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六祖坛经讲座 >

第17章

六祖坛经讲座-第17章

小说: 六祖坛经讲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名真度。”认识了自己就是开悟,开悟就要见了般若,见了般若就是得到了解脱,这就是自性自度,没有什么比这更可靠更方便的法了。
    再说一下“法门无尽誓愿学”,前面六祖大师开悟时不是说:“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但佛也不知道原子禅怎么造嘛,这怎么理解呢?我这里点一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万法俱足,要切实记住,不然,这个万法俱足就会把你捆起,所以六祖说:“须见自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见了自性,知道了一切法空,若不执着,就把一切法学完了。对于一切法,你执着也好,不执着也好,我晓得也好,你晓得也好,一切众生懂得了,就是我懂得了,这样,一切法就学完了。要好好体会这层意思,一切法,一切智智,不是凡夫的妄想,好像什么都必须懂完,世间的一切学问,一切财富都必须抓到手才行,那怎么得了,佛也办不到。你若真的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又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劲头,人类的聪明才智还他全人类,不要妄想抓在一个人手上,这样就“各正其位”了。所以,对万法俱足,对一切智智要有正确的理解。

    无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宝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依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三皈依,在寺庙里受了三皈依后,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了。有的佛学爱好者,喜欢佛教内的这样或那样,但没有受过三皈依,就算不上佛教徒。所以,三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最基本的手续。你想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吗?就必须到寺庙里去做三皈依的仪式。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就是佛、法、僧这三宝。为什么叫“宝”呢!宝贵嘛,皈依了三宝,你就乘上了出离生死苦海的飞船,所以称之为“宝”。不皈依三宝,哪怕你修上了天,却不知断烦恼,出生死,只能是凡夫在六道中轮回。所以,只有佛法僧三宝能帮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这在佛教中是“决定义”,不是或可或无的,所以要进入佛门就必须皈依,办好组织手续,你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建立了佛法,成立了僧团,三宝都是释迦佛立的,我们学佛,学习佛法的根本保障和依据全是佛所指示的,我们自然要皈依佛。一佛、万佛乃至无量无边的佛,佛佛同体,皈依了释迦佛,也就皈依了阿弥陀佛,皈依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皈依了佛,佛用什么来帮助你出离生死呢?那就是佛说的法。你用佛说的法来指导修行,就可以出离生死,所以要皈依法。但是释迦佛已涅槃了两千多年了,其它的佛我们更没有见到,怎么办呢?不要急,还有僧,僧是代表佛在世间住持正法、宣传正法的,所以要皈依僧。什么是僧呢?一个出家人不能算是僧,他可以是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可以是一位罗汉,也可以是菩萨,但不能算是僧。僧是梵语僧伽的省称,翻译过来叫僧团,或法团,必须是三个以上比丘一起修行所组织的法团,也就是一个佛法的团体。对某个出家人是不能称之为僧。不过现在大家习惯了,对单一的出家人也称之为僧。出家人也自称“贫僧”,“山僧”,这在法相上是讲不通的。皈依僧,真正说来要见道以上的才值得皈依,小乘要初果以上,大乘要登地菩萨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僧宝啊!
  有的修行人,虽未彻底出离生死,但对出生死的法懂了,见了道,见与佛齐,这样的修行人实在难找。其次是发了菩提心的比丘,他的愿是真的,他不仅自己努力修行,争取成佛,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样的比丘也不多见。还有就是能守好戒律,三业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出家人,都值得我们去皈依,去供养。
  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绝谈不上皈依。皈,是归老家,即自己的最终归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只有三宝才可以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三宝的境界即我们最后结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个世间烦恼深重的人发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对三皈依的一般讲法,而禅宗对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这一段里讲的三皈依,是以禅宗自己的特点和道理来讲的。有的人认为六祖这种讲法不对,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这样认为,六祖是针对唐代当时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这样的开示的。那时一般的人都热衷于理论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实践。六祖对症下药,扫荡了那些虚浮琐碎的东西,他讲的都是要大家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做起,从自己本性上下手。《坛经》全讲的这个内容。如果前面讲的大家真正懂了,那么六祖这里的“无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难理解了。
  六祖大师的种种的方便;让你自己和佛搭上关系。佛者,觉也,觉悟了就是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成了佛。我们如果也觉悟了,难道就不是佛吗?六祖大师反复强调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强调“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这里强调“皈依觉”,就是要让你知道自己的觉性也是与佛无二的。皈依佛当然对,但把什么责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点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觉,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觉唤醒。自己的觉不唤醒,尽管受了三皈依戒,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进而以“自心皈依觉”、“自心皈依正”、“自心皈依净”这样的方式,来疏通被“愚迷”、“烦恼”所窒塞了的心性,真是滴滴归源,丝毫不爽。这一切,全都纳入了“无相”的自心自性之中,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人上,就使佛与众生贴近了,大家也才感到修行、解脱的可靠。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你自己就是三宝,不给点出来你不知道。佛者觉也,你觉到了吗?现在大家在这儿听佛法,这就是觉,佛就是凭这个觉而开悟成佛的。西藏喇嘛们常常辩论什么是佛教徒?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了。但释迦佛又皈依谁呢?当然六祖大师可以回答,皈依自性三宝嘛!但我还没能看见其他人能作如此的回答。他们说释迦佛这辈子没有皈依,但前生前世皈依过迦叶佛、燃灯佛。但迦叶佛、燃灯佛又皈依认呢?推到最早的佛呢,那最早的第一任佛又是皈依谁呢?这样无穷尽地推下去太困难了。在六祖这儿,“皈依自性三宝”就截断了,人人都有三宝,人人都可以自己皈依自己。这是禅宗的特色,懂了这点,其它的就不难了。
    三身佛在自性中

  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劳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在佛教中,的确有许多东西需要抉择,如六祖这里讲的三身佛,就与教下讲的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听到开悟两个字,立刻会问,他开悟了,有没有神通呢?起报化没有呢?在成都,以前对这个问题就有很大的争论,有的说一悟便了;有的说悟了还不行,还要继续修报身、化身。这里讲一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虚云老和尚在重庆主持“救国息灾法会”,成都佛教界推举昌圆老和尚和袁焕仙居士到重庆去礼请虚云老和尚到成都说法。昌圆老和尚因故没有去,后来就由袁先生去请。当时国民政府在法会上负责的是考试院长戴季陶,袁先生想通过戴季陶请虚云老和尚到成都。戴季陶说:“虚老年事太高,可能不方便。”袁先生在禅宗上是一位有见地,而且还颇有英雄气的人物,他说:“虚老来不来是他的事,请不请是我的事,他既然开了这个店子,我就去搭铺,价钱不合适就各走各,合适就成交。”袁先生顶礼虚云老和尚后就呈本份作略,说:“成都参禅的有三种人须要救:一种人认为悟后必修;一种人认为一悟便了;还有一种人认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请老和尚垂慈简别。”虚云老和尚的回答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后来大家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叉开了,没有下文。袁先生当时就来信给我介绍了这些情况,看这封信时,住在刘亚休先生家的湖北大愚和尚也在场。大愚和尚说:“袁老居士的问话问得好,虚老的答话也不错,但虚老作为一代宗师,似嫌下刃不紧。若是我,就会问袁老居士,你是这三类中的哪一类呢?这样才会狭路相逢,各呈手眼。”大愚和尚在宗门中也是很有见地的人,他感到虚云和尚应机不紧。这是就宗门的机锋而言,不得作实法会。扣实而言,我自己的体会是悟后必修,不过悟后的修不同于悟前的修。悟后不修的大概只有释迦牟尼这样的类型,此外的都应该修。如下面公案所说:
  在唐代,有个学人问长沙岑禅师:“现在的宗师、善知识们证得涅槃没有呢?”长沙岑禅师反问他:“你问的是因中涅槃,还是果上涅槃?若是因中涅槃,那就见与佛齐,一切万法莫不俱足;若说果上涅槃,那就功德不够,还达不到。”圭峰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到两种顿悟,一是逐机顿,一是化仪顿。禅宗内的开悟属于逐机顿。只有释迦佛在菩提树下那一悟是化仪顿。圭峰大师认为“逐机顿”是顿悟,但仍然需要修的。所以开悟后,见到了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这一切都是在因地上,并不是在果位上就与佛一样了。在禅宗史上,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到清代的《五灯全书》,在数以千计的祖师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悟入是有深浅的,其中真正大彻大悟的人并不多。《金刚经》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就是说,虽证了无为,但有深浅的不同,四果、四向就是依此而建立的。希望大家在实践上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只要我们把真种子种下去了,再勤加耕耘,以后自会开花结果的。
  什么是三身佛呢?就是佛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百千万亿化身。佛教认为,只要成了佛,必然就会具备这三身,但六祖这里讲的是“一体三身自性佛”,要成佛,离不开你那个自性,法报化这三身,也离不开你那个自性,离开了这个自性,你凭什么去修行,去开悟,去成佛呢?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但要成佛,就不能到外面去寻觅,必须在自己的自性上下手,这里要看到六祖立法的精要啊!
  宋代成都有个姓范的县太爷,是圆悟克勤的弟子,常常去请教圆悟。有一次他对圆悟说:“老和尚开个方便,指示一下入门的捷径。”圆悟说:“好,你就去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什么’这一个话头。”那位县官参了一段时间参不出个名堂,就到圆悟那儿哭,说:“太难了,我参不透,和尚另给一个方便吧!”圆悟说:“我这里正好有一个极其简便的,你好好参。”圆悟对他说,“记住,就是那个‘是什么’。”这位县官言下大悟:“呀!这么近啊!”要知道,就是这个东西,结果离我们竟然是如此之近,近得不隔分毫,三身佛结果就是我们的自性。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法身、报身、化身这最为崇隆的境地,不仅佛具有,一切众生都具有。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决产是一句口号,或仅局部片面的使用,这是真理,可以放在佛教的任何法相之中作为纲领。“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就是在因位上讲,这个佛性,如果不包括三身,就不是圆满的。可成佛的佛性,是决定包括有法报化三身在其中。我们谈皈依,佛分三身,每一身都是我们皈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