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经济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英国和其它国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81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英国工厂主和商人均
获得机会将商品直接运往印度。自此以后,英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
度,英国和印度间的贸易迅速增加。在19世纪初,殖民当局规定,英国输入
印度的货物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2。5%),而印度输往英国的货物则
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此外,印度纺织品在国内销售须交纳17。5%的
内地税,比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还高出好几倍。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
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激增。从1815年到1832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纺织
品总值从2。60万英镑增加到400万英镑;而印度输出的棉纺织品总值则从
130万英镑锐减到约10万英镑。从1814年到1835年,英国对印度输出的棉
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从1818年到1836年,英国对印度输
出的棉纱增加了5200倍。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
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
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19世纪中叶,印度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品的主
要的国外销售市场。1850年,英国对印度输出总值达到802。40万英镑,其
中棉织品一项约占522万英镑,占英国对外出口总值的1/8,占绵纺织品对
外输出的1/4以上。棉纺织业当时已是英国整个经济制度的支柱,在棉纺织
业中就业的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 1/8,近1/12的英国国民收入来自棉纺织
业。因此,占英国棉纺品出口额1/4的印度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厂主乃至英国
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度在1813年以前还是一个出口贸易的国
家,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的国家。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
了英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与此同时,印度的棉纺织业衰落了。号
称“印度的曼彻斯特”的城市达卡原来是印度的棉纺织业中心,约有15万人,
到1840年只有2万人,城内长满荆棘,疟疾流行,由一个繁华的城市变成了
一个贫穷的小镇;英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的纺车和织机。同样的情形在印
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英国的玻璃、纸张、铁器、陶器等工业品也大量涌入
印度,印度手工业工场纷纷倒闭。此外,殖民者还垄断了印度鸦片、食盐和
酒的专卖。“据19世纪50年代统计,在印度全部纯收入中,七分之一来自
鸦片,九分之一来自盐。这两项,加上土地的收入,共占印度全部收入的85
%,都操纵在殖民者手中。在这些收入中,用于设在英国的印度管理机关的
要占3%,每年支付内债利息和支付东印度公司股东的红利要占14%。这两
项合计,即收入的六分之一以上 (17%),要汇到英国去。用在印度的支出
中,66%作为军事费用,也就是供养英国殖民者为统治印度而经常保持的一
支庞大的军队的费用。用于印度公共工程 (修筑道路、河渠、桥梁及其它必
①
需的工程)的支出,还占不到收入的3%。”50年代后期,英国开始对印度
殖民地进行改革,以缓和印度人民的不满。1859年,孟加拉、比哈尔、奥里
萨等实行柴明达尔制的地区实行“固定租佃制”,规定凡连续租种地主土地
① 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北京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7—117 页。
… Page 58…
12年的农民可成为“固定佃农”,柴明达尔无权随意提高地租,以后又允许
固定佃农抵押或出卖所耕种的土地。同时,进入50年代以来还在工商企业的
改革上鼓励个人投资,贸易政策上也作了若干调整。1851年,印度拜火教徒、
富商买办纳纳勃依、达瓦尔在孟买创办印度第一家棉纺织厂。到1861年,孟
买共有10所纺织厂。1854年,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建立第一家黄麻厂,开始
用机器纺织黄麻织品,从而使印度黄麻织品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俄国亚麻对
英国的出口;1839年阿萨姆设立第一家种茶公司,到50年代,英资经营的
茶叶种植园在孟加拉、南印度、锡兰迅速发展起来,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
茶叶出口英国的数量。1853年,印度第一条铁路和电报线路建成。
19世纪,印度不仅在政治上是大英帝国的一块殖民地,而且在经济上也
演变为英国廉价商品倾销市场和农产品的原料基地。但是,印度的工业、农
业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经济也有一定的增长。资本主义在殖民地的扩张是为
了获取利润,在资本对印度进行扩张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使印度发生了一些
变化。例如,英国征服全部印度的同时,使封建割据、诸侯分立的印度实现
了统一;建立新的土地制度使农田开垦的面积增加;为了输出农产品输入工
业品而修筑铁路;建立了一些近代经济组织,建立了英国的银行,统一了印
度的货币制度等等。印度是一个国土面积大小和整个欧洲差不多的大国,闭
关自守的状况被打破,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为尔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
了一定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英国在破坏印度旧的社会结构中,
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2)土耳其、伊朗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扩张对象
以土耳其为主体的奥斯曼帝国到18世纪末已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开
始争夺所谓“奥斯曼的遗产”,如沙皇俄国想占领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带,
以便获得黑海上的出口权;英国和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也想控制海峡为
资本主义扩张作准备。为了挽救帝国,以苏丹为首的奥斯曼帝国接连实行了
多次改革。但是,随着俄土战争、希腊起义、土埃战争等,到19世纪上半叶,
奥斯曼帝国已基本解体。土耳其近代后期经济史主要表现在奥斯曼帝国内部
的改革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对土耳其的扩张。30年代以前,奥斯曼帝国内部的
改革主要还限于军事方面的改革。1831—1833年的土埃战争促使马赫穆二世
实行进一步的改革;1834年,他宣布废除军事采邑制度,采邑成为与军役无
关的国有地或大土地私有制,撤销阻碍国内商业发展的内地关卡等。但是,
许多地区的大小采邑主仍保持了一些封建权利。采邑的农民只能终身使用所
耕土地,不能传袭,并且必须向国家缴纳土地税;对于外国资本在奥斯曼帝
国的扩张,马赫穆德二世不仅没有制止,反而采取奖励政策;同时仍保留了
自16世纪以来西方商人享有的“法外法权条款”制度,即奥斯曼帝国不能征
收超过进口货值8%的关税,欧洲人免交大部分赋税等奥斯曼帝国特权条
件。资本主义各国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向亚洲市场扩张。而奥斯曼
帝国受特权条约的束缚,不能用关税保护的办法来阻止外国商品的倾销;此
外,马赫穆德二世废除了农产品的专卖制度,使外国商人在奥斯曼帝国方便
地购买到廉价的原料以及粮食等农产品。1838年,英国迫使土耳其政府签订
了新的商务协定,规定只能对进口的外国商品征收8%的进口关税;禁止对
任何物资实行专卖制度;外国人有权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从事贸易活动。
同年,法国以“利益均等”的要求与土耳其之间也签订了类似的协定。特权
条约签订以后,英法等国商品大量倾销于土耳其国内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开
… Page 59…
始大规模在奥斯曼帝国扩张,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冲击。在土耳其,柞蚕
业中心布鲁萨和安那托利亚的毛纺织业中心安卡拉与迪雅别基尔,纺织品的
产量大幅度减少,而土耳其的羊毛和生丝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却大幅度增加。
土耳其已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廉价商品的推销市场。英国还想将
商务协定的规定推广到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已有较大发展的埃及,遭拒绝后,
英国支持土耳其对埃及发动了第二次土埃战争。1840年,英、俄、奥、普四
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缔结关于集体援助土耳其,对付埃及的《伦敦协定》,共
同“保障”奥斯曼帝国的“完整与独立”,迫使埃及接受了1838年的英土商
务协定。1839年,新苏丹阿卜杜尔—默哲德接受并批准了新改良主义代表人
物穆斯塔法·拉施特伯沙 (1800—1858年)实行新的改革的建议。11月3
日,拉施特帕沙在皇宫的御花园里向各大臣、高级阿訇和各国外交使节,宣
读他草拟经苏丹批准的敕令,即所谓“御园敕令”。敕令宣布保证帝国全体
臣民不分宗教信仰一律享有生命、名誉和财产的不可侵犯权;确定固定税率,
废除包税制;建立合理的征兵制度等。以这个敕令为起点进行新的改革,史
称“坦志麦特”,即改革的意思。这次改革和过去改革不同,改革内容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土耳其资产阶级的要求,促进了土耳其经济的发展,并对以
后土耳其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次改革由于帝国
内部的反对和外国资本主义担心土耳其改革将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因而
没有实际进行下去。1841年春,拉施特帕沙被迫辞职。19世纪50年代,俄
国已推进到了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并控制了黑海的一些港口,奥斯曼帝国虽仍
拥有庞大的版图,但帝国在经济方面已远落后于欧洲。1854—1856年俄土克
里米亚战争在奥斯曼帝国内部产生了新的改革要求。土耳其人也试图象美
国、日本一样实现经济强盛。1856年,奥斯曼帝国政府公布改革法令,除了
在政治上创立公民权以外,在经济政策上宣布改革税收,保障每一个人的财
产权等。改革使土耳其在以后的20年里兴起了富国强民的热潮,外国投资者
纷纷来土耳其投资,修建的铁路将黑海和多瑙河连接在一起。阿卜杜尔·阿
齐兹(1861—1876年)成了第一个到欧洲访问的苏丹,他参观访问了维也纳、
伦敦和1867年的大巴黎世界博览会。但是,阿卜杜尔·阿齐兹在财政收支上
没有节制,加上改革缺乏支持,奥斯曼帝国已基本解体,改革和复兴只是部
分人的愿望以及少数人的尝试而已。
伊朗在19世纪初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有些地区仍保存了农村公社
的残余。国王、教会贵族、游牧贵族等几乎垄断了全部土地,而农民被束缚
在土地上,对封建主保持封建依附关系,通常要将收成的4/5交给地主;以
德黑兰为中心的伊朗手工业也很发达,他们从事织布、丝织、地毯等手工业,
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手工业者除了受到行会把头和包买商盘剥以外,还要向
国家缴纳很重的税赋;封建割据,战乱频繁,商人和小企业主的财产和生命
安全得不到保障,加上关卡林立、贸易垄断,伊朗工商业的发展艰难。从19
世纪开始,伊朗成为英、法、俄等国争夺的对象。1800—1841年间,英国强
迫伊朗订立了一系列条约。在经济方面,英国获得特权在伊朗购买土地、建
立工厂,在波斯湾建筑商馆,商品免征关税并在伊朗全境自由贸易,以及英
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等。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输入伊朗的纺织品几乎占伊
朗全国进口货物的90%;外国棉布在伊朗市场到处可见,破坏了伊朗的家庭
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41年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英国商品在伊朗只抽5
%的进口关税,豁免国内关卡的各种税,并在大不里斯、德黑兰、班狄尔—
… Page 60…
—布什尔设立了商业代办处。法国拿破仑早就想把伊朗作为远征的跳板并想
与之建立反英同盟,但没有达到目的。尔后,法国和英国一起对伊朗进行政
治、经济渗透,法国也获得了法伊通商条约,给予法国领事裁判权和其它特
权。沙俄为了争夺高加索统治权与伊朗发生两次战争,并于1828年强迫伊朗
签订了《土库曼恰伊条约》,伊朗放弃了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权利,并付给俄
国2000万卢布赔款,俄国还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和其它经济特权,俄国商人取
得了比伊朗本国商人还要多的优惠条件。随后,美国也于1856年和伊朗签订
了与英、法类似的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与最惠国待遇等经济权利。1833
年,从国外运到大不里斯的欧洲商品总值达到了1500万卢布,1836年增加
至4000万卢布。伊朗走上了半殖民地道路。外国商品的涌入与商品货币经济
的活跃冲击了伊朗封建经济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伊朗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固有的土地关系,公社
瓦解、新地主阶层扩大、农民大量失去耕地,地主阶级要求以货币地租代替
实物地租,新地主还增加地租与劳役,使农民负担日重、生活每况愈下;商
品经济的发展也破坏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外国商品的倾销使
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纷纷破产。1848年至1852年,伊朗反封建压迫和殖民侵
略的巴布教起义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爆发的。50年代以后,伊朗部分上
层人物试图改革没有取得成功,1857年,英伊战争后,伊朗被迫在巴黎与英
国签订条约,从此,英国在伊朗的势力日益加强。
(3)印度尼西亚是殖民地经济的又一楷模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以“千岛之国”著称。拿破仑帝
国崩溃后,荷兰恢复独立。根据1814年英荷所订条约,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
重归荷兰;1816年,英国正式将印度尼西亚的统治权交还给荷兰。荷兰殖民
者重新统治印度尼西亚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如何对付英、美两国在贸易上的竞
争,虽然荷兰也是一个商业资本占优势的国家,但是由于刚刚从亡国中恢复
独立,国库空虚,无力与英国在商业上竞争。据统计,1819年来到爪哇各港
口的150余艘商船中,属于英、美两国商行的商船约115艘,而属于荷兰的
仅有43艘。英国商人不仅把廉价商品倾销到印度尼西亚市场,而且还从印度
尼西亚运走农产品及其工业原料。荷兰殖民者因本国经济落后,因而无力同
工业发达的英国自由竞争,只好重新恢复被英国废除了的贸易垄断制度,并
实行关税保护。1824年,荷兰国王组建了尼德兰贸易公司,专门运输和销售
印度尼西亚的农副产品;荷兰在印度尼西亚实行了新的关税制度,对进口的
外国货物课以重税,以保证尼德兰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贸易上的优越地位。实
行保护关税政策后,输入爪哇的纺织品总额中荷兰所占比重由1819年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