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大明帝国沦亡:奈何江山唱晚-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呈秀的倒掉迅速地在朝野间引发了“多米诺”效应。一时间,见风使舵的官员立刻撕掉昔日的面具,争先恐后地抨击昔日的九千岁。十月二十二日,工部主事陆澄源弹劾魏忠贤;十月二十四日,兵部主事锋元憋弹劾魏忠贤;十月二十五日,刑部员外郎史躬盛弹劾魏忠贤。而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抨击最为猛烈的江苏海盐的贡生钱嘉徵,在十月二十六日上书弹劾魏忠贤,在奏折中他历数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攻;九、伤民财;十、亵名器。”客观来说,钱嘉徵此疏绝非落井下石、胡说八道,这十条罪名哪条都不冤枉。面对朝野间一浪高过一浪的“倒魏”呼声,朱由检表现得依然是张弛有度。他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钱嘉徵的奏疏,魏忠贤见此情景立刻“震恐伤魄”,痛哭流涕,连声喊冤。
斗争到达此时,新任元首朱由检基本上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事实上魏忠贤和他的“政治黑手党”此刻也并非毫无反击之力,最起码魏大太监还掌握着紫禁城中那近万人的太监部队。倘若他此时真的有种来个绝地反扑,也能弄一个鱼死网破。但就在这时,历史的天平开始偏斜,一向处事果敢的魏忠贤丧失了斗争的勇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昏招迭出。在之前接二连三的投石问路,又接二连三的失败后,这一次他居然又毫无创意地玩起了同样的把戏。由于朝堂之上受了侮辱,魏忠贤愤愤不平地上书皇帝,请求辞职养病,企图以退为进,保住自己的富贵。在此情形下,我们除了说他愚蠢之外实在没有其他好说的了。初战告捷的皇帝毫不理会九千岁的小招数,当机立断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他去白虎殿为天启守灵,顺便休息休息,保重身体。接下来的时间里,魏忠贤彻底地体现出了一个垂暮老者的怕死心理,也一举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政治筹码。在失败接二连三的情况下,他居然企图以不断的退让来求得元首的谅解,连续上疏辞去爵位、诰券、田宅。但装可怜什么用都没有,特别是对手是朱由检这样一个冷酷的帝王。新任元首这一次颇有成人之美,对九千岁的所有要求全部批准。紧接着又迅速调整京城宦官的职权,命令王体乾掌管东厂印、高时明掌管司礼监司,改调宁国公魏良卿为锦衣卫指挥使、安东侯魏良栋为指挥同知。表面上,这些任命依然将帝国的特务系统交给了魏忠贤的同党,但实际上,只要魏忠贤倒掉,这些原本嚣张跋扈的特务机关就会立刻回到皇帝的手中。因为对于特务机关来说,无论它的具体领导是谁,只要失去来自最高权力的保护,就意味着这个机关将失去一切操作的空间。朱由检的这一番连销带打可以说是漂亮非凡,不光一举控制了内廷局势和京城的卫戍部队,也从根本上瓦解了魏党的核心机构。至此,魏忠贤彻底丧失了反击的可能性。
(三)毕其功于一役
1627年十一月一日,即位不足三个月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向曾经的九千岁发出了“江湖追杀令”,布告天下说:“朕闻去恶务尽,驭世之大权;人臣无将,有位之炯戒。我国家明悬三尺,严惩大憨,典至重也。朕览诸臣屡列逆恶魏忠贤罪状,俱已洞悉。窃思先帝以左右微劳,稍假恩宠,忠贤不报国酬遇,专逞私植党,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略数其概……”紧接着魏忠贤被贬往冲都凤阳(朱元璋的老家)祖陵司香,客氏则被送到浣衣局洗衣服,他们的家产也全部被查抄。
第22节:奈何江山唱晚(22)
命令下达后,朝野之间一片欢呼,东林党人奔走相告,认为属于自己的政治春天终于到来了。与之相对的则是魏忠贤和他的党羽们,惊慌、恐惧塞满了他们的内心。然而令人感到好笑的是,就在此时,久经风雨的魏大太监竟然患上了致命的政治幼稚病,在他心里,新皇帝已经将自己一撸到底,想必不会再下毒手。于是虽然已经穷途末路,但玩排场玩惯了的魏忠贤依然还不能夹起尾巴,出京时竟然还带着卫兵一千人,外加四十余辆大车。一个戴罪的阴阳人竟然还敢摆出这样的排场,这无疑是在刺激年轻而多疑的帝国元首。于是还没等昔日的九千岁抵达目的地,心急的朱由检又追发了一道命令,只是与五天前的追杀令有所不同,这次发出的是必杀令。
魏忠贤的死党李永贞得知崇祯帝下了杀心之后,急忙连夜派心腹李朝钦飞骑追赶魏忠贤,希望能有所帮助。李朝钦日夜兼程,最后在一个名叫新店的地方赶上了魏忠贤一行人,把情况仔细地告诉给了魏大太监,魏忠贤听完之后顿觉天塌地陷。当天晚上,他们一行人到达河北阜城投宿,魏忠贤和李朝钦两人一边喝着闷酒,一边回忆往昔。据说就在两人喝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唱起一首时令小曲《挂枝儿》:
“听初更,鼓正敲,心儿懊恼。想当初,开夜宴,何等奢豪。进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如今寂寞荒店里,只好醉村醪。又怕酒淡愁浓也,怎把愁肠扫?
二更时,辗转愁,梦儿难就。想当初,睡牙床,锦绣衾裯。如今芦为帷,土为炕,寒风入牖。壁穿寒月冷,檐浅夜蛩愁。可怜满枕。凄凉也,重起绕房走。
夜将中,鼓冬冬,更锣三下。梦才成,还惊觉,无限嗟呀。想当初,势倾朝,谁人不敬?九卿称晚辈,宰相谒私衙。如今势去时衰也,零落如飘草。
城楼上,鼓四敲,星移斗转。思量起,当日里,蟒玉朝天。如今别龙楼,辞凰阁,凄凄孤馆。鸡声茅店月,月影草桥烟。真个目断长途也,一望一回远。
闹嚷嚷,人催起,五更天气。正寒冬,风凛冽,霜拂征衣。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随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
十一月六日,魏忠贤接到了人生中最后一道圣旨。崇祯皇帝清楚明白地要求他立刻上吊自杀,一众亲兵跟随旋即作鸟兽散。孤零零的九千岁在一个小旅馆的房梁上,了结了自己堪称灿烂而又丑恶的一生。
然而对于新任皇帝朱由检来说,搞死魏忠贤只是这场政治清算活动的高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毫不留情地对魏忠贤的“政治黑手党”进行了残酷的大清洗——处死、罢官、削籍、降职。面貌一新的刑部成了整个帝国最为忙碌的部门,重归皇帝指挥的锦衣卫大显身手,所到之处,魏党叫苦连天。
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杀得兴起的朱由检又觉得没能亲手宰了魏忠贤颇为不爽,于是下令磔其尸体于河间府、斩崔呈秀于蓟州,又把已经自杀了的客氏重新凌迟了一遍。如此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十九日,阉党逆案的清算工作才正式告一段落。年轻的帝国元首大获全胜,既完成了对皇权的绝对掌握,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以至于数百年后还有无数史家置他后来的昏庸、丧国于不顾,拼命为其粉饰。由此可见“毕其功于一役”这句话放在这里实在是合适得很。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除了对崇祯皇帝的斗争策略深表钦佩之外,似乎还应该保有一种怀疑的态度。那就是朱由检如此迅速地打掉魏忠贤,到底是为了什么?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来看,这场英明的决斗,其初衷未必一定冠冕堂皇。诚然,作为新皇帝,朱由检确实希望能够振兴帝国,千秋万世。但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这位皇帝以后的种种作为,我们或许还应该谨慎地怀疑,朱由检之所以这么快地干掉魏忠贤,其初衷很可能就是单纯地收回权力和报复往日之仇。
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彻底清算,让崇祯皇帝朱由检强势登场。虽然在他的心里,清除魏忠贤只是清除自己施政的拦路虎,只是保卫皇权不受侵犯,只是九千岁的名头太过响亮、和万岁只有那么一步之遥。但无论如何,这场异常漂亮的政治斗争都成为了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已迷失了方向的大明帝国似乎也再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官僚系统重新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我们的年轻元首也从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自信,最起码在他的心里,自己已经有了一对火眼金睛,整个帝国似乎都已经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第23节:奈何江山唱晚(23)
第二卷 政治多动期和温周争权
现在很多人讨论明朝的灭亡,更多是强调客观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压力,或者一两件事的直接影响。对于直接导致帝国覆灭的元首朱由检更多是持一种同情的态度。这中间一部分人非常具体地说是杀了袁崇焕(竟然还有人说杀得不冤!),才导致自毁长城。还有一部分人说是大明朝末年经济的极度恶化才是罪恶之源。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首先,灭亡大明朝的不是皇太极和多尔衮,而是泥腿子出身的李自成。而杀了袁崇焕之后,关宁铁骑也还存在,吴三桂等将领都不是吃干饭的,大清军想长途奔袭、直捣黄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有它的为难之处。因此从这些我们可以断定,导致大明朝灭亡的最主要的还是内部问题。
那么经济呢,这一点原本不错,但却不是问题的根本,表面上经济的崩溃是导致民乱的罪魁祸首。但真要追根到底,那么经济的混乱又从何而来呢?明朝的官僚体制赋予了最高元首极高的统治权力,但同时也要求他必须拥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而这样的元首在整个帝国的历史中也只有朱元璋一人而已,他的儿子朱棣虽然也还不错,但比起他老子还是要差上很多。在大明朝的末期,崇祯皇帝不断地调整官场结构,但最终的结果是越搞越乱。官场的腐败导致大部分财富集中在了少部分人手里,而作为元首的朱由检偏偏不断地加重赋税,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左右是个死,不造反还等什么呢?而在李自成攻克北京后,皇帝的内帑近三千万两,加上一些官员和皇亲国戚差不多七千万两,这样一大笔钱就囤积在京城,你能说大明朝没钱吗?
帝国元首和他们所领导的混乱官场让大明帝国从内部逐渐腐败,到了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时,已经显出了大乱的苗头。但即使如此,朱由检也并非没有可能重新实现国家的振兴。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点和他的先祖朱元璋非常相似,那就是手段够狠。但很可惜的是,他的狠和他祖宗的狠有些不同,他的狠是乱狠!
讲述崇祯皇帝的这种乱狠,我们可以从一个除法开始——50÷17≈2。94。当然,这样简单的计算过程可能连一个小学生都难不倒,但这样一个除法却可以形象地表述出一个朝代的官宦历史。在这里,17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的时间,50则是在此期间被他换掉的内阁大学士人数,这个内阁大学士大约相当于我们所熟知的宰相。
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帝国来说,每年更换近三个直接问政的内阁成员那将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五十位高官背后还有十四位屁股还没坐热乎就被换掉了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除此之外十七年间,崇祯还直接搞死了袁崇焕等十一位督师或总督(相当于前线总指挥)、十二位巡抚(相当于省长)。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多达数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的1641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高级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五人,据一些史家统计说,这个数字是当时全国高级官员总数的百分之十。
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段岁月,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个吞噬高官的黑洞!
贪官?有之!忠良?肯定亦有之!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帝国上层建筑如此飘摇不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翻手为云覆手雨,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这段最为恐怖的朝堂暗战?汉民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此时如何为自己开启了地狱之门?
历史留下的只有叹息!
在李自成的大军如摧枯拉朽般摧毁大明王朝的同时,崇祯皇帝确实也曾试图励精图治,改变帝国羸弱的景象。而此时在他的身边并非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只不过天生的狭隘让他不能相信任何人,也不会给任何人以充分的时间和自由来重新治理这片已经逐渐败坏的江山。在崇祯死去数百年后,无数史学专家为这位看似可怜的末代帝王找出各种各样的失败理由,几乎异口同声地指出在崇祯接手帝国事业时,整个大明帝国已经积重难返,宦官当权、政令不通、天灾人祸、叛乱四起。但历史真的没有给朱由检任何机会和时间吗?十七年间他走马灯一般地更换高级官员,这种年平均接近于三的宰相更换率,莫说是一个已经初现败相的帝国,即便是盛世之下,恐怕也很难有什么好的结果。
第24节:奈何江山唱晚(24)
在史料之中有关崇祯皇帝的勤政举措多有提及,《明史?本记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而且,从崇祯的诸多举措来看,他也是想有为的,他在位十七年,动辄下《罪己诏》来安抚民心,所用之言都极尽自责之能事,即便后人看到也会心生感叹。
崇祯十年闰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我们看上去非常勤勉的皇帝又如往常一样发出了《罪己诏》,其中痛心疾首地说道:“我设置官员,本来是为了治国安民,但基层的官员贪赃枉法,搞得百姓生存困难……”这些话表面上做出了时刻自醒的样子,但其实却把所有毛病都推在了别人的身上,实在是不算厚道。由此我们联想到朱由检在上吊之前那番“奸臣误国”的言论,就更加容易看出,在这个“时刻自醒”的帝王内心之中“面子”真的很重要。在他看来,帝国之所以走向灭亡,百姓之所以水深火热完全是奸臣的缘故。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只是这些奸臣是哪来的呢?这些奸臣说白了还不都是你朱由检的马仔。现在我们打击黑社会,对头目的打击都是最为严厉的。作为帝国官宦集团的最高首长,手下如果全是奸佞之徒,那只能说明,他这个元首也不是什么好鸟。
基本上无论是现代还是之前的历史书籍,大都说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这一点是不错的,但这种多疑也有一些例外,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间也给了一些人极长的政治生命。比如温体仁和周延儒。这两个人和良臣不靠边,但又不能简单地说成是贪官奸佞,他们的所作所为很是奇怪,几乎找不到太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基本上这俩人就和浑球差不多少。在明朝最后的十七年中,这两个家伙占据内阁成员的位置达十三年,他们和崇祯一起,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一 “周温”一并崛起
入阁之战,联手狙击钱谦益
在明朝的历史上,周延儒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在一部分人眼里,他有着忠臣的一面。特别是他第二次当政之后,确有些革敝出新的举措,甚至也有史书称赞他“中外翕然称贤”。但假如我们通观他的仕途生涯,就可以发现,这个“中外称贤”的人,骨子里实在攀不上那个贤字。玩起政治黑手来虽然不及另一个浑球温体仁,但也绝对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在他和温体仁进入明朝的政治决策层的初期,基本可以用狼狈为奸来形容。
(一)蛰伏不代表沉沦
万历四十一年春天,北京城里比往时热闹了很多。此刻春闱大试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