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之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镜,因为两种人都面对同样的试探。这些事发生在沙漠的流浪者身上,也发生在你们哥林多人身上,虽然你们活在后来的世代里(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因此,你活在廿世纪的亚洲,也自然可以把以色列人和哥林多的事引为鉴诫。不单是以色列人和哥林多人「贪恋恶事」,今世的中国人也是一样。过去的事是鉴诫,写下来是为要警诫我们。圣经是适合每一个时代的,在我们的时代,正好针对我们的需要。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里,没有一个人曾面临真真前所未有的问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是依神形像造的,神依旧一样,罪依旧一样,人类在每一时期也依旧是一样。问题也许以不同方式出现,程度也许不同,出现时间也许不同,或与其他问题混合组成不同的形式,但是基本上的问题没有变,人一直以来所面对的,将来也仍要面对。这一点就该叫你得安慰与盼望了,神给以色列人和哥林多人的解决办法,也同样能解决现代的问题。
今日我们很喜欢说「代沟」,其实不是代沟,而是「代跨」,这是问题的所在。从前由一代至下一代,有很长的时间,事情逐渐转变,大的转变要经过好几代才形成。如今转变来得急剧,通讯传播神速,太空人才踏出太空船步行月球上,我们在地上人人都知道了。透过电视,我们简直如亲临一般。要知道世界大事,不必花几天的时间,只需几秒钟便可。从前人们花一代的日子去谈论一个问题,如今你的理论尚未付印,往往已经过时了。结果,几代的人碰在一起,同样的问题如今排山倒海地涌过来,只是问题的本身并非独特的。我们觉得它不同,是由于我们要一时间应付这许多问题,显得措手不及。这就是今日信徒所面临独特的挑战。
事物变迁快得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抓住甚么,放弃甚么;但追根究底,我们的先祖与我们的子孙所要应付的并无分别。神以 的全知全备,给我们有新的途径去应付速量齐增的困难。旧问题的新面貌,可以利用快速的交通与通讯工具,电脑等等来应付自如。在这一切之中,基本的事仍旧是基本的。人基本的问题,神基本的答案,恒久不变。
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问题与解答,我们必先从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沟通,著著实实地研究一下,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中所论的。
[注一]∶这话是符合圣经的。阅赛一 1-6。可惜这圣经的比喻,在今日的时代要这样小心应用,以免被误解。
III。 必先有沟通
保罗在以弗所书后半部,讨论到信徒彼此间各种的关系。从五章廿二节起,先对妻子,然后对做丈夫的,阐述他们的身份与相互的关系。下一章则先对儿女,然后对父母们(六 4)。接著就是工作上的关系,劝勉奴仆(5节)和主人(6节)。因此,第五、六两章中,保罗分明讨论信徒及所有人必须维击的人际关系[注一]。
以弗所书前半部(一至三章),说到神救赎的奇妙计划。保罗用没有其他经文可比拟的雄壮笔法,报明神怎样从创世以前,策划藉耶稣降临、钉身流血成就救恩。他把神在罪人身上倾倒的大爱,和在基督里得赎的教会的荣耀,写得清清楚楚。但到了第四章,他从教义神性的论题,转入从这种观点所产生的实际生活教训。
第四章一开始,论到信徒每日的行事为人。根据上述所展示,神在永世中定下的救赎大计,保罗劝他们要∶「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第十七章又再提∶「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行事。」第五章又说∶「凭爱心行事」(一节),「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八节),「要谨慎行事」(第五节)。
第四第五章中所说的「行事」,不可以分开来看,要连贯整个主题来看信徒之间的基本关系。这「行事」不是单独的行事,而是信徒与信徒的同行。保罗论到信徒关系,是夫妻的同行、父母与子女同行、子女与父母同行、主仆同行。我们在这义路上并不是各走各路的,基督和众肢体都同在这路上。保罗心目中是以信徒与主及其他信徒的同行为主题。
保罗在第四章引出信徒行事这题目时,把这一点解说得很清楚。他强调合一与爱的相通。他说∶「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圣,一主、一信、一浸、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这里著重的是合一-在基督耶稣的名下齐步同行。在基督里蒙救赎的教会这身体上,信徒是一个肢体,这身体其实并未合一, 就设立不同的职事在其中工作,以至达成在信仰上的合一(弗四 11-12)。
在第四章里,保罗提醒读者他们往日的行事为人,描述那灰暗的光景。然后,他有力地指出,假如人真的属于基督,就必然在生命上有所改变。他在基督里已经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基督怎样行事,信徒也当每日如此行。你是甚么人(在基督里),就要做甚么人(在每日生活上)。保罗论信徒关系,就是以这个为根据。信徒的关系必须合一,同时不断长进,不但个人方面,更是集体的,以至整个身体长成基督的身量。这样,作为 的身体,就自然彰显 的荣耀,使 得著尊贵和称赞。
不过,这里是注重实际的应用(其实一点也不忽略教义),集中讨论怎样付诸实行。信徒怎样才能在与人的关系上长进呢?保罗接著下去就正是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保罗强调若要建立并持守稳固的关系,必须具有信徒彻底相通的技巧。没有良好的沟通,夫妻的关系根本无法稳固。父母子女间健全的关系,也有赖于彼此的相通。雇主与雇员首先要学会相通,否则无法和洽共处。因此保罗劝人要在日常生活行事上恢复神的形像之后,接著就讨论相通的问题了。
保罗从第廿五节起分析相通的问题,他说∶「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信徒若非以诚实坦率为本,绝不能同行。既同属一个身体上的肢体,必须持之以诚才能和洽通畅地产生功效。这就是保罗的论据,他在第四章中就是尽量发挥信徒相交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小心研读一下以弗所书这一段的经文(四 25-32)。
基督为主的家庭中,彼此的沟通是首要的,因为这样才能使夫妻父子关系坚立、增长,并持久不变。若没有了保罗在此所论的坦诚相通,就谈不上是真正以基督为主的家庭了。
多年前,一位宣教士和他的妻子从外地工场回来。她变得极度沮丧,回家后经过一年的心理治疗,医生先后与她和她丈夫分别谈话,但也没有结果。后来有人介绍我们的辅导中心,便一同来找我们(我们坚持要二人同来)。一面谈的时候,她转向她丈夫说∶「我的毛病出在我嫁你却并不爱你。我根本从未爱上你,只是没有告诉过任何人。」那宣教士与妻子现已回到工场去了,并且相爱起来。她爱他,他也更爱她。她当时有难处,但没有人能帮助她解决,因为她从未告诉过别人。她自己无法应付?别人-包括她丈夫,也无能为力。一旦吐露真相,问题就解决了。以前她的生命是一幕可悲的假装剧,工作受阻,她受罪,丈夫也受连累。全体受牵连,就因为没有真诚的相通。年复一年地受苦,她自怜自悯对自己说∶「只恨嫁错人!若嫁了别人,就不在他的篱下,会多么不同呢!」可是这种自怜心理,只逐渐向下直沉。结果她抑郁的程度令她丈夫也不得不中止工作,回到美国去。这个结必须等到她诚实表白了才能解开。她一肯,立刻就得著援助,她的婚姻就在圣经的爱上重新建立起来。
唐和珍在桌前对坐,她尖刻地指控∶「我包保我这丈夫在欺骗我,他加班的薪水私藏著,我知道他吞了钱,我要知道他拿来干甚么勾当。」她发现这事后思疑了四五个月之久,结果一天一天变得苦毒。辅导者对做丈夫的说∶「唐,你把钱到底拿到那里去呢?你真的拿了么?」他慢吞吞地伸手入口袋,拿出皮包,从密格搜出一叠钞票,丢在桌上∶「都在这里,我储起来留作结婚纪念时特别给她享用的。」
这对夫妻间的相通出了毛病,她为了一件无中生有的误会,几乎完全破裂。她直到那一天为止,都没有把这钱的事表白。而她所以疑心,也一定因为以往有同样猜疑隐瞒的事发生。两口子互不相通,以至无法彼此信任,否则,问题断不至此绝境。
腓力独自来见辅导者,他不肯与秘书说话,也不肯填写她给他的初步调查表。他坐在那儿过了半席时间,一言不发。最后辅导者说∶「外面有不少人希望用这段时间,希望得著帮助。我还是该把这段时间编排给他们,你若不是认认真真对神,就不要浪费时间了。你可否立刻把事情说明出来?」他终于开口了∶「我受过心理治疗,甚么都尝过了,我苦闷、失望、沮丧之极。他们把各样的毛病名堂加在我头上,其实我只有一个毛病,我自己知道。我把这事深藏二十二年,从未对人开口说过。我结婚并非出于情愿,是我母亲坚持要的。这是我和玛嘉烈结婚的唯一原因,婚后每一天都在心中暗自追悔。」每次他在浴室看见牙膏没盖好,或是在中间挤而不是好好把牙膏从下而卷上去,他就大怒。不是大发脾气,就是一肚子闷气。他不是想∶「牙膏在中间挤出来了…」或「牙膏没有盖好…」,他乃对自己说∶「那女人又来了!」他对她和这婚姻关系的恼恨,借无数的小事而爆发。他从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辅导者向他解释,家庭中不能真诚相待,绝无和谐幸福可言。他花了相当时间告诉他怎样向妻子表白,指出其中可能发生的危机,和避免的方法。于是吩咐他回家见妻子。辅导者说∶「除非你告诉了她,否则不必再回来。」结果他与她一同回来。他们诚恳地对付这问题,经过了三个礼拜,辅导者让他们的牧师继续照顾他们。他们离开时简直像新婚一般。真情一旦暴露(经过初时的震惊),他们愿意照神的心意去行,整个情势就改观了。他们的毛病是活在一个谎话里,他们的婚姻建在虚谎上,只有说明真相能够解决问题。
也许你像腓力,把事情闷在肚子里,你自己一定知道的。你一定知道有未解决的事,阻隔了你与家人的相通。你与父母、你与妻子或你与丈夫、你与儿女之间出了毛病,彼此间被铁斧深深地劈开,且因经年累月而积了锈,没有人理会它,你也不觉得有甚么办法可施。可是,夫妇的关系若有虚谎存在,彼此阻塞,这婚姻怎会美满?根本不可能。但如果你在神面前存认真的态度,你的婚姻是可以美满的,虽然现在好像一片灰暗。先从这节经文著手∶「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
怎样著手?先向神承认事实,然后向对方承认。然后看下一节∶「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这是引诗篇第四篇,那是一篇晚间的诗,提醒人在一日之终把日间一切苦毒怒气清除净尽,不应把怨恨、纠纷、隐藏的事留到第二天。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必须每天解决,这才不至于累积成疾。怒气本身并不是罪,每一种情感反应都是从神而来,若依照圣经而用时,是没有错的。但是保罗说∶「不可含怒到日落。」
怒气的处理,有两个错误的方向∶爆发或封闭。箴言不断强调∶怒气爆发便成为罪((箴廿五∶28;廿九∶11,22),发脾气是罪。许多信徒家庭因怒气爆发而吃尽苦果。有些心理学界人士主张以发 为治疗办法,在许多小组治疗的方式中,鼓励参加者把怒气与憎恨发 出来。他们应该把心中一切应有尽有倾倒出来∶「就在此时此地,为所欲为,只管放尽自己。里面有甚么,只管大叫大嚷,向对面那个人高声尖叫,一五一十清算他,把他解体。那枕头可以代表你母亲,只管打它,直到它棉毛飞散。」这种措施之中,只顾及一个人的感觉,一点也没有想及被狂怒倾身的对方。根本不必理会对方,只顾不惜代价地叫本身舒一口气便是。
这样的方法与态度根本不合圣经。罗十五 1-2∶「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又弗四 31-32)。箴言说得很清楚,人若任凭怒气爆发,就如没有城墙的城一般。这是极端之一,发 绝非信徒所应为。
另一个极端是以弗所书四章所提的,保罗指责那些把怨恨埋在心里的人(不管是二十二年、两年或两天)。信徒中有这毛病的比比皆是,难怪以弗所书中论夫妻关系,以这一件为基本关键。正如大吵大闹一样,积怨在心也是罪。
不少人不但含怒到日落,连月亮也西沉不知多少次。素和伟来请求辅导,她防卫式地抱著手坐著,他则紧张地移动著身体。他们未发一言,你己经可以知道是甚么一回事了。她从桌子那一边首先发言∶「我来这里是因为医生叫我来的,他说我身体上并没有毛病,我所以患溃疡症,完全没有身体机能上的成因。」她丈夫一直畏缩地坐著。素伸手从皮包拿出一份文件,厚达一 ,八 乘十一 的纸,密麻麻写满两面。她大力掷在辅导者的桌子上,说∶「这里面就是我患溃疡的原因。」他说∶ 「真的吗?」顺手拿过来看。即或他有心去看,一个月也未看得完。但他略为审阅一下,便立刻晓得那是甚么,原来是十三年来她丈夫对她不住的事的实录,一一开列而且经过编纂。这时你该对她说甚么?
辅导者望著素说∶「我许久没见过一个像你如此怀怨积恨的人。」她有点诧异,伟坐直了一点。辅导者继续说∶「这一份不单是你丈夫对你的所作所为(顺道一提,后来发现她的记录准确异常),这也是你如何处理这些事的记录。这记录是记你自己的罪,对他、对神、对你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记录,你自己用白纸黑字写下的。其中的苦毒怨怼,与林前十三章刚刚相反,那里说爱从来不计算(不作记录)。」到那时才有了面对难题的据点。伟固然必须纠正对妻子的错失,但她也必须改变她的反应与态度。
我们发现大部份婚姻的纠纷,都是需要双方负上在神面前检讨的责任。丈夫指责妻子,妻子指责丈夫,双方当然都不免有许多该受指责之处。可是,彼此指责并不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各人必先指责自己。圣经说各人必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看清楚去掉别人眼中的刺(太七 3-5)。这是许多人的毛病,他们这样攻击对方∶
夫 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