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七卷林海音评传 作者:周玉宁-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有的还是大陆政治运动中的整肃对象,但介绍他们在当时仍属犯规,弄不好会被人冠之于‘通匪’罪名。”但林海音却冲破种种政治禁忌,为介绍这些大陆作家做了最大努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许地山并不是大陆籍作家,他也是台湾作家,生在台湾,幼年来大陆,与林海音的情形相仿。老舍在大陆被批斗投湖自杀的死讯传来后,林海音立刻请梁实秋写了《忆老舍》一文,并选用老舍的《月牙儿》准备刊登在1967年9月的《纯文学月刊》,却有台湾“警备司令部”的一位先生来找林海音,表示梁实秋的文章可以登、老舍的文章不能登,林海音坚持刊登,并技巧地把无关紧要的首段和末段去掉,最后以摘登的名目登了出来。后来林海音自己也说:“那时的气氛有异,我硬是仗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查看。”“看现在编辑先生这么轻松放手编排的两岸三边的文艺征文、转载、破口大骂等等,真是令我羡慕不已,而且怪我自己‘予生也早’了。”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47页。林海音当时冒着风险介绍“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不仅冲破了台湾当局的政治禁忌,为台湾读者接续上“五四”以后的作家作品线索,也把当时很多大陆作家的准确信息带给了台湾读者,表明了台湾民间对大陆当代文学的兴趣与需求。
林海音在编《纯文学月刊》时,除了发表已成名的作家的作品、介绍优秀的外国作家作品,还提携优秀的年轻作家。青年作家林文月去日本进修,每月都给《纯文学月刊》写来一篇有关京都的散文,后来这些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结集成《京都一年》由林海音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青年作家王拓屡遭退稿的《吊人树》也由林海音修改后发表。林海音聘用的编辑也是年轻人,先是马各编了一年,然后隐地又编了一年,他离开后,林海音就把钟理和刚从台北师范大学夜间部国文系毕业的长子钟铁民找来帮忙。钟铁民后来写了一篇《君子三变》,写他眼中的林海音,我们前文引用的周晓春的文章就是据此而来。
第五章 编辑《纯文学月刊》与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第二节 《纯文学月刊》的停刊
林海音办《纯文学月刊》时,台湾还有两本文学性杂志,一本是白先勇等人办的《现代文学》,一本是尉天聪等人办的《文学季刊》,这三本杂志三足鼎立,影响甚大。隐地说过:“这三本杂志都发到市面上卖,但真正给作家稿费,完全走上经营轨道正常运作的只有《纯文学月刊》。另外两个只能叫作家的同人杂志,试验性的,出版也没有那么准时。那个年代,文学在社会上很受人喜欢,《纯文学月刊》走在最前面是很重要的。”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50页。但私人办杂志在当时是很艰难的,几年后仍不得不停刊。关于它的停刊,目前较权威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夏祖丽在《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中的说法,一种是香港《纯文学》主编王敬义的说法。夏祖丽认为:
《纯文学月刊》出版四年多来,由于文学性浓,销路一直不能打开,每个月包括供应国内外的订户在内,只印三千本,不敷成本。当时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赚的钱,都赔在月刊上了。
到了后期,更由林海音一人撑起了编务,约稿、看稿、校对、编排、跑印刷厂、处理业务,实在心力交瘁,无法再撑下去了。她和原始出资人学生书局几经磋商后,由学生书局接办《纯文学月刊》,她则专心办纯文学出版社。
《纯文学月刊》在林海音手里一共办了五十四期,从1967年1月到1971年6月。学生书局接手后,交办过《文学杂志》的刘守宜先生担任主编,接办八期后,仍免不了走上停刊的命运。从1967年1月创刊号上的发刊词《做自己事,出一臂力》,到1972年2月停刊号上的《痛苦的宣布》,《纯文学月刊》一共出版了六十二期,共五年两个月。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53页。
另一种说法笔者引自大陆学者古远清的自选集,古认为,《纯文学月刊》的停刊,固然和销路打不开、一直亏本有关,但白色恐怖的肃杀气氛,才是促成停刊的真正原因。古的这一说法,材料源自香港版《纯文学》主编王敬义刊登在香港《明报》2001年12月6日上的《白色恐怖?林海音?〈纯文学〉》一文:《纯文学》的终止“是受一宗政治大案的牵累。主持人为了避祸,不惜‘自废武功’最后停了刊”——
这要从李荆荪案谈起。60年代在台湾,是白色恐怖獗獗逼人的时期。文化人朝不保夕,被捕入狱者多不胜数,柏杨、李敖之外,还有崔力萍(传媒人)、陈映真(小说家)等。而到了李荆荪被捕(1972年),也就达到了最高峰。因为李荆荪是著名报人(《大华晚报》的总主笔)。我记得在李荆荪被捕之后不久,1972年11月我因事到了台北,住在馆前路的中国大饭店。一天早晨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接听时发现是林海音的夫君何凡带着万分紧张的声音:“王敬义,我必须现在来酒店一趟,和你见面谈!”当我们约好在酒店的顶楼的咖啡厅见面后,他立刻挂断了电话。何凡在北京长大,讲一口京片子,平时给朋友的感觉是非常平易近人的。那天的紧张谈吐,殊非寻常,令我意识到有事发生了。果然,半小时后就见何凡从咖啡厅的门口匆匆走进来。他戴着大近视眼镜,神色严肃,坐在身后,还左顾右盼了一阵子。我为他叫了饮料,他开始说:“王敬义,林海音有话跟你谈。我来替她说。”
他的紧张传染了我,我怔怔地望着他。
他说:“王敬义,你回香港后准备一下,《纯文学》要停办了。”那时《纯文学》虽然一直亏损,在台港两地已出版了超过五个年头。他说:“《纯文学》办不下去了,林海音办这个刊物,熬夜校对眼睛都快瞎了。学生书店(《纯文学》的投资人)赔了几百万台币还不算,政府在拉人坐牢啊!”他又左右张望了一下,继续说:“李荆荪给拉进去啦,你在外边想必已经知道了,早几天主笔团还在一起吃饭,第二天就把人拉进去啦。说台北这边就决定停刊了。香港那边,你自己酌情处理吧。”说完他站起身,说句:“我先走了。”转眼就不见了人。
台湾版《纯文学》停止运作后,香港版《纯文学》则由月刊改为双月刊,出至67期终止。跨越近三十年后,即1998年5月,港版《纯文学》在香港特区政府艺术发展局的资助下,由王敬义主持重新复刊。古远清:《古远清自选集》,(马来西亚)爝火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49、150页。
不管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因为白色恐怖,《纯文学月刊》的停刊确实说明,自由办刊在当时的台湾不仅艰难而且还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正值中年又富有经验的林海音随后将精力投注到了她人生的最后事业——纯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工作当中。
第五章 编辑《纯文学月刊》与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第三节 主持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在结束《纯文学月刊》的工作后,就将精力主要投注到纯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工作中。纯文学出版社是1968年由林海音创办的。当时,办月刊贴补较多,林海音便想到办出版社出版丛书来补贴办杂志的费用。早年出版社赚的钱很多都被林海音补贴到杂志中了。林海音办出版社的经营理念,台湾记者林淑兰在1978年11月1日的《林海音的文艺天地——写作、编辑、出版三部曲》一文中有所记载:
一开始,纯文学出版社即为出版界的一朵奇葩,至今仍昂然独步,树立了特有的风格,维持了一定的水准。她说:“纯文学出版的书,并非很纯,也不很学术,原则上,偏于知识性的、文学性的。”
适合于高中以上程度,一般家庭能阅读的书,是纯文学出版社出书的一个大概标准。“每个家庭应有几本可阅读的书籍,而非实用性的美容、烹饪书本。因此,不深又好的书,文学的、知识的,将使人生增加美感。”林海音认为读书能增进生活情趣,提高精神领域,这便是她主持出版事业的理想。
这几年来,她一直维持一个经营原则:在不赔钱也不想赚大钱下,出版文学、知识的好书。如何取得读者的信任,便是出版界的金字招牌。“这是一个含有商业行为的文化事业,出版业要有商业的头脑,更要有文化的良心。”林海音说,所出版的书,让作者感到高兴,读者读后有所收获,便是最高兴的事。
“从写作至出版之间,便是脑中无一点商业知识,到如何办理营业登记、纳税,了解出版行情的学习历程。”在其间,她遭遇了不少困难,但每次都迎刃而解。生性乐观、豁达的林海音,从来不怨什么事,反而设法努力学习,将事情处理好,因此她已记不得有感到痛苦的日子。
在林海音的主持下,纯文学出版的书不仅有品位高雅的小说、散文,诗画摄影集,还有很多通俗却不失品位的文化类书,比如《中国豆腐》、《中国竹》等这样的书。在纯文学早期出版的知识性书中以彭歌翻译美国唐斯博士(RobertB。Downs)的《改变历史的书》(Books
That Change the World)最受欢迎,大学校园中几乎人手一册。《改变历史的书》打响了“纯文学”出版好书的声誉和知名度。后来彭歌又译了《改变美国的书》、《人生的光明面》等知识的或修身的书交由纯文学出版社出版。林海音还出版了捷克小说家穆纳谷(Ladislav
Mnacko)的《权利的滋味》(The Taste of Power)、美国小说家尤瑞斯(Leon Uris)的《浩劫后》(Queen’s
Bench Courtroom)等小说,使纯文学的翻译作品阵容强大。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55、256页。国内创作方面,林海音出版了李春阳以抗战为背景的六十万字小说《苍天悠悠》、纪纲的著名抗战小说《滚滚辽河》等小说,诗人邓禹平的诗集《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由纯文学出版后也很轰动畅销,获得文艺奖,使贫病交加的诗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林海音还为晚年的苏雪林重新出版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并买下她的许多学术著作,苏雪林这些研究屈原屈赋的专著因为不好卖,出版后林海音全部捐给了各大图书馆。
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说:如同在主编“联副”及《纯文学月刊》时代,林海音在选稿上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出的好作品,如王安博译的《阿贝桑杰士》、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程抱一写的《和亚丁谈法国诗》及《和亚丁谈里尔克》、保存雅美族生活记录的王信摄影集《兰屿,再见》等书,都是有价值的好书。在那个大家对出版诗集没有信心的时代,纯文学又率先出版彩色诗集。林海音“逼”余光中、楚戈等人找出他们早年的诗作,余光中以他著名刚劲、清晰的手迹出版的《在冷战的年代》;楚戈自写自画的《散步的山峦》;罗青自写自画的《不明飞行物来了》;邓禹平写,席慕容、楚戈绘图的《我存在,因为歌,因为爱》;庄因自写自画的《庄因诗画》都为日后出版社出版诗集立下了很好的范例。
纯文学出版了很多当代台湾作家的作品,如余光中的散文集《焚鹤人》、《听听那冷雨》、《望乡的牧神》、《青青边愁》以及他的评论集《分水岭上》等;徐钟珮的《我在台北及其他》;喜乐的《喜乐画北平》;张光直编选他父亲的《张我军文集》;潘人木的《莲漪表妹》、《马兰的故事》;王蓝的《蓝与黑》等等。
1984年至1989年,林海音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组织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何凡文集》,这是何凡毕生著作的结集,编辑精良,出版后获台湾出版类图书主编金鼎奖。出版丈夫的作品,一方面是他们夫妇美满爱情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与林海音佩服何凡正直不阿的为人、欣赏他的作品有关。他们夫妇的互相配合是台湾文坛的一段佳话。
纯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林海音自己的作品。她的重要作品纯文学几乎都出版过,如:《冬青树》(重光文艺出版社1955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80年再版),《绿藻与咸蛋》(文华出版社1957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80年再版),《晓云》(红蓝出版社1959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67年再版),《城南旧事》(光启出版社1960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69年再版),《婚姻的故事》(文星书店1963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再版),《烛芯》(文星书店1965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再版),《作客美国》(文星书店1966年出版,纯文学出版社1982年再版),《春风》(纯文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孟珠的旅程》(纯文学出版社1967年出版),《薇薇的周记》(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窗》(与何凡合著,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出版),《芸窗夜读》(纯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剪影话文坛》(纯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家住书坊边》(纯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一家之主》(纯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生活者林海音》(纯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林海音童话集》(纯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等。
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认为母亲并不是一个有罗曼蒂克色彩的作家,而是一个“领袖人物、冒险家和企业家的综合”。这种气质实际上非常适合做出版。女儿夏祖丽说,林海音是一个对自己和外在有充分了解与掌握的人,常有一种“不用怕,我们一起来做,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做好”的自信,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出版好书,以做一个出版人为荣。林海音说,出版家其实也是商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再崇高的理想也等于是空中楼阁。但林海音又是一个文人,文人与商人又不同,纯文学出版社的经营方式是她摸索起来的,也形成一套文人经商模式。林海音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她有的经营手法是很古典的,但却能做到没有一个书店没有纯文学的书。她在写作上是热情的,在编辑上是冷静的,而在出版上是有魄力、有眼光的。正是她的魄力,才使得纯文学出版社常年不衰。夏祖丽:《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278页。
1995年底,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林海音结束了经营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至此,纯文学出版社共出版了四百余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品质优异的出版物。
第六章 林海音的文学交往
第一节 林海音与前辈作家
林海音最早接触的前辈作家应该说是台湾作家张我军了,他们的关系在前文已说过,张我军逝世后,林海音一直与张家的子辈保持联系,并为其出版了《张我军文集》。这里重点谈谈林海音到台湾后交往的一些著名文人。
林海音来台后交往的文人有雷震。雷震办《自由中国》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被蒋介石赶往美国。林海音说:“雷震先生是《自由中国》的创办人,我来台后最先投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