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

第37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第37章

小说: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修订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後而斷除了欲欲與瞋恨,他成為阿那含;他不會再回到這(欲)界。
節四十之助讀說明
  阿那含(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繫俊星殪队绲挠c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為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於淨居天的只有阿那含拢撸珌K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於該處。
  拢涮峒拔宸N阿那含:
一、 化生到色界天之後,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他即證得了阿羅漢道(antarà…parinibbày?)。
二、 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他才證得了阿羅漢道(upahacca…parinibbày?)。
三、 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羅漢道(asa?khàra… parinibbày?)。
四、 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羅漢道(sasa?khàra… parinibbày?)。
五、 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羅漢道(uddha§soto akani??hagàm?)。
節四十一:阿羅漢
  Arahattamagga§ bhàvetvà anavasesakilesappahànena arahà nàma hoti kh??àsavo loke aggadakkhi?eyyo。
  培育了阿羅漢道而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他成為阿羅漢、漏盡者、世間至上應供者。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於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四十一之助讀說明
  首三道所斷除的五結稱為「下分結」(orambhàgiya… sa§yojana),因為它們繫俊T有情於下等世間,即:欲生存地。已斷除它們的阿那含不會再投生到欲地,但還是被五個「上分結」(uddhambhàgiya…sa§yojana)繫俊渡垒嗈捬e。通過證悟阿羅漢道,這五個上分結也被完全斷除;它們是:對色界生命之欲(色界欲)、對無色界生命之欲(無色界欲)、我慢、掉舉與無明。第四道也斷除了其餘兩個漏:有漏與無明漏;這是為什麼阿羅漢被稱為「漏盡者」(kh??àsava)的原因。阿羅漢道也斷除了其餘不善心所:痴、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沉與睡眠。
定之分析
(samàpattibheda)
節四十二:可入之定
  Phalasamàpattiyo pan'ettha sabbesam pi yathàsaka… phalavasena sàdhàra?à'va。 Nirodhasamàpattisamàpajjana§ pana anàgàm?na¤ c'eva arahantàna¤ ca labbhati。
  於此,一切(拢┤硕寄茏C入與各自所證得的果相等的果定。但只有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入滅盡定。
節四十二之助讀說明
  果定(phalasamàpatti)是拢茏硬拍茏C入的出世間安止,而其所緣是涅槃。證入果定的目的是當下得以體驗涅槃之樂。在這些安止裡生起的心是與拢茏幼C悟的層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個階級的拢硕寄茏C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須陀洹能夠證入須陀洹果定;餘者亦可以此類推。在證入果定之前,(拢茏樱┫葲Q意要證入果定,然後從生滅智次第地培育諸觀智,(直至證入果定)(見《清淨道論》第廿三章、段六至十五)。
節四十三:滅盡定
  Tattha yathàkkama§ pa?hamajjhànàdimahaggatasamàpatti§ samàpajjitvà vu??hàya tattha gate sa?khàradhamme tattha tatth'eva vipassanto yàva àki¤ca¤¤àyatana§ gantvà tato para§ adhi??heyyàdika§ pubbakicca§ katvà n'evasa¤¤à… nàsa¤¤àyatana§ samàpajjati。 Tassa dvinna§ appanàjavanàna§ parato vocchijjati cittasantati。 Tato nirodhasamàpanno nàma hoti。
  於此,他從初禪起始次第地證入廣大定。出定後,他以觀智觀照每一定裡的行法。
  如此修習直至無所有處之後,他再實行事先的任務,如決意等,然後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在兩個安止速行生滅之後,心之相續流即被中斷。其時他即已證入了滅盡定。
節四十三之助讀說明
  在滅盡定裡,心與心所之流完全暫時被中止。只有已證得一切色禪與無色禪(即八定)的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得滅盡定。而且只有在欲生存地與色生存地裡才能證得該定。在無色地裡並不能證得該定,因為在其地並不可能證得屬於證入滅盡定的先決條件的四色禪。
  若要證入滅盡定,禪修者必須次第地證入每一個禪那。在從每一禪出定之後,他觀照該禪的名法為無常、苦、無我。他如此修習直至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禪出定之後,禪修者作出以下三項決意:一、決意他所擁有的必需品不會遭受毀壞;二、決意若僧團需要他的服務,他就出定;三、(在佛陀還活著的時候)決意若佛陀要見他,他就出定。此外(若他想要入滅盡定七天)他必須觀察自己所剩下的壽命不會少過七天。
  在作完這些事先任務之後,他即證入第四無色禪,而此禪的禪心只生滅兩次,隨後他即證入了心流暫時被中斷的滅盡定。
節四十四:自滅盡定出定
  Vu??hànakàle pana anàgàmino anàgàmiphalacitta§ arahato arahattaphalacitta§ ekavàram eva pavattitvà bhava?gapàto hoti。 Tato para§ paccavekkha?a¤à?a§ pavattati。
  於(滅盡定)出定時,於阿那含,阿那含果心生滅一次;於阿羅漢,阿羅漢果心生滅一次,隨後即沉入有分。在這之後生起了省察智。
Ayam ettha samàpattibhedo。
Ni??hito ca vipassanàkamma??hànanayo。
於此,這是定之分析。
修習觀業處之法至此完畢。
節四十五:結論
  Bhàvetabba§ pan'icc'eva§ bhàvanàdvayam uttama§
  Pa?ipattirasassàda§ patthayantena sàsane。
  若人欲體驗,佛教修行味,
  當修此二禪,至上之修習。
節四十五之助讀說明
  「二禪」是指止禪與觀禪。
  
Iti Abhidhammatthasa?gahe
Kamma??hànasa?gahavibhàgo nàma
navam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業處之概要」的
第九章至此完畢。
後話
  Càrittasobhitavisàlakulodayena
  Saddhàbhivuddhaparisuddhagu?odayena
  Nambavhayena pa?idhàya parànukampa§
  Ya§ patthita§ pakara?a§ parini??hita§ ta§
  Pu¤¤ena tena vipulena tu m?lasoma§
  Dha¤¤àdhivàsamuditoditamàyuganta§
  Pa¤¤àvadàtagu?asobhitalajjibhikkh?
  Ma¤¤antu pu¤¤avibhavodayama?galàya。
  在性格純良、貴族出身、充滿信心、品德高尚的南巴(Namba)昭滤鶎懙倪@部著作至此已完畢。
  以此廣大的福業,願直至世界之末,謙虛、受到智慧淨化、戒行聞名於世的諸比丘都能夠記得舉世聞名的幸咦√帺ぉつ咐K瑪寺(M?lasoma),以便他們能夠獲取福業及快樂。
後話之助讀說明
  諸阿毗達摩導師對阿耨樓陀尊者在著作《阿毗達摩概要》時所住的寺院的名稱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其中一派認為那是杜母拉蘇瑪寺(Tum?lasoma Vihàra),把「杜母拉」(tum?la)視為是意為「大」的「摩訶」(mahà)的同義詞。然而在巴利文及梵文裡都洠в小付拍咐惯@一詞。這兩種語文裡都有在詞源方面有關連的tumula一詞,但其義並不是「大」,而是喧嘩或颍齽印Mǔ_@一詞的用法與戰爭有關;在《維山達拉本生經》(Vessantara Jàtaka)裡有這麼一行:Ath'ettha vattat? saddo tumulo bheravo mahà──「其時發出一聲極大的聲響、一聲極為可怕的怒吼」。
  另一派則認為該寺的名稱是母拉蘇瑪寺(M?lasoma Vihàra),視「杜」(tu)這一個音節為一個不能變易的連接伲~,在此的用法純粹只是為了讓音眨鼮轫槙场S伸栋Ⅰ駱峭幼鹫咴谶@部著作裡的其他地方也有如此哂谩付拧梗ㄒ姷谝徽隆⒐澵Χ坏诎苏隆⒐澥钥磥硭赡茉诖艘踩绱擞盟K晕覀儜曉撍聻槟咐K瑪寺。一般上,斯里蘭卡的傳承相信該寺是位於Chilaw(機羅)縣裡,而且是如今Munnessaram Kovil的所在地。
  
Iti Anuruddhàcariyena racita§
Abhidhammatthasa?gaha§ nàma
pakara?a§ ni??hita§。

阿耨樓陀尊者
所著的《阿毗達摩概要》
至此完畢。

八十九及一百廿一心
之拢涑鎏

裕В骸斗ň壅摗返膮⒄仗柎a是段落號碼;《清淨道論》的參照號碼是第十四章的段落號碼;《殊勝義裕А返膮⒄仗柎a是英文版的頁碼。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裕
十二不善心
貪根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365
90…91
336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99

339…340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00

340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402

341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403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409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10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412



瞋根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413
92
341…344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421

344

痴根
捨俱疑相應
422
93
344…345


捨俱掉舉相應
427

346
十八無因心
不善果報
眼識
556
101
384…385


耳識等





領受
562




推度
564



善果報
眼識
431
96
348…349


耳識等
443

349…350


領受
455
97
350


悅俱推度
469
97…98
351…352


捨俱推度
484
97…98


唯作
五門轉向
566
107
385…386


意門轉向
574
108
388


生笑心
568
108
386…388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裕
二十四欲界美心

悅俱智相應無行
1
83…85
141…207


悅俱智相應有行
146

207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
147

208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
149




捨俱智相應無行
150




捨俱智相應有行
156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157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159



果報
第一至第八
498
100
353…379

唯作
第一至第八
576
109
388
十五色界心

初禪
160;167
86
216…225


第二禪
161;168

239…243


第三禪
163;170

225


第四禪
165;172

228…234


第五禪
174

235…239

果報
初禪
499
103
379…380


第二至第五禪
500



唯作
初禪
577
109
388…389


第二至第五禪
578


十二無色界心

第一
265
87
270


第二
266

275


第三
267

276


第四
268

277…283

果報
第一
501
104
379…380


第二
502




第三
503




第四
504



唯作
第一
579
109
388…389


第二
580




第三
581




第四
582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裕

須陀洹道
277
88
289…319

須陀洹道初禪


307…310

須陀洹道第二至第五禪
342



斯陀含道
361
88
319…320

阿那含道
362

320

阿羅漢道
363

320…329
果報
須陀洹果
505
105
380…384

須陀洹果初禪




須陀洹果第二至第五禪
508



上三果
553
105
380…384













五十二心所之拢涑鎏

裕В簠⒄盏姆椒ㄅc附錄(一)相同。對於《清淨道論》加上(*)的參照號碼是代表第四章的段落號碼。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裕
遍一切心心所
1

2
134
144

2

3
125…128
145

3

4
129…130
146

4

5
135
147

5
一境性
11
139
156

6
命根
19
138
163

7
作意

152
175
通一切心所
8

7
88…98*
151

9

8

152

10
勝解

151
175

11
精進
13
137
158

12

9
94…100*
153

13


150
175
不善心所
14

390
163
332

15
無慚
387
160
331

16
無愧
388



17
掉舉
429
165
346

18

389
162
332

19
邪見
381
164
331

20

1116
168
340

21

418
171
342

22

1121
172


23

1122
173
343

24
惡作
1161
174


25
昏沉
1156
167
340

26
睡眠
1157



27

425
177
344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裕
美心所
28

12
140
157

29

14
141
159

30

30
142
164

31

31



32
無貪
32
143
167

33
無瞋
33



34
中捨性
153
153
176

35
身輕安
40
144
171

36
心輕安
41



37
身輕快性
42
145
172

38
心輕快性
43



39
身柔軟性
44
146


40
心柔軟性
45



41
身適業性
46
147


42
心適業性
47



43
身練達性
48
148


44
心練達性
49



45
身正直性
50
149
173

46
心正直性
51



47
正語
299
155
296

48
正業
300

297

49
正命
301

298

50
悲愍

154
176

51
隨喜




52
慧根
16
143
161



索 引

對於索引的號碼,羅馬數字是指第幾章,阿拉伯數字是指第幾節(包括其助讀說明)。


一畫
一境性 I 18…20; II 2
二畫
八拢 I 26…28; II 15; VII 30; 38; 40; IX 34
十隨念 IX 8
人 III 9; 13; VI 24…26;  V 5; 11; IX 38…41
力 VII 19; 22; 23; 28
三畫
三十三天 V 5; 12
三相 IX 23; 32; 33; 35; 36; 37
凡夫 I 13; 18; III 13; 18; IV 16; 25; 26; V 40; VI 11; IX 34
女根 VI 3; 24
小龍長老 V 30
大護法長老 V 30
四畫
五門轉向 I 10; II 28; III 9; 10; 21; IV 6
五門心路過程 I 10; IV 4; 5; 6…11
五識 I 8; 9; 11; 28; III 4; 9; 10; 14; 21; IV 17; VIII 22; 24
不淨 IX 7
不相應緣 VIII 25
不分離色 V 17; 14
不完成色 VI 2; 4
不善心 I 3; 4…7; II 18; 26…27; III 18; 21; V 23
不善業 V 22; 27
不善因 I 3; III 5…7; VIII 14
不善心所  II 4; 13…14; IX 38…41
不善果報 I 8; IV 17; V 27
不善之概要 VII 3…14
不離去緣 VIII 26
止 I 18…20; IX 1; 2…21
水界 III 16; VI 3
火界 III 16; VI 3; 12
天神 V 5; 11; 12; IX 8
世間 I 3; 25; II 15; VI 6
心 I 2; 3…32; II 1; 5; III 1; 8…11; 16; V 2; VII 1
心所 I 2; II 1…30; III 12; 16; 20; VII 1; 14; 23; 32…33
心流 V 36; 41; 42
心之地 I 3; 29
心清淨 IX 29
心的種類 I 3; 17; 29; 30…32
心的特相 I 3
心路過程 III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