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 >

第24章

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第24章

小说: 日记的胡适:他和影响了那个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舐饺税ㄖ斗肿由钭纯龅难断ⅲ堑男乓舱程谒娜占抢铩!    ≌虐岬男牛实母芯醵苑绞撬睦隙琳撸弧缎选贰ⅰ逗!范檎渲槊沙荆皇廊死渎洌ㄋ运龆椋础罢庑┠昀矗昂蟛恢戳硕嗌俦椤保匀挥质亲畛跏芰怂闹敢幻庖簟!    『试诨匦胖谐丝浣薄堆砀琛吠猓蔡岬搅俗髌分械南附冢岢隽艘恍┮晌剩砻魉娜范恋孟嗟弊邢浮!    ≌虐峤有牛笙补阌中戳艘环庑湃ィ吮泶锸艹枞艟ā笆盏侥男牛娓咝说郊悖翟谑欠浅4蟮娜傩摇保贤实慕ㄒ椋ā澳赋76页叙沙明往事那一段可删,确是应当删。那整个的一章是勉强添补出来的”),解释他的疑问(“160页谭大娘自称八十一岁,205页又说她六十八岁,那是因为她向士兵哀告的时候信口胡说,也就像叫花子总是说‘家里有八十岁老娘’一样”),又透露了英译《海上花列传》和《醒世姻缘传》的心愿,同时对翻译这两部作品也表现出了相当的自信:“里面对白的语气非常难译,但也并不是绝对不能译的。”这自信又表现得十分巧妙——她在说了上面的话以后,又用了一个“补钉”:“我本来不想在这里提起的,因为您或者会担忧,觉得我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会糟蹋了原著。但是我不过是有这样一个愿望,眼前我还是想多写一点东西。如果有一天我真打算实行的话,一定会先译半回寄了来,让您看行不行。”这样一来,话就滴水不漏了,胡适哪怕再要说几句鼓励、告诫或指点的话都显得多余了。 
 《日记的胡适》 第四部分约张爱玲“吃中国馆子”    1955年的10月,张爱玲离开香港前往美国。她到美国不久,便约了好友炎樱一同去拜访胡适。那是11月上旬的一天,张爱玲走在胡家附近的街道上,走进胡适住的公寓楼,迈入胡家房门,见了首次见面的胡适夫妇,听了初闻其声的胡太太的安徽国语,竟然一切都似曾相识,亲切如旧。她面对胡适夫妇,自然想起曾经读到的对他们这一对幸福的旧式婚姻的那些评论,也可能会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幸婚姻。     张爱玲在13年后发表的《忆胡适之》(香港《明报》,1968)一文中,在记述这一次“访胡”之后,有两段共近六百的拉杂文字,从“喝着玻璃杯里泡着的绿茶”,到“胡适之这样年轻”!张爱玲虽然未加说明,但看上去,倒的确很像那天张爱玲与胡适夫妇闲聊的内容。     对于这天张爱玲的拜访,胡适的日记里没有留下内容。不过,过了没几天,也就是11月10日,胡适回访张爱玲。11月份的日记,他就是从这天开始记的:     1955年11月10日     CalledonMissEileenChang'拜访张爱玲女士'。张爱玲,“authorof”《秧歌》'《秧歌》的作者'。     始知她是丰润张幼樵的孙女。     张幼樵(佩纶)在光绪七年(1881)作书介绍先父(胡传,字铁花)去见吴愙斋(大)。此是先父后来事功的开始。     幼樵贬谪时,日记中曾记先父远道寄函并寄银二百两。幼樵似甚感动,故日记特书此事。(《涧于日记》有石印本)。     幼樵遗集中竟收此介绍一个老秀才的信——我曾见之——可见他在当时亦不是轻易写此信也。     《涧于全集》刻在一九二四,二十卷。     胡适自此对张爱玲由爱才而又平添了一份世交的亲近。     而后张爱玲又一人去见胡适,这次是在胡适的书房里——上一次应是在客厅。这次没有了慈祥的胡太太与活泼的炎樱,张爱玲拘谨起来,结果面对胡适“如对神明”。只能听“他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对胡适挑起的话头,她竟不能应答,不是“默然”,就是笑非所以。     胡适讲起大陆,说了一句“纯粹是军事征服”。其实国民党又何尝不“纯粹是军事征服”,只不过结果是征而不服、兵败大陆。这有什么好说的呢?反而显得言出负气。而且胡适对《秧歌》的理解与张爱玲的本意也存在差异,胡适觉得《秧歌》“从头到尾,写的是‘饥饿’”。按照千人千哈姆莱特的读者定律,胡适这样看也属正常,可是他未止于此,偏又进而加了一句:“——也许你曾想到用《饿》做书名”,这就“此话差矣”了,应了他写在后面的自谦:“以上说的话,是一个不曾做文艺创作的人的胡说。”     张爱玲“自从一九三几年起看书,就感到左派的压力”;解放后在大陆的短短几年,也感到新社会的压力,“虽然本能地起反感”,但是“像一切潮流一样”,她“永远是在外面的”,关键是作为一个眼高手也高的作家,她无意将作品变作控诉的工具。可是除了她,似乎谁都不这样看,不只海峡两边都不约而同地将《秧歌》视作反共作品。胡适当时与大陆的紧张关系,影响了他对作品艺术价值的判断。     张爱玲在给胡适的第二封信中有语:“你问起这里的批评界对《秧歌》的反应。有过两篇批评,都是由反共方面着眼,对于故事本身并不怎样注意。”“故事本身”是在“饿”的后面的世情人性。     胡适读到这里,应当汗颜。而张爱玲这样写,也不怕使胡适难堪!当然她不可能有一点点故意对胡适不敬。相反,正因尊敬在前,只顾老实作答,百密一疏也就难免了。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中,用胡适居住的“白色水泥方块房子”,胡适穿着长袍子,炎樱向人打听胡适回来说“喂,你那位胡博士不大有人知道,没有林语堂出名”,以及胡适给“ForeignAffairs”(《外交》)杂志写稿都不得不由人删改等等来表现一代风流的胡适当时的“没落”处境,曲折表露她“苍凉”的同情,甚至不平。     张爱玲与胡适见面后没几天就到了感恩节。感恩节的日期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那年的感恩节是11月24日。张爱玲随炎樱到朋友家吃烤鸭,过后又逛街,“非常快乐”。只是乐极生悲,着凉呕吐,更遗憾的是因此而无法应胡适之约去“吃中国馆子”了。 
 《日记的胡适》 第四部分见了最后一面    张爱玲到美国后,一时无处栖身,在炎樱的介绍下,住进了纽约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救世军是救济贫民出了名的,几乎成了“贫民”的代名词。它收容的人中有许多是酗酒者,管事的老姑娘人们都叫她“中尉少校”,使人想起美国西部牛仔片中的情景。张爱玲以难民身份入得美国,当时的处境也确与一般难民无异。她的《秧歌》英文本由司克利卜纳出版公司出版后,虽然获得评论家肯定,一般读者却并不欢迎,只印了一版,还销路不畅,张爱玲的收入大受影响,于是赶紧想下一步棋,有心将《金锁记》的故事拓展,写成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说,名字也想好了,就叫《粉红的眼泪》。     张爱玲听说美国有一些基金会,可为文艺家提供短期免费食宿及创作的场所,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就有一家“麦克道威尔艺文作场”,那当然是理想的去处,于是她在出版社的介绍下,向该艺文作场审批委员会提出了为期三个月的申请。     不知胡适在感恩节后有没有再请张爱玲“吃中国馆子”,就在这冬季里他们见了最后一面。那次见面,是胡适到张爱玲住的第87街上的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那天胡适坐的时间不长,两人交谈的内容张爱玲在《忆胡适之》里也说得草草。     张爱玲在《忆胡适之》中说她是“二月里搬到纽英伦去”的,纽英伦是美国东北部六个州的总称,张爱玲即此指她动身往麦克道威尔去。显然她说的“二月”是指农历。因为该艺文作场审批委员会是公历3月2日写信回复,同意她的申请,而她是3月中旬才从女子宿舍启程的。     就在张爱玲抵达麦克道威尔之前,一位美国老作家也悄然来到这里,他的名字叫费迪南·赖雅。赖雅曾两次中风,身体精力不济,来此是想通过休养为写作积蓄能量。张爱玲到达麦克道威尔的第一天,即3月13日,他们见了面;第二天两人交谈了几分钟;3月下旬,他们已经开始互访对方的工作室;4月1日,他们在大厅中坐在一起享受复活节正餐;几天后,她将《秧歌》拿给他看,得到了他的赞赏;此后他俩单独来往的次数增多;5月12日晚,他们便做了成人的游戏,还被赖雅记进了日记。此时距他们第一次见面两个月还差一天。     张爱玲与赖雅的恋情发展,是如当年与胡兰成一般神速。赖雅其实与胡兰成有几分相似:年长如父,聪明有趣,阅历丰富,善于表达,善解人意,长于文墨;是又有她所看重的胡兰成的优点而无她受不了的胡兰成的缺点。     就因为张爱玲自小缺少父爱,使得她在心理上一直存在父亲角色的补偿需要。她早年的小说《茉莉香片》的主旨便是寻找真正的父亲,但那还只是她心灵渴求的反映。胡兰成的出现,使原本以为是难以企及的冥思忽然变作了可以追求的现实,她便“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她在与胡兰成感情出现危机前对记者说:“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那时的她还未料到男人的这个年龄却又是危险的年龄——大得还不够。此番看上大她30岁的赖雅,或有吸取教训的意思,当然即便有也是下意识里的。赖雅青壮年时,也是一位风流健儿。前妻是美国著名的女权运动家,离婚后,他也结交过不少动人的女朋友,可到了张爱玲认识他的时候,他已如同那个在香港请炎樱看电影的潘那矶先生——所有的辉煌都已成了过去,是个落伍的人了。力既不足,心也就无余,为妻也就再不用为他的专心与否操心,而他的智慧还在,风趣还在,其他的优点还在,当然好了。     使人惊讶的是,赖雅竟然与胡适同庚,同为1891年生人!单看张爱玲与胡适的交往,一般只会感到她对他的特别尊敬与他对她的非常关爱,及至看到张爱玲转身即与赖雅婚恋,这才使人蓦然惊觉张爱玲与胡适交往时,她的内心正何等的寂寞与脆弱。而她与胡适这一对才子才女,其实是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的。这时倘若回过头来再读《忆胡适之》,就会感到他们除了彼此的慈与慕之外,隐隐约约的也有一些什么火苗在摇曳,尤其是写她与胡适见的最后一面:     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天冷,风大,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镑的灰色河面,河上有雾,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看怔住了。……我出来没穿大衣,里面暖气太热,只穿着件大挖领的夏衣,倒也一点都不冷,站久了只觉得风飕飕的。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那“悲风”并非来自时代的深渊,而是来自张爱玲的心底。她心中的那等悲凉又从何而来?不免使人想起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的话:“张爱玲忽然很烦恼,而且凄凉。女子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     姑姑当年见了胡适报上照片之后那样的笑貌口吻,不仅一直留在张爱玲的印象中,此时也会在张爱玲对胡适的感情中起到某种发酵作用。而胡适对张爱玲与赖雅的恋情实际上也起了某种发酵作用,否则不会那么快得惊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般会以为胡兰成是“沧海”,谁知却原来胡适是“巫山”呢!     而以张爱玲对胡适的依恋,以胡适的才子情怀,衍生出一段恋情,不是没有可能的。而若果真如此,相较于张爱玲与赖雅婚姻的辛苦,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当然胡适也有“力既不足,心也就无余”的状况,而张爱玲初至美国,还想有一番作为,即便情生于不知不觉,也还是会随时警醒而立即禁绝的。何况在当年,胡兰成的夫人她可以忽略;而现在,胡太太是那么著名地在那里,张爱玲再不会像年轻时与胡兰成那样“只要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了。     赖雅在麦克道威尔的期限是5月中旬,张爱玲则可逗留至6月底。赖雅于5月14日只身离开麦克道威尔,前往纽约州北部的另一个营地——耶多艺文作场。张爱玲在入住麦克道威尔的第二个月即向场方提出续期申请,可是夏季的名额已经满了。张爱玲在懊恼之余,却听说秋季尚有余额,于是赶紧预订。赖雅也订了同期。     本来张赖二人由各自的性情,萍水相逢之后,多半也就按照各自的生活轨迹运行下去。即便在麦克道威尔再次相逢,也还是不能排除曲终人散、天亮分手的结局,可结果是两人竟于当年8月奉子成婚了!     张爱玲与赖雅在麦克道威尔春风一度而至怀孕,显然事应在意料之中实际却在预料之外,张爱玲因缺乏思想准备而不免惊慌,好在赖雅这时的表现像个绅士——尽管他离婚30年来一直不肯再结婚,与张爱玲在麦克道威尔附近的车站分手后,他也没有想定要与张爱玲结婚。可是当他得知她怀了他的孩子而又显得十分无助时,自觉对这个可怜又可爱的东方女人负有道义上的责任,于是毫不犹豫地写信向张爱玲求婚。12年前,张爱玲写《金锁记》,其中有一句话是:“男子对于女子最隆重的赞美是求婚。”不久她就得到胡兰成最隆重的赞美了。她《粉红的眼泪》里若留此句,应改为“男子对于女子最大的安慰是求婚”。可是赖雅“买椟还珠”——他坚决不愿留下她肚里的那个他称之为“东西”的胎儿。张爱玲本是“不喜小孩,小狗小猫她都不近,连对小天使她亦没有好感”胡兰成:《今生今世·民国女子》。的,此时当然即便单为迁就赖雅也不会不同意,于是到医院里做了流产手术。虽然未必见得留恋孩子,可还是免不了有些感伤。令她感伤的还有她侨居伦敦的母亲病逝的噩耗传来。     那年她父母离婚后,母亲赴法国之前到她住读的学校里来看她。当着母亲的面,她“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可是当母亲离去后,她才“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这次与母亲永别,不知她是否也“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虽然她自言并不是多愁善感的人,胡兰成也说她“从来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可是给读者的印象她也并不是个眼涩泪涸的人。不同的是,那次是“哭给自己看”的,这回却可哭给赖雅看了。 
 《日记的胡适》 第四部分又做担保人(1)    10月里,张爱玲与她的新婚夫婿双双重归麦克道威尔。虽然这次他们可住到来年4月,可是之后的去处不知在何方,赖雅向耶多的再次申请又被拒绝了,这使张爱玲不得不在入住麦克道威尔之前,就开始忙着四处申请别的艺文作场或基金会,像她40年代在上海初登文坛时的四处投稿。于是给胡适写了一封信:     适之先生:     久未通信,但是时在念中。我在二月里离开纽约,由出版公司介绍我到MacdowellColony麦克道威尔艺文作场。来住。这地方是一个作曲家EdwardMacdowell爱德华·麦克道威尔。创办的,环境非常好。您记得我曾经告诉您我有一个长篇小说写了三分之一,我希望能在这里写完它。我在这Colony艺文作场。认识了FerinandReyher费迪南·赖雅。,也是一个Scriberwriter意为“画字符的机器”。张爱玲的本意是说赖雅与她一样都是作家,在此是自谦自嘲。后来她在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