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34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4章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鎸嵉恼鎸嵏拍睢梗驗槁曇羰蔷烤勾嬖诘模藙t不是如此。「眼識」是「通過真實的真實概念」,因為眼淨色及依靠它而生起的識都是究竟存在的。「國王的兒子」是「通過不真實的不真實概念」,因為國王及兒子兩者都不是究竟存在的。
節卅二:總結
  Vac?ghosànusàrena sotavi¤¤à?av?thiyà
  Pavattànantaruppannamanodvàrassa gocarà
  Atthà yassànusàrena vi¤¤àyanti tato para§
  Sàya§ pa¤¤atti vi¤¤eyyà lokasa?ketanimmità ti。
  以耳識心路過程跟隨語音,再通過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所領受的概念而得知其意義。當知這些概念受到世俗法所設。
  
Iti Abhidhammatthasa?ahe
Paccayasa?gahavibhàgo nàma
a??ham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緣之概要」的
第八章至此完畢。



第九章:業處之概要
(Kamma??hànasa?gahavibhàga)

節一:序文
  Samathavipassanàna§ bhàvanànam ito para§
  Kamma??hàna§ pavakkhàmi duvidham pi yathàkkama§。
  從這裡開始,我當解釋培育止與觀的兩種業處。
節一之助讀說明
  兩種業處:直譯巴利文kamma??hàna是「作業之地」或「工作之處」。這一詞用以代表禪修之法,是禪修者培育特別成就的工作處。在佛教裡有兩大類禪法:止禪與觀禪。在這兩者當中,觀禪是佛教特有的禪法;修此禪法的目的即是要親身體驗佛陀所發現及所教的真諦。在非佛教的宗派裡也有止禪。然而,在佛教裡教止禪的目的是以修止禪所培育的定力作為修觀禪的穩固基礎。這兩大類業處都有各自的禪修方法及範圍;在這章裡將會解釋這點。
  止與觀:譯為「止」的samatha(音譯:奢摩他)是代表心的寧靜。這一詞的意義差不多與samàdhi(定,音譯:三摩地)相同,儘管它是源自不同的詞根,即意為「變得寧靜」的sam。在專門用語上,「止」被定義為八定裡的「心一境性」(cittass'ekaggatà),即經教法的四色禪及四無色禪裡的一境性心所。這些定被稱為止是因為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猶豫或驚慄。107
  譯為「觀」的vipassanà(音譯:毗婆舍那)被解釋為「從各種不同的方面照見」(vividhàkàrato dassana)。「觀」是直接地照見諸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這是導向揭開諸究竟法真實本性的慧心所(pa¤¤à)的作用。
  《阿毗達摩概要》這一章裡對止觀禪的解釋是整部《清淨道論》的概要;想要更詳細地了解它們的讀者可參考《清淨道論》。
止之概要
(samathasa?gaha)
基本分組
節二:業處
  Tattha samathasa?gahe tàva dasa kasi?àni; dasa asubhà; dasa anussatiyo; catasso appama¤¤àyo; ekà sa¤¤à; eka§ vavatthàna§; cattàro àruppà cà ti sattavidhena samatha… kamma??hànasa?gaho。
  其中,於止之概要,首先在止業處概要裡有七組:一、十遍;二、十不淨;三、十隨念;四、四無量;五、一想;六、一分別;及七、四無色。
節二之助讀說明
  在這七組裡一共有四十種業處;節六至節十二將會列出它們。
節三:性格
  Ràgacarità; dosacarità; mohacarità; saddhàcarità; buddhicarità; vitakkacarità cà ti chabbidhena caritasa?gaho。
  在性格(習行)之概要裡有六種:一、貪行者;二、 瞋行者;三、痴行者;四、信行者;五、知識行者(覺行者);六、散漫行者(尋行者)。
節三之助讀說明
  「性格」或「習行」(carita)是指個人的本性──通過個人的自然態度與行為而顯露出來的性格。由於過去所造的業不同,人們之間的性格也因此不同。諸論師說性格是決定於產生結生心的業。
  在這六種性格當中,貪行與信行組成相等的一對,因為這兩者都對目標有好感;只是前者的目標是惡,後者的目標是善。同樣地,瞋行與知識行也組成相等的一對,因為瞋以不善的方式厭離目標,知識則通過發現真實的過患而厭離目標。痴行與散漫行也組成相等的一對,因為痴行者由於膚湺q豫,散漫行者則由於常臆測而猶豫。對性格更詳細的解釋,見《清淨道論》第三章、段七四至一○二。
節四:修習
  Parikammabhàvanà; upacàrabhàvanà; appanàbhàvanà cà ti tisso bhàvanà。
  心之修習有三個層次:遍作修習、近行修習與安止修習。
節四之助讀說明
  「遍作修習」始於人們剛開始修禪的時候,直至鎮伏了五蓋及似相出現的時候。「近行修習」是鎮伏了五蓋及似相出現的時候。從似相出現直至種姓心的剎那都是屬於近行修習的階段。緊接著種姓心之後生起的心被稱為安止;這即是安止修習的起點。安止修習發生在色界禪那或無色界禪那的階段。
節五:禪相
  Parikammanimitta§; uggahanimitta§; pa?ibhàganimitta¤ cà ti t??i nimittàni ca veditabbàni。
  當知有三種禪相:遍作相、取相與似相。
節五之助讀說明
  「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階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標。「取相」是與肉眼所看到的目標一模一樣、出現在心中的影像。毫無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為「呈現為有如自取相中出來,而且是比它更為清淨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從雲朵背後出來的圓月」(《清淨道論》第四章、段卅一)。亦見本章節十七。
四十種業處
(kamma??hànasamuddesa)
節六:十遍
  Katha§? Pa?hav?kasi?a§; àpokasi?a§; tejokasi?a§; vàyokasi?a§; n?lakasi?a§; p?takasi?a§; lohitakasi?a§; odàtakasi?a§; àkàsakasi?a§; àlokakasi?a¤ cà ti imàni dasa kasi?àni nàma。
  如何?十遍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耍108、黃遍、紅遍、白遍、虛空遍與光明遍。
節六之助讀說明
  十遍:巴利文kasi?a(遍)的意義是「全部」或「整體」。如此稱之是因為必須把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
  地遍等:修習地遍時,禪修者可準備一個直徑大約三十公分的圓盤,把它填滿黎明色的泥,然後再把它的表面弄平。這即是地遍圓盤,即作為修習地遍的遍作相。禪修者可把該圓盤放在離他一公尺之處,張著眼凝視它,以及觀察它為「地、地」。
  若要修習水遍,禪修者可以準備一桶清水,然後觀察它為「水、水」。若要修習火遍,禪修者可以起一堆火,然後透過在一張皮或一塊布上剪出的圓洞凝視那火,以及觀察它為「火、火」。修習風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從窗口或墻壁的洞吹進來的風,觀察它為「風、風」。
  若要修習色遍,禪修者可以準備一個上述大小的圓盤,然後把它塗上耍ⅫS、紅或白色。過後再於心中默念它的顏色地專注於它。禪修者甚至可以選用某種色的花作為目標。
  想要修習光明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月光,或不搖曳的燈光,或照在地上的光,或穿過牆縫照在另一道牆上的光線。
  想要修習虛空遍的禪修者可以專注於一個直徑大約三十公分的圓洞,觀察它為「虛空、虛空」。
  對於修習遍處的詳細解釋,見《清淨道論》第四章與第五章。
節七:不淨觀
  Uddhumàtaka§; vin?laka§; vipubbaka§; vicchiddaka§; vikkhàyitaka§; vikkhittaka§; hatavikkhittaka§; lohitaka§; pu?avaka§; a??hika¤ cà ti ime dasa asubhà nàma。
  不淨有十種:模洝⑶囵觥⒛摖、斷壞、食殘、散亂、斬斫離散、血塗、蟲聚、骸骨。
節七之助讀說明
  十種不淨是死屍腐爛的不同階段。這些業處專為對治欲欲。見《清淨道論》第六章。
節八:隨念
  Buddhànussati; dhammànussati; sa?ghànussati; s?lànussati; càgànussati; devatànussati; upasamànussati; mara?ànussati; kàyagatàsati; ànàpànasati cà ti imà dasa anussatiyo nàma。
  十種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棄)隨念、天隨念、寂止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入出息)念。
節八之助讀說明
  佛隨念等:首三種隨念的修習方法是隨念佛、法、僧的功德。
  戒隨念的修習方法是具有正念地憶念自己清淨無染的戒行。
  捨(棄)隨念是具有正念地憶念佈施的功德。
  天隨念的修習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如下憶念:「諸天神因為他們的信、戒、多聞、佈施及慧而得以投生至如此殊勝之地。而我也擁有這些品德。」於此業處,禪修者以自己的信等功德作為目標以培育正念,以及以諸天為證。
  寂止隨念是觀察涅槃的素伲
  死隨念是觀察自己肯定會死、死亡何時會來臨無法肯定,以及當死亡來臨時,人們必須捨棄一切。
  身至念是觀察自己身體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腱、骨、骨髓等三十二不淨的部份。
  安般念是專注於呼吸時接樱奖强走吘壔蛉酥械娜胂⑴c出息。
  關於十隨念,詳見《清淨道論》第七章及第八章。
節九:無量
  Mettà; karu?à; mudità; upekkhà cà ti imà catasso appama¤¤àyo nàma; brahmavihàrà ti pi pavuccanti。
  也稱為四梵住的四無量是:慈、悲、喜與捨。
節九之助讀說明
  四無量:這些法被稱為「無量」(appama¤¤à)是因為(在禪修時)必須把它們遍佈至十方一切無量的眾生。它們也被稱為「梵住」(brahmavihàra),因為它們是梵天界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
  慈(mettà)是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它有助於去除瞋恨。
  悲(karu?à)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與殘酷相對。
  喜(mudità)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態度,及協助去除對他人成就的妒嫉與不滿。
  捨(upekkhà):屬於梵住的捨是洠в袌讨'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與偏愛及反感相對。
  對於四梵住的詳細解釋,見《清淨道論》第九章。
節十:一想
  ?hàre pa?ikk?lasa¤¤à ekà sa¤¤à nàma。
  一想是食厭想。
節十之助讀說明
  食厭想是省察食物可厭的一面而生起之想,例如省察尋食之苦,食用它、消化、排泄等時的不淨。詳見《清淨道論》第十一章、段一至廿六。
節十一:一分別
  Catudhàtuvavatthàna§ eka§ vavatthàna§ nàma。
  一分別是四界分別觀。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四界分別觀是觀察身體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而成。詳見《清淨道論》第十一章、節廿七至一一七。
節十二:無色
  ?kàsàna¤càyatanàdayo cattàro àruppà nàmà ti sabbathà pi samathaniddese cattà??sa kamma??hànàni bhavanti。
  四無色是空無邊處等。如是在止之義釋裡一共有四十種業處。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以下是四無色禪: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詳見《清淨道論》第十章。
節十三:適合之分析(sappàyabheda)
  Caritàsu pana dasa asubhà kàyagatàsatisa?khàtà ko??hàsa… bhàvanà ca ràgacaritassa sappàyà。
  Catasso appama¤¤àyo n?làd?ni ca cattàri kasi?àni dosacaritassa。
  ?nàpàna§ mohacaritassa vitakkacaritassa ca。
  Buddhànussati àdayo cha saddhàcaritassa。
  Mara?a…upasama…sa¤¤à…vavatthànàni buddhicaritassa。
  Sesàni pana sabbàni pi kamma??hànàni sabbesam pi sappàyàni。
  Tatthà pi kasi?esu puthula§ mohacaritassa; khuddaka§ vitakkacaritass'evà ti。
  關於性格,貪行者適合修十不淨及身至念,即三十二身分。
  瞋行者適合修四無量及四色遍。
  痴行者與散漫行者適合修安般念。
  信行者適合修佛隨念等六隨念。知識行者適合修死隨念、寂止隨念、食厭想及四界分別觀。
  其餘的業處適合一切性格。
  於遍處,痴行者適合採用大的(圓盤);散漫行者適合採用小的(圓盤)。
Ayam ettha sappàyabhedo。
於此,這是適合之分析。
修習之分析
(bhàvanàbheda)
節十四:依三個階段
  Bhàvanàsu pana sabbatthà pi parikammabhàvanà labbhat'eva。
  Buddhànussati àdisu a??hasu sa¤¤àvavatthànesu cà ti dasasu kamma??hànesu upacàrabhàvanà va sampajjati; natthi appanà。
  Sesesu pana samati§sa kamma??hànesu appanàbhàvanà pi sampajjati。
  所有四十種業處都能達到遍作修習的階段。於佛隨念等八種隨念、一想與一分別十種業處,只能達到近行修習的階段,而不能達到安止修習的階段。其餘的三十種業處也能夠達到安止修習的階段。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對於上述以佛隨念為始的十種業處,由於心忙於觀察諸多不同的功德及要義,涉及了極強的尋,致使一境性不能專注至證入安止的程度。
節十五:依禪那
  Tatthà pi dasa kasi?àni ànàpàna¤ ca pa¤cakajjhànikàni。 Dasa asubhà kàyagatàsati ca pa?hamajjhànika。 Mettàdayo tayo catukkajjhànikà。 Upekkhà pa¤camajjhànikà。 Iti chabb?sati r?pàvacarajjhànikàni kamma??hànàni。 Cattàro pana àruppà ar?pajjhànikà。
  其中,十遍與安般念能夠產生五禪;十不淨與身至念(只)能產生初禪;慈等首三無量能夠產生四禪;捨(只)能產生第五禪。
  如是這廿六種業處能夠產生色界禪那。
  四無色能夠產生無色禪。
Ayam ettha bhàvanàbhedo。
於此,這是依修習之分析。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修十不淨與身至念都須要哂脤ぃ虼怂鼈儾荒墚a生高過初禪及無尋的禪那。首三種無量必須與悅受相應地生起,因此只能產生與悅受相應的首四禪。捨無量則必須與捨受相應地生起,因此只能產生與捨受相應的第五禪。
境之分析
(gocarabheda)
節十六:禪相
  Nimittesu pana parikammanimitta§ uggahanimitta¤ ca sabbatthà pi yathàraha§ pariyàyena labbhant'eva。 Pa?ibhàga… nimitta§ pana kasi?'àsubha…ko??hàsa…ànàpànesv'eva labbhati。 Tattha hi pa?ibhàganimittam àrabbha upacàrasamàdhi appanà… samàdhi ca pavattanti。
  在三種禪相當中,通常於一切業處都可以適當的方法獲得遍作相與取相。但似相只出現於遍處、不淨、(三十二)身分與安般念。通過似相而生起了近行定與安止定。
節十七:禪相之顯現
  Katha§? ?dikammikassa hi pa?hav?ma?óalàdisu nimitta§ ugga?han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