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洪帮 作者:巴图-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香港洪帮 上 巴图著
说我是风不是风,
五色彩旗在斗中,
左边龙虎龟蛇会,
右边彪寿合和同。
说我是流不是流,
三河合水万年流,
五湖会合三河水,
铁锁沉蛟会出头。
少林僧跃马寺门,天佑洪煤山借魂。红花亭下英雄聚首,姑嫂廊前义士立盟。
明朝末年,烽火丛起,李自成义军金戈铁马,直抵京师,吴三桂首施两端,揖满入关,明末代皇帝自缢身亡,陪其共上煤山的是侍宦王承恩。
清军随之大举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朝的忠臣遗老,血脉沸腾,不甘俯仰,矢誓反抗。他们有的组织义兵,与清兵对抗;有的隐退山林,设坛立道;有的毁家纾难,暗助朱明后裔。
香港洪门所推崇备至、奉若神明的郑成功、顾炎武、黄梨州、王船山、刘念台、朱舜水、阎右右、吕良、史可法等,便是其中的肝胆之士。
洪门开山可能始自郑成功。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退守福建东南隅,反清复明。鉴于当时文武官员朝秦暮楚,郑成功于1661 年(清顺治十八年九月)创立了金台山明远堂,与诸大臣及大将结义为异姓兄弟,是为洪门开山立堂之原始。
洪门的秘密口号为“明大复心一”,反过来为“一心复大明”,目的是反清复明。洪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洪”。“洪英”是洪门开山祖,虽有洪英其人,但暗示为洪武门下的英雄。郑成功创立洪门的意义有二:一为复兴明朝;二则尊王攘夷。洪门的性质是封建的,山主以公、侯、伯、子、男自封,分封兄弟以三十六个部位,称仁义兄弟,维护五常八德。洪门中的礼是行“拐子式”的军礼。举行隆重仪式时,空着中央,表示不作皇帝,留待朱洪武的子孙。清朝视洪门为大逆不道,一经查出即抄家灭族,诬为红巾贼,呼为红帮土匪。外界不察,都称洪门为“红帮”,实际上中国没有红帮。洪门是反对清朝统治的组织,因而当时在城市中难以插足,只能于穷乡僻壤占山立寨,招兵买马。他们结义时效法古人烧三把半香:头把香,效法羊角哀、左伯桃结成生死知交;二把香,效法桃园三结义,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三把香,效法梁山一百零八将;半把香,义气常,单雄信不投唐,秦玉泣血哭留半把香。洪门的组织是仿效梁山的,但只留三十六天罡,不要七十二地煞。帮中兄弟相称,大哥不大,么满不小,讲求平等,没有辈份。洪门里的部位分内八堂、外八堂。内八堂为京官,均称大哥,计山主、副山主,称龙头大哥;香长、盟证为客卿,不入正系;堂座为宰相,陪堂为副宰相,管堂管人事,执堂管总务,礼堂管礼教,刑堂管刑法,心腹、护剑、护印为一排心腹大爷,在内八堂为老么,在外八堂为大哥,带尚书衔。外八堂名义上有十排,四七两排为妇女散将,不入堂,故称八堂。一排心腹,为外江总督;二排圣贤,为军师,以关羽居二,通常不封普通兄弟,而以位置和尚,在梁山为吴用;三排为桓侯,亦称当家,管粮台;四排金凤(亦称四姊),位置兄弟配偶;五排红旗、蓝旗、黑旗、执法(亦称辕门纲纪),为中军,管号令执法,亦称管事;六排巡风、花冠、青岗,为山内守备巡查将校;七排银凤,为未婚女子散将(亦称银妹、七妹);八排白衣、镇山、守山巡检,为秘书长及守将,此拟公孙胜,通常以置道士;九排江口、检口、斗口、守口、管山口水口守备巡逻;十排大满、小满、铜章、铁印,为九门提督,管卫戍侍卫。共计三十六个半部位。
郑成功以延平郡王结拜群臣,地位不高的够不上参加,所以初期的洪门组织路线是吸收上九流,即所谓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地理四流推,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明遗臣顾炎武(亭林)讲学陕西华阴云台书院,以民族大义感化诸生,举洪门秘密结社,众欲举义,倒清复明,推顾为首。顾以王侯将相名称注目,遂仿洪门组织汉留(亦名汉流哥老、袍哥),以大哥大爷二哥么哥相称呼,发闯王藏金,设标号、当铺,准备粮台。于是哥老会蔓延很广,由西北以至于西南及两湖。
洪门以反清为宗旨与清廷势不两立,清廷防范甚严,如发觉即抄家灭族,凡放“白鸽标”(洪门凭证票布)杀无赦。因此洪门只能于穷山僻壤开山聚众,而在都市里只好创立礼门,借戒烟、戒酒、戒赌、戒嫖名义发展组织。礼门首领居常不以真旨告门徒,至命终时,始以反清复明宗旨密告传衣钵人,故礼门公所是清朝官方允许设立的。
洪门开山,立遭清兵剿捕,即进入战争状态,广泛发展势不可能,于是又变相创立白门,以神道设教,引人入彀,如白莲教、红灯照、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天地会皆属之。在封建社会里,这些组织极易发展。
郑成功首开金台山明远堂,与文臣武将结为异姓兄弟,是时拥有土地与人民,实无所谓秘密结社。金台山为郑军驻所,无所谓占山落草。后来郑成功派其盟弟部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及其军师陈近南进入情占区发展组织。蔡德忠发展于区南,是为洪门。陈近南于古北拥戴顾炎武,发展为汉留。二者组织形式大致相似,组织路线却有歧异。兹分别概述于下:郑成功派往内地发展组织的部将盟弟蔡德忠等五人,原为洪英旧部。洪英,字启盛,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参督师史可法幕。扬州沦陷,洪英以事先出城,未罹难,收集史可法旧部,继续奋斗,屡战不利,病殁于三仪河。蔡德忠等投依潞王,潞王降清后即往福建归唐王,后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参与金台山会盟。蔡等受郑密令回大陆发展,潜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方丈智通精武艺,法徒一百二十八人皆彪悍。智通劝蔡等落发为僧,精练武术,待机起义,蔡等遂于此练技结众。
雍正十一年,福建少林寺僧人,密谋作反,抗拒清廷,事为清帝所闻,派兵围攻,并纵火焚烧寺门,僧众死伤殆尽。逃出的五名僧人是: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及李式开,其后被洪门中人奉为“前五祖”。照说正式受戒僧人,例有“法号”,何以上述五人则均以“俗家”名字存留后世?对此,各有关文献并无解释。或者当时少林寺已成“叛逆”巢穴,这些人不敢再以“法号”相称,避过清廷耳目,亦未可知。
五僧于突围途中,获得反清志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及林大江等五人掩护扶持,才得脱离险境,共同前往粤省。因此,洪门中人又将上述五人称之为“中五祖”。
这群人抵达惠州宝珠寺。当时,许多反清人物为了逃避缉捕,部分遁迹空门,以求隐蔽。当即由宝珠寺僧人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及林永超(亦未见以“法号”传世)五人,迎入寺中,共谋反清大计。此五人又被洪门中人奉为“后五祖”。
只可惜这班人立足未定,壮志未酬,由北京南下的清兵,已会同当时“平南王”耿精忠的部属,包围宝珠寺,于是血战再起。
由少林寺逃出的“前五祖”,在奋战之下,杀出重围,再度脱险;继而宝珠寺的僧人及一千抗清志士,亦有小部分突围而出,落荒而逃。沿途并与陆续由宝珠寺逃出的残余僧众,辗转进入赣境。在赣州城西的“阎君庙”与另一批抗清志士会合。此处据点系前明参将黄昌成夫妇隐居处。彼此会商结果,均认为势力过于单薄,实不宜于此时和清廷硬碰,仅互相交换秘密诗词符号,嘱黄昌成妥为隐蔽,暗中招贤纳士,以图后举。后又恐多人聚集,容易引起清廷的注意,于是“前五祖”等人又再向现湖北境内转移。
进入湖北境内之后,他们听说有一股反清势力正潜伏于襄阳附近,便直接前往调查。果然遇上郑君达之妻郭秀英及其妹郑玉兰二人。郑君达为郑成功的世侄,于较早时被清军杀害。其妻、妹二人与郑德英等在少林寺早已认识。此时相遇,真是感慨有加。
郑玉兰姑嫂二人带领的反清志士并不多,想要进行武装起义,仍然感到力不从心,此时正在积极准备,等待与各地反清力量会合后,再图大举。蔡等人的到来,正合其意。蔡等听说郑君达的遗体葬于襄阳城东丁山之上,为表达哀思,义士们共同前往致祭。这批反清人物在其坟前沥血为誓:一定要联同天下豪杰,驱除满虏,还我河山。
不料此时,襄阳副将张近秋接到报告,知道有绿林人士胆敢纠众致祭“叛逆”郑君达之墓,便立即集中精锐部队六百多人,火速开往了山,命令部下务必一网打尽,以向清廷邀功请赏。
当时这群扫墓者正在指天为誓,泪洒碑前,忽闻报有大队清军前来,连忙登高远望,果见战尘已至,自己陷入重围之中。
几个人于是在坟前紧急商议,认为按当前形势,除非分路冲杀,奋勇突围,否则就会束手就擒。郑玉兰虽为一介妇人,但颇有决断力,且武功不凡。她自告奋勇,由她姑嫂二人带领一支人马,在正面迎击张近秋,掩护其他人从侧翼突围。
蔡德忠等人坚决不从,认为由姑嫂两个女子迎击敌人,而自己堂堂伟丈夫却突围而走,日后何以面对郑君达在天之灵,何以面对全国的反清义士?但此话遭到了姑嫂的严词责备,认为反清人物如果因此而全部牺牲,对反清大业没有任何好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定要想办法留得有用之身,继承先烈遗志。至于姑嫂二人,只是一介女流而已,而且早就想与亡夫亡兄见面了,何必拦阻?蔡德忠等无词以对,只好忍痛答应。郭秀英又将遗孤二人,托蔡德忠等带出重围,长成后继承亡父遗志。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于是开始。
郭秀英姑嫂带领三十多名志士先向敌人中军冲杀,以一挡百,反复冲击敌营,砍杀清军数十人。与此同时,蔡德忠等五十多人则从相反方向突围杀出。清军畏其神勇,纷纷后退。这批人乃冲出重围,留下了日后洪门组织的基本力量。
郭秀英、郑玉兰姑嫂二人身负重伤,终因人孤势单,余部牺牲殆尽,双双毅然投河自尽。
船夫谢邦恒父子均为反清人士,事后从河中涝出二人遗体,先藏于船中,当天晚上埋葬于三合河畔。当年冬天,又在河畔村落附近,建立“姑嫂廊”,外表和一般村落的“社公坛”一样,使清廷官员无法识别,以便日后反清志士前来凭吊。
这次战役,对于抗清志士的士气产生了很大的刺激作用,郑氏姑嫂芳名也开始广泛流传于帮会组织之中。现在的香港黑社会组织,虽然很难说是洪门的正统,但他们经常使用的暗语及诗词中,就有很多提及此姑嫂二人的。如我们下文会提到的“过五关”的最后一关,称为“姑嫂坟”,诗词中的“宝诗”也有“一心寻访姑嫂廊,左右排行是第三”的句子。
蔡德忠等数十人突围之后,开始潜伏在附近的山野之中,随后,分批化装成各种人物,再行北上,先后到达湖北边境的万云山,山中有一个寺叫万云寺,主持名叫万云龙,是前明潞王的部将,他收容了蔡德忠等人,共同谋划复明大计。
此外,万云山的附近还有一名反清志士,设立了“白鹤道观”,自称“白鹤真人”,以研究道教为名,暗中招揽反清复明志士,此人便是被后世武侠小说家或电影戏剧作家经常提到的陈近南。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雍正初年任翰林院学士。身侍清宫,心怀故国。火烧少林寺后,更对清朝不满,于是辞官回乡,厕身道教。陈近南与万云龙一道一僧,居住如此近,志趣如此相同,自然成为亲密朋友。此时,蔡德忠等人的到来,更是增加了生力军。于是他们决定成立一个足以号召天下的组织。事前他们派出很多人马,分别到各省各县,邀请各地反清力量的领导人物,集中一堂,共商大事。这就有了洪门历史上著名的“红花亭”大结义之举,其时间为雍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红花亭”据说是在白鹤道观的附近,其真伪如何就很难说了。因为此类事情,在清朝的官书上是不会记录的,而民间的文人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也很少人敢冒“文字狱”之险而详细记录绿林好汉的行踪。直到民国初期,若干历史学家想具体考证洪门第一次聚义的地点,但因年长月久,很多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都难述其详了。只知道“红花亭”是在白鹤道观附近,而白鹤道观则在湖北境内。
参加洪门首次聚义大会的首要人物,在文字上有记载的,除了万云龙、陈近南及“前五祖”蔡德忠等人之外,来自广东的有吴天佑、吴廷贵、洪太岁等;来自福建的有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等;来自江西的有黄昌成、钟玉英等:明室遗臣及各地反清志士,闻讯自动前来的有二千人之多。
从古至今,凡以宗教形式设立的帮会,不论它是公开的或是秘密的,多数都预先布置一些神奇事物,使参与者心悦诚服。像万云龙、陈近南及蔡德忠等全属于老江湖人物,自然也免不了进行这些布置。因此,在流传于后世的文字记载中,有红花亭聚义之前,“前五祖”于某日在河畔发现一具重五十二斤又十三两的“白石香炉”,炉底刻有“反×复”四字,以暗示“反清复明”之举是天意的安排,五十二斤又十三两的解释则为“五湖”、“二京”、“十三省”。此外,又有一名不知来自何处的少年,朱唇方口,仪表非凡,经陈近南查询之后,“证实”为崇祯皇帝的孙子,太子妃李氏之子。于是与会之人更是认为“天意所归”,非人力所能抗拒。实际上,据史书记载,尚无可靠证据表明崇祯死后有一个名为朱洪竹的皇孙流落在外,至于所“发现”的白石香炉,明眼人一看就知是洪门领袖“用心良苦”的创造。“红花亭”聚义时刻为“丑时”,也就是夜半更深之时。众人推选陈近南为“香主”。拜祭天地及先皇崇祯时,又有红光于天际出现(实际上是初秋常见的自然现象),“红”与“洪”同音,乃以“洪”为姓,其组织就定名为“洪门”。他们还相约可将“洪”字拆开,成为“三八二十一”,成为以后彼此交往的暗语。
从此,洪门就成为中国秘密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组织。
“红花亭”聚义之后,香主陈近南就与大家一起策划进行反清的武装起义,先由洪门兄弟捐出钱财,毁家纾难者不计其数,集中财力物力后,他便派人分头到各地招兵买马,人员陆续集中于襄阳一带,清廷注意到此地民众有异动,因此也派重军集结于湖北省各主要城镇、要道。
同年8 月21 日,陈近南认为诸事就绪,于是发号施令,登坛点将,任命苏洪光为“先锋”,吴天佑等为“中军”,吴天成等为“后卫”。他向北遥祭崇祯,然后挥军向湖北中心武汉进发。
进军之初倒也“势如破竹”,攻下若干州县后,到9 月初接近武汉时,却遇上了八旗军,清将于成龙颇具大将之材,一经接触,洪军就被击败。被奉为明王崇祯“皇孙”的朱洪竹在乱军中失踪,大将万云龙亦在战斗中战死。“香主”陈近南9 命令撤军,沿途屡遭清军截击,残余力量,只好退入襄阳死守。
清军自然不会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他们立即开始攻城。洪军虽败,士气犹存。也许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