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从书 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契诃夫等作家都通过小人物展现过俄国农奴制社会的悲惨现实状况。
普希金的戏剧创作以情节精炼见长。《吝啬的骑士》在人物性格的对比中暴露了一个守财奴的可憎面目;《莫扎特和萨列里》批判了嫉贤妒能者的卑劣行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萨列里的畸形心态。《石客》通过新的唐璜形象的塑造了嘲弄了西班牙王国的宗教和法律。
1830年至1839年间普希金又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批优美的童话诗。它们是《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关于沙皇萨尔坦,他的儿子光荣而威武的勇士格维顿·萨尔坦诺维奇公爵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以及《金鸡的故事》。这些作品为世界儿童文学增添了光辉的篇章。诗人的多才多艺还表现在他对历史题材的驾驭中。普希金虽然是一个诗人,但他对俄国历史的研究和考证不亚于当时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充分肯定了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情人民大众的命运,公正客观地评价农民起义的领袖和俄国统治者。正因为如此,他创作的史诗《波尔塔瓦》、《青铜骑士》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以及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才成为俄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范本。 《上尉的女儿》在言情小说外在形式的掩护下正面刻画普加乔夫这位俄国18世纪的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贵族军官格利涅夫前往要塞任职的途中偶遇普加乔夫。当时,天气奇寒,而普加乔夫衣著单薄,格利涅夫就将自己的兔皮大衣送给他。青年军官此时并不知道这位衣衫褴褛的农民是谁。到达要塞以后的几个月中,格利涅夫爱上了要塞司令的女儿玛丽娅。正当他们的婚事遭受波折时,农民起义爆发了。普加乔夫的部队攻占了要塞,玛丽娅的父母都被起义军处死。只因为格利涅夫的赠衣之情,普加乔夫才放走了格利涅夫和玛丽娅。起义失败后,格利涅夫也受到牵连,被认为是叛徒。军事法庭本要将他流放西伯利亚,后经玛丽娅向女皇求情,他才免除了服徭役的判决。经历磨难之后,格利涅夫和玛丽娅终成眷属。小说情节并不复杂,篇幅也不长,但容量极大,并融史诗、传奇和家庭小说的特点于一体。作品无论是历史场面的描写,还是人物内心的刻画都充分表现了普希金作为语言大师的高超技艺。
1830年问世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更是名震文坛。它标志着俄国文学已经彻底摆脱了跟在西欧文学后面亦步亦趋的状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从1815年登上文坛到3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普希金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独领风骚,他的创作赢得俄国人民的普遍热爱。少年儿童喜欢他的童话故事,青年人迷恋他的抒情诗和浪漫传奇,阅历深厚的读者更折服于他的社会历史题材作品。普希金所拥有的读者面是他的先辈和同辈作家望尘莫及的。他的诗歌已成为俄国读者的精神食粮。普希金以其敏锐的审美洞察力和卓绝的艺术创造力引导着俄国艺术文化发展方向,他被尊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诗坛的阿波罗 (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一生为自由和爱情而歌唱。他常在诗中祝愿人们生活幸福,而他本人的经历却总是坎坎坷坷。1830年的早春二月,诗人与莫斯科的第一美人纳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为伉俪。他们俩是两年前的一次舞会上相识的。当时纳塔丽亚年仅 16岁,她不仅仅风姿绰约,而且精于舞蹈艺术,还有她那一口流利的法语使人无不佩服。普希金完全为她的美韵所倾倒。经过两年的努力追求,诗人终于如愿已偿。他们最初的家庭生活还是幸福而平静的,但随着蜜月的流逝,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波折。纳塔丽亚对丈夫视为生命的文学艺术事业毫无兴趣,几乎不读他的诗,尽管普希金的许多情诗是为她而作。纳塔丽娅热衷的只是宴会和舞会。好虚荣、爱交际的纳塔丽娅闯入普希金的生活后,使并不宽裕的诗人在经济上更加拮据。他微薄的俸禄难以满足妻子讲究排场、生活豪奢的需要。本来,他可以靠稿费补贴亏空。但喧嚣的环境让他越来越难以安静地写作。诗人这才感到,与纳塔丽娅的结合并不如他婚前料想的那样美好。更使诗人头痛不已的是纳塔丽娅的身边经常围着一群追求者,其中竟有沙皇尼古拉一世。这个可耻的暴君为了能常在宫廷的舞会上一睹美人的风采,竟让30多岁的普希金充任宫廷近侍。而这种职务一般只派青少年担任,诗人为此深感耻辱。纳塔丽娅那轻浮而风流的秉性和沙皇的“关照”已在暗中为诗人铺下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在一次家庭宴会上,纳塔丽娅结识了法国驻俄国公使馆随员丹特士男爵。这是一个外表迷人而内心肮脏的小人。可纳塔丽娅却对他一见钟情。他们频频幽会,后来,竟然在普希金的面前也无所顾忌地公开调情,诗人对此忧心忡忡。一时间,京城里有关普希金的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它们像恶魔一样的折磨着诗人的神经。一些曾经受到诗人批评和嘲讽的达官贵人更是放肆地羞辱着他。一封侮辱他人格的匿名信终于迫使诗人走上了决斗的悲剧道路。
1837年1月27日,天空阴沉沉的,彼得堡郊外的树林里飞出了几只黑乌鸦,肃杀清冷的雪地上出现了两个手握左轮枪的决斗者。普希金的胸中翻滚着复仇雪耻的怒潮。然而,烦燥不安的诗人却没能提防丹特士的诡计,在普希金尚未到达决斗指定位置时,丹特士突然转身向诗人射出了罪恶的子弹,鲜血顿时染红了诗人脚下那皑皑的白雪。饮弹倒地后的普希金虽强忍巨痛回击丹特士,但由于伤势过重,没有击中对手的要害。他终于昏倒在雪地上。经过两天两夜与死神的搏斗,诗人最终还是抛下了他心爱的诗歌、祖国和人民与世长辞。
巨星的陨落在俄国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涛。人民被这一噩耗震惊了。在那悲哀的一月里凡是知道普希金的人们都怀着沉痛和惋惜的心情,潮水般地涌以彼得堡莫伊卡河畔的普希金的家中,向他们所崇敬和热爱的伟大诗人,向他们心灵的朋友作最后的决别。人们愤怒地声讨杀害诗人的恶魔。继普希金而起的莱蒙托夫写下了《诗人之死》来哀悼诗人,它迅速地传遍了彼得堡。这位尚未成名的青年诗人代表俄罗斯的良知审判了杀害普希金的反动势力:
你们,贪婪的一群,围在皇上的宝座边
都是自由、天才和荣誉的刽子手
……
你们即使让自身的黑血流尽
也洗不掉诗人正义的鲜血。
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这就是由他的良知、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他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所构成的丰碑。诗人以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实现了他的预言;他的声音将传遍整个俄罗斯。随着时光的推移,普希金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不仅仅在诗人的祖国,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爱好文学的人们都在诵读普希金的作品。他的诗文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虽然在世上仅活了38年,却给人们留下了800多首抒情诗。另外在他的那些著名的传奇长诗、童话诗、诗体小说和诗体戏剧中也包含着不少抒情的成份,二者相辅相成。许多文学史家都注意到,即使普希金在创作其他样式的作品时,抒情仍是诗人最主要的创作意愿,而叙事或戏剧冲突往往让位于抒情。难怪俄国 19世纪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说,不只是普希金的韵文、而且他的每个感觉、每种情绪、每个思想都充满着诗意。的确,普希金是用诗情来拥抱人生,用诗心来观照大自然的。
普希金是一个饱含激情的诗人。社会和大自然中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不能激发他的诗情。诗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优美动人的诗篇。因此,普希金的抒情诗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的颂扬祖国,有的歌唱理想,有的抨击时弊,有的回忆往昔。他咏唱爱情,也赞美友谊。在形式上。诗人的创作也不拘一格,有颂诗、有哀歌、有政治抒情诗、有哲理诗、有讽刺诗,内容丰富,色彩纷呈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抒情诗苑。
普希金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对祖国的深厚的热爱表现在为人民自由而呼唤,为祖国的解放而呐喊。
普希金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从沉睡走向觉醒的时代。在他出世的前 10年,即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进步的市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封建堡垒,提出“天赋人权”的口号。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为代表的政治家举起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旗帜。拿破仑帝国的崛起与扩张,客观上又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带进了中欧、南欧和东欧。波兰人民的民族斗争、希腊民族的反土耳其占领的斗争正风起云涌。1812年的俄国反法战争,一方面激发了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也使进入西欧的俄国青年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在他们中间逐渐产生了反封建、反专制、争自由、建立共和体制的信念。普希金虽然没有到过国外,但是通过博览群书、与进步军官交往,了解到了世界发展的态势。他从小生活在贵族之家,一方面享受着优裕的生活,但同时也亲眼目睹了农奴们生活的悲惨境况。面对农民的遭遇,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他热情浪漫、狂放无羁,但沙皇的专制制度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因而,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思想很自然地在他年轻的心中扎根生长。颂扬自由,反抗暴政,从皇村时期起就始终是他的抒情诗的重要内容,这类诗又称为政治抒情诗或公民诗。它们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信仰和追求。
诗人对欧洲的古代历史十分熟悉。具有自由公民精神的古罗马共和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那时只有贵族式的平等观念。还在皇村贵族法政学校读书时,他就借古喻今写下了颂扬自由的《给利金尼》。利尼金是公元前四世纪的古罗马执政官,他曾经实施了一部具有贵族民主意识的法律。在元老院中国家长官与贵族代表共商国事,一切大政方针都通过协商来解决,皇权被抑制。诗人对那繁荣的古罗马共和制国家十分欣赏,因而,他称利金尼为“我的好友”,把他视为精神上的朋友。诗人憧憬着元老院的民主的光辉,羡慕那拥有全权的公民。然而帝制的复辟使古罗马共和城帮暗淡无光,“真理的友人”利金尼陷入了痛苦之中:
然而那是谁,在回廊下,低垂着头,他拿着行路的木杖,眉头深皱,披着破斗篷,穿过喧腾的人群?“你哪儿去,智者达米特,真理的友人!”“我也不知哪去,我久已观看不语
我要永远离开罗马,我憎恨奴役。”
—— 《给利金尼》
普希金借古人之口道出了他对专制俄国的憎恶。在沙俄的国度里,一切都都被专制扭曲了,一切可以出卖,无论是法律、官爵、正义、美色还是荣誉。诗人要离开这没有自主的地方,他大声地宣称:
我有罗马人的心,自由在胸中滚沸,伟大的民族的精神没有在这里沉睡。“罗马人的心”,即诗人想往的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他盼望着有一天,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平等自由的国度。但是,此时的他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只能寄情浪漫的幻想,像一切浪漫主义诗人一样,田园幽林、乡野海边才是他们的自由的归宿。在那里:
我们可以安守在舒适的一角,对着壁炉,看橡木熊熊地燃烧,对着陈年的佳酿,追想古代的事迹;
以冷酷的久文纳尔把精神激励,我要用正义的讽刺描绘恶习,我要向后世揭露时代的风气。
诗人深信,专制俄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他已经预见到那穷凶骄横的皇帝的皇冠就要掉落下来,而经过痛苦磨练的年轻的俄罗斯民族将越过高山和大海,像奔腾的洪流,荡涤污浊的世界。
这首诗气势宏大,充满激情,虽然表面上是在咏叹古代,但字里行间却分明可以感到它的现实氛围,通过与古人直接倾诉,增加了诗歌的现实感。
诗人在创作上有继承西欧浪漫派和俄国感伤主义的传统的一面,即不满现实、逃避现实、归隐田园的一面,但又有超越他们的一面。他的诗中表现了想往斗争、渴望行动的愿望。在这首诗中,乐观多于忧郁,豪放大于伤感。这也正是普希金的创作特点。借用中国诗学术语说,普希金具有豪放派诗人的特点。
严格地说,普希金不是第一个以诗歌为武器批判沙皇专制社会的诗人。在他之前,有讽刺纨绔子弟的喜剧大师冯维辛,有主张武装斗争的诗人拉吉舍夫。普希金是他们忠实而杰出的后继者。他历来看重讽刺这把利剑,更加推崇先驱者邓尼斯·冯维辛。这位先师曾在几十年前无情地嘲讽了俄国的落后和野蛮。在亚历山大一世沙皇的统治下,俄国的社会依然是那么污浊、腐朽、僵化、保守。普希金在《冯维辛的幽灵》这首讽刺长诗中,用浪漫的模拟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罗斯专制社会。早已过世的叶卡捷琳娜时代的诗人冯维辛,乘上了幽灵之舟,驶进了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
古人重又回到俄罗斯观看,他想随便找一点新闻,但是世界丝毫没有改变,一切和从前一样地进行。
人们还是作假和虚伪,老的调子还没唱完,还是十分肯听信诽谤,一切和从前都没有两样。
小窗口跳进了百万黄金,大家都盗窃沙皇的国库,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医生还是折磨临死的人,大主教还心平气和的睡觉,豪门权贵,显赫的恶徒,还是微笑着把酒斟倒,毫不理睬无辜者的怨诉;
还赌博通宵,在议院里睡觉,不理政事,把公文包当枕头;
懦夫和无赖没有减少,廉价的神女还到处都有,还是有不少愚蠢的将军,还是有不少老头追逐女人。
邓尼斯叹口气:“天哪,天哪!
我又看见老而又老的一套。”
诗人精练而准确地把沙俄社会的丑陋暴露无遗:尔虞我诈、造谣诽谤、贪赃枉法、掠夺百姓、官僚腐败、庸医横行。普希金挞伐了这些极不公正的世象,“有的人的生活靠另一些人哭”这句诗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具有同等的批判力。“廉价的神女到处都有”这一句,则真实地揭露了俄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从以上这些描写看来,普希金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倾向从皇村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了。它表明普希金从步入文学园地之初起就是一个直面现实人生的人。
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如此地悲惨,沙皇却在大言不惭地允诺要给人们以人的权利。普希金以耶稣母子的口吻无情地嘲弄了沙皇的制宪谎言:
乌拉!快马加鞭回来了,俄罗斯激荡的暴君。
基督在悲痛地哭嚎,接着是全国的人民,圣母玛利亚忙着把基督恐吓,“别哭啦,孩子,别哭啦,这是妖魔呀——俄国的君主!”
基督听到沙皇要给人以人的权利的允诺,高兴得在床上跳来跳去。但圣母玛利亚却告诉他,这是沙皇讲的美丽的童话,诗人通过基督“悲痛地哭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