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以色列史综览 >

第36章

以色列史综览-第36章

小说: 以色列史综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明(注八)。撒母耳显然盼望百姓亲眼目睹神的拣选,而不是透过他转达神的意思。鉴别的步骤与早年的亚干事件相似(书七16~18)。首先是扫罗所属的便雅悯支派被认定,然后是扫罗的家族玛特利族(matri),最后是扫罗本人。百姓寻找扫罗的时候,却遍寻不见。虽然我们相信撒母耳必定事先嘱咐他出席。百姓再度寻找后,才发觉他躲藏在旅行车与行李中,这又是一个天性胆怯的表现。扫罗露面后,在场的众人见他有君王的身量,便欢呼赞同接纳他。

三、设立为王(撒上十一~十二)

    1.等待的期间:众代表赞同是一回事,但要大众百姓接纳又是另一同事。扫罗实际加冕为王,并非是顺理成章的事。需要百姓甘心情愿地接纳,但扫罗对他们来说仍是个无名小卒。他必须公开露面才有希望被接纳。而且,众支派仍然是各自为政的单元,无论未来领袖的身份如何,他们仍然踌躇参与这种共同的冒险。况且没有首都、宫殿、职工、或政府组织可用呢!扫罗需要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致他能被众人接纳,或为众望所归的,藉此才能清除其他的障碍。

    2.在基列雅比(Jabesh…gilead)扬名(撒上十一1~15):米斯巴鉴别后不久,机会来临了。四十年前,被耶弗他击败的亚扪人,现今在拿辖王(Nahash)的领导下,袭击约但河外的基列雅比(注九)。城邑的居民纷纷向各支派求救,他们显然不知道扫罗已被立为王了。然而,他们的请求引起扫罗的注意,他立刻认定这是他的责任,同时也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他用戏剧化的手段,屠杀一对牛,将肉传送各支派。传送肉的使者更宣告说,凡不跟随扫罗回应基列雅比请求的,他们的牛只必遭同样的待遇,结果反应非常热烈。犹大支派挺身而出的共三万人,其他支派共有三十万人,在这里总称以色列(注十)。扫罗从其中(注十一)挑选三个部队,亲自领导攻打亚扪人,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事情的结果正是扫罗梦寐所求的,以色列人被讨好了,自然接纳他为王。正式的加冕礼在吉甲举行,仍然由撒母耳主持。在献祭与普遍的欢悦中(注十二),扫罗被立为第一任君王。

    3.撒母耳的劝告(撒上十二1~25):加冕礼后,撒母耳向百姓传达离别的劝勉(注十三)。那是这位即将退休之领袖、大先知的一个感人的时刻。他按照神的引导,答应百姓的要求,为他们立一位君王,现在又自愿效劳为他加冕。撒母耳工作表现一向非常良好,百姓也欠他许多,现在要隐退下来了。然而撒母耳知道百姓的罪,也就是先前统治制度的致命伤,仍然可能影响新的制度。劝勉是必须的,因为他必须让百姓了解,内心的改变比外在政治制度的改变更重要。

    撒母耳首先要求百姓承认,他在他们面前行事为人正直不轨,然后提醒他们过去的失败,并极力劝勉他们遵守神的诫命,唯有如此才能经历神的祝福。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些临别赠言的重要性,撒母耳祈求神在这个干旱割麦子的季节(注十四)打雷降雨。神果真如此做了,百姓在雷声大作,豪雨大降之际,失色惊呼。然后,撒母耳再以简单的劝勉结束,并答应断不停止为他们祷告。

 

第二节  扫罗的统治

 

一、简单与节省

    扫罗所设的政府是简单的——显然是故意的。扫罗有足够的时间策划,但他明察百姓无意组织复杂的政府。百姓既然从未经历过严格的管制,要强硬执行也非易事。虽然撒母耳曾警告他们,课税会临到,但需要时间与教导,百姓方能接受。故此,政府保持简单与节省。

    扫罗在他的家乡基比亚设立首都(注十五),他甚至可能自费建造宫殿,以削减政府的消费。宫殿设计得很简单,经过考古发掘之后,可看出它像一座堡垒,而非一座华丽的住宅(注十六)。没有迹象暗示他曾赋予首都任何特殊利益,否则,会使那些不惯于王室作风的百姓群起批评。另一方面,也没有创立任何精心设计的宫廷,事实上,圣经的记载只提及一位官员,即军队的元帅押尼珥(Abner),他是扫罗的堂兄弟(注十七)(撒上十四50)。新月(初一)的月会可能是固定的聚集,讨论问题与策动战略(撒上二十24~27)。

二、少有基层的变动

    扫罗显然未会制定任何政策来改变百姓的生活方式。旧有的支派


图九  扫罗王国

疆界仍然原封不动。扫罗并未废弃或意图更改它们,成为达成统一的一种手段,虽然百姓已经不再以为是独立分开的支派。扫罗深知,任何一种新的中央政体要屹立不动,必须靠其本身的优点赢取臣服者,抵触传统的命令,可能激发叛变。

    百姓似乎颇满意扫罗所制定的统治方式。他们的欲望——一位君王,像列国一样——已经如愿以偿。而且他们的私生活并未遭受任何令人厌烦的干扰。激进的新法或制度并未会执行,课税也未曾大幅度的加增(注十八)。经过多次的迫害后,百姓需要确认国家的最高元帅,负起统领争战的责任,这对他们很重要。况且扫罗拥有一支常备军,随时为他们争战,给予全国极大的安全感。只要能免除历年来恐怖的入侵,百姓都愿意应征入伍。扫罗显然深明此理,故此能对症下药。他开始的统治方式显出智慧与远见。

 

第三节  扫罗遭弃绝

                    (撒上十三~十五)

 

    然而,扫罗继续治国的态度,并未获得同样的好评。虽然开国时有诸般的因素,不宜组织庞大政府,但他却应该在短期内,制定政策与法令,迈向全国之统一。若要各支派融汇成为一国,这些都是必须的。只是事实证明扫罗未会如此努力。扫罗在这些事上缺乏洞察力,可能部份基于两因素:第一、他个人欠缺自制力,以下将更深入地观察这一点;第二、他有一项严重的错误,因他对神潜伏一种背逆的心。因此,扫罗执政不久,神就透过撒母耳对他说,神弃绝他作王。这弃绝与两次为期相距甚远的军事事件有关,也是从其中透露出来的。

一、第一次见弃(撒上十三~十四)

    第一次是与非利士人再度的冲突,发生在密抹(Michmash)。非利士人自米斯巴战役大溃败之后,曾经消声匿迹,但扫罗就任仅两年(撒上十三1)(注十九),他们又卷土重来,在密抹(注二十)扎营,距离首都基比亚(注二一)东北仅四哩。约拿单曾经战胜非利士人驻守巴勒斯坦的防营(撒上十三2~3),因此他们进军报复。军力包括三万战车(注二二),六千骑兵和极多的步兵。这种庞大军队的阵容,使附近的以色列人恐惧非常,许多人逃到洞穴与丛林中躲藏,也有越过约但河对岸的。扫罗迅速召集军兵,在吉甲与他们对抗,在这迫近眉睫的战役之前,等候撒母耳前来献祭,就在当时,他犯了那特殊的罪,导致第一次被弃绝。等待七天后,不耐烦的扫罗竟僭取祭司的职份,从此可见他有一颗傲骄、自满自足、背逆的心。就此而论,自扫罗首次受膏的日子以来,他性格上已有相当可观的改变。

    然而在这次战役中,神仍使扫罗亨通,主要是藉着他那能干的儿子约拿单(Jonathan)的努力。以色列的前途是黯淡的,直至约拿单达成了一个次要但显赫的胜利。以色列的军力远不如非利士人,唯一的刀剑是扫罗与约拿单所拥有的(注二三)。扫罗的随军显然因常有逃兵而实力削减(撒上十二15,比较十三2),但非利士人仍然能够分三个方向,同时派追劫掠军(撒上十三16~18)。然后是约拿单英勇无比的胜利。约拿单在拿兵器的少年陪伴之下,越过位于书淮尼谷(Wadi  Suweinit)以甫的迦巴(Goba)(注二四),抵达位于北部的密抹,途中上下攀登悬崖峭壁,最后袭击并大败非利士防营(撒上十四1~14)。这英勇事迹的消息迅速传遍,为以色列人带来新的希望,也促使许多逃兵归同扫罗的队伍中。当时神使地震动,造成敌人更大的混乱。扫罗趁势追击,一举击败惊惶失措的非利士人,并追赶他们,远达西方的亚雅仑。

    然而,在获胜的中途,扫罗几乎误事。一日之内,他愚味地禁止军中任何人进食(撒上十四24~46)。他显然盼望获得更多的刺激与时间追赶敌人,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剥夺了其部下在追赶时极其需要的营养。再者,扫罗几乎因禁令而杀害他儿子的生命。约拿单没有听到命令,曾吃蜂蜜,扫罗固执地认为,即使牺牲儿子,他的话也该被遵守。若不是百姓的代求,扫罗便会杀他的儿子了。

二、第二次见弃(撒上十五)

    第二次的背逆事件发生于约二十年后(注二五)扫罗与亚玛力人的战争中。在其间,扫罗屡屡活跃于战场上,从未遭他人的责难。他的敌人包括摩押、亚扪、以东和琐巴(Zobah)(注二六),除此以外,更有非利士人从未中断的骚扰。扫罗显得颇为成功。然后发生了亚玛力之战。关于这战役,撒母耳曾给扫罗明确的指示。扫罗该发起这次战争作为一种报复,因为若干年前,在旷野飘流期间,亚玛力人曾经偷袭以色列人(出十七8~14)(注二七),因此扫罗要完全灭绝亚玛力人及他们的牲畜。扫罗遵照使命,击败敌人,他也大致上顺服神,屠杀所有的百姓及牲畜。然而,他违命地存留亚甲(Agag)王和上好之牛羊的性命。撒母耳追究原因的时候,扫罗推搪说牲畜是为献祭用的。然而撒母耳严厉地回答说,神喜悦顺服胜于祭祀。撒母耳指责扫罗王,并再度通知他,神已弃绝他作以色列统治之家的元首。后来,撒母耳亲手剌杀亚甲王。

    神看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是失败的,他不甘愿顺服神的命令。神并不要为百姓立一位偏行己意的君王,乃是要他作神的媒介。扫罗有好的开始,却受自己为首的角色所影响,忘记神才是最高的元帅。我们可想而知,这两次严重的事件并非仅有的背逆表现,而是代表着其他许多国家,和一向背逆的态度。这两件既然特别被提及,正式的弃绝就藉此宣告了。

    神允许这两次事件之间相距二十年之久,理由可能如下第一次的弃绝主要是警告而非最后的宣判(注二八)。扫罗若留意,他或许会设法补救。因此神仍让他在其他军事活动上经历继续的成功。然而,他并未因警告而醒悟,反而继续的背逆神,而亚玛力的事件达到最高峰,结果促成神最后的弃绝,神从他身上收同那赋予能力的灵(撒上十六14)(注二九)。

 

第四节  扫罗与大卫

                     (撒上十六~二十)

 

一、大卫蒙神拣选(撒上十六16~20)

    扫罗既然被神弃绝,必须有人补其空缺,为此,神在短期内指示撒母耳关于寻找后补者的步骤。他要前往伯利恒(注三十)膏耶西的一个儿子。撒母耳抵达伯利恒,嘱咐耶西领众子前来。七个儿子到场,但每一个都被神否定了,最年幼的第八个儿子大卫,被留下看管家中的羊群。撒母耳坚持必须领他前来,而神指示他,大卫就是蒙拣选的一位。在父亲与各兄长众目睽睽之下,撒母耳膏这年约十五的青年,作为以色列的第二位君王,虽然距离他实际统治期间还有若干年,但神的灵已降临在他身上,赋予他特别的能力,为那一天作准备(撒上十六13)。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可能撒母耳会警告耶西家,避免公开谈论这次膏立的消息,以保护大卫免遭扫罗可能性的报复(注三一)。

二、扫罗不稳定的情绪

    扫罗具有威风凛凛的体格,也不缺勇气,但他的情绪却甚不稳定。自第二次遭弃绝为王后,这弱点更显露无遗了。只要神的灵仍与他同在,赋予他能力,他还能保持自制力,但神的灵离开时,极端的低潮便临到他,显然主要是受神弃绝的影响(注三二)。结果,他们寻找一宫庭乐师,盼望当扫罗王闹情绪时,音乐能慰舒他。在神的带领下,被选中的是大卫,他善于弹奏竖琴。音乐确实有帮助,但治标不治本。扫罗非常易于嫉妒。起初大卫是王所宠爱的,但当百姓称赞他过于王的时候,大卫便尝到这种披嫉妒的滋味了。偶而扫罗变得极为愤怒,甚至趋于疯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扫罗曾两次意图用枪刺杀大卫。另一方面,扫罗也受制于偏执狂的僻性,怀疑自己遭四周人的逼迫。有一次,这种僻性导致八十五位无辜的祭司被杀(撒上廿二7~19)。这样的人难以传得百姓的敬仰。如此频繁反常的举动,不久便家喻户晓,以致百姓渐渐失却信心。无论他在统治前期会取得何种信誉,在后期都难免丢失了。

三、大卫升为显要(撒上十六14~十八17)

    虽然大卫受膏后并未立即作王,但他蒙神的祝福,在本地迅速的升为显要。第一步正如上文所提的,受封为扫罗的宫庭乐师。大卫是多才多艺的,音乐的天份是其中之一(注三三)。他在王面前必定也显露军事才能,因为他随即成为扫罗拿兵器的人(撒上十六21)。

    第二步,且是一大跃进,就是大卫战胜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撒上十七1一58)(注三四)。非利士人企图经以拉谷(Elah  Valley)潜入以色列地,以拉谷是迈向犹大山岭的天然通道。双方在梭哥(Sho… choh)与亚西加(Azekah)之间聚集作战(注三五),扫罗带领军队会战。基于某些因素大卫逗留家中。四十日之久,一个身高逾九尺,名歌利亚的非利士人,向所有以色列人挑战,邀请个人单打独闹,以决定全盘的胜负(注三六),但无人接受挑战。在四十日的末了,大卫身肩父命,抵达军营,向三位在营中当兵的兄长问安。他察觉这种丢人的场面后,便立刻自告奋勇接受巨人的挑战。起初扫罗怀疑这是否是明智之举,但鉴于大卫的热诚与信心,便让他前往。大卫拒穿头盔锁甲,只携带日常惯用的武器——甩石的机弦与五块合用的石子。歌利亚,从头到脚穿着锁甲来迎战,手拿盾牌的走在他前面。歌利亚初见大卫的时候很鄙视他,也因着这不相称的对手,自以为遭受奇耻大辱。但大卫并非靠自己的力量挺身而出,而是靠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名。大卫只需要一颗石子,击中了歌利亚唯一难防备的前额,歌利亚当场倒下,不省人事。大卫立刻奔向他,因自己没有带刀,便用歌利亚自己的刀,割下他的头。因着这无比的勇气与信心,为扫罗与以色列人赢取了一个光荣的胜利(注三七)。

    这胜利的消息迅速散布于百姓中。不久,大卫便发觉自己名闻遐迩,备受爱戴了(撒上十八1~7)。百姓歌颂大卫的功德,扫罗也赏赐他,封他为战士长,而当时大卫仍是一个年轻人而已(注三八)。约在这个时候,扫罗能干的长子约拿单与大卫建立深厚的友情,他们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爱心持续一生之久,为圣经中美丽的故事之一。身为战士长的大卫,继续建树显赫的功勋,使他的声望在全国日渐加增。

四、扫罗的嫉妒(撒上十八8~二十42)

    当大卫比扫罗获得更高的荣誉之后。扫罗就暴露出他情感上的弱点,变得愈来愈嫉妒。他难以忍受百姓称颂大卫,说他杀死「万万」,而扫罗杀死「千千」,所以他三番两次千方百计的图谋杀害大卫。

    1.杀害大卫的企图(撒上十八8~十九24):起初是直接的攻击,因为扫罗两次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