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以色列史综览 >

第39章

以色列史综览-第39章

小说: 以色列史综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六三:隐基底一直保留相同的称呼,是根据一个活水泉而命名的。位西弗以东十六哩。

注六四:亚比筛是约押的兄弟,任大卫的元帅,他们是大卫之姐妹洗鲁雅(Ze…ruiah)的儿子(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姊妹,参考代上16;撒下十七25)。这是首次提及二人,可能当时二人也是首次与大卫往来。

注六五:佣兵非常普遍,迦特人(属迦特)以太拥有六百人(撒下十五18~22),后来押沙龙叛变的时候,他投奔大卫。亚扪王哈嫩也曾招募叙利亚人(圣经译:亚兰人)二万,玛迦人(Macathites)一千,协助攻击以色列(撒下十6)。

注六六:暂时认定为Tell al…Khuwailfa,位迦特以南约二十三哩,别是巴北北东十二哩。洗革拉是分配给西缅的其中一座城邑(书十九5),但显然被非利士人霸占了,虽然洗革拉距非利士人的活动中心甚远。

注六七:基述人是属于非利土地以南之基述的居民(书十三2),并非叙利亚(亚兰)境内的基述(撒下十五8)。基色人仍然是个谜,但却不是属北边基色地的人。亚玛力是靠北方尼革(Negeb)著名的居民。

注六八:大卫与亚吉的应对,没有直接透露他愿意出征,只是他造词用句非常小心,使亚吉王以为如此。若大卫被迫前往,他可能会背叛亚吉协助扫罗,正如非利士的众首领所怀疑的。他必定不会与扫罗作对的,因为他认定扫罗是神的受膏者。

注六九:亚弗与洗革拉,相距约四十八哩,大卫约花三天的时间才完成这段路程(撒上卅1)。

注七十:冠冕与镯子记明,自扫罗死后没有多久,那位亚玛力人刚好在行径旁边。但却不能证明他亲手杀戮扫罗,他可能也没有看见,撒母耳记上卅一章4~5节的那一幕。参考本章,二八四页,注五三。
第十一章  大    卫

           撒下一~廿四;王上一1~二11;代上十二~廿九

 

    大卫的统治方式与扫罗背道而驰,他谋求帝国的统一与发展。他联合众支派,设立一个有效的政府,组织祭司制度,并拥有一支绝少败北的军队。他继承的是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国土,但他逝世时,却留下一个完整的帝国。与前任君王对照之下,大卫不但是英君,更是以色列空前绝后最强的君王。他是诸王的准绳。成为如大卫般的君王,是一位继承者所能得的最高赞誉。

 

第一节  大卫在希伯仑

                    (撒下一1~五5)

 

    虽然扫罗已死,但数年内大卫仍未能统治所有十二支派。犹大欣然接纳他为王,但北都的众支派却无意附从,他们拥立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基于这种分歧的效忠态度,百姓之间就有了裂痕。这种情形较早时已可发现(注一),在所罗门后更趋明显。大卫统治犹大七年半,后来统治全以色列三十三年,因此他的统治时期达四十年零六个月之久(一○一○一九七○;撒下五5)。

一、大卫受封为犹大王(撒下二1~4)

    扫罗阵亡时,犹大百姓对大卫的认识是比其他支派要深得多。他的家乡在犹大的伯利恒,而他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扫罗之京城基比亚以南,在大卫率领扫罗的兵丁对抗西南都的非利士人,和他逃亡的时期都是如此。因此,当他要返回自己的百姓中的时候(注二),理所当然的先往犹大的首要中心城邑希伯仑,并且城中的百姓也宣告他为王。历年来,大卫是他们的英雄,而且他的礼物和爱顾遍及各城,另一方面,他已显露领导的才能,特别是在战事上,与先前的政权迥然相反。大部分的百姓因着立他为王的机会终于来临而高兴,他们获得一位足以信赖的对象了。因此,大卫全家及六首随从的家眷抵达希伯仑后(撒下二3),犹大的百姓很快的集会,膏他作「犹大家的王」。

二、伊施波设受封为以色列王(撒下二一10)

    其他支派的立场不相同(注三),因为他们对大卫较陌生,当他仍然任扫罗的军事长时,可能大卫勇猛对抗非利士人的故事,流传在他们中间,但自从他逃离扫罗王后,便从他们的印象中消失了。结果,他们获知扫罗身亡后,自然首先考虑扫罗仅存的儿子伊施波设(注四)。三个儿子与扫罗同战死沙场,只有这儿子和两个女儿米拉(Merab)和米甲存活。押尼屯侥幸逃过基利波山的屠杀,协助立他为王,选择约但河外的玛哈念为京城(注五)。迁移京城因为自基利波的溃败后,非利士人占据以色列;在玛哈念,这位青年受封立为约但河两岸的君王。然而,西岸的百姓受益与杏,以及有无存责任感是值得怀疑的。他们最关心的是,非利士人仍然存在的威胁。

    非利士人对大卫和伊施波设各据一方有何反应呢?是否认为他们是危险的敌人,或有利可图的属国,或者漠不关心呢?至于以色列王,他们或许真的漠不关心。因为他的影响最多只达到约但河西边,而且对这块非利士人所感兴趣的地方影响很少。至于大卫,他们可能仍以他为属国。他会处身于他们中间,在亚吉的权下忠诚服务,而且,作为弱小之犹大的首领,也不难于管辖。他们必定因以色列的分裂而暗自高兴,而且胸有成竹地认为快要接管整个以色列国了。

三、大卫与伊施波设的争斗(撒下二12~四12)

    1.早期的冲突:犹大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从开始就难以避免,首次的小冲突发生于耶路撒冷东北六哩外,便雅悯地的基遍;(撒下二12~32)(注六)。押尼珥在基遍的池旁(注七)与大卫的元帅约押(Joab)(注八)相遇。起初只是双方各十二人搏斗,后来冲突加深而发展成为小型的战争。最后大卫的随从得胜。主要的争斗过后,约押的弟弟亚撒黑(Asahel)被押尼珥逃离战场时所杀,这事使约押深深怀恨在心。

    2.大卫势力日增:日复一日,大卫的统治继续不断的强大,伊施波设则日渐衰弱。押尼珥从开始就在玛哈念发号施令,后来终于与他的王意见不合,而投奔服侍大卫了(撒下三7~16)。此举表明押尼珥认为局势已无法转变了。从前大卫与押尼珥同时为扫罗的亲信时,他就已仰慕大卫的才华了,现在大卫的地位显然日渐巩固,押尼珥深知自己的前途在于大卫手中,因此押尼周边讯给大卫,同意将全以色列移交大卫,以换取已身的安全及尊荣。大卫首先要他同意交出大卫的前妻米甲。米甲自大卫成为逃亡者后,就与帕铁(Phaltiel)成亲,现在大卫欲将她接回来。显然他对她的爱丝毫不减,一方面这个婚姻关系将他与扫罗家连结起来,对赢取北都支派的恭顺有莫大的裨益。押尼珥同意,促成米甲的归回。此事令她现任的丈夫悲哀万分,沿途饮位尾随不舍,直至押尼珥命他回头。押尼珥与其他支派的长老洽商,规劝他们转移归顺大卫,显然也稍有成就,但在他实际促成这种改变以前,他却被约押所杀(撒下三17~27)。大卫的元帅这种任意妄为之举,事实上是为亚撒黑之死而采取的报复手段;可能约押对其他位之劲敌的恐惧也是导火线。大卫既然渴望取得北方众支派的支助,因此尽力否认与此享有关,并且为所发生的事显出真诚的悲哀(撒下三21~30)。

    3.伊施波设被杀:押尼珥的管制消失后,伊施波设属下两个次要的官员在官中刺杀他们的君王,将王的头呈献大卫,以图获得报酬(撒下四1~12)。但正如对待传递扫罗死亡之消息的使者一样,大卫再度有出人意料的决策,将二人当场处死。大卫的反应可能基于两个因素:(1)大卫尊重一位按礼被立为以色列王的人,特别他是扫罗的儿子;(2)大卫希望再次显明与此事毫不相干,因为此事足以导致北部众支派厌恶与反惑。一个藉计谋与杀害以达成目标的人是不可取的。他希望众人了解他真正的感受,而他个人实在厌恶这种行为。类似的观点先前使他感激基列雅比的居民,因为他们会给予扫罗与他众子光荣的葬礼(撒下二4~7)(注九)。

四、大卫受封为全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五;代上十二23~40)

    当大卫正式受育为全以色列王的时候。他在希伯仑已统治了七年零六个月(撒下五5)(注十),那时百姓不约而同地期待着他。各支派的领袖在可观的队伍随同之下(注十一),抵达希伯仑,正式提出要求并设法达成协议。既然圣经的记载特别明说当时立了一个「约」,可见中间曾有过谈判。百姓请求大卫作王,但大术也要求对方有某些约束,以保证达成一种名符其实的中央政体。从扫罗的统治期间,他已观察到各方面的松弛状态,因而体会若要促成统一,势必要有规条、组织和课税。他也了解取得允诺的最佳时机,是在统治开始以前。对在场的犹大与北部众支派来说,谈判也是必须的(西缅也在其中,代上十二24~25)。犹大的百姓必须同意与众支派共同拥有他们的王,或许要求某种让步做为报赏。犹大也要接受大卫所要求其他支派的各种规条。众支派衡量这些要求的想法,是不难推测的。他们急需一位君王,且是一位英明之君,一位如大卫早期任扫罗军事长时所显露之才华的君王。若大卫能解救他们,脱离现今隶属非利士人的这种光景,任何条件,只要是合理的,就可以办到。结果协议达成了,条约被接受了(注十二),而大卫在他的生命中,第三次受膏(注十三)。

 

第二节  大卫建立以色列王国

                  (撒下五6~8;十1~19)

 

    大卫从起初就显出治国的天赋。他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非利士人,虽然北郡众支派拥立他为王,但非利士人仍然盘据那地。这种势力要完全剔除,大卫才能全权统治。大卫在这任务上有辉煌显赫的成就。

一、与非利士人的争斗(撒下五17~25)

    大卫无需过份费时思虑这个问题,事情便迎头而至了,因为非利士兵丁先发制人,进攻以色列。大卫身为犹大王的时候,他们不动声色,但王国统一后,他们的政策便改变了。大卫显然不再是一个附庸了,他再度的成为劲敌,需要按情形而处理。

    1.第一次战役:非利士人攻击耶路撒冷南部的利乏音谷(Valley of Rephain)。战略是一目了然的,他们早已设防在伯利恒(撒下廿三14),可能基利波山的胜利之后就建立了。他们企图增添军力,将以色列国二分,使大卫无法促成条约所应许的统一。大卫对他们的计谋了如指掌,因此在希伯仑东北的亚杜兰洞扎营(注十四)(撒下廿三13~14),这是大卫身为逃亡者时,召集随从的地方。他的队伍大都份仍是昔日聚集的忠实追随者,他们是忠诚不贰的一群,即使他们的领袖渴望从敌人后方的泉源取水喝,他们也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去取来(撒下廿三15~17)。神应许大卫必定获胜,大卫在巴力昆拉心(Baal…Perazin,位置不详)进攻,击败非利士人,虽然他的军力显然较薄弱,但却打了大胜仗,敌人甚至丢弃神像,恐慌而逃。大卫将这些神像付诸一炬(注十五)。

    2.第二次战役:然而非利士人并未死心,他们重组后,可能势力仍然强大,又卷土重来,进入利乏音谷,企图施展类似的战术。这次神指示大卫改变攻击,寻找机会自后方袭击他们,神自己要以附近桑树梢上的声音作为讯号。这个战略是利用大卫那人数稀少、但训练有素之队伍的机动性,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结果,随之而起的战争,再度带来决定性的胜利,这次大卫驱逐非利士人远至基色(注十六)。这次重大的胜利,结束了非利士辖制以色列的日子(注十七)。其后数年的接触,大多是在非利士的领土,且较为次要(撒下廿一15~22;代上十八1;廿4~8)。

    因此,大卫开始作王时,是相当幸运的。两次短暂的会战中,只有稀少的兵力,却解决了非利士人的围困。经年累月受这些可怖之敌人压迫的北方众支派,印象必然非常的深刻。这些支派曾祈求大卫作他们的王,特别期望他救拔他们脱离这种迫害,大卫轻而易举地完成所托。他成为名符其实的君王后,所必须加诸众人身上的规条与组织,显然因这次突出的成就而更易于为人接受了。

二、新的京城(撒下五6~12,六1~七29;代上十三;十五~十七)

    摆脱非利士人的威胁后,大卫集中精神考虑建立一个适当的京城(注十八)。希伯仑位于犹大的适中地,但对全国而言则太偏于南。像示剑这样的城市,对以色列甚为适中,但对犹大却太偏于北。扫罗从前的京城基比亚已遭非利士人蹂躏,位置也不见得特别好;发掘时丝毫没有水泉的痕迹,可见当时只靠贮水池供水(注十九)。

    1.耶路撒冷成为京城:大卫选中了耶路撒冷,这是那布斯人仍然盘据之城邑(注二十)。它刚位于犹大与以色列的交界,并自基训泉(Spring of Gihon)(注二一)获得良好的水源,而它的位置更是易于防守。占据此地等于剔除国内迦南人的要塞,因此大卫毫无困难的攻取耶路撒冷(注二二)并且占有它。圣经没有暗示他消灭原来的居民,意思是说,短期内城中大部分人口是外族人(注二三)。

    2.宗教的中心地:大卫也盼望使耶路撒冷成为宗教中心,因此事隔不久,他便计划将在基列耶琳七十年之久的约柜(注二四),挪移至耶路撒冷(撒下六1~11;代上十三)。然而大卫没有按规搬迁约柜,他用无蓬牛车代替神所规定的杠子,结果,其中一个侍从乌撒(Uzzah),即保管约柜的亚比拿达(Abinadab)的儿子,在意图防止约柜从车上倒下的时候,被神击杀了。约柜原先是停留在乌撒家的,后来,大卫将约柜停放在附近俄别以东(Obed…Edom)的家,神大大祝福这家。三个月后,大卫重来完成他的任务,这次是按神的指示进行(撒下六12~23,代上十五1~29)在欢喜快乐的声音中和献祭的仪式中,他将约柜放置在耶路撒冷所设立的帐幕内。

    大卫有意为约柜建造堂皇的圣殿,但遭神拒绝(撒下七1~17;代上十七1~15),神透过拿单(Nathan)提出此意,他是一位活跃于大卫整个统治期间的先知,但在此首次被提及。他转告大卫,神要大大赐福给他,他的家必永远坚立在王位上,不被别家接替,但因他是战士,不应该亲自兴建圣殿,他的儿子是一位和平之君,才是适合的人选。面对这些令人失望的宣告,大卫的反应是可敬可佩的,他在神面前发出顺服与感恩的祷告(撒下七18~29;代上十七16~27),然后开始搜集大量的材料,预备他儿子建圣殿之用(代上廿二1~5,14~16)。

    大卫与扫罗对约柜和祭司那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是逃不过百姓的眼目的。扫罗不单疏忽了约柜,更杀戳许多祭司。相反的,大卫在统治的初期便迎接久被误放的约柜回新京城;现在他更设立祭司亚比亚他和撒督(Zadok)(注二五),还有协助的利未人在约柜前服侍(撒下八17;十五24~36;代上十五11)。大卫对约柜及祭司的关心讨好了百姓,并使他更得民心。

三、大卫的战绩(撒下八,十;十二26~31;代上十八~廿)

    1.统一众支派:关于大卫合拼以色列各支派成为中央政体的资料,圣经没有记载。倒是报导许多关于他对外的战事。然而,国内不富强,国外战争就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