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00-金匮要略心典 >

第6章

500-金匮要略心典-第6章

小说: 500-金匮要略心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 
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 
则以补养为主也。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喘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 
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 
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 
故药不嫌轻耳。后附外台桔梗白散。治证与此正同。方中桔梗、贝母同用。而无甘草之甘缓。且有巴 
豆之毒热。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气实。非峻药不能为功者。不可侥幸一试也。是在审其形之 
肥瘠。与病之缓急而善其用焉。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 
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 
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 
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 
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x小青龙加石膏汤方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 
儿服四合。 
x附方x 
x外台炙甘草汤x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x千金甘草汤方x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x千金生姜甘草汤x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x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x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按、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 
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则非无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 
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x外台桔梗白散x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 
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 
水一杯则定。 
x千金苇茎汤x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按、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 
良法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x 治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 
喘鸣迫塞。(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 
按、此方原治肺痈喘不得卧。此兼面目浮。鼻塞清涕。则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龙一剂乃进。 
又按、肺痈诸方。其于治效。各有专长。如葶苈、大枣。用治痈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谓乘其未集 
而击之也。其苇茎汤。则因其乱而逐之者耳。桔梗汤剿抚兼行。而意在于抚。洵为王者之师。桔梗白 
散。则捣坚之锐师也。比而观之。审而行之。庶几各当而无误矣。 

卷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具如下文。吐脓有咳与呕之别。其从惊得之旨未详。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 
病气也。火邪见后惊悸部。及伤寒太阳篇。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 
圊血。名为火邪。然未尝云从惊发也。惊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 
亦是因火邪而发惊。非因惊而发火邪也。即后奔豚证治三条。亦不必定从惊恐而得。盖是证有杂病伤 
寒之异。从惊恐得者。杂病也。从发汗及烧针被寒者。伤寒也。其吐脓火邪二病。仲景必别有谓。姑 
阙之以俟知者。或云。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四部病皆以肝为主。奔豚惊怖。皆肝自病。奔豚因惊 
而发病。惊怖即惊以为病也。吐脓者。肝移热于胃。胃受热而生痈脓也。火邪者。木中有火。因惊而 
发。发则不特自燔。且及他脏也。亦通。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前云惊发。此兼言恐者。肾伤于恐。而奔豚为肾病也。豚、水畜也。肾、水脏也。肾气内动。上 
冲胸喉。如豕之突。故名奔豚。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往来寒热。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肝欲散。以姜、夏、生葛散之。 
肝苦急。以甘草缓之。芎、归、芍药理其血。黄芩、李根下其气。桂、苓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 
不由肾发也。 
x奔豚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此肾气乘外寒而动。发为奔豚者。发汗后烧针复汗。阳气重伤。于是外寒从针孔而入通于肾。肾 
气乘外寒而上冲于心。故须灸其核上。以杜再入之邪。而以桂枝汤外解寒邪。加桂内泄肾气也。 
x桂枝加桂汤方x 
桂枝(五两)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发汗后心气不足。而后肾气乘之。发为奔豚者。脐下先悸。此其兆也。桂枝能伐肾邪。茯苓能 
泄水气。然欲治其水。必益其土。故又以甘草、大枣补其脾气。甘澜水者。扬之令轻。使不益肾邪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 
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 

卷中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属性: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 
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 
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暴实。或痰、或食、或 
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盖短气有从素虚宿疾而来者。有从新邪暴遏而得者。二端并否。其为里实无 
疑。此审因察病之法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阳不用。则气之上下不相顺接。前后不能贯通。而喘息、咳唾、 
胸背痛、短气等证见矣。更审其脉。寸口亦阳也。而沉迟。则等于微矣。关上小紧。亦阴弦之意。而 
反数者。阳气失位。阴反得而主之。易所谓阴凝于阳。书所谓牝鸡之晨也。是当以通胸中之阳为主。 
薤白、白酒。辛以开痹。温以行阳。栝蒌实者。以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 
x栝蒌薤白白酒汤方x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 
痰饮以为之援也。故于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 
x栝蒌薤白半夏汤方x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是宜急通其痞结之气。否则 
速复其不振之阳。盖去邪之实。即以安正。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久暂。与气之虚实而 
决之。 
x栝蒌薤白桂枝汤方x 
枳实(四枚)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浓朴(四两) 栝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浓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x人参汤方x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生姜汤亦主之。 
此亦气闭气逆之证。视前条为稍缓矣。二方皆下气散结之剂。而有甘淡苦辛之异。亦在酌其强弱 
而用之。 
x茯苓杏仁甘草汤方x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x橘枳生姜汤方x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者是 
也。故以薏苡仁舒筋脉。附子通阳痹。 
x薏苡附子散方x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桂枝、枳实、生姜。辛以 
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寒也。 
x桂枝生姜枳实汤方x 
桂枝 生姜(各三两) 枳实(五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彻痛。阴寒之气。遍满阳位。故前后牵引作痛。沈氏云。邪感心包。气应外俞。则心痛彻背。 
邪袭背俞。气从内走。则背痛彻心。俞脏相通。内外之气相引。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经所谓寒 
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是也。乌、附、椒、姜。同力协济。以振阳气而逐阴邪。 
取赤石脂者。所以安心气也。 
x乌头赤石脂丸方x 
乌头(一分炮) 蜀椒 干姜(各一两) 附子(半两) 赤石脂(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x附方x 
x九痛丸x 治九种心疼。 
附子(三两炮) 生野狼牙 巴豆(去皮熬研如膏) 干姜 吴茱萸 人参(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 
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按、九痛者。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也。而并以一药 
治之者。岂痛虽有九。 
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 

卷中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属性: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 胁而 
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 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 
故不当散而当温。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按之不痛者。无形之气。散而不收。其满为虚。按之而痛者。有形之邪。结而不行。其满为 
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下也。舌黄者热之征。下之实去。则黄亦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腹满不减者。实也。时减复如故者。腹中寒气得阳而暂开。得阴而复合也。此亦寒从内生。故曰 
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燥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痿黄、脾虚而色败也。气不至故燥。中无阳故不渴。气竭阳衰。中土已败。而复寒结于上。脏脱 
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弦。亦阴邪加阳之象。故胁下拘急而痛。而寒从外得。与趺阳脉弦之两 疼痛有别。故彼 
兼便难。而此有恶寒也。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阳欲上而阴引之则欠。阴欲入而阳拒之则嚏。中寒者阳气被抑。故喜欠。清涕出发热色和。则邪 
不能留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中寒而下利者。里气素虚。无为捍蔽。邪得直侵中脏也。欲嚏不能者。正为邪逼。既不能却。又 
不甘受。于是阳欲动而复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 
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