之不足。切勿投香 
燥药。反助其邪。甚至溃烂。睾丸悬挂。如法疗之。无有不痊。 
x治验x 
一老人素好饮近色。一日囊中肿痛。疡科医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温药。 
以火济火。遂叫号不绝。身发大热。余以山栀丹皮龙胆草等挽之。后兼滋阴寻愈。 
清肝渗湿汤 
当归 白芍药 生地 柴胡 龙胆草(酒炒) 泽泻 山栀(炒黑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灯芯一握。水煎。 
滋阴内托散 囊痈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熟地(各钱半) 皂角针 穿山甲 泽泻(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杂症
痈症
属性:臀者。足太阳经之所属。太阳一经。从足走头。行身之背。所统者大。风寒暑 
湿。其邪易感。何独于道远位僻之地。气血之所不及周者。而发为痈。不知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兼之寒湿。外郁内凝。遂觉 肿。究之起而 
不易成。成而不易溃。溃而不易敛。故其初时。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独 
活利其关节。当归茯苓杜仲秦艽续断等。活血通经。使不至于壅滞。外以 
葱熨法。导引其气。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诸部分气血周到。可托可攻。临是 
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x治验x 
一人年五旬。体肥嗜酒。偶因作劳。忽发寒热。尻臀肿疼。余先与解散一剂。 
寒热止而肿未消。按其脉则空软不数。余曰。气血虽阻。断不成痈。用滋 
补中。佐行经络药。气和血行。则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经活血汤 
羌活 独活 当归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钱) 熟地(二钱) 杜仲(一钱半盐水炒) 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一钱。 

卷之三杂症
痈症
属性: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下部发地。三阴主之。则腰足是也。苟或劳 
乏罢极。伤筋骨皮肉而风寒湿乘间入之。则腿中作疼。发于肌肉者浅。入 
于筋骨者深。使复加以风药。则愈耗其阴。进以寒凉。则愈伤其气。将至于 
穿溃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补勿泻。仍温勿寒。仍托勿敛。非比上三 
痈之喜攻喜泻喜消也。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 
仲牛膝等引经药。气血充裕。筋骨坚强。则易溃易敛也。若沾沾于解毒。则败矣。 
x治验x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湿。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湿解散药太过。腿肿成痈。叫 
号不绝。余因谓曰。陈氏云此症从肾经受寒非桂附不能通关节。非羌 
活防风牛膝。不能行闭滞。非参术甘草。不能使脾气达四肢。非四物红 
花。不能养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脓溃而痊。 
大防风伤 
人参(二钱) 防风 白术(土炒) 附子 当归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盐水炒) 黄 羌活 牛膝 熟 
地(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 
按痈属阳而外发。疽属阴而内陷。阳缓而阴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阳症 
过寒凉。则毒不外发而反危。阴症能温托。则毒反克化而得缓。又夫人 
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阳症者。疏散为上。解毒继之。调补继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阴症者。升托为主。温补继之。调养继之。勿过辛热。致令液 
竭。余虽不与是科。间尝参观其际。见有大温大补。乃得脓成易敛。若血 
脉空虚。疼痛之久者。须气血兼补。佐以养育心神。盖心主血脉。脾主肌 
肉。脓血去多。必藉资养。不可一味热药以复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疮疡一科。竞执解毒之名。不论其发于何部。属于何经。或阴或阳。或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概以解毒为辞。即用芩连花粉苦寒药。致令毒 
不化而邪内伏。变异顷刻者有之。终不起发者有之。故败毒散中。惟人 
参败毒散为良。不知火郁发之开之。蕴毒托之化之。血热凉之。气虚补 
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 
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 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 当归 甘草节(五分) 连翘 川贝母(去心研) 金银花(二钱) 白茯神 钩藤(二钱) 牡 
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药 没药 甘草 当归尾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针 陈皮(各一钱) 金 
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 
人参(钱半) 黄 (三钱)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广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 治疮疽发渴神效 
怀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五味子 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卷之三杂症
续肿胀论
属性: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 
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 
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 
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 
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 
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 
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 
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 
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x治验x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 
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 
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 
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 
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 
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 
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 
此必过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随其水而外发。故至此。询之。乃因口淡。任 
啖腌菜而然。余以为不必治。急索饭及荤菜。与之半盏竟安。病者欢甚。 
少顷又进半盏。易以他荤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调理。约旬日阴渐旺则 
阳化而肿自退果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