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脉症治方-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风寒时作寒栗。加桂枝(八分)。
伤风寒后。时作虚热不退。加柴胡、知母、人参(各一钱),去苏叶。
伤风寒一向不解。作潮热。白日至暮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知母、当归、人参
初感时。头痛作热。鼻塞声重。或恶风寒。加防风、羌活、川芎、白芷(各一钱二分)。
感风寒。头项强急。浑身痛。不能转侧。加羌活、当归、赤芍、紫荆皮(各一钱)、官桂(七分)。
伤风寒。肚腹或小腹疼痛不可忍。加木香、干姜、吴茱萸(各七分)。
妇人被气所苦。胸痞胁痛。小腹急疼。加木香砂仁、枳壳、官桂(各八分)。
伤食腹疼。呕吐泄泻。加白术、白茯苓、半夏、藿香、干姜、砂仁、浓朴(各七分)、木香
心卒痛者。加玄胡(一钱五分)、木香、桂(各五分)。
饮酒大过。或遍身发疽。或两目昏黄。加茵陈(一钱五分)、山栀、赤茯苓(各一钱)。
伤酒呕吐。加黄连、扁豆、葛根、半夏、藿香、苍术(各一钱),去苏叶。
妇人产后。感风头痛。壮热。恶寒。不能转侧。加生料五积散。
产后感寒。头痛发热。加不换金正气散。(一半)。
妇人产后。发热不退。烦渴。加人参、麦门冬、生地黄(各八分)。
产后虚热不退。加人参、黄 、麦门冬(各一钱)。
产后腰痛不已。加当归、官桂(各一钱)、木香(三分)。
感风后。日久。冷嗽不已。加杏仁(一钱)、五味子、干姜(各六分)。
细辛(五分)。
香港脚。加木瓜、牛膝、紫金皮、吴茱萸、川楝子、黄柏、苍术(各一钱)、木香(五分)。
又方 柴藿汤治春末夏初伤寒。挟内伤者。宜用。此太阳少阳阳明太阴药也。
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藿香(一钱) 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白术(一钱) 陈皮
参(八
分) 白茯苓(八分) 浓朴(八分) 苍术(一钱) 川芎(八分) 白芷(八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热服。春初挟感寒者。加紫苏叶、防风、干葛(各八分)。
凡感寒无汗。加紫苏叶、淡豆豉(各一钱)、葱白(三根)、有汗勿加。
热甚。燥渴。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粳米(各一钱)、乌梅(二个)。
疟疾。加草果、青皮(各八分)、乌梅(二个),欲截。再加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七分)
伤食发热。胸满呕吐。加山楂、神曲、砂仁(各八分)。
伤酒发热。头痛呕吐。加干葛、黄连、扁豆(各八分),去柴胡、春夏肚腹作痛。加白芍药、山
钱)、干姜炭、薄桂(各五分)。
夏至后感寒。加石膏(一钱五分)、桂枝(三分)。
暑月远行受热。加香薷(一钱五分)、扁豆(一钱)、滑石(八分),去柴胡、白芷。
霍乱转筋。两脚冷。汗出。上吐下泻。日间感热。夜间感冷。邪气正气。两不分也。加木瓜、
八分)、干姜(五分)、泽泻、青皮(各七分)。
又方 双解散治夏月伤寒伤风通用。
防风(一钱二分) 川芎 当归 白芍 白术(一钱) 苍术(各一钱) 黄芩(七分) 石膏(一
石(一钱五分) 连翘 山栀(各八分) 荆芥穗 薄荷(各六分) 桔梗(各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稍热服。无汗。加麻黄、淡豆豉(各一钱)、
不用。
大便结燥。加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
瘟疫发散。加防风(五分)、羌活(一钱五分)、葛根、白芷(各一钱)。
其余杂症。与防风通圣散加减同。兹不备录。
又方 参苏饮 治秋月伤寒伤风通用。(方见伤风类)。
又方 五积散 治冬月伤寒宜用。此太阳阳明太阴少阴药也。若挟有内伤。或兼伤风者。
遵仲景法治。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苍术(各一钱) 半夏 陈皮 浓朴 白茯苓 枳壳(各八分) 白芷
姜(炒) 薄桂(各七分) 麻黄(一钱五分或二钱无汗用。有汗去之。)
上作一服。姜五片。枣二枚。淡豆豉半合、水二钟。煎钟。食远热服。
潮热。加柴胡、黄芩(各一钱)。
头痛。加羌活(二钱)、细辛(五分)。
呕吐。加藿香(一钱)、丁香(七粒)。
胃脘痛。加木香、吴茱萸(各六分)、香附(一钱)。
食积痛。加白术(一钱)、枳实、山楂、神曲(各八分)、木香、槟榔、砂仁(各五分)。
一身尽痛如被杖。加羌活、独活(各一钱)、柴、荆、皮(八分)。
香港脚。加羌活、独活、防风、木瓜、牛膝、汉防己(各八分)。
咳嗽。加杏仁、款冬花(各八分)、五味子(五分),去姜桂。
痰嗽。加栝蒌仁、贝母、百合(各一钱),去姜桂。
嗽而声哑。加天门冬(一钱)、百药箭(八分)、乌梅(二个),去姜桂。
产后感寒。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人参(八分)。
经水感寒。加柴胡、荆芥穗、防风(各一钱)、生地、红花(各六分)。
上以上方。皆非正伤寒药。乃刘张李诸公所立。治非时伤寒。或挟内伤者。或挟食。或兼风
减用。若正伤寒。仍遵仲景六经传变施治。庶无误也。
卷之一寒门
中寒
属性:脉 六脉沉微而伏。重按至骨乃见。或迟而涩。挟风则带浮。眩运不仁。兼湿则带濡。而四
脉多沉细而微。四肢厥。而手足爪甲青。
症 集成云。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阴也。非比伤寒。邪从外循经而入。以麻桂辈微表而安。
寒则仓猝感受。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无热可散。温补自
为寒所中。则昏不知人事。口噤失音。四肢僵直。
及脐腹疼痛。此皆中寒之候
治 蕴要云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加附子。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
脉沉足冷者。四逆加吴茱萸。厥阴则小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
脉浓缩
药。急用茱萸一合。煎浓汤灌下亦妙。大抵寒者温之。治宜姜附等药。以
不治。
方 附子理中汤治中寒及一切寒症。随症加减用。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五分) 干姜(炮二钱) 附子(面包煨二钱)
上用水一钟半。煎至八分。食远服。
寒中太阴。根据本方。
寒中少阴。加吴茱萸(二钱)。
寒中厥阴。加当归、芍药、桂枝(各一钱五分)、吴茱萸(二钱)。
沉寒痼冷。加丁香(一钱)、官桂(一钱五分)、沉香(七分)。
心腹冷痛。加官桂、吴茱萸、白芍药、玄胡索(各一钱五分)、木香(一钱)。
胃寒咳逆。加丁香(一钱)、柿蒂(一钱五分)。
妇人血虚寒。加当归、官桂、艾叶、吴茱萸(各一钱五分)、益志(一钱)。
男妇下元冷极。久不孕育。加鹿茸、官桂、茱萸(各一钱五分)、蕲艾(一钱)、沉香(一钱)。
小儿冷泻。加肉豆蔻(一钱五分)、丁香(七分)。
脚膝冷痛。加鹿茸、牛膝、官桂(各等分)、或丸。或煎。
腰冷如冰。加鹿茸、杜仲、破故纸、肉苁蓉(各等分)、或丸亦可。
精清如水。精冷如冰。加肉苁蓉、韭子、鹿茸(各等分)、海狗肾(一具)。
卷之一寒门
温疫(大头病附)
属性:脉 脉诀云。瘟病之脉。散而难名。如太阳脉浮。阳明脉长。少阳脉弦。太阴脉细。少阴脉
又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为瘟毒者危。凡瘟病大热
脉沉涩细小足冷难治。洪大有力。或浮大者。可治。脉不浮者为传染。若左寸浮大。右寸
宜补中带表而治之。
症 夫瘟疫之症。多由房劳太过。腠理闭泄。少阴不藏。触冒冬时杀疠之气。严寒之毒。
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瘟病。至夏变为热病也。又有时行不
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
疫也。外症头痛。壮热。
治 丹溪云。治法有三。有宜补。宜散。宜降。人参、白术、防风、羌活、苍术、并大黄、
活石、人中黄之类主之。又吴氏云。凡尺寸脉浮者。发于太阳也。宜
汗之。或有自汗身疼者。九味羌活汤主之。尺寸
数者。少阳也。宜小柴胡
考瘟病。先因伤寒热未除。更感时行之气。而为瘟疫也。治与伤寒不同。盖瘟病因春时温气
乃郁热自内而发于外。故宜辛平之剂以发散之。况时令已暖。不可
用麻黄。如时令尚寒。少佐之亦可。凡瘟病发于三阳者多。三阴者少。若发于三阴者。必有
所因也。或食寒物内伤太阴而得之。或因过欲先伤少阴而得之。治制皆与伤寒各条同。惟发
表不同耳。又有大头天行病。乃湿热在高巅之上。并阳明邪热大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
视其肿势在何部。随经治之。用防风、羌活、酒芩、酒蒸、大黄、随病加减治之。不可用降
药。
方 人参败毒散治瘟疫及大头病初感。服此药散之。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 黄芩(一钱) 枳壳(八分) 苍术(一钱二分) 桔梗(七分)
上作一服。用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钟。煎一钟。热服微汗为度。
又方 三黄石膏汤治疫症燥渴。将欲发狂者。
石膏(三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钱五分) 麻黄(一钱五分寒用多暖用共之) 山栀(一
钱) 热甚者加大黄(三钱)
上用水二钟。粳米一撮。煎服。连进三五服即愈。
又方 普济消毒饮子。治瘟疫热毒。清热解毒。大头病。头面肿。亦可服。
柴胡(一钱五分) 黄连(炒) 黄芩(炒) 玄参 生甘草 桔梗 连翘 鼠粘子 白芷 马勃
川当归(各一钱) 僵蚕(七分) 升麻(七分) 板蓝根(一钱如无以蓝叶代之或真青代亦可)
如虚。加人参(一钱五分)、大便秘。加酒蒸大黄(二钱)。
又方 辟瘟丹凡春夏秋间预服。以免疫气传染。或初感。服此药。得小汗亦愈。
防风(去芦一两五钱)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麻黄 石膏 滑石 黄芩 连翘 栀子
(各一两) 桔梗 荆芥 薄荷(各八分) 玄胡粉(一两五钱) 大黄(煨二两) 鬼箭羽 马勃
管仲(各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腊雪水。或冰水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姜葱汤下。得周身微汗即解。此药
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或冬至腊日。焚香礼斗。至诚修合。无不应验。合时忌与妇人鸡犬
孝子见之。
卷之一寒门
内伤(脾胃附)
属性:脉 脉大而无力为内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二倍。或三倍。其急大而数。重按无力。为劳后
内伤。右关脉弦滑而沉。或弦大而数。或浮滑而疾者。为饮食内伤也。右关弱甚。或隐而不
见者。为脾胃虚损也。左关脉缓。右关脉弦者。为肝木乘脾土也。右关脉数。为胃热。弦滑
为胃寒。脉结为思伤脾也。
症 谨按东垣论。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
。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
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小贼风。外伤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
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伤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
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伤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手背
不热。东垣辨法。大略如此。有内伤而无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以此辨之。则判然矣。又
王节斋云。东垣以饮食劳倦伤。为内伤不足之病。谓因伤饥失饱。伤损脾胃所致。盖人之所藉
以生者脾胃为本。必赖饮食滋养。若调养失宜。劳后过伤。失其所养。则脾胃气虚。不能升
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非有饮食停蓄者也。故用补中益气等药。若饮食停积不化。郁发为
热。乃是不足之中。继之有余。此为饮食所伤。宜消导之。又或先因饮食而后犯于房劳。或
先因劳役而后犯于饮食。此皆不足之中。兼之有余。须于数者之间。审察明白也。
治 丹溪云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者。有挟外感者。有热郁于内而发者。有饮食所伤者
。皆以补元气为主。看所挟而兼用药。挟痰者。补中益气。加半夏。以姜汁竹沥传送。挟外
感者。补中益气。加发散。如防风羌活白芷之类。挟食者。补中益气。加消导。如山楂枳实
之类。气虚热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又卢氏云。若内伤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则其
脉症必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密求之。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为先。
而发散次之。若显外症多者。则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为急。而补养次之。此东垣未之
及也。因并赘于此。用者详之。
方 补中益气汤治劳役所伤。时作虚热。四肢无力。怠惰嗜卧。
人参(去芦一钱五分) 黄 (一钱五分蜜炙) 甘草(五分) 陈皮(八分) 当归(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气血虚甚者。加熟附子(一钱五分)、以竹参 之功(阳旺则生阴也)。
挟外感。加防风、羌活(各一钱五分)、干葛、白芷、川芎(各八分)、倍柴胡。
挟痰者。加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一钱)、姜汁(半盏)、竹沥(一盏)。
兼郁热者。加川芎、山栀、香附(各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官桂(六分)。
腹中恶寒冷痛者。加桂心(五分)。
腹中恶热喜寒而痛者。加白芍药(一钱二分)、黄芩(八分)。
夏月腹痛。不恶热。加炒黑干姜(七分)、藿香(一钱)、薄、桂(三分)。
天时热腹痛者。加白芍药、山栀(各一钱)、桂(三分)。
天时寒腹痛。加半夏(一钱)、益智仁(八分)、干姜(五分)、桂(三分)。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各八分)、细辛(五分)。
顶脑痛。加 本(七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脐下痛甚者。加熟地黄(一钱)、其痛立止。如不止者。乃大寒也。更加桂心(五分)。
咽干。加葛根(七分)、麦门冬(一钱)。
心下刺痛。加香附(一钱)、当归(倍用)。
精神短少。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七分)、夏月亦加。救天暑伤庚金。
有痰。嗽。加贝母、杏仁、栝蒌仁、款冬花(各一钱),去参 。虚者勿去。
咳嗽。春。加款冬花、佛耳草(各一钱)、川芎(五分)、夏。加麦门冬(一钱五分)、五味子、
(五分或七分)、秋冬。加连节、麻黄(一钱)、久嗽肺中伏火。去人参、黄 ,加石膏(一钱
五分)、黄芩(一钱)、食不下。乃胸中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七分)、木香(五分)、陈皮(
一钱)、冬月。更加草豆蔻、益志(各五分)、夏月。更加姜炒芩连(各七分)、秋月。更加槟榔
、砂仁(各五分)、春月。更加川芎、藿香(各七分)。
心下痞满。加枳实、黄连(各八分)、白芍药(一钱)、桂(二分)。
腹胀。加枳实(八分)、木香、砂仁(各五分)、浓朴(七分)、秋月。加干姜、肉桂(各五分),去甘草。
胁痛。或急缩。春月。乃肝木盛以致生火。加青皮、枳壳(各一钱)、倍柴胡、余月。加山栀
、苍术、香附、贝母(各一钱)、青皮、枳壳、黑干姜(各五分)。
大便秘。加当归(一钱五分)、桃仁(一钱)、大黄(煨二钱)。
脚软乏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