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 >

第16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第16章

小说: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5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让制订计划的人认为铂比钢更适合于做铁轨?铂还有什么用处,把铂用于制造医疗器械、铁轨或其他东西的成本各是多少?如果生产一根钢轨的材料、人工可以用于建医院、做烤面包机、铅笔或是其他种种稀缺的商品和服务,那么生产一根钢轨的相关成本会是多少?没有货币和市场定价的过程,制订计划的人就没法有效地算这笔经济账。
    前苏联各成员国的计划经济的崩溃,正好验证了经济理论的一个说法:中央经济计划制订者,不管他们有多么聪明,多么爱人民,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有效地管理商业社会中的日常业务。问题不在于找一个更懂行的人来为经济增长出谋划策,而是要形成更有效的制度和游戏规则来鼓励人们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使他们掌握的有限的知识、信息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天4X天XL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延伸阅读 时间偏好和利率

    为什么要付利息?
    工资和租金代表的是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报酬,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一个工人的服务和用于出租的财产可以在市场上定价,这个也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要付利息呢?利息是个什么东西?
    最近,一个财经记者在电视上宣称:“如果美联储的艾伦?格林斯潘降低利率,钱的价格就会下降。”这种让人听了之后会晕倒的话,我们听得多了。这种话也许能够吸引那些不断换台的人的注意力,但是根据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种话是完全错误的。
    有种说法认为,就像你租一辆车要付租金一样,用一笔钱就要付利息,这种看法是错的。你给你的老板干活,老板为你的服务支付报酬。你又用这笔钱买吃的、用的,反正有人卖,你就可以买你想要的东西;他们又把你付给他们的钱支付给他们的员工,依此类推。钱在人与人之间流通,没有谁为了使用钱而付利息。如果你把两张20美元的票子放进糖罐祈雨,多少年都没下过雨了,印制和发行这张钞票的联邦储备银行不会因为你把钞票派了这个用场而向你收钱的。如果因为下雨,你把租车公司的车在自家的车库停了一天,租车公司会作何反应?
    只有我们借钱的时候,我们才要付利息。借钱意味着我们获得了我们还没有挣到的购买力。借钱的人现在需要钱,但是他们现在没有值钱的服务可以用来换钱。他们会说服出借方现在借钱给他们,并保证以后归还。他们互相达成了协议。将来归还的数额和现在借到的数额之比决定了利率。
    人们想要购买某种资源,但又不想等到将来挣够了购买力之后再买,而是现在就获得资源,他们为此支付的价格就是利息。理解利息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利息看成一种获得资源当下支配权的手续费。它显然不是“钱的价格”。
    当下的资源通常要比未来的资源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在拥有资源常常扩大了我们的机会。对资源的当下支配常常使我们能够采取一些行动,使我们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提高赚钱的能力,这样,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与现在不能支配资源相比,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一旦看到了这样的前景,我们就会去借钱。我们也愿意支付(不付不行)利息,只要利息小于我们预期从借钱这一行为中能获得的利益即可。
    所以,利息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专有的东西,更不是银行家和其他放贷人的贪心和权欲的结果。首先,不是说钱多了,利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每个人能得到的钱多了,只会降低钱的购买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借钱的人需要的是购买力,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人们常说,利率就是借钱的成本,这只是因为钱是人们当下获得财产的通用途径。但是,没有货币的经济社会里也会有利息,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商品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的差异。
    
    时间偏好
    你最好能记得,只有资本的生产力才会使得资源的当下价值大于未来某一天的价值。人们常常展现出经济学家所谓正时间偏好率的特征,就是说,人们认为当下的快乐要比将来的快乐有价值。
    这儿有两个小测验,你可以试一试,看看自己是不是占压倒多数的具有正时间偏好的人群中的一个。假设你的男朋友在情人节那天只是吻了你一下,然后说,有一打玫瑰花要下周才能给你。一打玫瑰花还是一打玫瑰花,但是如果你觉得,一周以后送来的一打玫瑰花的价值和情人节那天送的一打玫瑰花的价值不一样,你就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率的人。或者,你收到了一大堆推销邮件,信封上面用大字写着俗气的话,说什么你可能已经中了一辆价值45000美元的新跑车,你给其中的一个回了信,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你真的中了大奖!当然,你很高兴。然后你听说,那辆车要一年之后才能送到。你还是挺高兴的,但是比起你刚才做梦下周开跑车出去兜风时的高兴已经少了许多。事实上,你可能很愿意出一大笔钱,现在就能拿到车,而不愿等到一年之后。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就是具有正时间偏好率的人。
    某些持批评意见的人把正时间偏好说成是短视的明证,或是认为人们缺乏想象遥远未来的能力,无法具有思考较近的未来时的鲜活程度和思维力度,抑或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固有倾向,在看未来的时候免不了带着一副玫瑰色的眼镜。所有这些解释都是在怀疑“时间偏好”的最终合理性。但是,人都是要死的,在这样一种事实的限制下,再加上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人们认为手里的一只鸟胜过树丛中的两只鸟也就无可厚非了,不见得是非理性或目光短浅。如果人们有理由认为收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他们就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到结论,当收入预期会增加的时候,眼下放弃一点某种利益会比以后多放弃一点这种利益付出的代价更大。经济学家不是说人们应该具有正时间偏好,而是他们观察到,人们的确给当下某物赋予的价值要比给未来“同样”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我们对于现在吃饭(我们肚子饿的时候)还是以后再吃或现在睡觉(我们犯困的时候)还是以后再睡并不是无所谓的。
    现在回答本延伸阅读开始提出的问题。支付利息是为了让人们放弃对资源的当下支配权。利息是出借者放弃的机会的价值的报酬,借入者愿意支付利息,是因为这些机会现在对他们敞开了。
    
    利息中的风险因素
    无论是企业向银行贷款,还是消费者向商家购物时分期付款,或是使用信用卡,这些都是正时间偏好率在一个特定商业社会中的应用。但是,这些应用中也包含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报酬以及协商这些贷款时发生的大小不一的成本。一般来说,你向商业银行借钱跟你向一个大型企业借钱相比,成本会高一些。但这不一定是说你承担的利率会高。银行要调查你的信用记录,还要为你的贷款做账,这些成本你都要支付,还包括银行向贷款人收的一笔保险费,用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追缴成本或是干脆收不回来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收这笔风险报酬,银行就会拒绝给风险较高的客户发放贷款。所以,当立法者给贷款“年息”强加一个上限时,银行不得收取比这更高的利息,这么做实际上没有降低利率,因为这种做法的实质只是银行把一部分贷款人拒之门外,不向他们发放贷款。人们如果觉得贷款无利可图,也就不会去寻求贷款了,所以很难看出最高利率法对低收入人群有什么好处。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各类合同上注明的利率还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这个因素本身却并不是利息。这一因素就是弥补出借者货币购买力的预期损失(“通货膨胀”是货币购买力损失的另一个名称;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我们留待后面的章节再作详细的讨论)。如果出借者想获得每年3%的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零(即货币购买力保持稳定),那么他会向贷款人收取3%的名义利率。而且,他也“真”的能在这笔贷款上赚到3%的收益。合同上注明的利率就是名义利率,也就是银行柜员背后墙上公示的利率。如果出借者预期通货膨胀率是2%,即货币的购买力在一年之后会降低两个百分点,那么他就会收取5%的名义利率。出借者并没有“真”的赚到5%,要记住,当他收回本金和利息时,每1美元只相当于0。98美元。所以他的“真实”利率——真实的回报率是3%。
    计算真实利率的公式是: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计算真实利率时,是把预期的2%的通货膨胀率从5%的名义利率中扣除,得到的就是3%的真实利率。)
    


天L2天28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简短回顾

    在一个劳动分工程度很高的社会中,各类决策的协作是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协商,再协商,还要执行数不清的交换协议。
    市场最好被看成一个竞价的过程,而不应被看作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个东西。供给和需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相对价格在此过程中被决定。这也是一个互相调节、互相接纳的过程。
    有效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制度,数目众多,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自愿的交换。交易成本是在供求双方之间安排合约或交易契约的成本。货币是交换的一般媒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高度专业化的经济系统中,货币价格体系的存在可以给人们提供信息,使他们对于市场上供求情况的变动随时做出反应,他们可以调整计划,更好地进行合作。
    当买方和卖方的计划互相协调时,换句话说,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得以出清。当价格低于市场出清价时,就会发生短缺,即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市场价格会倾向于上升,以减少短缺。当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时,就会发生过剩,即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市场价格会倾向于下降,以减少过剩。市场出清是买方和卖方追求他们各自计划的无意的结果。经济学家对于解释这一过程的发生原理是有助益的;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学家,自由市场照样可以有效运行。
    利息代表了获取资源当下支配权的成本,也是当下的商品与未来的商品的价值差。利息常常是针对一笔贷款而言的,这是因为货币代表了对当下商品或未来商品的一般支配权。
    名义利率包含了安排贷款及保障还款的成本,以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一个社会中的利率通常是正的,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当下的商品比未来的商品更有价值。
    交换是一种互相协作的活动。买卖双方对交易的条件达成一致,这就是协作。买方和买方竞争,通过竞价或者其他非货币手段争取得到稀缺品,短缺时尤其如此。卖方和卖方竞争是争夺利润。在过剩的时候,他们一般会争相降价。
    稀少不是稀缺,不要搞混。如果某种东西的数量很少,那它就是稀少的,比如普雷契特科签名的棒球或勃特克签名的网球拍。稀缺性是购买意愿和供应水平之间的关系,也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人们不用付出任何机会成本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稀缺性才会消失。
    稀缺品必须以某种方式分配。分配必然伴随着某种带有区别性质的标准,以决定谁得多少。不管用哪种带有区别性质的标准来分配稀缺品,竞争都是达到标准的手段。商品过剩不等于没有稀缺性。和短缺一样,过剩意味着买方和卖方之间缺乏合作。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建立起来的价格体系可以传达重要的信息,即关于商品和服务的相对稀缺性的信息。中央计划的经济通过政府行为废除了私有产权、货币和市场,也恰恰破坏了市场的信号,人们也就无从发现他们各自的比较优势,也无法有效地使生产计划和消费计划相协调。
    


天8D天D8网   每天进步一点点   txtpub



◎6。1限价的冲动

    经济学家有一个作用很重要,就是要澄清一些对市场过程常见的误解。经济学家常常是突破常规思考的。我们从第一章开始就在澄清一些误解。我们在这一章中会继续澄清误解,希望你能把事情看得越来越清楚。在这一章中,我们也会讨论一些新问题,比如价格管制、对酒类和药品的禁令、税收,还有所谓成本决定价格的老生常谈。
    汽油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就以它为例。我们修订这一章的时候,在美国一加仑普通汽油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2美元。(在很多地区已经超过了2。8美元。)我们就把这个平均价格当作全美汽油市场的出清价格。
    我们作者和你一样,都在抱怨油价太高了。(有意思的是,我们并不抱怨要为一加仑啤酒多付很多钱,但那是另一回事。)没准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呢。忘掉“市场的力量”和“市场过程”吧。如果我们立法实行价格管制,会怎么样?我们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干预自由市场,要是还有人敢于超过联邦规定的价格上限收费,那就是违法!
    一加仑汽油的公允价格是多少?1。5美元?1。25美元?0。99美元?对谁而言的公允?忘掉供应商吧,现在是我们占上风。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多少钱才是公允的?假设我们最终同意(怎么同意的?如何论证?)一加仑汽油的“公允而合理的价格”是1美元。然后,经过冗长而争论纷纷的政治手续,新政策出台了:加油站不得以高于每加仑1美元的价格出售汽油。经济学家把合法的最高价格称为价格上限——价格不允许超过一定的水平。我们先规定汽油的价格上限,可能以后还要规定啤酒、食品、衣服、药品、吉他或者长号的价格上限。
    但是,别高兴过头了。一想到每加仑汽油只要1美元,是挺高兴的,但是,想象和现实并不总是能够完美地互补。多数情况下,它们连互相替代都不行。我们还是得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考虑一下市场过程和它的无意结果,这才是明智之举。我们可以从图6…1开始。
    图6…1 汽油的价格管制
    注:市场在每加仑2美元时出清。价格上限设定在每加仑1美元。需求量上升到每天150万加仑,而供给量下降到每天50万加仑。价格管制的无意结果就是每天短缺100万加仑汽油。
    市场出清价格是每加仑2美元。假设每天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都是100万加仑,取个整数,为了好算。但是,有了价格上限的规定,卖方每加仑只能收1美元,顾客每加仑也只出1美元。现在执行的是新规定。只要高于1美元,就算违法。结果会怎么样呢?人们会计划多买汽油,享受自驾车游遍全国的乐趣,不用几个人合开一辆车上班,不用乘公共汽车上学,也可能会买一辆油耗高的八缸SUV,等等。当汽油价格低到每加仑1美元时,人们会计划多买汽油,这一点可以从需求曲线上看出来,只要顺着需求曲线往下移动就行了。需求量(不是需求!)增加到每天150万加仑。但是这些人(或者其中的大多数人)能实现他们的计划吗?市场还能保持协调吗?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下降,无论这个价格是在自由市场中形成还是用法律规定的。卖方的存货会被购买浪潮消耗殆尽,每天的产出会从100万加仑降到50万加仑。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