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60-脉症治方 >

第7章

260-脉症治方-第7章

小说: 260-脉症治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棱或七棱者炙二钱)。 
热多枣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钱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钱)、麦冬、山栀(各八分)、 
添黄芩(五分)。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钱)、干姜(一钱)、草果(一钱)、甚者。加 
附子(一钱)、减柴芩一半。 
春疟。加防风、干葛、白芷(各一钱)。 
夏疟。加黄连、扁豆(各一钱)、香薷(一钱 
秋疟。加知母、归身、贝母、杏仁、麦冬(各一钱)。 
冬疟。加杏仁(一钱)、桂枝(八分)、干姜(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热不多。或无寒而但微热者。邪气已尽。夏月。用清暑益气汤。余月。用补中益气 
汤。加麦冬、黄柏、短母(各八分)、滋补气血。截后调理。亦同此条。 
又方 截疟丹截诸疟神效。历试有验。 
人参(二两去芦) 雄黄(一两六钱另研) 辰砂(六钱另研) 
上三味各为末。称定。于五月五日取五家粽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儿五丸。发日。五更 
空心无根水煎青蒿汤送下。忌生冷鸡鱼一月。 

卷之二
湿门
属性:(伤湿 肿胀 黄胆 诸痛 喘嗽) 

卷之二湿门
伤湿(附痞脾香港脚)
属性:脉 沉细微缓。或涩或濡。皆为湿脉。浮濡为风湿。沉涩为寒湿。滑疾。身热。烦喘。胸满 
。口燥。发黄。为湿热自甚。洪而动。湿热为痛。 
症 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又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按戴氏云∶东 
南地下。多阴雨。地湿。凡受多从外入。多从下起。腿肿香港脚者多。治当汗散。久者宜疏利 
。渗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湿面乳酪鱼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饮酒后。寒气拂郁。湿热之 
邪。不能发越。故作肿胀。甚则水气胀满。通身浮肿如泥。按之不起。此则自内出也。辩其 
多少。通利二便而渗泄之。贾氏云湿为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而万物湿润。秋凉则万 
物干燥。湿本不自生。因热拂郁而不能宣行。故停滞而生湿也。况脾脆弱之人。易于感冒。 
岂必水不流而后为湿哉。人只知风寒之威严。不知暑湿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治湿之 
法。宜理脾清热。利小便为上。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 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有自外入者。谓阴雨地湿。皆自外入。宜 
微汗散。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防风、羌活、白术、苍术、茯苓、甘 
草、微汗为动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黄桂枝等剂。湿在中下。宜淡渗利小便也。在下宜 
升提。贾氏谓治湿用葶苈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湿。消肿胀利小便。理脾胃。无出乎此 
。亦妙法也。 
方 加味五苓散治诸湿身重。小便不利。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 肉桂(五分) 泽泻 苍术(各二钱) 羌活( 
一钱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枣一枚。煎服。 
如湿在上。肩背疼。头重项强者。加防风、白芷(各一钱)、升麻(五分)、微汗之。 
湿在中。腹胀脐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钱五分)、湿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 
。加薏芯仁(二钱)、木瓜、汉防己、黄柏(各一钱)。 
湿热郁成黄胆。两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陈、石膏(各二钱)。 
寒湿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钱)。 
湿症汗多者。加黄 (一钱)、桂枝、当归(各七分)、麻黄根(一钱五分)、风寒湿三气合而为 
痹。手足缓弱。肌体不仁。加防风防己当归、牛蒡子、威灵仙(各等分)。 
诸痿因肺热所致。加人参、黄 、生地黄、麦门冬、防己、黄柏(各一钱)、五味子(十五 
粒)、薏芯仁(一钱五分)。 
风湿相抟。一身尽痛。手足痿痹。加防风、白芷(各一钱)、当归(一钱五分)、乌药、五加皮 
(各一钱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当归(一钱五分)、白芍药、防风、川芎、白芷(各一钱)、升麻(五分),去猪苓、泽 
泻、桂。 
香港脚。防己、当归、木瓜(各一钱五分)、黄柏、防风、白芷(各一钱)、槟榔、苏叶(各七 
分),去猪苓、泽泻、忌补剂。并洗。 
诸湿浮肿。并水气上多者。加防风、白芷(各一钱五分)、麻黄(一钱)、以汗之。下多者。加 
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钱)、木通(一钱五分)、以利之。 
暑湿熏蒸。令人燥闷。自汗烦渴。加香薷(二钱)、黄连、扁豆、浓朴(各一钱),去羌活、名 
薷苓汤。 
麻木属气虚湿痰及死血。加人参、黄 、当归(各一钱二分)、白芍药、防风、白芷(各八 
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黄柏、半夏(各一钱)。 
四肢百节走痛。名痛风。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当归(一钱)、威灵 
仙(一钱)、桂枝(七分),去猪苓、泽泻、在下。加当归(一钱五分)、牛膝、陈皮、桃仁、 
木通、黄柏、防己(各一钱),去羌活,加川独活(七分)。 
两手挛急。加半夏、当归、防风、天麻、白芷(各一钱),去猪苓、泽泻桂。 
两脚挛急。加当归、杜仲、黄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钱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当归、川芎、威灵仙(各一钱)、木香、枳壳(各七分)。 
脚跟痛。加当归、白芍药、薏苡仁(各一钱五分)、知母、黄柏、牛膝(各一钱),去羌活,加独 
活。 

卷之二湿门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
属性:脉 脉沉而濡。或浮而数者。为水肿。弦而实。洪而数者为胀满。两关弦缓。两尺紧涩。皆 
为肿胀。浮大者可治。沉细而濡者难治。唇肿齿焦。脐肿凸出。掌内无纹者。皆不治。 
症 内经曰∶诸湿肿满。口属于脾。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盖肿胀之症。起自中宫。由 
土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肿。名曰水肿。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 
浮者。名曰胀满。又名鼓肿。皆脾上湿热为病。肿轻而胀重也。 
治 按丹溪云∶宜补脾。又须养肺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 
源。却盐味以防助病。邪断妄想以保母气。无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肿者。宜汗之。麻黄桂 
枝之类。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类。大概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当 
以人参、白术、茯苓为主。佐以陈皮、黄芩、麦门冬、以制肝木、浓朴、苍术、以消胀气 
。不运。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气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 
。加利痰药。随症加减。用无不效。 
方 索矩三和汤治肿胀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浓朴 苍术(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分) 木通(一钱五分) 紫苏 
槟榔(各七分) 海金砂(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灯心二分。同煎。食远服。 
气虚。加人参、白茯苓(各一钱五分)。 
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腰以上肿者。加麻黄(二钱) 杏仁(一钱) 防风(一钱)、以汗之。腰以下肿者。加茯苓(一 
钱五分)、猪苓、泽泻、木通(各一钱)、以利之。 
恼怒。加香附(一钱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小便不利。加泽泻、山栀(各一钱)、木通(一钱五分)。 
大便溏。加人参、浓朴(各一钱)、苍术、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腹胀大而坚者。加萝卜子、莪术(各一钱)。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钱五分)。 
有热。加黄芩、山栀、麦门冬、木通(各一钱)。 
元气下陷。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又方 中满分散丸治中满气胀水肿。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 枳实(麸炒) 半夏(姜制) 白术 白茯苓(不去皮) 人参 陈 
皮浓朴 苍术(各一两) 猪苓 泽泻(去毛) 姜黄 干姜 砂仁 知母(各五钱) 
上为末。炊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滚白汤送下。 

卷之二湿门
黄胆
属性:脉 脉多沉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皆发黄也。脉浮紧。乃因暴热入冷水。热伏胸中。 
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黄胆。脉紧数。乃饥发热。大食伤胃。食则腹满。名曰 疸。阳明病 
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小便难。欲作谷疸。脉沉弦。或紧细。因酒百脉热 
。当风入水。懊 。心烦。足热。名曰酒疸。脉浮者。先吐之。脉沉弦者。先下之。寸脉微 
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极汗出。趺阳脉缓而迟。 
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尺脉紧为伤 
肾。跌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已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 
。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脉浮紧。乃大热交接入水肾。气虚流湿于脾。额黑。日晡 
热。小腹急。足下热。大便黑。时溏。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症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夫黄胆为病。肌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 
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外。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矣。丹溪云∶ 
不必分五疸。同是湿热。如盒曲相似。外有伤寒热。病阳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 
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拂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也。 
治 病虽有五。同是湿热。治宜渗湿清热。五苓散。加茵陈黄连之类。食积者。量其虚实下 
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利。则黄自退。在上者。尤宜发汗为佳。 
方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 
白术(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桂枝(八分) 茵陈(三钱) 
上作一服。用姜三片。枣一枚。灯心一弹丸。煎服。 
湿甚。加苍术(二钱)、浓朴(一钱)。 
热甚。加黄连(一钱五分)、山栀(一钱)。 
痰甚,加半夏(一钱五分)、枳实(一钱)、或用吐法。 
食积。加山楂、神曲、三棱、莪术(各一钱五分)、针砂枳实(各一钱共为丸妙)。 
酒疸。加葛根、黄连(各一钱五分)、郁金、石膏(各一钱)。 
谷疸。加浓朴、枳实、栀子(各一钱)、大黄(二钱五分)。 
脾胃不和。黄肿。小便赤涩。加滑石(一钱五分)、浓朴、苍术、陈皮(各一钱)。 
肾疸。目黄、小便赤涩。加黄柏、苍术(各一钱五分)、桂(五分)。 
黄胆。脉沉细而迟。肢体逆冷。腰以上冷汗。本方。去猪苓。泽泻。加干姜、附子(各一 
钱五分)、甘草(五分)。 
发黄而喘。加桑白皮、黄芩(各一钱五分)、葶苈子(炒一钱)。 
瘀血发黄。加当归、 
诸黄。小便自利。不渴。加黄 、桂枝、白芍药、甘草(减半余各等分),去猪苓、泽泻。 
诸黄。小便不利而渴。加麦门冬、山栀、木通(各一钱五分)、滑石(一钱)。 
妇人小儿诸疸同。大人加减用。 

卷之二湿门
诸痛(头心脾腹胁腰背是也)。
属性:脉 诸痛脉弦紧。痛甚则沉伏。兼浮者风。兼沉者气。兼数则热。兼迟则寒。两寸弦滑。头 
痛。两寸浮紧。伤寒头痛。浮缓。伤风头痛。脉诀云∶头痛短涩应须死。浮滑风痰病易除。 
仲景云∶头痛脉浮紧。属太阳。弦细属少阳。浮大而长。属阳明。沉属太阴。沉细属少阴。 
沉缓属厥阴。东垣头痛论宜考。 阳微阴弦。短而数者。心痛。左寸弦紧胃脘当心而痛。右 
寸滑而实。胃脘痰积而痛。两关弦大而芤者死血。沉细而迟者可治。浮大弦长者难治。 两 
关脉弦为脾。疼痛必当心连于两胁。 腹痛脉多。细小紧急。阴弦则腹痛。尺脉弦急。小腹 
痛。尺脉紧。脐下痛。两尺短涩属血虚。两尺沉微属气虚。弦为食。滑为痰。细为湿。数为 
热。迟为寒。细小而迟者生。浮大而疾者死。 两手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沉涩 
属郁。细紧或弦者怒气。 腰痛之脉。多沉而弦。兼浮者风紧者寒。濡细为湿。实则挫闪。 
左尺脉大为肾虚。涩为瘀血。滑疾为痰。 脉促上擎者。肩背痛。寸关洪而大。沉而滑者。 
皆主肩背痛。 
症 头痛之候。东垣论之详矣。按东垣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 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 
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夫风泛上受之。风寒伤于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 
。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 
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过在手。巨 
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疾颠疾。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 
。此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其真头痛者。甚则脑甚痛。 
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有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胸逆故令头痛。 
齿亦痛。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以风药能上行也。又有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疼。皆因风冷 
所伤。遇风冷即发。其脉浮。食积痛者。因胃中有阴冷宿食不化。上攻而疼。其脉右寸紧盛 
气虚者。因下部气虚上攻。温温而痛。异乎邪毒所致。其脉浮。症各不同。宜详辨而治之。 
丹溪云、心痛即胃脘痛。有热厥寒厥。大实死血食积痰虫之类。机要云∶热厥心痛。身热 
足寒。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脉洪可汗。刺太溪昆仑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 
溺清利。不渴。气脉微弱。可温。术附汤。厥逆心疼者。寒邪伤心包络也。良姜菖蒲辛热之 
剂主之。大实心痛。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起。按之则痛。不能饮食。可 
下。煮雄丸利之。属痛者。痛则懊 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痛定即能食。时 
作时止。涎出。呕清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是痰者。隐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热汤则暂 
止也。戴氏又云。死血痛者。痛有常处。不动移者是食积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后痛减者是 
。宜详审之。 脾疼者。起于心口。连于两胁。呕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于脾土也。亦有 
挟痰与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触者多。 腹痛丹溪云∶有沉寒积热。死血气滞。食积虫痰之异 
。亦有风寒暑湿。冷热泻痢。香港脚五脏血气攻刺。积聚疝瘕淋秘。饮食客忤。等痛。必审虚 
实而施治也。戴氏又云∶绵绵痛而无增减者寒也。时作时止者热也。脉微自汗。得食而略定 
者虚也。宜补。脉弦实。大痛不休者实也。宜下。或上或下或往或来。痛无定处。喜温而恶 
寒者气也。宜散其余。死血食积痰虫。皆与心痛相类。故不细录。宜详辨之。 胁痛左属肝 
有余。右属肺不足。有余则乘脾土土虚则不能生金。金不足。则木无所制。而反欺土。故治 
必以制肝为主。丹溪云∶有肝木气实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气实火盛者。或因 
怒气伤肝。肝气大逆。或风中于肝。皆使木气实生火。火盛则肝急而胁痛。死血者。因瘀血 
恶血。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则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积流 
注于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肺病则咳而急引。胁下痛郁者。因谋不决。或因怒气逆于经络 
而不散。亦令胸胁作痛。须详别之。 腰痛戴氏云∶久痛不已者。肾虚也。日轻夜重者。瘀 
血也。遇天阴雨而痛。或久坐而痛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