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经济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经济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经济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源。 

     三是纸币称钞票导源于户部官票。这是近年出现的见解。持此说者,主 

要根据咸丰三年三月刑部尚书德兴等人的奏述:“查钞票之用,与银钱并重, 

其私造之罪,亦应与私铸同科。”该奏折即指明,“今新行钞票”即户部官 

票。经查档案资料,户部官票发行早于大清宝钞,户部官票称钞票时,大清 

宝钞尚未筹备发行。持此说者认为,自户部官票称钞票后,其他纸币亦以钞 

票称之,一直沿用至今。 


… Page 18…

                           中国货币单位的由来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以圆为单位的人民币。人民币为什么要 

以圆为单位呢?圆,本来是指事物的形状,只因钱为圆形,意遂为钱。《汉 

书·食货志》中就有“太公为周建立九府圆法(流通钱币的办法)”的记载, 

这说明圆作为钱币的名称最晚在周朝就已形成。 

     外国银圆流入中国以后,因其重量、成色基本固定 (每圆重库平银7钱 

2分),便使圆逐渐向货币单位发展。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北洋 

机器局首先在我国铸造了以圆为单位的银圆 (重库平银7钱2分),打破了 

我国传统的秤量货币单位。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 

制则例》,规定圆为货币单位,经过民国,一直沿用至今。至于建国初期以 

万为单位,那则是由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的。 


… Page 19…

                              中国银行的由来 



      “银行”一词在我国起源于唐,公元845年时,苏州就有“金银行”出 

现。 

     公元1057年北宋时,蔡襄知福州时,作 《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 

 “银行辄造吹银出卖许人告捉”。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 Page 20…

                           中国银行行徽的由来 



     从1987年起,中国银行开始使用“中行”这一醒目的行徽,它的设计者 

是现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靳埭强先生。 

     这个标志,“以中字和古钱形相互结合而构成。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 

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服务;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 

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靳埭强语) 

     早在1980年,靳埭强先生应香港美术社(国营)的委托,为在香港的中 

国银行等13家中国资本的银行设计一个用于电脑提款机上的统一标志,以作 

为它们的客户在这 13家银行及其下属的百多家支行内提存款项时的识别符 

号。这一标志设计出来后,得到了13家银行负责人的好评,予以采纳。后来, 

中国银行(集团)也采用了这个标志作为它的行徽。 

     1981年,这个标志获得了美国传达艺术(CA)年鉴设计奖。这是一个国 

际权威性的专业设计奖。 


… Page 21…

                           中国储蓄银行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储蓄银行是“信成银行”。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5月, 

设立总行于上海大东门外,上海、北京、天津和无锡四地设分行。该行为商 

办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有周廷弼 (任总理)、沈懋昭(任协理)、唐浩镇 

等,辛亥革命后,宣告停业。1906年11月间,镇江人尹寿人创办“信义银 

行”。总行设于镇江。在上海、北京、汉口、长沙、南昌和扬州等地设立分 

行,后因经营不善,于1909年(宣统元年)7月倒闭。1908年(光绪34年) 

8月间,清政府办“北京储蓄银行”。总办钱琴西、经理宋洪音,均由“大 

清银行”委派。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告停业。 


… Page 22…

                           第一张人民币的由来 



     1948年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金字第4号布告,宣布将华北银 

行、北海银行、西北农业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 

行。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当天,即发行了第一批人民币。当日上午9时,河 

北省平山县银行的同志前来领取,这是最早来领取人民币的单位。当时任华 

北银行发行科长的石雷,与领款同志商量换下标有“00000001”号、面额50 

元的我国第一张人民币留作纪念。这张我国最早的人民币规格为132×68毫 

米,正面底色为浅蓝色,花边为高梁红色,图景为黑色,正上方印有当时任 

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的正楷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中间有“伍拾圆”, 

底边中间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等字样,左边主图为“水库”,右为“煤 

矿”;背面底纹为黄茶色,边为深茶色,正上方也有“中国人民银行”及“50” 

字样。人民币的票版是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王益九等人根据解放区人民生产 

建设图景设计的。 


… Page 23…

                         人民币上手书汉字的由来 



     人民币上有手书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它的由来是:1950年的一 

天,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把马文蔚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先拿出一 

支毛笔请他欣赏。马文蔚认为不错,虽然有点旧,但是宫廷用的。南行长问 

他,愿不愿意写几个字试试笔。马文蔚欣然同意,问写什么字。南行长说, 

就写咱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当即在已准备好的虎皮宣纸上,写下了“中 

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每字都写了好 

几个。南行长逐字鉴别比较,各选了一个认为最好的,其余让他带走。数年 

之后,这些字便出现在“五三版”人民币的票面上。尽管马文蔚在写字时已 

领悟到它的用途,但却心照不宣,30多年来,他一直自觉地严守这个秘密, 

从未向人讲过,直到总行派人调查。 

     1959年,当设计现行人民币时,虽然把票面上的数量词改成了宋体字, 

但因为马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早在人民中享有盛誉,故仍被 

保留沿用。这就是现行人民币上手书汉字的来历。 


… Page 24…

                             人民币水印的由来 



     水印钞票纸的出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造纸过程中,使纸张的 

纤维密度产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图案。1953年开始印刷的第二 

套人民币,1元、2元、3元、5元纸为满版五星、花纹水印,10元纸为固定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水印。从1957年起,中国开始研究自己的专用钞 

票纸水印。1960年上半年试制成功了贰元券用的小五角星古钱图案的满版水 

印纸。在以后的3年多时间里,共研制成功了十几个品种的钞票水印纸。第 

三套人民币的印刷首次全都采用了我国自己研制的高标准的水印钞票纸,结 

束了长期依赖进口钞票纸的时代。1987年4月27日,第四套新版人民币陆 

续发行,除1元、2元、5元为满版水印纸外,100元、50元、10元分别采 

用了高难度的伟人像、工人头像、农民头像固定水印,标志着中国钞票纸水 

印已迈向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 Page 25…

                             外汇人民币的由来 



     在国际贸易中所签订的各种合同,一贯是使用英镑、美元、马克等自由 

外汇来计价。在60年代中,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频繁,几种西方货币日益贬值, 

而那时中国市场物价平稳。在这种情况下,于 1968年我国对外贸易开始试行 

人民币计价。由于当时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使用外汇人民币作为计价单位, 

买卖双方都可以受益,因而世界上的大银行为了促进与中国进行贸易,先后 

在中国银行开立了外汇人民币的存款帐号,以便利他们国家的商人与中国进 

行贸易,收付货款。从此,在国际贸易中,除了用各种自由外汇签订的贸易 

合同之外,又出现了以外汇人民币计价的贸易合同。外汇人民币的使用范围 

后来又扩大到非贸易收支方面,如汇款、货款等。但由于它本身并没有任何 

形式的纸币或硬币,只能通过转帐和国标汇兑来进行帐面上的收付,而不能 

从任何帐户中直接提取。 


… Page 26…

                                港币的由来 



     英国割占香港初期,通用银两,后来清朝废两为圆,在香港,清朝发行 

的银圆、铜仙、铜钱,还有英国金镑、印度卢比、墨西哥或西班牙的银圆等 

都可通用。1866年香港设厂自铸1元、5毫、1毫、5仙等四种金属港币。但 

铸币厂很快就因不堪亏损而关了门。 

     到1914年香港当局统一币制,宣布除港币外,只许中国铜钱流通,其他 

外币都不许用。1935年宣布管制银币,发行钞票来收回银币,这以后就成了 

钞票世界。 

     香港流通的钞票,大多数是香港当局指定的银行来发行的,主要是汇丰 

银行,还有渣打银行与有利银行。由香港当局直接发行的钞票,是战后的 1 

元钞及只印单面5毫与1仙的小钞,但小钞很快就只供纳税与交水电费使用 

了。 

     现行流通的港币中,虽以汇丰发行的为多,但早先发行港币钞票的,却 

是一间开业于1845年的东蕃汇理银行,当时的发行额是5。6万元,这间银行 

的寿命不长,到1884年就歇业了。它发行的25元面额的钞票,后来便成了 

储藏家眼中的稀世珍品。 


… Page 27…

                               纪念币的由来 



     纪念币必须是由国家银行正式监制发行的,数量上亦有严格规定。它是 

发行国为纪念本国或世界上重大历史事件,或以纪念著名人物、名胜古迹、 

珍稀动植物等而特别发行的。一般采用金、银、铜、镍等金属制造。纪念币 

有的标明面值,有的则不标明面值,但即使标有面值也较少作为正式货币流 

通,因此人们往往只把它当成一种收藏品。据传说纪念币首创于欧洲,原为 

各国逢庆典而特意制造作馈赠纪念的物品。我国最早的纪念币是1912年为庆 

祝辛亥革命胜利和创建中华民国,由南京造币厂制造的开国纪念币。金质开 

国纪念币重量为9。6克,直径为23毫米。正面是孙中山侧头像,背面是18 

星旗和5色旗交叉图案。 


… Page 28…

                               公债券的由来 



     我国最早发行公债是在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名为“昭信股票”。 

太平天国起事后,清朝丁粮收入锐减,而军用浩繁,入不敷出。为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清朝创设了“厘金”,后又开捐钱买官之例,想以此来扩大财政 

收入,延至甲午大战后,大量的战争赔款,使清廷元气大伤,内外虚空,理 

财之术亦穷。面对大厦将倾之危,遂有光绪庚辰科状元、翰林院侍读学士、 

南京人黄思永,参照外国筹募国内公债例,奏请发行公债,向商民募债应急。 

慈禧见奏折大加赞赏,于是下令发行公债。为维护皇室脸面,清廷不愿称债。 

将之定名为“昭信票”。以示昭大信于民之意。昭信票印发后交各省派销, 

由此得一千几百万元。这是我国第一次的公债。后来有几位大臣迎合慈禧心 

理,奏称:“人民爱戴朝廷,愿以昭信票银,悉数报效国家。”慈禧大喜, 

一千几百万债券就此一笔赖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债券——昭信票,终于 

以失信于民而匿迹。 


… Page 29…

                               储蓄罐的由来 



     储蓄罐,过去称为“扑满”,是我国西汉时由民间创制的一种储蓄工具。 

 《西京杂记》记载:“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 

之。”这种用粘土做成的封闭式的小瓦罐,只有进口,没有出口,钱币能进 

而不能出,储满后,只有打碎“扑满”才能取出钱币,具有防止钱币被耗散 

的优点,故而受人欢迎,流传至今。现在的储蓄罐有铁制、瓷质、塑料等等, 

制成的样子各式各样,有制成邮筒、小房子的,也有制成电视机、小动物形 

状的。储蓄罐不仅我国有,在国外也同样盛行。 


… Page 30…

                           中国侨资企业的由来 



     华侨侨居国外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文献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 

间,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侨就有汇款回国、在家乡“买田盖屋”的习惯,也有 

 “借贷予人经营商业”的史实。但这属于封建性质的投资。华侨投资于国内 

企业还是鸦片战争后的事情。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这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最早始于19世纪 

60年代。有一位侨居秘鲁的华侨在1862年于广州经营出入口商业。10年以 

后南洋华侨陈启源拿数万银元在广东创设了一家缫丝厂,这可以说是近代中 

国侨资企业之滥觞,也是最早的一家民族资本企业。陈启源早年“弃农学贾”, 

后经商海外,发财致富,于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 

见那里“用法国式之器械制丝,产品精良”,“思欲仿效”,于是“返粤在 

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维冒隆”。在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20多个民族企 

业,80年代以后又进一步发展,从1872年到1894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60 

多家,占整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50%以上,不过,投资数仅400多万元。 

由此可见,这些企业一般只是三、五万元资本的小企业。它多见于缫丝业、 

服务业中的旅栈、金融业中的侨批业、交通运输业中的轮船公司等。值得一 

提的是,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巧明火柴厂;美洲华侨黄 

秉常于1890年在广州投资10万元创办了电灯公司;同年,在厦门出现了一 

个2万元资本的茂发茶业行,以经营茶叶出口为业。尤其是1892年印尼华侨 

张弼士在山东烟台投资300万银元,创办了张裕酿酒有限公司,在当时来看, 

可算是一家大型工厂了。 


… Page 31…

                          中外合资企业的由来 



    早期的中外合资企业,是资本主义侵略的产物。它发端于19世纪中叶, 

并随着外资的扩展而发展。 

    在外资入侵之初,出现了华商附股于外资企业的活动,其中“合办”形 

式的企业可算是最早类型的中外合资企业。例如:在工矿企业中,西方侵略 

者对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投资活动,从19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1844—1846 

年英国牧师斯密士同中国商人李云堂进行了最早的“合作”。1871年美商富 

文在广州设立的厚益纱厂已有“华友”参加投资;1888年由五国商人“共同 

出资”的上海机械轧花局,也得到华商的“赞助”和“督理”;不久,美商 

伽士连又串通华商丁玉犀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新棉利轧花局。这些都是棉纺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