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发现之旅-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个松毛,松树根子啊,一个个都把它剪掉了。”
朱达清楚地记得,1983年11月2日这一天,在现场的考古队员,都激动得忘记了吃中午饭,到了傍晚时分,大家用脱脂棉和白纸,把发掘出来的女神像小心包好。大家一致推荐,由现场的惟一一位女队员魏凡抱着女神下山。
魏凡后来计算过,从发掘现场到考古队的驻地马家沟,距离是750米。平时用10多分钟就可以走完的路程,那一天,在同事们的护送下,她花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才把这段路程走完。
安全回到驻地以后,考古队员们和马家沟的村民们像过年一样高兴,他们把女神像,放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又仔细端详了起来。
不一会,考古队员们的神情又逐渐得变得凝重起来,原来,女神像的面部缺少了鼻子。
朱达:“这个,女神头像呢,当时没有鼻子,这感到很美中不足,所以大家伙就分析 了,突然这个,孙守道先生就想起来了,就前几天在冲沟里,我们清理出来的那个鼻子,是不是,是否那个鼻子就是,所以就把这个鼻子拿出来,按在上边,一看,一看颜色、比例和它的,这个破碎的茬口,正好都能吻合上,所以就确定了这个,这个鼻子就是这个女神头像上出的。”
考古界泰斗夏鼐,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当看到女神像的照片和有关材料之后,他震惊了。为了慎重起见,夏鼐叫来科研处处长乌恩岳斯图,要他赶到牛河梁,对女神像的年代进行鉴定。
乌恩岳斯图:“我就带着当时,发掘出来的一些碳十四,做碳十四测量的标本,带回所里,因为我们所有碳十四实验室嘛,进行了测量,测量的结果,出来以后呢是,的确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也就是相当于,距今五千年,这样的结果,这个消息,告诉夏鼐先生以后,他就很高兴了,因为这个确实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而且很重要的红山文化的遗址嘛,这就确定下来了。”
在以后的发掘中,女神庙遗址里,又出土了另外一些泥塑的女神肢体的残块,这些人体的残块外表细腻,打磨光滑,分别属于六七个女神的躯体,她们有的比真人小,有的和真人等同,也有的比真人大二到三倍。从出土的位置看,她们之间的排列也有了主次之分。
严文明:“这个是,应该是反映当时社会分化,分层的一个标志,这我们对照着墓看,它那些积石冢,它里面也是有大有小,那个规模都有大有小,所以我们想呢,这个,一个是反映它的宗教信仰,二个呢,也反映它当时的社会的分层的状况。”
那么,女神庙里的泥塑神像,代表的又是什么神呢?
有的学者说,她们是自然神,有的则认为是“地母神”。更多的学者认为,女神庙里供奉的,是红山人的祖先神。理由是,当原始人的宗教主题由自然界、图腾转向人自身的时候,就到了祖先崇拜的阶段。
曾经担任东亚考古学会主席的尼尔森女士,是美国丹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她一直从事女性在史前的社会地位问题的研究。尼尔森对红山文化情有独钟,先后十几次来到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考察,也是第一个来到牛河梁遗址的外国学者。女神像的出土,强烈地吸引了她的目光。
也有人对红山人供奉女神感到大惑不解,因为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大墓的主人几乎全是男性,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的表明,当时的红山社会已经进入父系社会时期,但是红山人崇拜的神却是女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曾经经历了女性地位显赫的历史阶段,并塑造了本民族的“女神”形象。
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神殿,它的发现,对中国史前宗教,以及文明起源的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它的出土,也在美术界引起了震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些人认为,古代的中国缺乏人体艺术。他们的理由是,生活在被誉为“君子之国”、“礼仪之邦”的中国古人,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袒露身体。中国的人体艺术,是从西方传来的“泊来品”。
正当人们为古代中国缺乏人体艺术而遗憾的时候,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上出土了史前时代的女神像。而它的出现,把中华民族的人体艺术史上溯到了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女神庙里,考古队员又在遗址的主室内,发现了泥塑的龙的残体。
龙的上下颚獠牙毕露。据在现场专家的推测,这条龙的躯体肥大,当年,它卧在主室内的顶部,昂首朝向北方。
在遗址的北室里,考古队还发现了一对长度竟然达到了15厘米的泥塑的鸟爪,专家们分析,当年,在庙的北面的墙壁上,应当有一只巨大的鸟神在那里伫立。
鸟神和龙的头部为什么都朝向北方呢?难道在庙的北面还隐藏着没有被发现的秘密?当考古队员走上北山坡的时候,才揭开了谜底。
原来,在距离女神庙的北墙仅仅8米远的地方,有一座红山人利用山梁的自然地貌修整的、南北,东西边长约200米,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的山台子。
山台子高出女神庙大约2米,周边有人工砌筑的石墙,石墙的走向与女神庙完全一致。这座大型的山台子是红山人做什么用的呢?
专家们认为:5000年以前,牛河梁一带,曾经是红山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当时人们所崇拜的神灵偶像,除了女神以外,还包括猪龙、神鸟在内,但是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是女神。
女神庙建造在牛河梁的主梁之上,它的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郭大顺:“围绕着女神庙和祭坛和积石冢,我们叫做坛、庙、冢三位一体,这样一个组合,而且具有固定的组合,而且在50平方米的,这个山梁上,它有这个,自己的布局规划,而且在这个区域之内,甚至于这个区域再往外,很大一个区域里,没有居住人的地方。所以这样一个,大型的,祭祀遗址,和这个史前时期,那种在家内,在家庭里头搞祭祀,甚至于在一个聚落里,他单设一个大房子,搞祭祀,那比那个规模要大得多,它应该就是它的红山文化的,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祭祀中心。”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这样评价:女神庙里的塑像可以称为“神”,但是,她们是按照真人塑造的,是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所以,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当1983年的初冬来临的时候,在牛河梁工作的考古队员们,满载着收获和喜悦,返回了沈阳市。而把女神头像抱回沈阳的,仍然是考古队的女队员魏凡。
这次经历,成为魏凡一生的骄傲和最美好的回忆。
而一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也因为女神像的出土和女神庙的发现,在国内外掀起了高潮。
女神像出土时的情景把女神头像抱下山的女考古队员魏凡五千年前的女神头像
与真人等同的女神头像
《铡美案新考》
民女秦香莲与书生陈世美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后来进京赶考;时过三年杳无音信。
秦香莲携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方知陈世美科考高中状元,且已经娶了皇帝的女儿,成为东床驸马。
此时陈世美一心贪图富贵,不认妻儿,并欲加害她们母子。
秦香莲百般无奈,喊冤开封府。
包黑子包拯不畏权势,为民申冤,铡了陈世美。
这就是创作于清代的戏曲《铡美案》的主要情节。
那么,历史上果真有陈世美,秦香莲吗?
大凡说书唱戏,剧中人出场都有自报家门的习惯。
在戏曲《铡美案》中,陈世美、秦香莲都提到自己是湖广均州人氏。
湖广,是明代至清初时的一个行省。包括现在的湖北和湖南。
均州,就在湖北,也就是如今的丹江口市。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1964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均州古城变成了一片泽国。
一本名为《陈年谷秘史》的书所描写的正是有关陈世美的传说故事。书的作者叫童德伦。他耗费十年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终于写成了40万字的专著《陈年谷秘史》。出人意料的是,童老先生认为历史上并没有陈世美这个人,《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一个叫陈年谷的人。
不仅如此,童老先生还认为:生活中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
童德伦:“我从小时候听老年人讲,戏中的陈世美就是陈年谷。陈年谷是一个清官,他不徇私情得罪了同学,同学们故意编戏辱骂于他。我一直想把这件事情搞清楚。”
据童老先生考证,陈年谷不仅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其道德品质也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更没有贪图福贵,杀妻灭子之事。
通过考证,童德伦搞清了陈年谷的号叫熟美,是他上学时自己起的。
在那时,文人之间很少直呼其名, 一般都以字号相称。根据他的字号,我们也可以称陈年谷为陈熟美。这样,陈年谷又和陈熟美划上了等号。而陈熟美和陈世美已经非常接近,只有一字之差了。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陈熟美是陈世美的生活原型,那么陈熟美一来政绩突出,二来没有当过驸马,三来没有抛弃糟糠之妻的记载和传说。这样大相径庭的事怎么会混在一起了呢?
再说,陈熟美是明末清初人,而戏曲《铡美案》人所共知讲的是宋朝的事。那么,清代的人怎么能让宋代的包拯给铡了呢?
清顺治十五年,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
怨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一出他们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
戏的内容差不多,只是把名字换了一下,把陈熟美变成了陈世美,还把陈世美说成了驸马。
改编后的《琵琶记》在河南、陕西、湖北一带不断传演,还真引起了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后来根据观众的愿望,又改编成陈世美让包青天给铡了。
于是清代的事也就演变到了宋代,戏名也变成了《铡美案》。
在中国古代把湖北湖南称为湖广行省的,只有在元代以后,即明代和清初。而宋代则是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为荆湖北路,湖南为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肯定了他所处的明清年代,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宋代。
周育德:“陈世美这个名字最初出现在戏剧舞台上那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事。当时的戏名不叫《铡美案》,叫《赛琵琶》。因为在这之前呢,舞台上还流行一出名剧叫《琵琶记》。”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一出悲剧。它创作于元代,作者高则诚。说得是河南书生蔡伯楷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经过几番比试,终于高中状元。此后,又被牛丞相看中,入赘牛府,成了相爷的爱婿。蔡伯楷只顾贪图荣华富贵,早已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无着,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乞讨要饭。
《赛琵琶》这个剧名最初见于清朝嘉庆年间焦循所著的《花部农谭》。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花部中有剧名《赛琵琶》,余最喜之。为陈世美弃妻事。陈有父母儿女。入京赴试、登第,赘为郡马,遂弃其故妻,并不顾其父母。
我们不难看出,《琵琶记》与《赛琵琶》之间的关系:两剧主要情节近似,主要人物也一一对应,所不同的是人物的姓名发生了变化。
《赛琵琶》的主要人物是陈世美和秦香莲,它是今天的《铡美案》的前身。
那么,作为戏剧中的另一个主人公,陈世美的妻子秦香莲,童德伦先生是怎样研究的呢?
童德伦:“秦香莲和陈世美都是戏剧人物,是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真名叫秦馨莲。她是陈熟美的第二个妻子。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根本没有戏剧中所编的那些情节。编戏人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莲改成秦香莲。”
这儿是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的秦家楼村,陈熟美之妻秦馨莲的家乡。
受戏曲《铡美案》的影响,乡亲们很少有人知道秦馨莲的名字,他们只知道秦香莲。
一九九五年,时任十堰地区文联副主席的牛晓文出版了他的章回体传记文学《陈世美真传》,比童德伦的《陈年谷秘史》早出版五年,而且材料来源也不尽相同。然而在两本书里,关于陈年谷的生平、婚配以及后来遭小人记恨写戏编排等等大的构架上基本相同。
均州城从来不演《铡美案》。1985年,丹江口市豫剧团创作排演了新编历史剧《陈世美喊冤》;演了几十场就停了。据说没有引起很大的轰动,票房也不看好。后来,剧团一名演员把剧本带到了四川广元。在那儿演出反而引起了轰动。
80年代末,这部戏还被拍成戏曲电视剧。
应该说,《陈年谷秘史》和《陈世美真传》两本书加 上《陈世美喊冤》这出戏,对陈世美的传说故事分析论述的差不多了。但它们毕竟属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范畴,难免会被人认为有一种编演的色彩。那么,正史中有没有对于此事的论述呢?
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丹江口文史资料》。
它是对地方史志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严肃可靠的。
在这部文史资料的第一辑里,我们看到一篇题名《陈世美其人其事》的文章。
当时能够确认陈年谷号熟美的有三位老人。其中一位陈棠是陈年谷的第十代子孙。三位老人相互印证,搞清了陈年谷号熟美的由来:孟子在《告子章句上》一文中写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陈年谷由此想到,自己名叫年谷,而谷子熟了才美,于是就自称号熟美。
关于陈年谷同窗学友编戏辱骂嘲弄之事,文章也作了充分肯定,主要事实与童德伦、牛晓文书中所述完全一致。
文章发表之后,三位老人不幸先后离开了人世。只留了这篇很有研究价值的文史资料。
刚才我们曾提到过的陈年谷的第十代孙陈棠已经去世;那他还有其他后人吗?我们了解到陈棠还有一个胞弟叫陈吉棋,他仍健在,现居住在武汉。
在武汉中建三局二公司安装工程处职工宿舍,我们见到了老人。
陈年谷以至后来陈世美的故事,陈吉棋很早就听爷爷和父亲说过。
陈吉棋:“小的时候我见过我家的神龛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陈一奇、陈年谷。我还清楚地记得陈年谷的号叫熟美,他的墓就在我家的背后。以后修水库被淹没了。”
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
在水下40米处,就是千年古城均州,当然也包括我们在追寻的陈熟美的生平遗存。
古均州城在水底已静静地躺了40年,它原来的模样,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淡漠了。
然而,关于陈世美的传说故事却一直在它的岸边流传着。
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否这样去认定:
陈世美是陈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