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

第8章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第8章

小说: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非常活泼、机敏、充满观察力的心是永远不会执着在享受中的,奢侈对他一点意义也没有。但是只拥有几件衣服的人,并不一定就具有机敏的心智。一位出家人外表上活得非常简单,内心可能极为复杂,他拼命培养美德,希望见到真理、上帝。

    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须非常简单、朴素,也就是说,你的心不能被特定的信仰、恐惧及数不清的欲望阻塞,只有这样的心智才有能力做真正的思考、探索及发现真相。

     问:如果我们一直与环境抗争,我们可能在生活中得到平静吗?

     克:你难道不应该与环境抗争吗?你的父母相信的事、你的社会背景、你的传统、你吃的食物、你身边的人事,譬如宗教、传教士、有钱人、穷人等,这一切都是你的环境。你难道不应该质疑它、突破它、革新它吗?

     如果你不革新,只是接受你的环境,你也会有一种平安,一种僵死的平安。但是如果你努力去突破你的环境,并且亲自去探索什么是真相,你就会发现另一种平安,一种不再停滞的平安。

     跟环境奋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须要做到。因此平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并突破你的环境,从中你自然会得到平安。

     但是你如果以无条件接受环境的方式来求得平安,你会被催眠,既然这样,你不如死掉。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在你年幼时就要有改革的想法,否则你只会腐败,不是吗?

    问:你是否快乐?

    克: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想过它。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你就停止快乐了,是不是?假设你在游玩并发出欢乐的叫声,这时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你会怎么样?你就停止快乐的感受了。你是否注意过这一点?因此快乐不是在自我意识下存在的东西。

     如果你执着做个好人,你是好人吗?“好”是不是可以锻炼的?“好”是不是因为你看见、观察到、了解了,而自然来到的?同样,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正在快乐,快乐就从窗户跑掉了。寻找快乐是件很荒谬的事,因为只有在你不去寻求它时,它才存在。

     你知道“谦卑”是什么意思吗?你能培养谦卑吗?如果每天早上你都重复地说“我要做个谦卑的人”,这就是谦卑了吗?还是当你不再骄傲、虚荣时,谦卑便自然升起了?

     同样,当妨碍快乐的事物消失时,当焦虑、沮丧以及对个人安全感的追求停止时,快乐就自动出现了,你根本不必追求它。

    你们大家为何如此安静?你们为什么不和我讨论?你知道,表达你们的想法及感觉是很重要的,表达得如何反应而不重要,因为它对你们的 意义重大,我会告诉你为什么。如果你现在开始表达你的想法及感觉,不论你是多么的犹豫,等你长大以后,才不会被你的环境、父母、社会及传统所抑制。但是很不幸,你的老师不鼓励你发问,他们从不问你怎么想。

    问:我们为什么哭泣?什么是哀伤?

    克:有个小男孩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哭泣以及什么是哀伤。你为什么哭泣?如果别人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会哭,或者你受伤了、比赛输了、父母或老师责备你了、有人打你了,你都会哭。然而长大以后,你哭得愈来愈少,因为你在生活中僵化自己以自保。我们很少在长大以后还时常哭泣的,因为我们失去了童心那份不平凡的易感。但是哀伤不只因为失去东西,它不是被阻止或沮丧的感觉,而是更深刻的感受。你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无明,如果无明存在,就有很深的哀伤。如果人的心智不能穿透它自己的障碍,就会有不幸。

     问:我们如何能使自我统一而没有冲突?

     克:你为什么反对冲突?你们似乎都认为冲突是一件很糟的事。现在我们就在冲突中,不是吗?我正在试着告诉你一件事,而你不明白,因此就有了摩擦、冲突。摩擦、冲突、干扰,又有什么不对呢?你难道不应该被干扰吗?如果你以躲避冲突的方式来寻求统一,那统一是得不到的,只有通过冲突以及对冲突的了解,才能得到统一。

     内在的统一是最难得到的,因为它代表着你整个人完全统合,包括你所有的言行举止及思想。

      如果你不了解“关系”,你就得不到统一。你必须了解你与社会的关系,你与穷人的关系,你与乡下人、乞丐、百万富翁或政府首长的关系,你想了解关系,你就必须与它奋斗,你必须提出质疑,而不只是接受传统、父母、传教士、宗教信仰、经济制度等环绕着你的一切。因此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改革的原因,否则你永远得不到内在的统一。




第十章  内心的美

   我相信大家都经验过非常平静及美的感受,从那绿色的原野、落日、寂静的水面、覆盖着白雪的山峰等得到这种感觉。然而什么是美?难道那只是我们对事物的欣赏?还是美是超乎知觉的一种东西?

     你对衣着有良好的品位,你知道运用和谐的色彩,你有高贵的仪态,你说话轻柔、姿态英挺,这一切都是美,不是吗?不过这些只是内心境界向外的展现,就像你写的一首诗或是画的一幅画。

     你可能每天看着绿色的原野倒映在水面而不觉得美,只是路过而已。如果你像渔夫一样每天看着燕子从水面掠过,那个景象对你就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是如果你觉察到事物不平凡的美,那是什么东西在你的心中产生作用而使你说:“这有多美啊!”是什么东西构成了内心的美感?

    世界上有许多外在形式的美,譬如有品位的服装、美好的图画、吸引人的家具,或是一个空房子里有着比例均衡的墙壁及造型完美的窗户等。我想谈论的不止于此,而是到底什么是构成内在的美。

     可以确定的是,要得到这份内在的美,你必须能放下一切,具有一种不被捆绑、没有限制、防备或抵抗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缺少了一份素朴的精神,这种完全的放下就会带来混乱。

    “素朴”是什么意思?“少欲不要求更多”又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在放下之中,必须有一种深刻的内心朴素,这种内心的朴素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此心已经不再争取、谋求,不再想要求取更多。在这种素朴的放下之中便产生了富有创意的美。

     但是如果你没有爱,你就无法简单,无法朴素。你可能高谈阔论简单及朴素,但是没有了爱,那便只是一种冲动,根本谈不到放下。只有那些有爱的人,他把自己完全忘了,才能获得富有创意的美。

     美显然包括了美的形式,但如果缺少内心的美,只剩下感官对美的形式的欣赏,心将导致堕落及崩解。当你对人类和世上万物都有真爱时,才有内心的美。在这份爱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关怀、机警和耐心。

     作为歌唱家或诗人,你也许拥有完美的技巧,你也许知道如何去画画或哦把文句串联在一起,但是你的内心如果没有创意的美,你的才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很不幸,我们大部分人都愈来愈像技工:我们通过考试,谋得不同的技术去求取生计。但是如果在求取技术或发展能力时,不去注意内心的状况,我们必将为世界带来丑陋及混乱。

     如果我们唤醒了内心里这种富有创意的美,它会形之于外,带来秩序。但是这比获得技术要困难多了,因为这意味着完全放下自我,没有恐惧、限制、抗拒和防卫;我们必须具有内心的素朴,一种极为简单的心境,才能放下自我。

    外表上我们可能很简单,我们可能只有几件衣服,一日一餐就满足了,然而这并不代表素朴。如果你的心能容纳无限的经验 ,虽然饱经世故,却又能维持单纯,这才是素朴。只有在你的心不想在岁月中得到或变成什么时,你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说的话对你来说可能难于理解,不过这真的十分重要。你知道,技工并不是创造者,而世上却有愈来愈多的技工——那些知道做什么及如何去做的人——可是他们不是创造者。

      在美国有种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把一个必须每日演练10小时、做上10年才能解答的数学问题完成。这些伟大的机器被发明了出来,但是机器永远不能成为创造者,而人类却愈来愈像机器。即使他们反叛,他们的反叛仍然局限在机器的范围里,所以这根本就不算是反叛。

    因此,发现什么是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事。只有在你能放下时,才可能有创造力。这意味着你不再有被强迫的感觉,不再有不能成为什么的恐惧、不能获得什么的恐惧以及不能达到目的的恐惧。

    然后就会产生卓然的素朴与单纯的精神,它们能带来爱,这整体就是美,就是富有创造力的境界。

    问:死亡后,灵魂是否依然存在?

     克: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要如何才能弄清楚这件事?阅读佛陀、基督所说的话?听从你自己的心灵导师或圣人的话?他们可能完全是错的。你是否准备接受我说的这番话?如果你是,这表示你已经具备了探索的心。

     首先你必须弄清楚,到底有没有灵魂存在。什么是灵魂?你知道它是什么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听别人告诉你有灵魂存在?你的父母、传教士、一本特定的书、你的文化环境等,他们告诉你这样,然后你就接受了。

      灵魂这个字眼暗示着超越形态存在的东西!不是吗?你有一副身体,还有个性、性格、德行,你说还有一个灵魂超越这一切之外。如果这个境界是存在的,它一定是精神性的,有永恒的特质。你问这个精神的东西是否死后还存在,这是你问题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的问题是:什么是死亡?你知道什么是死亡吗?你想知道死亡之后,还没有没有生命存在,但是你知道吗?这个问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在活的时候认识死亡。

      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受教育并不只是精通数学、历史或地理,我们也应该了解死亡这个不平凡的东西,不是在你身体死了以后才了解,而是在你仍然活着,在你欢笑、在爬树、划船或游泳的时候,你就能了解。  
    
    死亡代表不可知的事,重要的是,你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那些不可知的事物。

     问:我们生病时,父母为什么不停地担忧?

     克:大部分的父母,至少有一些是真心关怀他们的孩子,但是如果他们不停地、不断地担忧,就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关心超过了对孩子的关心。他们不希望你死,他们说:“如果我的儿子或女儿死了,我们怎么办?”

      如果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你知道会怎么样?如果你的父母真的爱你,他们会希望你活在没有恐惧的世界里,希望你是健健康康快乐的人,他们会在乎这个世界有没有战争与贫穷,社会不会把你或你周遭的人毁了,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或是动物,他们都能平等地关怀。

     因为父母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战争,才会贫富不均。他们把自己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透过孩子得到自我的延续。如果你病得很严重,他们就开始担忧,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自己的忧伤。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你知道财产、土地、名声、金钱及家庭都是一个人自我延续的工具,这竟然也被称为不朽。如果有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都十分惧怕。他们被巨大的忧伤驱策,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自己。

     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

     问:庙宇是否应该对外开放让人去膜拜?

     克:什么是庙宇?它是一个内有神像受人膜拜的地方,这些象征是由人的心念构想出来的,然后用手以石头雕刻出来的。那块石头、那个形象并不是神,不是吗?它只是一个象征,象征就如同你走在太阳下的影子。影子不是你,这些形象及庙里的象征不是神,也不是真理。所以是谁走入庙宇或不走入庙宇,又有什么关系?何必要大惊小怪?

     真理可能潜藏在一片枯叶下,可能在路边的石头中,在反映着黄昏美景的河面,在云彩中,在一个肩负重物的女人的微笑里。全世界都存在 着真理,真理不一定在庙宇中,大部分时候它都不在庙宇中,因为庙宇是根据人类的恐惧而建造的,它奠基在求取安全的欲望上或是宗派及阶级的分别上。

     这个世界是我们大家的,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人类,如果一个人寻求的是真正的神,他会避开庙宇,因为庙宇使人类分裂。一个真正寻找神的人不会和这些事情产生瓜葛。所以你问是否可以到庙里膜拜,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它没有真实的意义。

     问:戒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克:很不幸,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是吗?你生活中一大部分都在戒律中,譬如做这件事,别做那件事。你总是听别人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床、吃什么、不吃什么,什么是你必须知道及不能知道的事。别人告诉你必须读书,所以你的生活是被戒律所捆绑的,对不对?你是一个“做”与“不做”的囚犯,因此戒律就是牢笼的铁栏杆。

   一个被戒律捆绑的心是什么模样的呢?显然,如果你害怕一些事情,抗拒一些事,才需要戒律来控制和统一自己,你这么做不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或是受制于社会(社会显然就是你的父母、老师、传统、圣书),横竖你都是被戒律捆绑的。

     但是如果你开始探索、寻找,如果你无恐惧地学习及了解,那么还需要戒律吗?那份不平凡的了解会带来真正的秩序,而不是出自于外力或强迫。

     请务必思考这件事:因为如果你的戒律是源自于恐惧的,是被社会的强势所压迫的,是被父母及老师的话语所主宰的,你的心中就没有自由、没有音乐,你所有创新的才能就会丧失。文明愈古老,传统压制你的力量就愈重,它老是告诉你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你自己的力量就被压了下去,在心理上就像被压路机碾平了一般。这就是发生在印度的现象,传统的力量是这么大,所有创造的才能都被破坏了,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你只是社会机器的一部分,而你却心满意足了,你明白吗?

     你不反抗、不抗争、不抽离。你的父母不要你反抗,你的老师不要你抽离,因此你的教育目标就是使你顺服于既有的制度。于是你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恐惧啮噬着你的心,只要有恐惧,就没有喜乐,没有创造力。

     问:刚才你谈到庙宇,你提到神的象征只是一个影子。如果没有真人投影在地上,我们不可能见到他的影子。

     克:你对影子是否满意?如果你饿了,你是否看见食物就能满足?那么你为什么对庙宇中的影子感到满意?如果你深切地希望能了解真相,你就会把影子放掉。

     但是你知道吗?你已经被影子催眠、被象征催眠、被石雕的形象催眠了。你看这个世界,人们因为在不同的寺庙、教堂中膜拜不同的影子,因而各持己见,彼此对立。影子可以无数,实相却只有一个,它是不能被分割的。实相是要直接契入的,连方法都要放下,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印度教,只要落入宗教形式,就不能契入实相。

     问:考试对那些前途有保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