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0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第3章

10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第3章

小说: 100-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跗肿,呼吸气喘。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火票〗,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踵,耳聋,血溢,内为瘛疭。阳明司天,主胜,则清复内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居少阳之位,客不胜主也。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也。厥阴主在泉,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内为痉强,外为不便。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月去〗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月耑〗、〖月行〗、足病瞀热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太阴在泉,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客胜,则足痿下肿,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泄,及为阴肿,隐曲之疾。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鹜溏,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满,不能久立;客胜,则清气动下,小腹坚满,而数便泄。太阳在泉,以水居水位,无所胜也。

问曰:其胜复何如?师曰:有胜必有复,无胜则无复也;厥阴之胜,则病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月去〗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及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不通;其复也,则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少阴之胜,则病心下热,善饥,脐下气动,气游三焦,呕吐,躁烦,腹满而痛,溏泄赤沃;其复也,则〖火奥〗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嗌燥,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则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膈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痱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太阴之胜,则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月去〗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又或湿气内郁,寒迫下焦,少腹满,腰椎痛强,注泄,足下湿,头重,跗肿,足胫肿,饮发于中,跗肿于上;其复也,则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头项痛重,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窃泄无度。少阳之胜,则病热客于胃,心烦而痛,目赤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少腹痛,下沃赤白;其复也,枯燥,烦热,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目闰〗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肺痿,化而为水,传为跗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阳明之胜,则清发于中,左【月去】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胸中不便,嗌而咳;其复也,则病生【月去】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阳之胜,则病痔疟,发寒,厥人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亘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血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时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则传为濡泄;其复也,则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发眩仆,食减,腰椎反痛,屈伸不便,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此六气为病,须谨识之,而弗失也。

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今为子言,假如太阳司天,而运当甲己,夫甲己土运也,太阳寒水也,土能克水,太阳不能正其位也;又如厥阴司天,而逢乙庚金运;少阴少阳司天,而逢丙辛水运;太阴司天,而逢丁壬木运;阳明司天,而逢戊癸火运,其例同也。

问曰:其治法奈何?师曰: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有假者反之,甚者从之,微者逆之,采取方法,慎毋乱也。

伤寒例第四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注:桂本餐字为飧,似误]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脏为传经变病,治列后条。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传经变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若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伤于风者,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者,变为温毒。温毒,病之最重者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者,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为制。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夕,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内不消,必非大满,犹有寒热,则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腹坚,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数下之,不能为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